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流行病学综述◆简介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述其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他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试验等。
“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
“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
“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
“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及、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
“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和恢复健康。
作为宏观方法学,流行病学不仅对如何防制具体疾病方面贡献突出,一些重要医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流行病学的贡献,如健康观念、多病因论、医学模式、医学服务模式等。
在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康的所有现象。
其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研究,而且适用于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等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因此,作为重要的医学方法学之一,流行病学在以预防为导向的社区保健实践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社区保健面临众多的健康问题,既要有个体层面的服务,更须有群体层面的规划。
例如明确了社区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才能合理地拟定社区保健计划;当对目标人群实施了某种医学干预措施后,也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科学评价,以便作出更换、改进或推广的决策。
在社区保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社区诊断还是对医学干预措施的评价,共同点都需要从宏观意义的群体层面看问题,因此善于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方法和工作步骤很重要。
◆流行病学发展史●学科形成前期(~18世纪)科学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古代人们与疾病流行作斗争中,逐渐积累起对疾病流行的认识并试图加以解释。
从古代起,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都可有大规模的发生,但传染病的流行危害更大,所以观察较多的是传染病的流行。
流行病学与统计综述
流行病学与统计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医学数据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统计描述:率、均数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1.研究设计2.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3.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
4.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A.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A.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
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
如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S,样本率p。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
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概率是对总体而言。
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表示。
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A.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C.系统误差√D.随机测量误差√E.抽样误差√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A.系统误差B.标准误差C.随机测量误差D.抽样误差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百分位数B.中位数C.算术均数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中位数B.几何均数C.算术平均数D.标准差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 )为5.61,3.96,3.67,4.99,4.24,5.06,5.20,4.79,5.93。
全面综述PEDV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疫苗
全面综述PEDV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疫苗
DS Song
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式一种冠状病毒,造成猪急
性腹泻和脱水。
虽然此病毒首次发现于欧洲,它在亚洲一些
国家,包括韩国、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泰国越来越严重。
PEDV造成的经济影响很大,因为它可以对新生仔猪造成严
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在免疫和消毒方面花费不断增
加。
近来对于PEDV分子流行病学有了突破性进展,为研
究新疫苗奠定了基础。
在此综述中,我们第一次描述了
PEDV分子和基因特性。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它的分子流行病
学和诊断,有何种疫苗,如何治疗PEDV。
徐亮。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前列腺癌是一种在男性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流行趋势、影响因素、筛查与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前列腺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影响因素方面,深入探讨了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对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筛查与早期诊断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仍有待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
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群需求的变化。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为保障男性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以及实验流行病学等。
这些方法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共同推动了对前列腺癌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的理解。
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综述
邮 编 13 0 60 1 收 稿 日期 2 1 一O —1 00 9 4
先 天 性 发 育 缺 陷 是指 胚 胎 或 胎 儿 在 发 育 过 程 中发 生 解 剖
学 和 功 能 上 的 异 常 。 它 是 围产 儿 的 常 见 病 之 一 , 是 导 致 流 也
降 低 出生 缺 陷 的 关 键 措 施 。《 婚 姻 法 》 布 实 施 严 重 削 弱 了 新 颁 婚 前 医 学 检 查 这 个 一 级 预 防 措施 。作 为 二级 预 防 的孕 龄 人 群 生 殖 健 康 保 健 及 产 前 优 生 筛 查 成 为 防止 新 生 儿 先 天 性 发 育 缺
陷 的重 要 手 段 。 新 生 儿 筛 查作 为最 后 一 级 预 防手 段 已 于 上 世 纪 8 年代初在北京 、 海等地 展开工作 , O 上 目前 新 生 儿 筛 查 覆 盖 3 个省 、 、 O 市 自治 区 _ 。通 过新 生 儿 先 天性 发 育 缺 陷筛 查 , 8 ]
世 界 上先 天性 发 育 缺 陷 高 发 的国 家 之 一 [ 。我 国 肉 跟可 见 的 2 ] 先 天性 发 育缺 陷 1 1 , 天 性 发 育 缺 陷发 生 率 高 的 病 种 分 0种 先 别 为无 脑 儿 、 天 性 心 脏 病 、 柱 裂 、 积 水 和 脑 膨 出F 4。 先 脊 脑 . ]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 由风 险评 估 、 康促 进 和 干预 三 部 分 组 成 [ 7。 健 6 ] _ 2 0 年 国家 制 定 了 《 国 提 高 出生 人 口 素 质 , 少 出 生 02 中 减
缺 陷和 残 疾 行 动 计 划 》 。优 生 优 育 是 提 高 人 口素 质 最 重 要 的 指 标 之 一 , 预 防 出生 缺 陷是 优 生 的核 心 问题 .三 级 预 防 ” 而 “ 是
流行病学试题综合版
【名词解释】1。
META分析————一种系统地、客观地、定量地总结或整合来自不同研究的(关于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的综述方法, 又称系统综述.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Epidemiology is the science and methodology of medical research that use humans as basic study unit. In the era of EBM, it will stand as a giant in medical research in parallel to basic laboratory science。
