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流行病学综述
◆简介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述其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他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试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及、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和恢复健康。
作为宏观方法学,流行病学不仅对如何防制具体疾病方面贡献突出,一些重要医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流行病学的贡献,如健康观念、多病因论、医学模式、医学服务模式等。
在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康的所有现象。其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研究,而且适用于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等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因此,作为重要的医学方法学之一,流行病学在以预防为导向的社区保健实践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社区保健面临众多的健康问题,既要有个体层面的服务,更须有群体层面的规划。例如明确了社区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才能合理地拟定社区保健计划;当对目标人群实施了某种医学干预措施后,也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科学评价,以便作出更换、改进或推广的决策。在社区保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社区诊断还是对医学干预措施的评价,共同点都需要从宏观意义的群体层面看问题,因此善于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方法和工作步骤很重要。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1. 引言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面临着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被展开。本文将对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参考。
2.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1 横断面调查
横断面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进行一次性观察和数据收集。在高血压的横断面调查中,可以通过测量参与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来确定其是否患有高血压。
2.2 纵向追踪观察
纵向追踪观察是指对特定人群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在此期间测量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记录相关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在时间维度上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
3.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3.1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成年人中约有30%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3.2 高血压的地区差异
在不同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相对较低。这与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因素有关。
3.3 高血压与年龄、性别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不同性别中,男性相对于女性更容易患上高血压。这可能与男性更多从事体力劳动、饮食结构和荷尔蒙等因素有关。
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4.1 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些基因突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RAAS基因、NOS3基因等。
流行病学综述
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
(2)死亡频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可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经济和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
死亡率=某人群死亡总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
(2)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暴发:短时间,小范围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2.疾病分布形式
(1)人群分布
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是探讨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家庭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人群特征,在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比较,为探讨病因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病人数
生存率(survival rate)
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统称为调查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其是指调查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否具有某种因素及疾病与健康状况,并通过比较说明该因素是否与某疾病存在联系。
【综述】库欣病(流行病学、分子病理生理学、死亡率、病理特点)
【综述】库欣病(流⾏病学、分⼦病理⽣理学、死亡率、病理特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杂志2019
年11⽉12⽇在线发表⽇本东京Toranomon
Hospital的Hiroshi Nishioka和Moriyama Neurological Center Hospital的Shozo
Yamada撰写的长篇综述《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doi:10.3390/jcm8111951)。
对于库欣病(CD)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
⾄关重要的,有利于长期结果,尽管这仍然
是⼀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某些患者,
即使是采⽤有有序地逐步诊断⽅法,库欣病
的鉴别诊断仍然存在困难。此外,尽管使⽤
⾼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结合先进的优良
的序列,有些肿瘤仍然是不可见的。⼿术,
使⽤各种⼿术⽅法以安全地最⼤限度地切除
肿瘤,仍然是⼤多数库欣病患者的⾸选治疗
⽅法。持续的或⼿术失败后复发的库欣病需
要进⼀步治疗,包括重复⼿术、药物治疗、
放疗,有时也会⾏双侧肾上腺切除术。这些
治疗⽅法有各⾃的优势和劣势。然⽽,最重
要的是,这种复杂的疾病应该由互相协作的
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管理。此外,个性化
和⽽基于个体的⽅法是最重要的,以达到⾼
的成功率,同时尽量减少副反应的发⽣,提
⾼患者的⽣存质量。最后,⾼度期待最近在分⼦⽔平上对库欣病病理⽣理机制的深⼊了解,将在不久的将来给这个可怕的疾病带来更准确的诊断检测和有效的治疗。
第⼀节介绍
1932年,Harvey W. Cushing报告了12例有严重代谢紊乱的患者,他将其归因于垂体嗜碱性肿瘤。⽬前,库欣综合征(CS)指的是⾎浆糖⽪质激素⽔平异常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源性(医源性)库欣综合征(CS)常见,⽽内源性库欣综合征(CS)少见,可概括性地分为促肾上腺⽪质激素(ACTH)依赖性(约80%);库欣病(CD)、异位分泌ACTH的肿瘤、分泌促肾上腺⽪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肿瘤、以及与ACTH⽆关(20%);肾上腺肿瘤、垂体癌和肾上腺⼤结节增⽣(AIMAH)。库欣病是⼀种由垂体促肾上腺⽪质激素细胞肿瘤引起的罕见疾病,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CS)最常见的病因(成⼈中约70%)。垂体肿瘤过度分泌ACTH,缺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馈调节;因此,肾上腺分泌超量的⽪质醇。长期全⾝暴露于升⾼的⽪质醇⽔平,由于合并症、死亡率增加和健康相关⽣存质量(HRQoL)受损,会导致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负担加重,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证明,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长期结果的影响[2
系统综述(用于流行病学应用))
简
史
展望未来的医学信息时:我认为未来 医学文献的记录组织应该能使文明社 会每个角落任何一个迷惑的医学工作 者在1小时内获得世界上所有其他人 对同一个问题的知识。
系统综述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 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1842~1919)最早描 述这样一种方法
1898年Gould进一步明确提出
1904年Pearson首次提出数据合并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Fisher介绍了对若干独立试验结果
的P值进行合并的方法
1955年,首次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的文章发表 1976年,英国心理学家Glass首次将合并统计 量的文献综合研究称为Meta分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产生,样本量悬殊,质 量良莠不齐,结论相互矛盾,使临床医生无法判断根据哪个试验 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决策。在这种情况下,Cochrane指出”应根据 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 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源自文库
