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第16章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近代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在17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这样一套崭新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确实建立起了,而且在飞速增长的自然知识领域发挥作用。
它们就是机械自然观和实验-数学方法论。
近代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铸造了这个新的知识传统。
1,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近代自然科学有别于中世纪知识传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注重实验。
在强调这种差别以及倡导实验方法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培根156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培根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来混入政界,学到了官场上的趋炎附势。
他仕途顺达,1584年进入议院,1601年开始受到女王的重用,1603年受封为男爵,1607年被新国王詹姆斯一世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就任检察总长,1618年成为大法官,1621年再封为子爵。
培根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但也到头了。
就在这一年,他被人控告受贿,从此断送了政治生涯。
以后五年,他埋头著书立说。
1626年在伦敦去世。
培根的一生道德上颇多污点,但以其出色的文笔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
这些文字批判经院哲学,宣传新的科学方法论,为促进人类的知识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605年,培根发表《学术的进展》,为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而欢呼。
他高度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认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他意识到科学技术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历史力量,因此高度赞扬科技发明,认为“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我认为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学术的进展》出版以后,培根计划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
全书将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学术的进展》可以充当;第二部分研究科学方法,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即属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一部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事实的百科全书;第四部分运用新方法说明第三部分所罗列的事实;第五部分讨论科学的历史;第六部分综合前面提出的假说和理论,建立新的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辨证法复习范围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一、a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新兴科学的哺育,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哲学体系的提炼b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的两分,自然的数学设计,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自然与机器的类比主要观点1、物质观: 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 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 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 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c特点1、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和发展。
3、机械论。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
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
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

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特点、及其对近代自然观的影响和局限性
班级:
姓名:
目录第一章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章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第三章机械论自然观的对近代自然观的影响
第四章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
第一章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1.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近代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光明发达的典范。
他们试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14世纪,随着工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逐渐形成。
生产中出现的机械化运动的特点,己经不仅在于一般的在生产中较广泛的实用的简陋的机械,例如在那时的纺织,冶金等生产部门中,已先后的使用漂洗,织布,纺纱和鼓风,矿石粉碎等工具实现了机械化,由于较广泛的使用了机械,因而在动力能源方面,已相当广泛的采用了水利和风力来代替人力来驱动机器。
正是这种在中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以“机械化”为特征的技术积累与增长,一方面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成了近代科学中机械论自然观兴起的最深厚的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在翻译和注解了大量古希腊文献之后,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古代文献的学习,自由的探讨精神促使学者们跳出思想的局限,挑战传统,求新求变。
在这种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的影响下,欧洲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挣脱了神创论的禁锢,认识到自然界不是由神的意识主导的,而是按照其自有的规律。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大约在世纪到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
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
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姓名:邢晓红学号:02130141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简称。
机械自然观是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形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
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刻画自然的一种自然图景和方法论的历史形态,曾历经数百年,它不仅其自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化,而且对于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生、发展,甚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总体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辩证法要求对每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º。
同样对机械自然观的历史情况也不例外。
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史和哲学史的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演化可以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或四个相继的历史形态,即早期形态,经典形态、极端形态和现代形态。
机械自然观的早期形态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式类比,它是以类比机械式机器(主要是手工制造的精巧的机械钟)看待宇宙及其万物的一种自然图景。
由于它以技术和工艺的生产发展引伸出来的机械为模式,所以它反映了不同于中世纪从思辨到思辨的思维方式的新的面向实践的观点,而且构成了对宗教神学自然观的直接威胁,成为反对经院哲学及其神学自然图景的一面旗帜。
早期形态的机械自然观基本上隶属于社会心理层次。
这是因为,第一,它比较直接地反映了与中世纪不伺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技术状况,第二,它采取一种直观的类比方式,说明它还是不完善、不系统的思想意识。
因此,它是对当时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够深刻的、尚未完全分化的、处于浑沌状态的社会意识。
这当然属于社会心理形态的机械自然观属于社会心理,在反对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斗争中,它既有优势又存在着不足。
所谓优势是说,由于宗教神学自然图景也是当时社会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重压在人们心头上的社会心理,所以和它相对立的社会心理有助于消除这块重石;所谓不足是说,这种社会心理形式决定了它的非系统性、非深刻性和浑沌状态。
