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说课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孟子·告子下》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章:《孟子·离娄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章:《孟子·尽心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资料大全-孟子二章说课稿 精品

孟子二章说课稿孟子二章说课稿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毕,酌情讲评。
注意字音"粟"ù"畔"à,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孟子二章说课稿

孟子二章说课稿
孟子第二章是孟子之中的第二篇,主要讲述了人性的本善观点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思想。
下面是我对这一章内容的介绍:
孟子第二章的开篇,孟子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人性的本善。
他讲述了一个农夫的
故事,农夫发现一条被掠走的鱼,他把它放回水中,以恢复它的生命。
孟子认为,农
夫的行为表明了人性的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善的本能,愿意去帮助他人。
他认为人性
的本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培养和修身,这种善的本性很容易
被压抑和忽视。
接下来,孟子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修身是指个体要修养自
己的品德和道德,要追求仁义道德的境界。
齐家是指要先修整好自己的家庭,把家庭
经营得有条不紊,和谐有序。
治国是指在执政之时要以民为本,以仁义为准则,让百
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平天下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整个国家都能得到和
谐稳定的发展。
孟子还提到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将仁义道德作为治国的准则,
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和富庶的社会。
孟子认为,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维护社会
的稳定和治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民众的福利,关爱民生,才能真正体现仁政的意义。
总结起来,孟子第二章主要强调了人性的本善观点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我们天生具有善的本能,但是要通过修身来培养和发扬。
个体修身、家庭齐家、国家治国、全社会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富庶发展。
只有实行仁政,才
能真正体现国家的光明未来。
人教版孟子二章说课稿

人教版孟子二章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孟子的选读篇章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孟子》中的精选章节,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关于仁义、天性、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论述。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孟子》中的第二章,即《孟子·梁惠王上》,本章节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
说课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全文,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结构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中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向梁惠王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学习,特别是一些成语和典故的出处。
2. 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等部分。
3. 孟子政治哲学的理解,特别是“仁政”和“民为贵”等核心概念。
4. 孟子道德观念的探讨,如“性善论”和“天命观”。
学情分析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孟子》的深入了解可能不足。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文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把握。
因此,教学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次说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孟子和梁惠王,通过模拟对话,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说课稿(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毕,酌情讲评。
注意字音:"粟"(sù)"畔"(pàn,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
"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提问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讲解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词语(1)"之":的。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绕,包围。
(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
"夫"(fú):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必":一定。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是":这。
"也":表判断。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词语"非":不是。
"也":表判断。
"池":护城河。
"兵":兵器。
"革":皮革,指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粟":粮食。
"委":放弃。
"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去":离开,逃走。
"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句子(1)(2)"故":因此,所以。
"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
(1)"以":凭借,依靠。
"封疆":疆界;"封",疆界。
(1)"之":的。
"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
"险":险要。
"威":震慑。
"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者":的,的人。
"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
"寡":少。
(2)"之",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
"顺":顺从,归附。
(2)"以":用,拿。
(4)"之":助词。
(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
(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的内容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讲解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
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讲解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提问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讲解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记下来。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重点1.实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
2.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
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
二、朗读本篇。
先叫一名同学朗读。
注意字音:畎(quǎn)傅说(yuè)鬲(gé)奚(xī)拂(bì)士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本篇。
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词语"发":兴起。
"于":从。
"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的水沟;"亩",田埂。
"举":选用,这里意为被选用。
"版":通假"板",筑墙的夹板。
"筑":筑墙用以捣土的杵。
"士":狱官。
"海":指海滨。
"市"集市。
2.内容提问一第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讲解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
提问二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讲解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词语"故":因此。
"将":想要,打算。
"降"(jiàng):降下。
"于":到,给。
"是":这。
"也":表停顿。
"必":一定。
"苦":使动用法,意为使……困苦(苦恼)。
"劳":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