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考试要点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考核知识点:1. 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
2.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3.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二)考核要求:1、识记: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的概念。
2、领会: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3、简单应用: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
领会: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4、综合应用: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要素,以更有效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体系;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三)考核要求:1、识记: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和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领会: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工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3、简单应用:分析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简单应用:结合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运动员选材的任务;懂得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在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1. 运动员选材概述 2.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1. 识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与要求、遗传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2、领会:运动员选材的任务、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发育程度鉴别的方法;不同发育类型的特征、运动员选材实施的五个步骤。
3、简单应用:运用运动员选材生物学基础的知识对自己所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和发育类型的鉴别。
运动训练学简答题——最终版
1、竞技体育的构成:①运动员选材②运动训练③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①竞争性②集群性③规范性④公平性⑤公开性⑥观赏性⑦功利性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④促进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③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5、竞技能力的构成:1.1.体能(竞技表现,力量速度耐力)2.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3.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4.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5.运动智能(知识运用)6、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1①遗传因素②年龄③竞技能力因素④专项因素⑤个体因素8、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释义: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①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②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③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训练学要点:①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②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③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④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19、系统训练和周期安排原则释义: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②竞技能力形成的持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③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训练学要点:①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②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③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10、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①从专项训练实践中创新②在不层次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③从其他运动项目移植并创新④受多知识的启示而创新11、技能训练的意义①良好的体能是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运动训练学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5.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含义和作用;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6.体能训练的意义、基本要求,身体形态的概念、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各项基本素质的概念及其训练。
7.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运动技术的评价。
8.竞技战术的定义和构成,战术的分类,影响竞技战术和战术能力的因素,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战术方案的制定。
9.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和作用,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和常用方法,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运动职能的概念、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
10.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11.年度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的安排和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的训练安排。
12.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13.运动队管理的科学基础、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运动队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参考书:《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及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要求:《运动训练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
考试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及基本特点;掌握项群理论建立的科学意义及特征;掌握运动成绩定义及其决定因素、竞技结构模型及状态诊断的重要意义;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及训练方法与手段,并能将其运用到运动员体、技、战、智等竞技能力的训练中;掌握运动员各个阶段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组织。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与基本特点2.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及其决定因素2.竞技能力释义3.竞技能力结构模型4.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5.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2.动机激励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4.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5.周期安排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6.适宜负荷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7.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8.直观教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9.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3.八种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4.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及基本要求2.身体形态释义;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训练方法及要求3.力量素质释义(重点)4.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重难点)5.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及基本要求(重点)6.速度素质释义;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及基本要求7.耐力素质释义8.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重难点)9.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及基本要求(重点)10.柔韧素质定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及基本要求11.灵敏素质释义;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4.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5.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及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及构成2.战术的分类3.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4.战术方案的制定5.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定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及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2.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3.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3.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2.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1.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2.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3.教练员与运动员三、考试方法和考试题型1.考试方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运动训练学考查要点概要
《运动训练学》考查要点: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的概述(2)运动训练的概念(3)运动训练学的概念(4)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5)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2.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3.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数(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数。
4.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3)动机激励原则(4)有效控制原则(5)系统训练原则(6)周期安排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适宜负荷原则(9)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5.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6.运动员体能及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身体形态及训练(3)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7.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2)影响运动技术的因
素。
(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及基本要求(4)运动技术评价
8.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概述(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定与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9.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2)运动智能及其训练(3)运动智能概述。
考研《运动训练学》 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一、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争取荣誉。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力,提升其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
其次,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在竞赛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再者,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最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和竞技表现。
2、简述运动训练原则及其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需要原则: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的需求来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使训练与比赛紧密结合。
例如,在篮球训练中,根据比赛中频繁的身体对抗和快速的攻防转换,加强体能和对抗能力的训练。
