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8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全册PPT课件(688张)
讲授新课
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同学用同一个弹簧拉力器来比 试臂力,结果两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谁用的拉力大?
本题考查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 的关系。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 簧的伸长量就越长,所以同一个弹 簧拉力器,哪一个同学使弹簧的伸 长量长,哪个同学所用的拉力就大。 答:甲同学(或手臂长的同学)
2020/12/6
讲授新课
例题: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用100N的力提水桶 F=100N
2.用200N的力向右推小车 F=200N
3.用150N的力按图钉 F=150N
4.用300N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 F=300N
2020/12/6
讲授新课
小结
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
2020/12/6
讲授新课
2020/12/6
飞机投放的物资,受到 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会落 向地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 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 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讲授新课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不同。举起不同物体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 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A
➢ 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 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
力的作用点 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讲授新课
小结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
2020/12/6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讲授新课
2.力的示意图
如何简单方便地表示力呢?
起点表示力的 作用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件
运动状态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想想做做
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A B C
实验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 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 ② 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 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 力F2= 。(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
3.重力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竖直向下
重心
8.1
开动脑筋
正方: 玩滑板车时,人不蹬地,车最终会停下来。说明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 作用吗?
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将质量相等的磁体和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观察现象。
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受力,向左运动;磁铁向右运动,说明磁铁也受到了力。
1、看什么?2、调什么?怎么调?3、怎样测?4、怎样读数与记录?
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
4.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课堂小结
弹簧测力计
7.3
为什么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
2024年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完整课件
2024年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七章《电与磁》:(1)第1节:电流的形成与作用(2)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规律(3)第3节:磁场及其对电流的作用(4)第4节:电磁感应2. 第八章《光现象》:(1)第1节:光的传播(2)第2节:光的反射(3)第3节:光的折射(4)第4节: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学会分析简单电路,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磁铁、光源、平面镜、三棱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生活中的电器、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课:(1)电流的形成与作用:讲解电流的概念、形成及作用。
(2)电路的组成与规律:分析简单电路,讲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3)磁场及其对电流的作用:演示磁铁对电流的作用,解释洛伦兹力。
(4)电磁感应: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规律,演示光的直线传播。
(6)光的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平面镜反射现象。
(7)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8)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现象,演示三棱镜分光。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1)电流的形成与作用(2)电路的组成与规律(3)磁场及其对电流的作用(4)电磁感应2. 光现象:(1)光的传播(2)光的反射(3)光的折射(4)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形成及作用。
(3)解释洛伦兹力的方向。
(4)简述光的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下)全册教学课件
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
亚里士多德
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伽利略
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孰是孰非?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毛巾
棉布
木板
演示: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三次最终都会停下来?
1.每次实验同一辆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么?
2、产生条件:
(1) 直接接触
(2) 发生弹性形变
想一想,做一做
做法:用力挤压、放松厚壁玻璃瓶,观察瓶子上方玻璃管内液柱高度随手部用力的变化。
现象:手部用力越大,液柱上升的高度越大。
结论:玻璃瓶发生了微小的弹性形变,产生弹力。
二、弹力
3、常见的弹力
压力、支持力
拉力
推力
动手做做,动脑想想
思考:拉弹簧时,弹簧伸长越长,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呢?说明了什么?
三、惯性
2、惯性现象
三、惯性
3、惯性的利用
跳远助跑
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
三、惯性
3、惯性的利用
三、惯性
4、惯性带来的危害和防止
汽车追尾
突然刹车
三、惯性
4、惯性带来的危害和防止
安全带——生命带
汽车的安全气囊
观察、思考
静止的书
思考:
(2)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1)书处于什么的状态?
观察、思考
做一做
结论: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三要素及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
(1)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PPT教学课件
用头顶球,可让球向反方向飞出,汽车刹车后会
越来越慢,这些现象说明: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8.足球前锋队员面对已封住角度的守门员,轻 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一条弧线吊入球门, 若不计空气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其在空中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C) A.前锋球员 B.足球 C.地球 D.守门员
下图包含了哪两个物理原理?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一个质量是20kg的物体被吊在天花板上,
此时这个物体受到
个力的作用,其
中重力的大小是
N。
• 放在桌上的墨水瓶对桌面有一个
力,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
是 ;同时,桌面对墨水瓶也有一
个
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的
压路机
施力
接触 受力
物体
? 物体
不接触
地球对苹果的万有引力
磁铁对小球的磁力
地球与月球之间有引力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船是如何离开岸边的?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 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 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将载有条形磁体的小车释放后,小车将 如何运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一个物体有 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D、小冰块在光滑的水面上匀速滑动
8、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B D )
A、小朋友在荡秋千
B、雨滴从空中竖直匀速下落
C、关闭发动机后,正在向前滑动的汽车
D 、停靠在路旁的自行车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2020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全册PPT课件(共210张)
知识点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而力的示意图则是用大家比较熟悉且易 理解的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抽象的力,这是运用了模型法.模型法是物理 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如光线的引入也是应用了模型法.
知识点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小口诀: 一定点(力的作用点), 二画线(沿力的方向), 线段末端画尖尖(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 数值单位标尖边.
橡皮泥具有塑性,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知识点 弹性和塑性
任何物体在受到力的情况下都会发生形变,但是有的形变比较明显,肉 眼很容易观察,有的形变极其微小,如手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的形变; 人压桌子时,桌子发生的形变等,这样的形变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只能 用仪器测量,或用特殊的方法把形变放大.
知识点 弹力
知识点 重力的大小
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 重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不能说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知识点 重力的大小
g的物理意义:质量是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g在不同的星球上 1
(受不同星球的吸引)的数值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 6 g地.在地球的不同 位置,g的数值也略有不同,如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g值最大.在平时计 算时一般不考虑其变化,在粗略计算中g取10 N/kg.
知识点 重力的方向
“无边落木萧萧下”,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知识点 重力的方向
区分“竖直”和“垂直”: “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如图甲中重力G的方向. “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如图乙中力F的方向.只有当物体 在水平支持面上时,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才是相同的.
(1)有弹力必有形变,有形变不一定有弹力,只有弹性形变才会产生弹力. (2)弹力是接触力,物体不接触不会产生弹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58页 0112页 0166页 0224页 0292页 0316页 0361页 0407页 0430页 0468页 0538页 0564页
第七章 力 第2节 弹力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二力平衡 第九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1节 浮力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1节 功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第七章 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1节 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2节 弹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3节 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7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优秀7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压强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工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二。
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教案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老师是怎么备课的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课件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法与学法分析:(一)、说学法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__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
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
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
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一)复习提问: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二)引入新课: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三)新课教学:1、大气压强: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
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v=10m×6m×4m=240m3∵ρ=m/v∴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1)托里拆利实验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④思考: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3、大气压强的变化:(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四)、归纳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五)、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
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第三节空气的力量1、大气压强: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大气压强的测量: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实验注意事项:②大气压值:1.013×105Pa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大气压强的变化: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2】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
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