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药品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2、疑因药品引起的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功能和形态方面的异常; 3、疑国药品引起的癌症、畸胎、致突变反应; 4、非麻醉药品引起的药物依赖性等; 5、所有疑因药品引起的致残、丧失劳动能力、 危及生命或死亡的不良反应。
(一)ADR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1、A类反应 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其严重 程度随剂量增大和疗程延长而增加,可根据药 物或赋型剂的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是不 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 继发反应、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依 赖性等。
(5)肾损害: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 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 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合用其他肾毒性药 物可使其肾毒性增加。 2.少见不良反应 (1)神经及精神系统反应:全身应用大剂 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 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 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 能减退患者。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可引 发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定向力丧 失等。
(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该类药物可通过抑 制乙酰胆碱释放而降低神经末梢运动中枢对 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并可与Ca2+结合,使体 液中Ca2+含量降低,产生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发生 几率为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 素及妥布霉素。
2.少见不良反应 ( 1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口唇及手足麻木, 可能与药物所含杂质或药物引起维生素 B 缺 乏有关。 ( 2 )营养不良关症状。 (3)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泻、食欲不振等。
(2)泌尿系统损害:由于磺胺药由肾排出, 尿中浓度较高,可形成结晶沉淀,发生尿 路刺激和阻塞现象。出现结晶尿、血尿、 疼痛和尿闭等症状。形成结晶决定于尿中 药物的浓度和溶解度。 (3)血液系统损害:磺胺药能抑制骨髓可致 白细胞减少症。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是磺胺药对造血系统 的直接毒性或过敏。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 周围血象变化。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摘要】抗生素药物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也是当前我院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

抗生素能够治疗大多数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的疾病。

本文对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21-02在使用抗生素时,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因畏惧药物不良反应,而使得用药剂量太小或者是疗程不足,症状刚消失或刚改善就过早地停药。

有的时候则因为医师或者患者希望尽快地稳定病情,而使得用药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而容易引发二重感染[3]本文对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行抗生素治疗患者45例为对照组,对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于2014起实施抗生素合理应用措施,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收治的行抗生素治疗患者45例为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5±4.1)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6±6.3)岁。

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后的反应进行对比,找出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确保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两组数据的组间差距用χ?检验。

P>0.05表示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抗生素应用的反应分析2组患者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在应用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无不良反应有42例,其合理率为93.33%;对照组在应用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有22例,无不良反应有23例,其合理率为64.28%。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尽管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种类和表现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能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一般而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过敏反应和药物相关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使用抗生素后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这类反应可以从轻微的皮疹、红肿和瘙痒开始,也可能进展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过敏反应的症状,如皮肤变化、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并及时就医。

2. 药物相关反应除过敏反应外,抗生素的使用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肝肾毒性反应等。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失眠和焦虑等,肝肾毒性反应则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损害。

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这些症状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二、预防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了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患者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使用,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患者应根据医嘱的剂量和频次准确使用,不可随意增减用药,更不能中途停药。

2. 注意过敏史在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应向医生详细提供过敏史,包括对哪些药物过敏,以及过敏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医生将结合患者的过敏史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若患者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应向医生详细告知,以避免可能的相互作用。

三、处理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方法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此情况下,应根据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1. 过敏反应处理对于轻微的过敏反应,患者可暂停使用抗生素,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进行治疗。

抗生素不良反应现状

抗生素不良反应现状

抗生素不良反应现状探析【关键词】抗生素;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

①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临床应用中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②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障,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③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

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控制和预防,应重视患者用药中的监护、结论,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从而减少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

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俊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药:其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等,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张淑凤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张淑凤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张淑凤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危害,帮助医生加深了解,促进医生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危害在临床用药中,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已是司空见惯。

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品种和数量最多的抗菌药物,虽然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在用药之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再生障碍性贫血、胃肠道反应等,甚至导致死亡。

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抗生素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药品中存在的杂质和氧化分解、聚合或者降解产物的作用,也可能是个体差异造成的。

过敏性休克是由给药途径引起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都能引起该反应,所以在使用此类药物前应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各种血细胞数量减少,例如,头孢噻吩、氯霉素能减少血小板的含量,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能够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和药物热是指在给药的7到14天产生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比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都能引起此反应。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日光性皮炎、红皮病、神经性水肿、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固定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常常由四环素类、链霉素、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等引起。

1.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直接损害人体各器官、组织,导致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发生病理变化,这与给药剂量、持续时间有关。