• 狭义:只是一种定量合成的统计处理方法。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关系
系统评价并非必须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合并(Meta分析) 是否做Meta分析需要视纳入研究是否有足够的相似性
Meta分析也并非一定要做系统评价,因为其本质是一种统计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诊断试验
1.诊断试验
定义:对疾病进行判断的试验方法。
狭义是指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和检查。
广义上也包括从病史、体格检查或X检查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或临床所见。
实施诊断试验的目的:1)判断诊断对象患病可能性大小
2)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
3)预测疾病的预后
4) 评价治疗效果等
诊断试验的目的: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便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评价诊断试验的原因:1)新的诊断试验方法不断提出;2)现有诊断方法缺陷需要新的方法;3)对诊断结果的解释(指导临床实践:阳性、阴性结果、是否受患病率的影响)。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各种诊断性试验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优选,正确认识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与诊断价值,避免凭经验选择的盲目性或者过分相信文献资料中作者推荐的片面性。
2.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常见的金标准:组织活检、手术探查、影像诊断、尸检。
对于某些自限性疾病或有些随时间发展会有明显症状出现的疾病,随访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金标准。
3.诊断性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
1)选择研究对象
病例组(金标准各种病型:
确诊“有病”)典型和不典型,
早、中和晚期,
诊断性轻、中和重型,
试验研有无并发症等。
究对象
金标准证实的没有
对照组(金标准目标疾病的其他病例,
确认“无目标疾病”)特别是与该病容易混
淆的病例。
一般不选取正常人
4.评价诊断试验的临床价值应考虑:真实性、精确性和实用性。
5.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1)敏感度、特异度;2)准确度、诊断比值比;3)预测
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与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与方法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
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传播途径、发病规律
等重要信息,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
的分类与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流行病学的分类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流行病学可以分为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
性流行病学。
1. 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的
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整理病例、观察和统计疫情资料,揭示疾病
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发
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的分析性研究提
供基础数据。
2. 分析性流行病学
分析性流行病学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
原因和风险因素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人群中疾病和暴发源的比较、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探究疾病与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关
联性。分析性流行病学的目的是寻找病因,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可
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调查法
调查法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组织人群调查,
收集病例资料、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生活方式等信息,可以绘制流行
病学曲线、计算发病率和患病率,分析疫情的时空分布和流行因素。
2.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用于评估疾病和暴
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者选取一组患病者和一组对照者,收集他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综述-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综述-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依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结果显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3位的原因[1].脑卒中是致死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造成60岁以上人群的第2大原因,15至59岁人群的第5位原因[2].2/3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脑卒中已经成为主要的原因[3],为患者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加之西化的生活方式对疾病模式的影响等,造成脑卒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了解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掌握组群和地区中的脑卒中高风险特征,并由此推进脑血管病的预防指导,文中回顾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点现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现阶段进行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脑卒中管理的未来方向。
脑卒中发病率
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呈多元化,有3项相似的回顾性研究对1980年以来中国不同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户进行了调查。第1项:1983年完成了首个以社区为基础的中国6座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4],调查对象来源于6座城市的63 195例样本,结果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9/10万人(表1)[5],第2项:于1985年完成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21个省份的22个农村地区,样本总数为246 812例,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5/10万人(表1)[6].第3项:1987年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道显示,最低的平均总脑卒中发病率为115.61/10万人[7], 低于上述2项研究报道。各报道的发病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样本难于管理和保证数据。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牛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布鲁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本文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齐东伟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潍坊261300)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7.002
作者简介:齐东伟(1974.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研究。
1概述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常见的人畜共患
病,其病原体主要是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它会通过黏附、定植、侵袭和消退四个步骤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目前为止,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是目前被报道的传染性最强的两个常见的布鲁氏菌属种。布鲁氏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规定必须上报的人畜共患病,必须在当地兽医确诊后24h 内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畜牧部门通报。