3.(简答)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对比、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社会心理、预防为主、发展的特征4.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
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发生(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
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5.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K = 100%,1000/千,或10000/万)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①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6。
罹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7。
续发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 =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100%8.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时点患病率 =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期间患病率 =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9。
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
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一、本文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本文旨在对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其全球及地区分布、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可能的病因与影响因素,以及肾病综合征在人群中的社会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近年来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预防与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肾病综合征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以促进全球肾脏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分布、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在全球范围内,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因地区而异,但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地理分布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限,因此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可能较高。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对较低。
年龄和性别方面,肾病综合征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的患病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男性患者数量通常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5:1。
种族和遗传因素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种族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显示,肾病综合征在黑人种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人群中相对较低。
家族研究表明,肾病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系统综述(用于流行病学应用))
不管新旧, 都应接受严格的科学评估.
•
Ineffective therapies must be stopped and new ineffective innovation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start. 应停止使用无效的干
预措施, 预防新的无效措施引入医学实践.
•
Medical practice should all be based 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所
1904年Pearson首次提出数据合并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Fisher介绍了对若干独立试验结果
的P值进行合并的方法
1955年,首次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的文章发表 1976年,英国心理学家Glass首次将合并统计 量的文献综合研究称为Meta分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产生,样本量悬殊,质 量良莠不齐,结论相互矛盾,使临床医生无法判断根据哪个试验 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决策。在这种情况下,Cochrane指出”应根据 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 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 狭义:只是一种定量合成的统计处理方法。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关系
系统评价并非必须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合并(Meta分析) 是否做Meta分析需要视纳入研究是否有足够的相似性
Meta分析也并非一定要做系统评价,因为其本质是一种统计
学方法 包含有对具同质性的多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称为 定量系统评价 如果纳入研究不具有同质性,则不进行Meta分析,而仅进行 描述性的系统评价,此类系统评价称为定性系统评价
研究原著: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是现代公共卫生学的基础,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疾病的流行规律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疾病的流行规律。
疾病的流行规律是指在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程度和模式,通常用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来描述。
在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时,流行病学家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流行趋势:疾病在时间上的分布趋势,如季节性、年度变化等。
2. 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差异,如年龄、性别、职业、地理区域等。
3. 疾病的簇集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某些疾病患者的聚集现象,存在疾病暴发和疫情爆发的可能性。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是波动和相对风险。
波动是指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季节性、年度变化等规律。
相对风险是指不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比较,如男性患某种疾病的风险相对于女性为多少倍。
流行病学家会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疾病的流行规律,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疾病的流行趋势和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 横断面研究法:横断面研究法是指对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健康状况。
横断面研究法适用于了解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现状、疾病的分布情况、危险因素的分布、患病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 纵向研究法:纵向研究法是指对一群人进行长时间跟踪观察,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暴露程度,以评估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纵向研究法可以研究某个危险因素在时间上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研究一些罕见疾病的流行和危险因素的分布。
3. 病例对照研究法:病例对照研究法是指将患病者和不患病者进行比较,寻找和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法可以适用于研究一些罕见病的发病原因和疫苗或特定疗法的疗效。
4. 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是对一类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验性流行病学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干预措施对 疾病的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应用
病因研究
01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疾病病因及影响因素。
疾病监测
02
掌握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疾病预防控制
03
通过疫苗接种、行为干预等措施,预防控制疾病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局限
调查资源限制
受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调 查范围和深度受限。
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以得出相关结论和 建议。