例如,它把世界看成一架钟表式机器,但钟表有自己的创造者—工匠,那么世界的创造者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早期形态的机械自然观还认为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化的神—上帝,不过与宗教神学自然观不同,这里的上帝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君王,而只是一位在钟表发条松动时拧紧发条的工匠,这当然是一个历史进步,它是后来自然神论的萌芽。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及评价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及评价简述机械自然观的特点;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多年;其特点简述如下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3. "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评价17世纪,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力学领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极其显着的进步;同时,由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硕大的机械钟;机械自然观的形成,首先在当时是有着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得科学真正进入了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他的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发展,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完美的认识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仿佛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的人都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科学一直在神学的阴影下,一切对于自然界的解释都已经被古希腊和古罗马解决了,在此之后,人类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机械自然观为后来的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整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直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机械自然观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机械钟,受到牛顿力学的严格控制和掌握,这个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近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在力学上得到完美的解释,就难以成为科学;机械自然观中强调还原论的观点,也就是将一切问题划分到其最小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近代所有科学门类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个方法进行发展,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构造理论体系;机械论自然观强调决定论,有什么原因必然产生什么结果;机械论自然观将上帝的影响驱除了很大一部分,在近代科学家的眼中,物质的变化运动规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帝能够容身的唯一角落只有那“第一推动”,这相对中世纪是巨大的进步;。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8世纪以来,形式主义和机械物理学出现后有关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唯物论观念。
它强调自然界事物和现象是由物理法则推动,本质上没有宗教或宇宙精神的规律。
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形而上学的发展,又强调了对自然现象的无神论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都是受物理规律推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非有主观意识的活动。
它否定一切有关生命非物质性质的观点,否认任何形式的精神或宗教活动对这些现象产生影响。
机械唯物学家认为,自然界可以通过物理定律来解释,而非神学的理论。
人们得出的这些结论不仅否定了神学的论说,而且被认为是一种自然观。
十九世纪以来,它提供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否定一切神学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中只有物理和化学定律存在,没有神灵或宇宙精神在其中发挥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由物理定律推动的,而非具有主观意识的活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物质现象是可以被科学理论解释的,而不是一种神学的认识观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西方世界对机械物理学的发展影响,它把科学研究和思考科学现象当做最高标准,认为自然界可以通过科学理论进行解释。
它认为自然是机械性的,可以完全用物理定律来解释。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一切现象规律都是由客观定律决定,而非由主观意识活动决定的,它把有随机性的现象视为某种连续的自然规律,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它是神灵意志使然的想法。
它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的理论,把自然界成果完全归结为物理学理论,使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变得更精确、有效、从实用性上更具有价值。
机械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

机械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机械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是一种以机械运动和机械原理为基础的自然观,它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和现象可以用机械运动来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从机械主义自然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机械主义自然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一种理性的设计所组成的,类似于一个完美的机械装置。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这种机械主义观念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了物质的四个层次,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机械世界。
机械主义自然观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通过对物体运动和力学规律的研究,将机械主义观念应用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运动和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和物理定律来解释和预测,就像一个精确的机械系统一样。
这种机械主义观念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研究,二是机械原理的应用。
机械运动的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从而揭示自然界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科学家可以得出物体受力和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推导出物体的运动方程和动力学原理。
机械原理的应用则是将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和改善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和应用机械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机械装置和工具,如汽车、飞机、电脑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学领域,还涉及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
例如,生物学中的机械主义观念认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和机械原理来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生物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生物体的生理机制和生物进化的规律。
机械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

机械主义自然观科学基础1.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概念机械主义自然观是16世纪时期欧洲文化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科学理论,它认为自然界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可以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
机械主义自然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力学和物理学。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些定律表明,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描述,自然界的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各种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3.机械主义自然观的产生背景机械主义自然观的产生背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变革。
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中世纪时期教会的权威和传统的哲学观念,而借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重新审视自然世界和人类的关系。
机械主义自然观的出现,反映了对自然界的新认识和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信任。