我国常见的致病能力较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尤其是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兽医、养殖户、屠宰商和动物产品加工商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性最大[1]。与患病动物接触越频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越高,尽管人间很少会发生横向的传播,但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被认为由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布鲁氏菌感染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治疗后,它会变成一种慢性疾病,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即使治愈了,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而且该病复发率非常高。可见,布鲁氏菌不仅严重危害牲畜和人类的健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和净化,不仅是牛羊养殖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它
是现代公共卫生学的基础,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疾病提供科
学依据。本文将讨论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疾病的流行规律
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的流行规
律是指在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程度和模式,通常用疾病的患病率和
死亡率来描述。在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时,流行病学家通常关注以下
几个方面:
1. 疾病的流行趋势:疾病在时间上的分布趋势,如季节性、年度变
化等。
2. 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差异,如年龄、性别、职业、地理区域等。
3. 疾病的簇集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某些疾病患者的聚集现象,
存在疾病暴发和疫情爆发的可能性。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是波动和相对风险。波动是指人群中某种疾病
的季节性、年度变化等规律。相对风险是指不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
病率比较,如男性患某种疾病的风险相对于女性为多少倍。
流行病学家会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疾病的流行规律,建立模型,预
测未来疾病的流行趋势和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 横断面研究法:横断面研究法是指对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
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健康状况。横断面研究法适
用于了解人群中某种疾病的现状、疾病的分布情况、危险因素的分布、患病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 纵向研究法:纵向研究法是指对一群人进行长时间跟踪观察,监
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暴露程度,以评估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概述:
医院感染,又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或护理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新发感染。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了解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1.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也包括手术后的感染。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类型,医院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类:
- 外科切口感染:手术切口处的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 尿路感染:尿道、膀胱或肾脏的感染。
-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等。
- 血液感染:血液中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 高危患者感染: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等。
2.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 感染率: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常以每1000患者日计算。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之间的感染率存在差异。
- 影响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住院时间等。
- 病原体: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 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
播和血液传播等。
- 预防控制策略: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措施等。
3.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监测医院感染可以提供数据支持,评估预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感染的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调查数据结果
健康状况
01
调查样本的健康状况,包括慢性病患病率、传染病发病率等指
标。
影响因素
02
调查样本的健康影响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行为
习惯,以及环境、社会等因素。
健康差异
03
调查样本的健康差异,包括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
。
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报告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调查设计和方法 • 调查结果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引言
报告目的
• 描述特定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 评估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确定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 • 监测疾病趋势并评估控制措施的
效果
流行病学概述
• 研究对象:群体而非个体 • 研究方法:观察而非实验 • 研究目的:探索疾病分布和影响
混杂偏倚
调查过程中难以完全排除混杂因 素的影响。
研究假设难以验证
基于群体调查,难以验证单个病 例的诊断和病因假设。
03
调查设计和方法
调查范围和对象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确定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内容、流程和时间等。
【5A文】经典课件《流行病学》之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
第一节 循证医学
2. 循证医学的定义
(1)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
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David Sackett & Muir Gray, 1996)。
(2)循证医学是最佳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David Sackett,2000)。
第一节 循证医学
第一节 循证医学
(4)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以Dr. David L. Sackett等临床流行病学学者在《美 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文章,第一次在重要医学文献里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 医学从此诞生。 (5)1993年建立世界考科蓝协助组织(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广泛收集临
第一节 循证医学
第一节 循证医学
(一)概述
1. 循证医学的产生
(1)19世纪法国流行病学学家Pierre Louis指出:应用医学的“系统性规律”来对观察 结果做出结论,为循证医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
学研究综述
引言:
前列腺高潮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与性行为和健康
息息相关。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高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
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综述前列腺高潮的性与健康方面的流行病
学研究,以期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策略的制定。
一、前列腺高潮的定义与病因
前列腺高潮是前列腺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其主要症状包括尿
道炎、排尿困难和盆底疼痛等。病因常与细菌感染、性生活过度和饮
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二、前列腺高潮的全球流行病学概况
前列腺高潮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根据全球研究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前列腺高潮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而
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老年人群与前列腺高潮的发病
密切相关。
三、性行为与前列腺高潮的关系
研究表明,性行为与前列腺高潮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性行为过度
可能增加前列腺的感染风险,而性行为过少则可能导致前列腺高潮的
发生。因此,保持适度的性生活对于前列腺的健康至关重要。
四、生活方式与前列腺高潮的预防
适当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前列腺高潮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饮食、