04
调查结果
调查样本情况
01
02
03
样本来源
样本大小
样本特征
报告所使用的样本来自城市、农 村、学校、模大小,以及抽样 方法、分层情况和权重等因素。
样本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如 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等。
调查数据结果
健康状况
01
调查样本的健康状况,包括慢性病患病率、传染病发病率等指
标。
影响因素
02
调查样本的健康影响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行为
习惯,以及环境、社会等因素。
健康差异
03
调查样本的健康差异,包括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
。
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报告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混杂偏倚
调查过程中难以完全排除混杂因 素的影响。
研究假设难以验证
基于群体调查,难以验证单个病 例的诊断和病因假设。
03
调查设计和方法
调查范围和对象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确定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胃癌也是一种高发的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与世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胃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
而农村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农村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2、年龄段的差异: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年龄段差异。
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50-60岁的人群,这与该年龄段的人群暴露于各种致癌因素的时间较长有关。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西部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西部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胃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吸烟和饮酒等。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大约有6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此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针对胃癌的筛查和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影像检查等。
其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之一,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组织活检。
生化指标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等生化指标来辅助诊断胃癌。
影像检查如钡餐造影、CT等也可以帮助诊断胃癌。
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
化疗和放疗则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帮助控制肿瘤的扩散和缓解症状。
要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优化饮食结构,减少高盐、熏制、油炸等不健康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 YLL )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YLD )。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系的描述。
(总体) 均为抽样方法。
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追踪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研究对象的调查。
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即预期发病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比。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综述
三级预防策略
并发症预防
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症,如肺部感 染、深静脉血栓等。
重症监护
对严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重症监护,降低病 死率和致残率。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 查相关文献综述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概述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调查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 率、危险因素等
为制定有效的脑血管病防 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 ,可能存在偏倚,需 要更大规模、更严谨 的研究来验证结论。
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病 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治
策略。
未来可以利用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技术,对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进 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预
测。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 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调查,提高这些地区 的防治水平。
人群分布
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老年人、男性和有家族史的 人群更容易患病。此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由于生活条件较差和医疗保健水平较低,也更容易受到脑血管 病的影响。
05 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宣传
倡导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 衡。
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整 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 准确性。
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
SARS-CoV最常感染下呼吸道,引发严重的 急性病毒性肺炎。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6.4d(范围 2~14d),早期患者(病初的1~7d)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一般大于38℃,半数以上的患者伴有头痛、关 节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干咳、胸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s; Virus; Epidemiology; COVID-19;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20年来,多种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包括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甲型H1N1流感(H1N1 influenza a)、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和 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等,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 感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向世界医疗卫生体系
SARS-CoV属于β-冠状病毒的B谱系,正冠状病 毒亚科的Sarbe冠状病毒亚属,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病毒。SARS-CoV病毒颗粒呈球形,平均直径为 78nm。病毒含有螺旋核衣壳,由包膜包围,其上覆盖 长约20nm的棒状长包膜粒,具有典型的冠状特征[6]。 从病毒结构上看,SARS-CoV基因组结构和其它冠状 病毒一样,基因组大小约30kb,5'为前导序列的非翻 译区(长度约265bp),3'非翻译区长度约340bp且包含 Po1y(A)结构。基因组编码的主要蛋白基因从5'端到 3'端顺序依次为多聚蛋白pplab、突刺[S]、包膜[E]、 膜[M]和核衣壳[N],其中,S蛋白负责识别并结合 SARS-CoV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此外,在SARS-CoV的S 基因和N基因之间还有一些SARS-CoV特有的基因,分 别命名为ORF3a、ORF3b、ORF6、ORF7a、ORF7b、 ORF8a、ORF8b和ORF9b等[7]。 1.2 传播途径
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引言:前列腺高潮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与性行为和健康息息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高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综述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期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策略的制定。