4.机械主义自然观对科学的影响机械主义自然观对科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科学方法的发展:机械主义自然观倡导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检验理论,推动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同时,机械主义自然观也要求将自然现象分解为最简单的机器模型,这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4.2科技的进步:机械主义自然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航海、钟表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对全球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3理论的启示: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启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激发了科学家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并且为后来的科学理论打下了基础。
5.机械主义自然观的局限尽管机械主义自然观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1机械主义自然观研究的对象局限于物质世界,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物质领域的研究较弱。
5.2机械主义自然观的研究方法过于重视实验和观察,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比较欠缺。
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一、本文概述《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机械自然观在人类思想史和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机械自然观,作为一种以机械运动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哲学观点,自古希腊时期起便对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机械自然观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机械自然观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回顾历史,阐述机械自然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机械自然观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思想解放以及塑造人类世界观等方面的历史作用。
文章还将探讨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以及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挑战。
本文将对机械自然观的历史地位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其在人类思想史和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其在未来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的潜在价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机械自然观的历史发展机械自然观,作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解释方式,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起源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经过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启蒙,最终在17至19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中达到了顶峰。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主要基于直观观察和朴素的哲学思考。
那时,机械自然观尚未形成,人们倾向于将自然现象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摆脱神秘主义的束缚,试图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解释自然世界。
中世纪时期,虽然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机械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种尝试虽然受到宗教思想的限制,但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学方法的探索为机械自然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7(自然观的历史演变)素材

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有机自然观思想
有机体的等级理论:天上运动和地下运动质 的区别,地球中心的宇宙体系,物种不变的 思想; 运动的目的论:如果一个事物经过了连续变 化有一个终点的话,这个终点就是目的; 第一推动:世界上万事万物最后的动因是那 最高的目的、形式、自身不动而推动一切事 物运动发展的“第一推动”; 重质的科学不重量的科学:重分类方法不重 数学方法。
古代科学的形态
自然哲学 西方:“原子论”“万物皆火(水、气)” 东方:道家学说、墨家实验;儒家“天人感应” 实用知识(科学)体系 中医 官员知识分子:五大农书、药书 三大发明的利用——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创新性差 理论自然科学 《几何原本》、阿基米德
自然哲学的猜测
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自然哲学的衰落与技术上的创造
罗马时代在科学上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 一是在天文学方面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的 建立; 二是在医学方面盖仑将医学知识体系化。
亚里斯多德“自然”的七种含 义
(1)起源或诞生; (2)事物所由生长的东西,即它们的种子; (3)物体中运动或变化的源泉; (4)构成事物的基质; (5)事物的本质或形式; (6)一般的本质或形式; (7)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
2.
3.
4.
科学与经验结合的成果
1.
亚里士多德
在物理学方面:认为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 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他否认“真 空”的存在,认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 在生物学方面:最先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 之上,这反映了他注重经验的特点。 在胚胎学方面:认识到雌雄在生殖上各有不同贡献, 改变了那种认为父方是惟一真正亲本的看法。 在生理学方面:认为生物的结构是受生物的习性和 器官的功能支配的。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
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
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
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
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
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论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分数
评分
论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笛卡尔坚信科学知识的确实性,认为他的终生天职就是在所有的学习领域中把真理从谬误中区分出来。他写道:“所有的科学都是确实的、明晰的知识,我们不承认那些仅仅是很可能的知识,被判定可以相信的事物只能是完全为人所知并毫无疑义的事物。”对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概念是笛卡尔哲学和由此而来的世界图景的真正基础,正是基于笛卡尔的这种思想,西方科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即把严谨、精细的知识看成是所有知识当中最重要的。我们社会中的许多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非科学家,都确信科学的方法是理解宇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学就是一种确定无疑的真理。尽管这种方法在许多问题上和许多领域中,或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都不失为一种严谨求实的信念和方法,但是它缺乏整体意义上的直觉顿悟,模糊意义上的超然智慧。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非常有力地说明在科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是有限的和近似的。
最终版机械自然观产生的背景、特点和意义(3)

孤立、静止、片 面的看问题,宇 宙绝对静止-绝对 空间;时间永远 有必然性的结果,没有 以等速流逝,与物 体运动无关 偶然性
四 机械自然观的意义
• 一、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形成近代自然观,以科 学理论解释自然现象,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 性、猜测性、思辨性和模糊性 • 二、以物质的原因解释自然现象,恢复了唯物主 义传统,在与宗教神学自然观斗争中起到积极作 用 • 三、与近代自然观相联系的分析方法、对于近代 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哲学基础:培根-经验论哲学 笛卡尔-唯理论哲学
一切具有普遍性的 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 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 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 才是真实可靠的。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 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 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 科学--乃是对于感觉 经验归纳的结果。
共同点:
