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与发展

合集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

宇宙观 形状各异的原子按照不同的位置和排列次序 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和 整个宇宙。 他认为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 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并用 旋涡理论解释天体演化及世界的产生。他认 为旋涡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他把这种涡 漩运动称之为必然性,认为‚没有什么东西 是偶然生成的,万物都出于理由按必然生 成‛。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

原子论
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割‛之意。原
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其根本属性就是绝对 充实,没有空隙。原子在质上只有形状,大小, 位置,排列次序的不同。 ‚虚空‛,是空洞的无限空间,其特点是松散, 但虚空和原子同样实在。虚空是原子的运动场所, 原子由于内部没有空隙而没有内部运动,但可以 在外部的虚空中运动。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必然 产生碰撞,导致原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B.C.700-A.D.500)
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 面。 内容 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性质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同自然科学的萌 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 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B.C.580-B.C.500)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
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系统,每一种 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千差万别的根本 原因。他提出的宇宙结构论是天才的构想。毕 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 开始,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哲学家,特别是柏拉 图。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3、辩证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3)重大意义: a、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b、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 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 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d、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物质观: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
中国五行说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宇宙观——毕达哥拉斯:整个宇宙为球形,中心天体为 “中心火”
托勒密地心说
中国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阿利斯塔克(前310-前230)日心说
(1)贡献
a、抛弃直观性、思辨性
猜测性;
b、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c、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
(2)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辩证的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科学进入理论概括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1796年 拉普拉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基本特点: 直观性 思辨性
猜测性
历史地位:
标志人类开始用理性研究自 然;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 史渊源;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日心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重力学说天 文 学源自地 质 学物 理 学
化 学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他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 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02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对自然的认识从存在深入到演化,试图在存在于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 系统自然观 基本内容
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
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 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
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成功地用无机物(氰、氨及其化合物) 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不可逾越的观念。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 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发表 《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指出动物 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提出,揭示了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机 制,发现了动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 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 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尔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存在于自 然界的热、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现象,实际上是能量之间相互 联系和转化的表现,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 的旧观念。
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的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 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 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性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

⾃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1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演变。

(1)⽣产⽅式的发展与理论⾃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次技术⾰命,以及随之⽽来的产业⾰命促进了⽣产的发展有⼒地推动了⾃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②地质“渐变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物发⽣过许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根据⽣物化⽯和地层的不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等⼈通过各⾃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发现。

⑤⼈⼯合成尿素: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合成尿素,动摇了⽣命⼒论的基础⑥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1838年,德国⽣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1839年,德国⽣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长的⼀致性的显微研究》;1859年,英国⽣物学家达尔⽂《物种起源》,系统地提出了以⾃然选择为基础的⽣物进化论。

⑦电磁场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动⼒学理论》⼀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有⼀次理论综合。

2简要评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然观。

相对于古代朴素⾃然观的进步性:1.⽤⾃然本⾝的结构和状态来解释⾃然。

2.反对抽象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法,主张⽤分析还原的⽅法去研究对象,使对事物的内部了解更加清晰准确。

3.极⼤提升了⼈们认识⾃然和改造⾃然的信⼼和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
主要是结合自然科学来阐述辩证法的一 些基本理论问题。“辩证法的规律是自 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辩证逻辑与认 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说明唯物辩证法 是自然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 《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 功》;[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 主要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一些基 本观点,以及科学分类的基础。 从系统观点看世界。世界是一个大系统, 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 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世界是一个过 程集合体,是永恒的物质性循环。

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力学领域发生了天 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同时,由 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流行,使 得人们越来越乐于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念看待一 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硕大的机械钟。 许多哲学家,如培根、伽利略、笛卡尔等人都试图 用物质和运动来解释物理世界。 用力学的观点解释客观世界:

机械论自然观的进化

牛顿机械论自然观形成之后,主宰了 绝大多数世人的文化观念近200年。在此, 期间种自然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 是随着自然科学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然这种变化是局部性的,而不是整体 性的。
机械论自然观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 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 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 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并成为此后相 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

结果: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最终不得不
回归神学的上帝。
总体评价和哲学概括
整个科学总体上是关于存在的科学 主要的成就是力学:机械论自然观 主要的方法是分析方法:还原论与形而 上学思维方式

四、19世纪科学发展对机械论自然观的突破

近代后期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虽然仍以牛 顿经典力学为主流,但研究领域开始超出 机械运动的范围。 从 18 世纪下半叶起,尤其是在 19 世纪, 5 个科学领域中的新进展带来的对机械论自 然观的突破尤为值得重视
二,力学的发展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
伽利略(Galilei
Galileo, 1564-1642)的贡献:力 学、天文学、科学方法。
把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演绎方法结合起来;
为动力学奠定了基础;证明了地球各部分在“局部运动” 中也是按数学方式运动的;
他把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降落?”转向了“怎样降 落?”即从宇宙论问题转到了近代科学问题上。