一、前列腺高潮的定义与病因前列腺高潮是前列腺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道炎、排尿困难和盆底疼痛等。
病因常与细菌感染、性生活过度和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二、前列腺高潮的全球流行病学概况前列腺高潮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根据全球研究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前列腺高潮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其中,老年人群与前列腺高潮的发病密切相关。
三、性行为与前列腺高潮的关系研究表明,性行为与前列腺高潮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性行为过度可能增加前列腺的感染风险,而性行为过少则可能导致前列腺高潮的发生。
因此,保持适度的性生活对于前列腺的健康至关重要。
四、生活方式与前列腺高潮的预防适当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前列腺高潮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饮食、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前列腺感染风险。
此外,减少饮酒和戒烟也对前列腺健康至关重要。
五、前列腺高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是前列腺高潮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前列腺按摩检查。
对于早期诊断的患者,采取抗生素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六、前列腺高潮的社会影响与健康教育前列腺高潮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前列腺高潮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同时,加强社会对该疾病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手段的创新也是必要的。
结论:前列腺高潮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其与性行为和健康息息相关。
全球范围内对前列腺高潮的流行病学研究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因此,加强前列腺高潮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推广健康教育和相关研究,提高社会对前列腺高潮疾病的关注度,对于维护男性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全球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综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由长期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害,是全球范围内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综述全球范围内关于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字数以确保文章充实,并满足要求的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流畅易读的要求。
一、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肾病是指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高血糖损害肾小球血管和肾小管而导致的肾脏病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的分类,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即:肾病前期、肾病Ⅰ期、肾病Ⅱ期、肾病Ⅲ期和肾病Ⅳ期。
不同阶段的肾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二、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截至2020年,全球有4.65亿人患有糖尿病,而其中约3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首先,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次,高血压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肥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吸烟等。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四、全球糖尿病肾病的流行趋势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普遍较低,而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较高。
此外,亚洲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遗传背景、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五、全球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管理针对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管理,全球范围内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我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综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军事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已成为军队人员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军事训练也会给军队人员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我军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深入。
一、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概述军事训练是军队人员必须要接受的一项训练,它旨在通过体力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使其能够适应极端战斗环境。
军事训练伤则是指军队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因运动受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损伤。
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军事训练中发生的伤害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导致伤害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伤害的发生。
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对人群的研究和对疾病的研究。
人群研究主要探讨军队人员发生伤害的特点、趋势、规律和与伤害有关的因素等;疾病研究则是探讨不同类型的训练伤与军队人员不同的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旨在为军队制定有效的健康促进策略和,为军队人员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二、军事训练伤的分类军事训练伤可分为急性伤和慢性伤两类。
急性伤是指在训练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如骨折、扭伤、拉伤和脱臼等。
慢性伤则是由于长期的重复性运动造成的伤害,如肌肉劳损、韧带和肌腱的微损伤、疲劳骨折等。
三、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病率和占比高:军事训练伤是军队人员面临的主要健康风险之一,每年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训练伤占比例约10%~15%,且以减少不良影响的需求为导向,发病率和占比必然较高。
2.伤情重:不同类型的训练伤在严重性上也有所不同。
例如,骨折、脱臼等严重损伤容易导致大面积出血、休克和残疾,而肌腱或韧带损伤则较容易导致慢性疼痛和运动能力下降等后果。
3.发病原因复杂:导致训练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训练不规范、训练周期过高、营养不良、肌肉或韧带柔韧性不良等。
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措施文献综述
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措施文献综述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废物和维持体内水平衡。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饮食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等因素,肾脏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就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肾脏疾病。
一、流行病学调查1.1 全球肾脏疾病的患病率据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5万万人口患有慢性肾脏病。
其中,发达国家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7-10%,而发展中国家则高达11-13%。
1.2 国内肾脏疾病的患病率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肾脏病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8%。
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1.3 不同人群的肾脏疾病患病率据体检数据统计,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高血压、血栓、肾脏感染等也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诱因。
二、预防措施2.1 饮食控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在导致肾脏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减少盐分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等措施,可以减少肾脏负担,防止肾脏疾病的发生。