1 都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 2 都是科学兴起的产物,承认科学方法论 3 都颂扬人的知识和理性 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它们进行长期、内容 丰富争论和探讨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对后来 启蒙思想和各种哲学产生和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也 为机械自然观提供了哲学思想
自然科学基础-牛顿力学体系
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外因论
方法论根源-分析、解剖
=
部分1
+
部分2
+ 。。。
= 简单要素1 + 简单要素2 + 。。。
孤立、静止、本质上不变
三 机械自然观的特点
唯物论
把各种自然 现象都归结 为物质的原 因
机械论
形而上学
分析、分解是自 然科学中主导的 认识方法
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 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 器 外因论,从外部寻找变 用力学原理 化的原因,且变化只是 去解释自然 量的改变 界现象 机械决定论,自然界只
评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评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评析当我们回顾西方哲学发展历程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其中的重要阶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本文将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历史渊源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并针对可能存在的质疑进行回应。
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将自然理解为由物质粒子组成的机械体系的观点。
在这种观念下,自然世界被视为一部巨大的机器,其各种现象都可以通过因果律进行解释。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17世纪伴随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自然观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理解生态危机和人类健康问题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更加精确的环境政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尽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自然观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
有观点认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过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因果律,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历史背景对自然的影响。
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矛盾。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也并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进行二元对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世界的独特视角。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观点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在解决当代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问题时的启示作用。
在全面评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渊源、内涵、现实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因素。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1)

伊斯坦布尔 :
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前668年,旧 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后 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 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 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至1453年) 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 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尽管拜占庭 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 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拜占庭信 奉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罗马教廷关系 并不非常密切。
谨的德国人则高扬唯灵主义,恢复精神
生活的真正内容,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
其结果是导致了意大利的人文 复兴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两场 彼此呼应、相反相成的改革运动构 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近代西方 文化过渡的分水岭。
要摆脱抽象神性对人生活的 主宰,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打起个 人感性的大旗。
人文主义从来就不是一场提倡廉洁
在我们国家,人们选择职业时, 往往淡化或忘记了工作与生命信仰 一致的价值,缺乏西方人对天职思 想和职业伦理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㈣哥白尼革命
1. “地心说”及其影响
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 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托勒密体系。其核 心是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托勒 密学说能较好地说明当时观测到的天体运 动,并已沿用一千多年,在欧洲天文学中 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到世俗水平, 同时也把世俗的东西上升到神圣地位。 “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 业上升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这样, 路德就破除了神圣与世俗的对立,于 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崇高的神性”
2.加尔文宗
约翰· 加尔文,一五○九年出生 于法国,受过良好教育,在巴黎蒙 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尔良大学攻读 法律。加尔文自小就成为天主教徒, 后改信新教。一五三四年因提倡路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oc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关键词: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
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
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
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
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与唯物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它要坚持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坚持科学真理, 就必须摆脱宗教神学的侄桔,它要坚持从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资料,就必然要从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
因此,从哥白尼到牛顿,从波义耳到林耐,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必然带有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特征。
首先,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从十六一十八世纪末,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只有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了。
而力学首先获得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尚未到来, 当时生产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力学问题,科学观察及实验所能解决的也多是力学问题。
自然观3: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

一、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 标志性事件: •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东罗马帝国 首都君士坦丁堡,一些希腊学者带着 大批古希腊典籍逃到意大利北部,掀 起了大规模的翻译学习活动。 • 在十五世纪中期,复兴运动主要在文 学艺术领域,而且以翻译和介绍古希 腊的文献典籍为主。十五世纪末开始, 随着自由探讨精神的深入,人们不再 满足于注解古代文献,而要求超越和 创新。
一、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笛卡尔(1596-1650) • 主张独立思考,不要盲 从:“拼凑而成、出于 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 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 因此,一个人独立思考 得来的知识比世人普遍 流传的看法更可靠。
甘于寂寞的笛卡尔