(2)动机激励原则:通过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给予奖励和表扬等方式来激励运动员。
(3)有效控制原则: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训练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
比如,定期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系统训练原则:将训练视为一个长期、连续、有序的系统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阶段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例如,对于长跑运动员,要遵循基础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比赛期训练等阶段逐步提高其竞技能力。
(5)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准备期主要进行体能储备和技术改进,比赛期则重点提高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
(6)适宜负荷原则:安排的训练负荷要适宜,既能够有效刺激运动员产生适应性变化,又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6.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7.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8.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9.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0.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11.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2. 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运动训练专项考试大纲
运动训练专项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本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运动训练专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技术,以及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二、考试内容1. 运动训练基础理论- 运动训练的定义和分类-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的生理和心理基础2. 运动训练方法- 周期化训练- 专项训练- 竞技状态的调整与恢复3. 运动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阶段和特点- 技术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训练的评估与反馈4. 运动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分类和内容- 体能训练的计划制定- 体能训练的实施与监控5. 运动心理训练- 运动心理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 运动心理训练的实践应用6. 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运动训练资源的配置与利用7. 运动训练的评价与反馈- 运动训练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运动训练评价的指标体系- 运动训练反馈的机制与实施8. 专项运动训练案例分析- 田径运动训练- 球类运动训练- 游泳与水上运动训练- 冬季运动训练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2. 简答题:评估学生对运动训练方法和技术的理解程度。
3. 论述题:考察学生对运动训练科学管理与评价的深入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题:评价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的能力。
四、考试时间与分值考试总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其中,选择题占30分,简答题占20分,论述题占30分,案例分析题占20分。
五、复习指导1. 系统复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 掌握运动训练方法和技术的实际操作,通过模拟训练加深理解。
3. 学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知识,了解如何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
4. 熟悉运动训练评价的指标体系,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反馈。
5. 分析专项运动训练案例,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A、运动训练B、竞技体育管理C、运动竞赛D、运动选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娱乐性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运动训练定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1、本源性学科2、综合性学科3、实践性学科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学2、项群训练学3、专项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一、基本概念1. 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目的运动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系统性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体能素质和技能技术。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竞技运动中能够发挥最佳水平。
2. 运动训练的要素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要素。
训练目标是指训练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竞技成绩目标和素质提高目标。
训练内容是指训练的具体项目和动作要素。
训练方法是指训练的组织形式和训练计划。
训练手段是指训练中使用的各种教具、器材和设施。
二、基础理论1.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包括运动能力、运动机制、运动适应性和运动负荷等方面。
了解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对于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和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因素对竞技表现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三、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 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常用的体能训练方法有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阻力训练法等。
2. 技术训练方法技术训练是指针对特定的竞技项目,通过反复练习和技术指导,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
常用的技术训练方法有系统训练法、分析训练法和比赛仿真训练法等。
3. 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赛场环境,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制定合理策略的能力。
常用的战术训练方法有对抗训练法、情境训练法和决策训练法等。
四、运动训练案例1. 篮球运动训练案例篮球作为一项团队性较强的竞技运动,其训练案例注重提高球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能力。
运动训练学 部分 考试资料 (高教版,可参考一下)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训练适应: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的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这一现象称为训练适应。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6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
7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和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8项群:是指具有共同特点的同一类项目群组的总称,9项群训练理论;指研究同一项群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与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比赛安排规律系统的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原则。
13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人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作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1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天津市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详解与案例分析
天津市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详解与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准备天津市体育学考研,本文将详细介绍运动训练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及分类运动训练学是研究人类运动学习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科学,它包括运动训练基础理论、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1.1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借鉴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1.2 运动训练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对象,运动训练学可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学、健身运动训练学和特殊群体运动训练学等。
其中竞技体育训练学是最为广泛研究的领域,它主要研究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二、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下面将逐一进行详解。
2.1 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基本方法、特殊方法、补充方法等。
基本方法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训练手段,例如反复练习和重复训练;特殊方法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设计,例如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补充方法用于改进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例如辅助训练和康复训练。
2.2 运动训练计划运动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和比赛安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的计划。
它包括全年训练计划、周期训练计划和微周期训练计划等。
全年训练计划是一个较长时间范围内的计划,通常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周期训练计划是按周期性安排训练,例如适应期、提高期和稳定期;微周期训练计划是一个较短时间范围内的计划,通常为一周。
2.3 运动训练评价运动训练评价是指对运动员训练效果和成绩的评估。
它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运动员的训练表现和竞赛成绩,例如技术动作是否规范、竞技状态是否良好等;定量评价是通过测量运动员的身体指标和能力水平,例如力量、速度、灵敏度等。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应考最全归纳记忆
一、名词解释: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专门的研究,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理论。
状况的综合评定。
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能力的训练原则。
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进行训练的方法。
训练方法。
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作快慢等要素。
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特长技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运动技术评价: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诱导训练法: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模拟训练法: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参加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束部分组成。
一、竞技体育1 6答: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27答: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39答: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二、运动训练413答:成功的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运动训练学的总复习资料:
1. 运动生理学:包括生理学基本概念、能量代谢、运动生理变化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
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适应。
2. 运动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动机、
自我效能、焦虑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心理
素质、心理调节和心理干预。
3. 运动解剖学:包括人体解剖学、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关键肌群、运动技术和运动损伤
防护。
4. 运动训练方法学:包括运动训练基本原理、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训练目标、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
5. 运动营养学:包括营养学基本概念、运动营养需求、饮食原则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的摄取。
6. 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力矩、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姿势和动作技术。
7. 运动康复学: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8. 运动管理学:包括运动组织与管理、运动政策与法规、运动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组织的结构、管理和运营。