2.2 疾病预防疾病对肾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疾病的早期治疗和恢复对于预防肾脏疾病、或是减轻对肾脏的伤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环境保护环境的污染和毒素的摄入也对肾脏健康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可以杜绝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
结语肾脏疾病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纵观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发现不合理的饮食、疾病的影响、环境的污染等因素都在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
因此,从我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进行管控和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宣传,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肾脏健康,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
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
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种神经免疫内分泌失调导致的长期疲劳、身体不适、认知障碍、情绪异常等症状的复杂疾病。
本文将对CFS的流行病学、症状及证候特征进行综述。
一、流行病学CFS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认为其为0.2%-2%。
在美国,CFS的患病率为0.2%-2.5%,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患病率高达3%。
CFS主要发生在20-40岁的中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大约为2:1。
发生CFS的前因后果,很难被确认。
二、症状CFS的主要症状是持久性的疲劳,通常超过六个月,且无法缓解通过休息和睡眠。
此外,CFS的其他症状包括:1.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这可能与一些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缺乏关注:CFS患者缺乏注意力和记忆力。
3.喉咙痛:喉咙痛是CFS常见的症状之一。
4.不良情绪体验:CFS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焦虑和不安。
5.头昏眼花:头晕是CFS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伴有视力模糊和听力下降等。
6.失眠:CFS患者常常在夜间无法入睡,难以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三、证候特征CFS与中医理疗学中慢性疲劳证、虚脱证、气滞血瘀证、肾虚精亏证等证候存在关联,主要表现为:1.慢性疲劳证: CFS的主要症状是疲劳。
在中医学中,疲劳可以是体力、心态和思维的疲劳。
2.虚脱证:CFS的患者常常感到虚弱和疲乏,这种虚脱感并不是用休息和睡眠就能够缓解的。
3.气滞血瘀证:气血运行失常会导致气血停滞,CFS主要是由于神经免疫内分泌失调引起的。
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证的症状表现为身体疼痛、寒性。
4.肾虚精亏证:对于CFS来说,肾虚的概念与体液、脏腑均有关系。
肾虚会导致人体气血下降,因此CFS的患者具有典型的肾虚精亏证。
综上所述,CFS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其发病率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长期疲劳,患者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和证候。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口中传播和分布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疾病发生的分布、传播和预防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2.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发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2.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死亡率是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3 患病率患病率是指特定人群中患上某种疾病的人数占人群总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患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程度。
2.4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病死率是评估疾病的致死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追踪观察同一组人群,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情况。
纵向研究可以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疾病预测和干预的科学依据。
3.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人群进行观察和调查,来了解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流行病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信息。
3.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史,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快速评估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是疾病原因研究中重要的手段。
3.4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为严格的研究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评估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证据,用于评估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的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基本内涵有四点::
1.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2.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况。
3.以观察分布现象为出发点,重点研究疾病或健康的影响因素。
4.根本目的是为控制或消灭疾病及增进健康提供科学的策略与措施。
流行病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型转变为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流行病学的研究也由疾病扩展到健康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卫生事件,甚至包括人口“爆炸”,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这些都是新世纪流行病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流行病学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疾病预防对策、措施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疾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流行病学的重要用途。关于疾病预防可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控制疾病发生,二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和死亡率
3.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以便随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疾病监测中,主要应用分析性描述的方法长期连续地观察疾病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一旦发生疾病流行或者发现原因不明的疾病流行,又经常通过主动监测的方式,调查流行原因或开展病因学调查。在疾病监测中可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开展疾病流行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便。通过疾病监测,还可以对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规划,估计对卫生经费、设备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分配方式,以及改进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防治效果的评价
对于新的菌苗、疫苗及预防药物,必须依靠流行病学实验,评价其实际预防效果。流行病学实验也用于科学地考核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严密的科学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应用正确的流行病学方法。
5.保健设施及保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的评价。
例如,可以靠流行病学方法收集资料并统计一个地区的围产期死亡(围产斯一般指孕期28周至出生后一周)和新生儿死亡的数据,并结合对婴儿死亡的个例调查及相应的讨论,来研究围产期保健和婴儿保健中的问题。具体分析哪些属于医疗保健的技术问题,哪些是妇婴保健管理工作上的缺点,哪些是对群众卫生宣教工作不够或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社会服务中的缺点等。这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助于提高妇婴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等。