一、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 其《谈谈方法》提出探索真理的四条原则: • 1,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 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 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于我心、使我根本 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东西到我的判 断里。(公里化方法中,基础假设的简单性、明晰 性、直接性。) • 2,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 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分析法的 提出)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引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是指在近代科学革命及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可以类比为复杂的机械装置,通过研究自然界中的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出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提出和发展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机械论自然观的起源机械论自然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在这个时期,众多科学家开始以实验证据为基础进行研究,摒弃过去的观念和信仰,寻求自然界运行的理性解释。
伽利略·伽利莱的运动学理论和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一观点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状态”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牛顿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学理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
机械论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机械论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物体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类比为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
根据这一观点,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试图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
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计算性。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来描述和预测。
牛顿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提供了准确的数学模型,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通过计算来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相互作用。
这一思想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
机械论自然观的应用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提出对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科学家们开始以实验证据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
机械论自然观的应用还体现在工业生产中。
工业革命的推进需要许多机械和设备来增加生产效率,而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为工程师们提供了设计和制造这些机械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从科学史考察,科学方法的发展,自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百年来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始终是分析方法占有主导统治地位。这种方法把整体分解为或还原为各个部分的整体性,以部分为首要,以整体为次要,整体的动力学性质来源于部分的特征,而不是部分的整体性。割裂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许多丰富而具体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地把近代以分析为主(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简称为分析方法或还原方法,还有人称之为“原子论的思维方法”。过分强调割裂碎片的分析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成为所谓的专业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专业化思想在各自小范围内设立了一种无形的屏障,令没有步入这个殿堂的人望而生畏,令相关学科的专家难以沟通和交流,甚至同一学科的工作者之间也少有共同语言。并且,这种分析方法还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而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一种识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自然对人的功利的一而,未见人对自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只把自然当作索取财物的宝库,而不把自然当作与人共生的伙伴。对此,恩格斯曾批评说:“形而上学就是以这些障碍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到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从而使人们忘记了同自然的一衣带水,一奶同胞的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生态灾难。
三、机机械论哲学的奠基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哲学观深受物理学和新天文学的影响:他不接受任何传统知识,但却提出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可以一般性的解决所有连续和不连续的数量问题;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构造一个具有绝对确实性的完整的科学,这种科学应象数学一样,以不证自明的初始原理为基础。这是笛卡尔重建知识大厦的基础和工具。
笛卡尔坚信科学知识的确实性,认为他的终生天职就是在所有的学习领域中把真理从谬误中区分出来。他写道:“所有的科学都是确实的、明晰的知识,我们不承认那些仅仅是很可能的知识,被判定可以相信的事物只能是完全为人所知并毫无疑义的事物。”对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概念是笛卡尔哲学和由此而来的世界图景的真正基础,正是基于笛卡尔的这种思想,西方科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即把严谨、精细的知识看成是所有知识当中最重要的。我们社会中的许多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非科学家,都确信科学的方法是理解宇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学就是一种确定无疑的真理。尽管这种方法在许多问题上和许多领域中,或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都不失为一种严谨求实的信念和方法,但是它缺乏整体意义上的直觉顿悟,模糊意义上的超然智慧。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非常有力地说明在科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是有限的和近似的。
牛顿模型成为科学的核心模型,塑造了科学发展的标准模式。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对牛顿力学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牛顿的理论能够解释从行星、月亮、慧星到最细小物体的运动、潮汐以及和引力有关的各种现象。牛顿的数学世界系统很快地作为正确的实在理论建立起来,并且在科学家以及一般公众中激起了巨大的热情,由笛卡尔提出的世界是一架完美机器的图景,从此被认为是经过证实了的事实,而牛顿则成为它的象征。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各种学科都效仿牛顿体系来构造自己,牛顿物理学成了“硬科学”的样本。近代科学体系正是以此为基础,按此方式建立起来的,并且一直至今日仍旧发挥着它的影响。
二.机械自然观的完整性
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它给实体下的定义是:“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依赖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体,尽管它可以涵盖物体。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二元论依然承袭着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范式,但两者的实质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希腊,心与物、形式与质料在自然这个生命机体的统摄之下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希腊哲学的主流始终是一元论的。但是,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笛卡尔认为,植物和动物被看作是简单的机器,人本身也只是理性灵魂的寄宿地,这个理性灵魂是通过大脑中央的松腺与身体相连。只考虑人的身体,它便与动物机器没有什么区别。笛卡尔详细地说明了身体的运动和各种生命功能可以怎样归结为机械操作以此来说明生命有机体不过是自动机而已。笛卡尔时代制钟技术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因而时钟成为其它自动机的光荣典范。笛卡尔将动物与齿轮和弹簧所组成的时钟相比,他将这种比较又扩展到了人的身体:“我认为人的身体也是一架机器。”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分数
评分
论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笛卡尔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基本摆脱了目的论和唯灵论的束缚,对后来机械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他的哲学也明显地表现出旱期机械论自然观的弱点:参照当时的机械技术进行朴素直观的类比,没有用力、速度、空间、时间等科学的概念去把握自然。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