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文学活动的构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1.世界的分类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1)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2)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J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2.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一直都是各种文学理论的依据,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1)在古代,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论、再现论由此而来:

①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②别林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③再现论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魔幻现实主义,它所反映的世界已经是被扭曲了的客观世界。

(2)中国自先秦以来,作家和文论家们对世界也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但中国哲学往往强调人与世界合二为一,相互交融。

(二)作者

1.文学活动与作者的关系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2.中西方文学与作者的区别

(1)在中国,“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反映”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

(2)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的真正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1)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三)作品

1.作品与文学活动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

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2.作品的长处与短处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

(1)从根本上讲,其短处在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

(2)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描写才充分显示出文学的独特长处: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3.作者与作品

作者在作品表达上的创新,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新的观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因而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

4.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1)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

(2)英美新批评同样也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他们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3)结构主义思潮同样是一种形式主义文论,所不同的是,它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深

层结构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从作品中加以挖掘。

(四)读者

1.读者与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2.读者再创造读者

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读者再创造的问题。

3.文学研究的转型

在文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得到正视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它们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焦点,并对接受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