3.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亦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临床试验: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化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试验的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1.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
(1)疾病频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一般为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6.疾病自然史的研究
自然史的研究是指对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发展过程以及转归的研究。例如,通过现况调查与随后的定期随访研究,以观察原为早期糖尿病患者、或无症状的葡萄糖耐受试验阳性者,经若干年后,他们的转归如何。又如对固定地区一定的人群进行血压检查以后,经过若干年的间隔,再次反复作同样检查和调查,看血压的纵向变化有无轨迹现象。至于对一定数量的固定对象的迁延性、慢性肝炎病人,作定期随访(包括临床检查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某些检验标记的化验),也属于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在进行上述的和类似的研究中,都必须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技术。
发病率=某年某病新病例/同期暴露人口数
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数,与发病率最主要的区别是观察时间短而灵活。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下降,也可由于病程缩短如病人恢复快或死亡快所致。有时尽管发病率增高,但病程缩到很短,患病率仍可减低。
(2)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暴发:短时间,小范围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2.疾病分布形式
(1)人群分布
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是探讨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家庭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人群特征,在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比较,为探讨病因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行为
(2)时间分布
疾病的频率在时间上的不断变动称时间分布,凭此可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种类。
四.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随着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的进展,流行病学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反过来,在流行病学应用中不断涉及新问题和新领域,迎接新挑战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流行病学的用途不但早已超越了传染病,而且也超越了预防医学的范畴,在临床医学、保健医学、甚至基础医学中也在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这些用途主要有以下方面:
年龄
由于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程度、生活习惯及活动范围不同,某些疾病与年龄关系较密切
性别
因感染条件、生理条件、行为、职业差异等导致许多疾病在性别上的差异。
职业
首先应考虑暴露机会的多少与劳动条件。其次应考虑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活文化水平、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的不同等。
种族和民族
种族之间疾病病种及发病率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考虑遗传、生理、风俗及卫生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7.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通过对某一社区或人群发病、患病、死亡情况的调查、了解其分布特征,可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提出影响该社区或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易感人群是哪些,从而确定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4.理论性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即通过数学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多种原因。例如,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项措施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提出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某病患者出发,调查回顾患病组与非患病组以往某些因素的暴露状况并比较两组有暴露史比例的差异。群组研究是将人群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可疑致病因子或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分为暴露组与对照组,追踪观察两组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并进行比较。二者在设计上的区别在于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结果出发,找可能的“原因”,而群组研究是从原因出发观察所发生的结果。
二.方法
流行病学方法分类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更多地倾向于根据研究设计特点分类。
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特殊调查所获的资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示疾病或死亡的发生频率及其变动趋势。描述性研究虽然不涉及深奥的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但它实际上广泛地适于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各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关键在于“描述”,因此所利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通常通过疾病现象的描述,可以初步了解导致疾病发生可能的因素是什么,目前对该病防治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或起点,因此描述性研究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在描述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现况调查”(或称现况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些重点疾病或项目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时,则称“疾病监测”,其也属于描述性研究。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某人群某疾病现象与相关的暴露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说明暴露与疾病是否相关,称作相关性研究(亦称生态学研究)。
2.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是根据疾病的分布特征提出假设,然后选择专门的人群进行调查或观察来验证假设,说明某病与某种暴露是否存在联系。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一般设立了可供对比分析的两个组,用以检验关于暴露因素的假设。分析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统称为调查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其是指调查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否具有某种因素及疾病与健康状况,并通过比较说明该因素是否与某疾病存在联系。
调查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论是从事临床工作或是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调查观察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进行有效预防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前导和依据,是调查结果准确的可靠保证。
1.病因学研究
流行病学的发展是从病因学研究开始的,在病因学研究方面用得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中,以下研究事例可作为代表:霍乱流行与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研究,肺癌与吸烟,斑釉齿与高氟水,水俣病与水中甲基汞,婴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与高氧,海豹样肢体短畸与反应停,新生儿先天性缺陷与孕妇感染风疹,查布查尔病与肉毒中毒等。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病人数
生存率(survival rate)
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现场试验: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必须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