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前列腺感染风险。此外,减少饮酒和戒烟也对前列腺健康至关重要。
五、前列腺高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是前列腺高潮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前列腺按摩检查。对于早期诊断的患者,采取抗生素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六、前列腺高潮的社会影响与健康教育
前列腺高潮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对其心理和社会
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测量
测量定义:疾病或健康指标的数量化 测量意义:科研质量的关键 (1)测量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要高 (2)要认真制定测量的质量控制措施
评价
临床流行病学有一系列公认的评价标准 (1)病因研究的评价标准 (2)临床治疗的评价标准 (3)诊断试验评价标准
此外还有对科研设计、论文和科研成果 的评价标准等
24 7
1
非随机分组
10 3
2
随机对照试验(双盲) 0
1
3
(四)疾病预后的研究
观察疾病的结局,分析影响预后 的因素。观察指标常用生存率(一年 生存率、三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 观察疾病的结局,是为了实施有效的 干预,改变其结局。在缺乏有效治疗 手段之前,观察到的是疾病的自然史; 在有了有效的手段干预之后,可观察 到总体治疗效果。
四、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一)循证医学的含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是以医学研究证据为决策基础的科学,即 严格、谨慎、准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 的研究证据来确定对患者的治疗。
(二)二者的关系
共同点:提高临床医学科研、医疗实 践的质量,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四)临床决策分析
对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医院 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分析, 以便做出最佳决策。
注射乙肝疫苗前的筛检决策分析
筛检的血清学标志: HBsAg, 抗-HBc, 抗-HBs
临床流行病学综述1
临床流行病学综述
●简介
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CE)是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和医疗的实践中,以患者为对象,从患者个体的临床诊治入手,研究患者的特性,将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临床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后等现象。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方法学,从患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相应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防治和预后的规律,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研究的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改善临床科研和临床工作。在临床科研中,将现代流行病学的思维和方法应用于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后研究,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发展简史
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CE)是流行病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应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甚至更早。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的John Paul发现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研究很有帮助,故首次提出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构想。一直到了本世纪70年代,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生物因素以外的环境、职业、生活方式、社会条件及精神因素所致的急、慢性病大量增加,临床医学家们渐渐发现单从基于个体水平的生物医学角度出发,对临床上的许多间题无法作出满意的回答,迫切需要从群体角度出发,从宏观方面来研究临床医学。同时,流行病学家们在研究疾病的病因、预防和自然史等过程中也发现利用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临床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都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各自学科领域的相互联系,临床流行病学在此基础上开始高速发展。70年代末,由美国的Feinstein AR和加拿大的Sackett DL等人创立了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在洛氏基金会和WHO的支持下,1982年建立了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INCLEN),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建立了五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ERTC),18个国家相继建立了27个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EU),其中包括我国的上医大和华西医大。我国自1980年引入本学科以来,已在有关医学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培养了专门人才。1989年在卫生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1993年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自此本学科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暴发:短时间,小范围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2.疾病分布形式
(1)人群分布
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是探讨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家庭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人群特征,在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比较,为探讨病因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2.疾病预防对策、措施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疾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流行病学的重要用途。关于疾病预防可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控制疾病发生,二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和死亡率
3.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以便随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疾病监测中,主要应用分析性描述的方法长期连续地观察疾病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一旦发生疾病流行或者发现原因不明的疾病流行,又经常通过主动监测的方式,调查流行原因或开展病因学调查。在疾病监测中可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开展疾病流行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便。通过疾病监测,还可以对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规划,估计对卫生经费、设备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分配方式,以及改进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某病患者出发,调查回顾患病组与非患病组以往某些因素的暴露状况并比较两组有暴露史比例的差异。群组研究是将人群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可疑致病因子或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分为暴露组与对照组,追踪观察两组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并进行比较。二者在设计上的区别在于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结果出发,找可能的“原因”,而群组研究是从原因出发观察所发生的结果。
现场试验: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必须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
社区干预试验:是选择不同的社区,分别施加以不同干预措施的试验。与现场试验不同的是,社区干预试验不针对个人,不对受试社区的人随机化分组,只对受试社区分组。这种试验又称为流行病学准实验,适用于饮水干预和环境干预等流行病学研究。
三.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1.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
(1)疾病频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一般为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病因学研究
流行病学的发展是从病因学研究开始的,在病因学研究方面用得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中,以下研究事例可作为代表:霍乱流行与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研究,肺癌与吸烟,斑釉齿与高氟水,水俣病与水中甲基汞,婴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与高氧,海豹样肢体短畸与反应停,新生儿先天性缺陷与孕妇感染风疹,查布查尔病与肉毒中毒等。