④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内容的辩证性质 《潮汐摩擦。康德和汤姆生台特》《热》 《电》[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 学][生物学] 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力学、天文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某些内容的辩证性 质,批判唯心论、形而上学观点,并以数学 及各门自然科学的实际成果为依据,进一步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
笛 卡 尔 (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 自然科学家。科学方法:数学演 绎方法。
在《方法谈》中,笛卡尔给出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 第一条:避免“急躁与偏见”,只接受清晰和独特的思想; 第二条:把我正在考虑的难题分成尽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 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决; 第三条:从简单到复杂渐次前进; 第四条:进行无一遗漏的完整分析。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万有引力 的发现,运动定律与力学体系,光学,数学,化 学。实现了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成了力学宏伟大厦的基
础,成为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础,机械、建筑等 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以及机械唯物论验方 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 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 说明的阶段。 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新的 思维方式。

五、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恩创立,主要 是恩所阐述,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 法》,《反杜林论》中。

概括和总结了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批 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建 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 证法。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最初转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英国状况》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等等。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1873.5-1876.5,近百篇札记、片断和两篇 重要论文。 1876.5-1878.7,《反杜林论》。 1878.7-1883.3,札记,片断,大部分论文。 1883.3,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资本 论》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

1. 天文学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 德发表了其《自然通史和天 体论》(中译宇宙发展史概 论),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 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这 对“宇宙神创论”是一个有 力的批判,为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 方面的基础。 天在演化中。
2,地质学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发表了其 《地质学原理》一书,提出地质渐变理论, 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 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 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 果,即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
第三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确立与发展
一、近代科学的的诞生
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欧洲航海事业与地理大发现。 ( 哥伦布、麦 哲伦)
哥白尼“革命”与天文学的发展(开普勒与 行星运动三定律) 经过16世纪下半叶一段时间的准备,物理学 在17世纪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生长点 是力学。
机械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比较:
机械自然观: 自然是一架机器; 这架机器的运动和 规律是由外在的理 智强加给它的; 自然界的秩序是理 智的表现; 这理智是非凡的创 造者和统治者。

古希腊自然观: 自然是一个有机体; 自然的运动是自身的 运动,是自我运动;

自然界的秩序是理智 的表现; 这理智是自然本身的 理智。
– 《动物是机器》(笛卡尔)、《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社会静力学》(斯宾塞)


机械论自然观的要点
一,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 有的物质都是由同一质料的微粒组成,区别只表现在微 粒的形状和运动上; 二,质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对于一切物体来说,不管在任 何情况下,质量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物理量; 三,宇宙空间像是一个空架子,它是绝对静止的(绝对空 间); 四,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绝对时间); 五,机械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唯一的运动 规律,这些规律由上帝创造。宇宙像是一部庞大的机器; 六,分析、还原性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谢 谢

《反杜林论》 ①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②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时空
③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
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
⑤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 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的划时代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胜形 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自觉学习 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家自己的努力 和摸索的道路。 历史实际上走的是后一道路。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导言》与[科学历史摘要],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分析科学发展对哲学
思想、自然观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及其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
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 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 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 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 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4,化学
18世纪,拉瓦锡提出关于燃烧的氧化 学说,否定了燃素说,第一次化学革命。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普 通的化学方法,从氰、氰酸银、氰酸铝、 以及氨水、氯化铵等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 尿素,这是人类第一次把无机物转化为有 机物。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地”在演化中。

3,物理学
1),能量守恒定律。19世纪上中叶,迈尔、焦耳、 亥姆霍兹等人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学计 算等不同途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 哲学意义:
A:物质运动不能创造,不能消灭。 B:物理学中的第二次大综合。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 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而不是彼此无关。
2),电磁理论。 1855-1865年间,建立起电磁场理论,在波动结 构的水平上统一了光和电磁现象的描述。 又一次重要的综合。
– 机械自然观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 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 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 的积极作用。
2,局限:

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
还导致诸如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
决定论。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主张,就是其 经典表述。而且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家在科学方 法上由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否定和排斥演 绎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久的产生和 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即:联系、运动、演化、发展。


《<反杜林论>旧序》和[自然科学和哲学],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德国哲学界 的混乱局面,从理论上说明自然科学家总是 受哲学支配的,以及正确的哲学思想对自然 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指明了自然科学 工作者自觉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 的重要性。
三,方法论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