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分析

合集下载

_寡人之于国也_赏析

_寡人之于国也_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王笑琴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摘要:学习《孟子》,必然要深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虽然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一篇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散文。

关键词:仁政王道语言艺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赫赫有名的辩论家。

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

《孟子》和《论语》一样,本来没有篇名,后人照例截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章记录了他和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他将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而得名)的一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语言艺术。

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他继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国一度称霸于诸侯。

但是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赵、韩、齐、楚诸大国之间,各国均对魏国虎视眈眈。

想要永保霸业就必须对外用兵,这导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想要扭转颓势的梁惠王偏偏昏招迭出,导致外交上也形成了不利的局面,与周边强国关系都很微妙。

军事上的被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魏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梁惠王苦于此,在公元前321—320年,他“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霸业聚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五十二岁的孟子风尘仆仆来到魏国。

这就有了《孟子·梁惠王》上、下篇记述的内容。

孟子一直在积极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这个时候他所代表的儒家已经放弃了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维护周王权威的幻想,承认诸侯“王天下”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坚决行仁政。

你行仁政,天下的人民都愿意做你的子民,就会纷纷归附,如果外敌来侵,大家自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国家就不可战胜,而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1 全文解读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这句话说明,梁惠王对自己的国家管理还是挺满意的,认为自己已经尽心了。

魏惠王九年时迁都到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魏惠王也称梁惠王,是很有野心的一个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这句话是梁惠王治国手段的具体表达,即关心百姓在灾荒中的生存问题。

他认为这是他尽心的结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很关键的问题:他这样好,为什么周围邻国的老百姓不认帐?不踊跃的来投奔自己呢?言语之间似乎很委屈的样子。

因为在他看来,邻国的国君并不像自己那样尽心,老百姓在那儿似乎过的也挺好。

他就有点不理解了。

当时的战国,诸侯间的吞并与反侵略的战争很频繁,百姓的伤亡很大,所以,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增多,是各国国君的当务之急。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的这句话其实一下就点出了梁惠王的治国倾向:好战。

一个好战的国君怎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呢?但孟子并没有先点出来,而是为自己要说的比喻找一个借口,这是孟子的高明之处。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

孟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自己并不说出真正要说的话,而是通过比喻来让对方去猜。

梁惠王好战,用战争作比,他自然就容易猜出。

孟子一向好用比喻,这种方法常常诱使问者不自觉的陷入困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果然就上了孟子的圈套,把孟子心里要说的话自己就说出来了。

梁惠王已经陷入困境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就是这样来解答君王的疑问的,按照上面的问话思路,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论。

不知梁惠王听了这话心里怎想,面上是怎样的表情,文中没说,但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下,肯定是很尴尬的,他等于是自找没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证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证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证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主要体现了孟子的民本
思想。

在论证特点上,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层次分明:文章结构严谨,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2. 对比论证:孟子在论证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如将梁惠王与邻国之政进行对比,突出了梁惠王治国的不足。

3. 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孟子还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如将梁惠王治国的措施与“五十步笑百步”进行类比,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证逻辑严密,采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个论证过程严谨有力。

5. 语言生动:孟子的语言生动有力,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证特点,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君王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实行仁政,而非暴政。

同时,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整个论证过程严谨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作品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61岁,斯62天下之民至焉。

”字词注释1.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啊!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观察邻国治理国的情况,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拿打仗打比方:咚咚地離起卓鼓来,双方兵器交接,战斗激烈,一方的士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那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作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候拿斧头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能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而毫无遗憾了,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

“(每家)有五亩的宅基地,在园里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繁殖它们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真办好教育,反复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进行教导,须发花白的人就不需要身上背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棉的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没有饥饿和寒冷;这样还不能使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老百姓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景不好的缘故‟,这种言论和用兵器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讷,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景不好,而是行王道,施仁政,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孟子,名铀,战国中期邹国人。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孟子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优美、人物形象之鲜明都让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的杰作。

下面将从结构分析、语言特色、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分析文章开头,孟子通过提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观点,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随后,他运用渐进的论证手法,指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两个阶段,逐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结束部分,孟子又以“望之不似人君”的形象描绘,讽刺梁惠王在治国方面的不足。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展现出孟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高超论辩技巧。

二、语言特色孟子的语言特色在于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既有气势又富有节奏感。

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散文的韵律之美。

三、思想内涵《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主要集中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上。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心治国,实行“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反对过度开发。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四、人物形象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和梁惠王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明。

孟子以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展现出儒家思想家的风范。

而梁惠王则展现了一个有志于治理国家但又有所欠缺的君主形象。

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为,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风貌。

总的来说,《寡人之于国也》不仅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古代散文,更是一幅展现孟子与梁惠王历史交汇点的画卷。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展现了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智慧与胸怀。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
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
治的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著作中的一篇章节,主要阐述了孟子关
于王道政治的观点。

这篇文章中,孟子强调了君王的责任与义务。

他指出,君王应以
德治国,以仁爱待民,以德化人。

孟子认为,天下之事无难事,只要
君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仁爱之心,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便能实现国
家的和平与繁荣。

孟子还强调君王的政策应以民生为重。

他认为,君王的权力来自
于民众的选择与支持,所以君王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国
家的经济繁荣、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

君王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推行有益于人民的政策,尽力减轻民众负担,以确保国家与人民的共
同繁荣和幸福。

此外,孟子还提出君王应为民众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机会。


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与才能,使他们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因此,君王应致力
于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培养人民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
即君王应以仁爱、德行为基础,关心民生福祉,以民为本,并通过教
育培养人才,实现国家的和平、繁荣与公正。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驳立结合,巧妙设例——《寡人之于国也》论证艺术分析宣扬政治主张,传播治国之道,须寻找适当的机会与场合,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如此才能使人易于接受,乐于尝试。