4.防治效果的评价
对于新的菌苗、疫苗及预防药物,必须依靠流行病学实验,评价其实际预防效果。流行病学实验也用于科学地考核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严密的科学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应用正确的流行病学方法。
5.保健设施及保健工作的评价。
例如,可以靠流行病学方法收集资料并统计一个地区的围产期死亡(围产斯一般指孕期28周至出生后一周)和新生儿死亡的数据,并结合对婴儿死亡的个例调查及相应的讨论,来研究围产期保健和婴儿保健中的问题。具体分析哪些属于医疗保健的技术问题,哪些是妇婴保健管理工作上的缺点,哪些是对群众卫生宣教工作不够或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社会服务中的缺点等。这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助于提高妇婴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等。
7.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通过对某一社区或人群发病、患病、死亡情况的调查、了解其分布特征,可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提出影响该社区或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易感人群是哪些,从而确定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4.理论性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即通过数学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多种原因。例如,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项措施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提出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流行病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型转变为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流行病学的研究也由疾病扩展到健康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卫生事件,甚至包括人口“爆炸”,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这些都是新世纪流行病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流行病学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病人数
生存率(survival rate)
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发病率=某年某病新病例/同期暴露人口数
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数,与发病率最主要的区别是观察时间短而灵活。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下降,也可由于病程缩短如病人恢复快或死亡快所致。有时尽管发病率增高,但病程缩到很短,患病率仍可减低。
3.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亦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临床试验: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化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试验的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统称为调查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其是指调查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否具有某种因素及疾病与健康状况,并通过比较说明该因素是否与某疾病存在联系。
调查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论是从事临床工作或是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调查观察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进行有效预防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前导和依据,是调查结果准确的可靠保证。
6.疾病自然史的研究
自然史的研究是指对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发展过程以及转归的研究。例如,通过现况调查与随后的定期随访研究,以观察原为早期糖尿病患者、或无症状的葡萄糖耐受试验阳性者,经若干年后,他们的转归如何。又如对固定地区一定的人群进行血压检查以后,经过若干年的间隔,再次反复作同样检查和调查,看血压的纵向变化有无轨迹现象。至于对一定数量的固定对象的迁延性、慢性肝炎病人,作定期随访(包括临床检查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某些检验标记的化验),也属于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在进行上述的和类似的研究中,都必须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技术。
行为
(2)时间分布
疾病的频率在时间上的不断变动称时间分布,凭此可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种类。
四.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随着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的进展,流行病学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反过来,在流行病学应用中不断涉及新问题和新领域,迎接新挑战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流行病学的用途不但早已超越了传染病,而且也超越了预防医学的范畴,在临床医学、保健医学、甚至基础医学中也在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这些用途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染率
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
(2)死亡频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可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经济和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
死亡率=某人群死亡总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
二.方法
流行病学方法分类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更多地倾向于根据研究设计特点分类。
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特殊调查所获的资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示疾病或死亡的发生频率及其变动趋势。描述性研究虽然不涉及深奥的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但它实际上广泛地适于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各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关键在于“描述”,因此所利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通常通过疾病现象的描述,可以初步了解导致疾病发生可能的因素是什么,目前对该病防治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或起点,因此描述性研究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年龄
由于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程度、生活习惯及活动范围不同,某些疾病与年龄关系较密切
性别
因感染条件、生理条件、行为、职业差异等导致许多疾病在性别上的差异。
职业
首先应考虑暴露机会的多少与劳动条件。其次应考虑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活文化水平、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的不同等。
种族和民族
种族之间疾病病种及发病率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考虑遗传、生理、风俗及卫生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定义
流行病学的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基本内涵有四点::
1.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2.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况。
3.以观察分布ຫໍສະໝຸດ Baidu象为出发点,重点研究疾病或健康的影响因素。
4.根本目的是为控制或消灭疾病及增进健康提供科学的策略与措施。
在描述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现况调查”(或称现况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些重点疾病或项目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时,则称“疾病监测”,其也属于描述性研究。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某人群某疾病现象与相关的暴露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说明暴露与疾病是否相关,称作相关性研究(亦称生态学研究)。
2.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是根据疾病的分布特征提出假设,然后选择专门的人群进行调查或观察来验证假设,说明某病与某种暴露是否存在联系。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一般设立了可供对比分析的两个组,用以检验关于暴露因素的假设。分析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