抗生素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比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以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毒性反应,严重的导致癫痫。

抗生素还能引起肾脏毒性,损害肾脏,例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抗生素可以引起肝脏毒性,比如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能够导致中毒性肝炎,大剂量的使用四环素会导致浸润性重症肝炎。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

10.忽视患者的全身状况,如 肝肾功能、免疫状态等。导致 患者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抗生素的排泄(Excretion)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 尚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痰液、乳汁中。 肾排泄: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大多品种、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等主要经肾排泄。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非主要经肾排泄,但也可在尿中 达到较高浓度。 肾功能减退时,主要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 延长,应适当调整剂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例4 男患,78岁,反复咳嗽、咳脓 痰,长期住院,诊断慢性支气管 炎急性发作 痰培养 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治疗 选用头孢哌酮4g /日,静脉 滴注
不合理用药分析
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 对青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耐 药,应选用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 或碳青霉烯类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 较长的抗菌药物




阿齐霉素等部分大环内酯类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唑类抗真菌药等。 主要评价指标: AUC/MIC T1/2ß PAE 如氟康唑,AUC0-∝/MIC=20可获得较好疗效。
Craig WA.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ibiotics(post congress of the 7 th WPPCCID,2000.)



AUC0-24/MIC(AUIC) Cmax/MIC SBA FBA等
SBA或FBA



指给药后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 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是反 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 SBA应大于8,临床治疗方有效。 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 胰液、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 染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抗生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抗生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抗生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于大多数抗生素,有几种常见的副作用:➤轻度皮疹或其他过敏反应➤胃部不适,恶心➤食欲不振➤大便软,短期腹泻➤酵母菌感染(阴道,口腔)更严重的抗生素副作用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呼吸困难,面部肿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严重的水样或血性腹泻;艰难梭菌感染)➤胃痉挛➤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静脉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并发症(静脉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抗生素最常见的副作用。

➤发表研究显示,抗生素副作用在美国每年导致超过140 000例急诊入院;在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中,抗生素占19.3%,超过79%是由于过敏反应,约50%急诊是由于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过敏;并且此项研究中,不到一岁的儿童抗生素副作用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通常只能通过避免使用药物来预防,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没有其他抗生素选择的患者来说,脱敏可能是可能的。

➤当其他药物类别不理想时,建议对某些青霉素过敏的病例进行皮试。

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约有5%-25%的患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出现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

腹泻的发生是由于用抗生素消除了正常的肠道菌群,并导致了传染性细菌(例如艰难梭菌)的过度生长。

➤如果腹泻严重,带血,含脓,或伴有胃痉挛,发烧或呕吐,应联系医生。

➤涉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常见抗生素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克肟。

但其他抗生素也可能导致这种副作用,包括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

➤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已被证明有助于预防儿童和成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阴道酵母菌感染或鹅口疮(念珠菌属)➤抗生素也可能会改变阴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通常会导致真菌种类的过度生长。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通常少量存在于阴道,口腔,胃肠道和皮肤中,通常不会引起疾病或症状。

但是,由于抗生素治疗,细菌被消灭可能导致真菌过度生长。

➤鹅口疮可能表现为口腔或舌头上的白色斑块,阴道酵母菌感染会产生白色分泌物和强烈的瘙痒。

什么是抗生素

什么是抗生素

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

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

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

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安全性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安全性

抗生素的副作用与安全性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然而,尽管抗生素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它们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

一、抗生素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某些抗生素药物过敏,可能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应注意避免过敏原,定期监测过敏指标,并在发生过敏反应时及时停用相关药物。

2. 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谱性作用可能会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腹泻和其他胃肠道问题。

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同时补充益生菌,以维护肠道健康。

3. 耐药性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这使得一些感染病菌逐渐对常用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的困难性增加。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风险,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并避免未经医生推荐的滥用。

4. 肝脏和肾脏损伤某些类型的抗生素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长期使用或过量应用可能会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仔细调整剂量,严密监测肝脏和肾脏功能,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二、抗生素的安全性1. 应用前的评估在给患者开具抗生素药物前,医生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史以及相关的疾病状况,以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2. 准确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务必按照医生的指示准确使用药物,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进行进一步处理。

3.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减少耐药性的风险,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医生应准确判断感染类型并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患者也应增强自我卫生意识,预防感染的发生。

4. 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医生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使用抗生素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

它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病症,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尽管阿莫西林在治疗感染方面非常有效,但它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首先,阿莫西林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轻度的,并且在停药后会自行消失。

