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痿论》疑义新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痿论》疑义新释

发表时间:2009-10-12T15:50:17.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供稿作者:叶建新胡育暄

[导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创建并论证了中医学术体系

(湖北省武穴市田镇卫生院湖北武穴 435406)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279-0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创建并论证了中医学术体系,两千年来始终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其中《内经素问·痿论》是论述“痿证”的专题篇章,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痿证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发病部位,以及治疗原则。对后世治疗该类型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难以理解的地方,古今医家亦众说纷纭,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试就其中一些难点,谈谈自已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斧正。

1 句读质疑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原文;“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也。”这是程士德主编的五版《内经讲义》中的断句方法,与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一样,并译为“皮毛也表现了虚弱急薄状态,热气久留,则发生痿辟之病。”实际上,断句和译文均误,导致义不可解,理不通顺。考《灵枢·根结》篇;“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子之死期。”可见文中“薄著”应为一词,是修饰生病后皮肤的性状,不应分割断句。清代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更明言:“薄著,犹言附著。”观清:何梦瑶《医碥·痿》断为“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著,而生痿辟。”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近世差玄说》述“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辟。”更加说明“薄著”应为一词。因此,原文当断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也.”句读已明,哪“叶焦”又是什么意思呢?

2 “叶焦”何义

《素问·痿论》中“肺热叶焦”之“叶焦”不论是古今医家,还是现在的《内经讲义》均将它释为“肺叶枯痿”或“肺叶受热灼伤津液”。吾读《素问》至此,心甚疑之。在著作《内经》的时代,科学技术还十分不发达,古人并不没有CT等检查设备,更不会有透视的特异功能,怎么可能看出肺叶呈“焦枯”状呢?况且中国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之说,因而古代中国尸体解剖技术十分落后,古人在论述脏腑时多“详于气化,略于形迹” 。不可能对肺叶有如此详细观察,除非剖其胸观其肺。考《素问·痿论》行文:“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契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对比《太素》、《甲乙经》,“肺”字下并有“气”字,应是正确的。如此,则五藏气热均具备,行文也前后一致。因“肺主身之皮毛”、“肺气热”所导致的症状,应是以“皮毛”为主进行直观论述,方能与下文论述“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之症状协调一致。而“皮毛虚弱、急薄著”之句,论述皮肤病状尚通,毛发岂有“虚弱、急薄著”之说?因此,原著含义绝对不会如此不通。那么本句毛发症状有没有呢?考《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明言皮肤可出现“薄著”症状,毛发可出现“夭焦”症状。也就是说“叶焦”当作“夭焦”。其中“夭”是“茂盛的样子”。即《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中“夭”的含义,是说“毛发亮泽”的意思。“焦”是“憔悴”的意思,“夭焦”也就是“毛发失去光泽,憔悴不堪”的意思,并与《素问·痿论》后文“肺热者,色白而毛败”之“毛败”症状相一致,如此则全句意义通顺。可以这样解释全句:“肺(气)热,(则毛)夭焦,皮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也”。意为:肺脏受热,毛发憔悴无泽,皮肤虚弱干紧、附著一起,而发生痿辟之病。

3 “肺鸣”原因

《素问·痿论》:“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论中“肺鸣”:《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注曰:肺属金,金不静则鸣,这是古人以“肺鸣”来说明肺脏有病变。张志聪:“金受火刑,即发喘鸣”。五版《内经讲义》注为:呼吸喘息有声。《医碥》注为:咳嗽。综合诸家注解,“肺鸣”当为“咳嗽,喘息”等因呼吸道感染所出现的症状。哪么引起“肺鸣”的原因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译为:遇有失意的情事,或个人的要求不能达到,肺气不畅,而发生病变。五版《内经讲义》注“失亡”为:心情不欢,若所爱之物亡失。对比原文,译、注显然不通。遇有失意的事,或个人要求达不到,怎么会有“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病状呢?纵然有症状,也多为意志消沉,心情不愉,不会出现“咳嗽、喘息”的。显然,译、注是错误的。日前,偶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恍然大悟,所谓“有所失亡,所求不得”乃是指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违背了“使志若伏若匿……若已有得,去寒就温”的养藏之道,扰乱阳气,不得内藏,致皮肤开泄,阳气频频耗伤,体虚而受邪。因肺主气,主身之皮毛,为诸藏之长,邪先犯之,常常呈现呼吸道症状即“咳嗽、喘息”等。实际上,“肺鸣”的原因即为体虚感受外邪所致。

4 肺热能致痿吗

《素问·痿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对此句经文,古今医家注解也不尽相同。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近世差玄说》直接描述为“盖以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此传五藏。”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痿证》:“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清·何梦瑶《医碥·痿》:“五藏皆有热,热者、火也,火属心而伤肺。又制火者水,金为水之源,源伤则流绝,重其源之伤,故总归肺热也。”观以上三家注解,明确肺热可致痿,但注解多随文演义,了无新意。结合现代医学,究竟有没有因“呼吸道病变”而导致“痿证”的呢?答案是明确的:有。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重症病例,常常出现急性驰缓性麻痹,并可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是肠病毒感染,但常常通过呼吸道传播,可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重症病例可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并常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即痿证。也就是“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的意思。中医理论认为:手足口病病因病机为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而出现发热,咳嗽,疱疹等症状。若毒热内陷,扰动肝风,则肌肉抖动或肌肉痿软无力。这是从临床实践上验证了《素问?痿论》的正确性,也是《内经》理论在临床上仍有强大生命的表现。

5 “治痿独取阳明”所指何义

《素问·痿论》:“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