以上仅是运动训练学的一部分内容,复习资料还需根据具体课程和课本内容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的资料进行复习。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整理运动训练学是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技术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和竞技能力。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是山东省考研体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将对运动训练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训练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二、运动员体能训练1. 有氧耐力训练: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2. 爆发力训练:通过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
3. 力量训练:通过负重训练和力量训练设备,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
4. 灵敏度训练:通过各种灵敏性训练器械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1. 自信心训练: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和自尊心,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能力。
2. 注意力训练:通过各种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提高运动员的专注力和注意力稳定性。
3. 意志力训练:通过各种意志力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培养坚持不懈、有毅力的品质。
4. 心理调节训练:教授运动员有效的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避免因压力和情绪变化而影响比赛表现。
四、运动员技术训练1. 基础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基础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基本功。
2. 复合技术训练:将基础技术组合起来,进行多变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技术综合能力。
3. 战术技术训练:根据比赛对手的特点和规则,进行相应的战术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
五、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管理1. 训练计划的编制:根据运动员的水平、目标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2. 训练负荷的控制: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进展,合理控制训练负荷,防止过度训练导致的损伤和疲劳。
3. 训练效果的评估:通过对运动员训练成绩和身体状况的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一)运动训练学导言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竟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竟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3)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1.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2.竞技体育的终极产品是运动成绩,为了不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就必须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不断的新发展,而这正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任务与责任3.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参赛的基础,也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4)运动训练学若干定义的重新审定1.有效控制原则定义:是掌握运动训练活动使其朝着预期目的方法发展的训练原则2.周期安排原则定义:是指周而复始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3.速度素质人体运动快慢的能力4.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速度5.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6.移动速度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经专门化训练和系统参加比赛,及扩展自己可能的界限,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综合,也是现代群众性的社会活动。
此定义既包含了“社会性层面”又包含了“运动性层面”,既包含了“大众型或普通型竞技运动”,又囊括“高成绩竞技运动”8.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有的运动能力9.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通过相应的训练所形成的一种阶段性的运动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使竞技状态的最高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区段的最高水平竞技状态才是运动员比赛中全力追求的目标。
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可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作不同的描述,依运动训练学理论覆盖的运久、刘动项目领域,可将其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1.一般训练理论研究各个运动项目的共同特性,覆盖着所有的运动项目;2.项群训练理论的项群研究高度相关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同性,覆盖着同一项群的运动项目;专项3.训练理论研究一个专项的独有特性,只涉及所研究的那个专项。
三层次理论体系是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纵向描述。
(2)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1.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简)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群基础上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2.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的活动方式,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一种特点项目。
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3)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始于19世纪的英、美国家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运动训练学的起源、专项训练学建立、一般训练学建立运动训练学学科建立、项群训练理论建立及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深化发展几个阶段。
我国近代训练学与国际接轨时间较短,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而在现代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又是从引进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的,经历了引进、消化和吸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完善发展三个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世界运动训练学理论的贡献是开创性地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构建了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的桥梁。
同时,我国部分学者提出的“一元训练理论”,虽然目前尚未有其研究定论,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元训练理论”的出现对于完善和深化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4)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及及其决定因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技能力释义:(一)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2)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3)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运动训练负荷: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和心理的训练刺激1、负荷强度:负荷对于运动员机体刺激的深度(训练学指标,生物学指标)2、负荷量:负荷对于运动员机体刺激的量度(练习时间,次数,位移距离,负荷重量)十三、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1、确立适宜的负荷增长目标2、应循序渐进的增长3、把握不同竞技能力训练负荷的不同特点4、掌握不同阶段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的不同要求5、实施科学监测(4)运动训练过程及其构成、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释义: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是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1、运动员现实状态诊断(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2、训练目标设立(成绩目标,竞技能力目标,训练负荷目标)3、制定训练计划4、实施训练计划5、进行检查评定6、实现训练目标(二)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1)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规律释义: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基本表现形式: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子能力构成与综合展现2.不同运动项目竞技子能力的不同权重。
3.各个竞技子能力的靶向竞技表现(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规律释义:指内外各种相关因素对人体运动竞技能力因应性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表现形式:1.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基因遗传(遗传时指子代和亲代在特征性状上相似的现象,是生物体在世代间的延续)、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时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首要的外部因素)、生活环境(包括自燃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也有特点影响)2.运动训练负荷对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双向效应释义:·适宜的负荷可引起人体生理与心理系统产生积极的应激反应,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应得到提高。
·过低的负荷不能带来足够的刺激,人体心理与生理系统无需改变即可轻易应对。
·过高的负荷会破坏人体生理与心理系统的功能,甚至破幻系统的结构,导致发生器质性劣变。
释义: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与比赛名次称为竞技表现1基本的表现形式: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波动性·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各子能力的波动性表现影响因素和自身竞技能力都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的表现不可能时恒定不变的,而是呈现波动性的特点。
且各种子能力波动程度不同,心理最高。
·运动员竞技能力成功参赛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环境围绕赛事组织一个大的训练周期。
1遵循竞技状态的变化规律组织赛前训练,按一定程序实现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优化组合;2在临赛阶段,培养运动员逐步进入峰前状态;3有步骤地逐步引导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适时出现;·运动员竞技能力高度动员后的恢复1比赛后机体需要更多的休养和恢复2不应该违反机体功能波动性变化的规律,在恢复期强行动员运动员去追求过高的竞技表现(4)竞技能力变化与表现的影响因素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1)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1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了运动训练活动的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训练原则,注意解析各项原则的理论依据,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但涉及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原则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3)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的特点1对运动训练要素辩证协调关系的科学认知2.覆盖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1)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2)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长期艰苦训练需要不断的激励2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3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3)运用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指导训练1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2以人为本,加强医务监督3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2)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竞技比赛对训练活动的导向性2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3)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需要2.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1)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指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和训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