然而,对于某些患者来说,这些不适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减少剂量或更换其他抗生素。

其次,阿莫西林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从轻微的皮疹和瘙痒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通常在用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因此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阿莫西林。

此外,阿莫西林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长期使用高剂量阿莫西林或有肝疾病的患者中可能发生。

肝功能异常可表现为黄疸、肝酶升高和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因此,在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期间,医生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

此外,阿莫西林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和失眠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在使用阿莫西林时,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守剂量和用药时间。

如果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尽管它在治疗感染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并在需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通过正确使用和监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阿莫西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它们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进行分析。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 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增加:长期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效果降低。

2. 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粘膜炎等胃肠道反应;3. 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局部疼痛、静脉炎等不良反应;4.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注射部位红肿、关节痛等症状;5. 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红细胞溶解、粒细胞减少等全身性变态反应。

以上列举的不良反应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但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高度重视这些潜在的风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要点1.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用药时间。

2. 注意过敏史: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尤其是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更需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 谨慎使用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静脉注射需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注射速度应逐渐,避免引起局部疼痛和静脉炎。

4.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医生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

5. 监测不良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患者应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6. 综合治疗: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感染时,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提高疗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使用要点。

医生和患者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精品推荐】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

【精品推荐】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
小编希望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因为滥用抗生素而导致了悲剧了的新闻,让人心痛不已。

因此,我们说要警惕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一起了解下吧。

使用抗生素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机体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否则有可能对健康带来危害。

小编提醒您,要警惕抗生素的四种不良反应。

第一: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

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

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二: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

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

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第三:二重感染。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一.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过敏休克和过敏样反应,过敏休克为速发变态反应。

其它包括发热、寒战、多汗、乏力、水肿。

二.胃肠道反应:是氟喹诺酮(FQNs)药物最为多见的不良反应,但大多程度较轻。

发生率2%—20%,表现胃纳差,消化不良、恶心、少数呕吐,腹泻、味觉异常。

主要原因是化学刺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因剂量增大而增加。

胃肠道不良反应顺序为,氟罗沙星>曲伐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三.皮肤反应:多数病人的皮肤不良反应为轻度和中度,总的发生率0.5%—3%严重不良反应<1%。

主要为光过敏反应和光毒性反应,以后者为多见。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严重者皮肤糜烂,脱落,疱疹,直接或间接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下均可引起。

此反应多在三日后左右出现,多数用药中自动消失,不影响疗程。

大剂量和暴露于大剂量紫外线下的患者,首次用药后即可出现。

部分患者可在停药后三日时发生。

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和司帕沙星,常显示相对较高的光毒性。

四.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仅次于胃肠道,发生率约为5%,FQNs药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较为突出。

表现为失眠、头晕、头痛、震颤、视觉异常等。

多数出现于治疗开始时,停药可缓解,较为严重的反应有精神异常、精神分裂样反应,亢奋、幻觉、惊厥、癫痫大发作、抽搐、意识障碍,发生率极低(<0.5%),并且是可逆的。

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数在肾功能减退但未减量用药、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患(如癫痫、脑梗)高龄,电解质紊乱或药物相互作用(如合用氨茶碱)的患者中发生。

芦氟沙星、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构成比相对较高。

FQNs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药物有:布洛芬、芬布芬、消炎痛、尼美舒利等。

五.肝脏毒性:用FQNs药物治疗时,发生肝酶升高者占2%—3%,最常见是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程度大多轻微,停药可缓解。

第1页加拿大报告左氧氟沙星导致肝损害44例,国内报告莫西沙星在严重病例中报告较多。

抗生素不良反应论文

抗生素不良反应论文

探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了解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探求在临床治疗当中如何来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药物,保障患者能够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

方法: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过敏、特异性、毒性反应,联合用药、二重感染或者是加重不良反应等一些问题来探讨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应该重视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过程当中的临床监护,要做到预防并且控制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结论:医生要重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监护【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40-01当前如何来安全、合理并且有效使用抗生素药物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有关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不断在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热切关注。

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很常见的,它所指的不光是副作用,还包括抗生素的过敏、毒性、继发性以及特异性等反应。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是一种很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结核类等等。

抗生素的应用是最多的,当前经常使用的有一百多种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药物能够挽救人的生命,但是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发生,而且这些不良反应的后果会很严重。

在停止用药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有荨麻疹、固定型药疹和过敏性休克等等,还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病情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