尤其是面向国君,宣传的方法技巧就更显重要;不然,让国君听着不顺耳,就难免会怒拍桌案,逐客出门。

这就是论证的艺术。

孟子作为儒家大师,长于思辩,对于论证艺术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他向梁惠王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选择在梁惠王为自己的施政效果不佳感到困惑而急切求教之际;而且,他的论证先委婉后直截,驳立结合,巧妙设例,点出问题,指明出路,语言生动流畅,层次明朗清晰,可谓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驳论宛转。

反驳他人的观点或说法,有时不宜直截了当,而以宛转含蓄为妙,使对方听趣浓厚,欣欣然接受你的观点。

孟子论证艺术的高超之处正在于此。

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已经“尽心”了,魏国的百姓理应比邻国增多才是;但孟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梁惠王比邻国国君并不强,魏国百姓没有比邻国增多,实属正常现象,因此他要反驳梁惠王的观点。

孟子的反驳非常讲究方法技巧,他选择梁惠王最喜爱的“好战”话题来谈,而且巧妙设例,对战争场面进行生动形象地描述,使梁惠王俨然亲临其境,如醉如痴,几乎掩盖了孟子讲这番理论的真正目的。

说到最后却突然单刀直入:“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由梁惠王不回答“不可”,而对梁惠王所提出的问题,孟子始终没有正面作答,只是说了一句令梁惠王深思的话:“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可谓蕴意悠长,耐人寻味。

这种委婉的驳论,正是以例代答,答在例中,令对方揣摩展玩。

当然,孟子驳论的宛转也是相对的和适时的,等到了最后一段批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的现象时,就直截说成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一语中的,入木三分,透彻精辟,毫不留情。

立论明截。

如果说驳论是表现对人观点的否定,或者指出其做法的错误,那么立论就是提出正确的观点或做法。

孟子在从反面反驳梁惠王的观点之后,又从正面给他指明出路,阐述“王道之始”的具体做法和“王道之成”的标志,即如何使百姓能够谷鱼不胜食、材木不胜用、养生丧死无憾,如何使百姓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不饥不寒、懂得礼义,而这也正是儒家施行“仁政”的目标。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下面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所作的《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

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

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详解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详解

【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迂回曲折。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 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 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 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 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 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环环相扣。
1.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2.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 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3.苟:如果。 4.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人且恶之。为民父母,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 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 饥而死也?” 1.梃(tǐng):木棒。 2.庖(páo):厨房。

3.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4.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5.象:同“像”。
【孟子的主要思想】
1.实行王道——以民为本的仁政 孟子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 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锄草的农具 ) 。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 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 了周全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 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 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 统治者。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C
5、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青君,子取生之非于异蓝也,而,善青假于于蓝物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苏人

东 坡
间 书
下 字
立志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务实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 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 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勤学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 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惜时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 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 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言。
荀子思想概说
宇宙观 认识论 政治观
“制天命而用之”
“行”对于“知” 的必要和后天学习 的重要。
“法后王”
人性论
“性恶论”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学 能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意 义 能改变自己 木直
金利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跂而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
作用 登高而招
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断绝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劝看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盼门望宴、》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声阳望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
碑记》
农历十五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借阳、马借生用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借学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假装
文言文知识归纳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 ___有_____通 __“__又__”__意为__又_____ ____暴____通 __“__曝__”__意为__曝__晒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生____ 通_“___性__”意为___本__性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知____通 _“__智__”_意为_智___慧__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 于
弥 补 假 舆马
物 致千里
不足
假 舟楫
绝江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设喻 积累
学 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 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心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 系连词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介词,自 善假于物也
一词多义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以为妙绝
前置性学习
1.疏通文意,整理重要文言知识(可参照 练习册),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2.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对 作者、文本发表意见,也可联系已有的阅 读、现实生活、自我经历,交流心得体 会。)将自己的发言内容形成文字。 3仿写一篇议论文,“劝——”字数不限。
劝勉、 鼓励
荀子
荀子(约前313- 前238),名况,战国 末期赵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 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 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 作用。主张选贤任能, 兼用礼、法、术治理国 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 家所吸取。

总结论点
联系
美文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古乐府诗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其辍 损学 日如 有磨 所刀 亏之
石 陶, 渊不 明见
其勤 增学 日如 有春 所起 长之
苗 , 不 见
3.选出加点的“而”所表示的关 系不同的一项(D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4、选出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B、蚓无爪牙之利 • C、用心一也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句
⊙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实词积累
劝 已 中 槁暴 挺
劝勉,鼓励 停止 符合 晒枯 直

磨刀石

提起脚后跟



明显,显著

借助

横渡

起来

半步

成功

雕刻

浮躁,不专心
虚词积累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
_名__词_____作
_动__词__,意为
游水 ________
2.上食埃土 __名__词____作_状__语___,意为___向__上___
3.下饮黄泉___名__词___ 作 _状__语___,意为___向__下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名__词____ 作 _状__语___,意为___每__日___
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 持什么态度?
要点滴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要持之以恒: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要专心致志: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正反 对照 反复 设喻
提出论点(1段) 分析论点

文章结构
文 为什么学(意义和作用 论

2、3段)

析 怎么学(态度 4段) 过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2、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利
知明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3、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 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登高博见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善假于物也 (反复设喻)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
强化训练
1.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 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D ) A.故不积跬步(jí,积累)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 劣) C.锲而不舍(shě,遗弃) D.金石可镂(lò“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D)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 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