所以说,在临床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当中加强监督的力度,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毒性反应抗生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是能够对人体的器官进行损害,造成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通常与药物的量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抗生素会对人体的肾脏造成很大的损害,比如:多粘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万古霉素。

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当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应该引起注意。

抗生素的药物还会对人体的肝脏产生毒素,林可毒素以及两性毒素b可能会引起肝炎,如果患者服用大量的四环素可能会引起重症的肝炎,苯唑青霉素以及大环内酯类会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噻吩当中的氨苄西林以及苯唑西林等等会引起转氨酶的升高;两性霉素b以及链霉素等等很可能会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一、药物不良反应(adven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的定义: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非预期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反应。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正常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范畴。

反之:不合格药品,非正常用法,非正常用量,只要三者出现其中之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则不能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是医疗差错,甚至是构成医疗事故。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据报道,1958年~1962年间,发生于西欧的反应停事件,导致8000多例海豹婴儿的出生,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

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ADR发生,据FDA报道,2005年ADR报告总数为464068份。

轻者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引起死亡。

三、预防ADR的意义:只要对ADR有了正确的了解,ADR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其意义在于:1、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将医务人员称之为白衣天使,其扮演着人类健康守护神的角色,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一神圣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将ADR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身心健康。

2、行业竞争的需要:民营医院不具备公立医院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与之竞争,而如今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狭缝中生存发展,必须狠抓医疗质量,积极预防并减少ADR。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

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

所以深受患者欢迎。

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

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⑴、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⑵、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⑶、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称赫氏反应。

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系治疗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⑷、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⑸、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目前,已有四代产品,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以下几种常见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

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

2、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 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 肝毒性 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

4、 造血系统毒性 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5、 肾损害 主要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以第一、二代头孢为多见,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

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

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6、 凝血功能障碍 由于头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7、 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戒酒硫)样反应 双硫醒能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

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

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二、喹诺酮类喹诺酮类属合成类抗生素,主要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等。

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较广、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此点与其他抗生素显著不同,不会与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药性,对其他抗菌素产生的耐药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⑴、胃肠道反应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

大约有3%~5%的患者在服用该类药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问世与剂型的改革,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微。

因此,只要遵医嘱服用,并注意在饭前服药,服药后及时进餐,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不良反应的出现⑵、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统计显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约有2%的人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轻微症状。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这些反应主要与服药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有关。

这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量就会增大,从而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所以,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用量和服药次数;同时应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控制在5-7天左右。

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上述症状,就要及时减少剂量,必要时可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⑶、一般性过敏反应 在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还有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皮疹、药物热及荨麻疹等一般性过敏表现。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此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引起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症状。

只须立即停药,并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痒剂即可。

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这样,可很快缓解症状,消除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⑷、光敏性皮炎: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多见,属药物变态反应,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⑸、血糖异常 主要是加替沙星。

包括症状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症。

严重血糖异常的,包括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

虽然少数导致致死后果,但是如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事件大多是可逆的。

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1952年就开始使用,一直是这类药物的首选药。

之后,类似的品种相继上市,其毒副作用也较低,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毒性反应而需要停止服药的情况。

不过,大环内酯类口服药,开始大多数以游离碱的形式直接供口服使用,吸收率不高,易被胃酸破坏。

现在部分品种通过酯化克服了以往的缺点,又产生了其他的不足,如琥乙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等,虽然提高了吸收率,避免了被胃酸的破坏,但是对肝脏的毒害却明显增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已被逐渐认识。

此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⑴、对肝脏的毒害: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毒害较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郁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但经酯化后的这类药(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毒性更大,应短期减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⑵、对前庭系统的影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耳鸣、听觉障碍等,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

(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荨麻疹等,反应严重时应停药。

(4)、胃肠道反应:部分药物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等,停药后可恢复。

(5)、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

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6)、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故不宜和氨茶碱类药联合用药,以防茶碱浓度异常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必须使用时应到医院进行茶碱浓度监测,以防意外。

(7)、部分药品易透过胎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因此,孕妇和哺乳妇女均需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

②肝损害。

③肾损害。

④影响牙齿及骨骼的发育,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⑤有局部刺激,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释。

⑥有过敏反应。

⑦使用时间稍长,易致肠道菌群失调。

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1、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

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

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

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 肾毒性 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危害最大(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

3、耳毒性 主要是庆大霉素。

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 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⑵、前庭功能失调 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

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

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

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4、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

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应予注意。

5、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 二重感染 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7、 其他 少数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暂停。

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