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愚公移山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自己移山的愿望而坚持不懈努力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1.故事梗概: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两座大山的中间,因为山的阻挡无法通行,所以愚公决心移山。

尽管有人嘲笑他的愚蠢和不可能的目标,但愚公却深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移山。

他每天和家人一起挖土、运石,坚持了几十年之久。

最后大地神仙感动,派天神二姚将山挪走。

2.主题与寓意:a.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即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功。

b.乐观态度:愚公身上还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他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嘲笑,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c.集体行动:故事中愚公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

这种集体行动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价值。

3.历史背景:愚公移山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思考。

4.学习内容与启示:a.目标的重要性:愚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移山。

这个目标给了他坚持努力的动力,并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和行动去追求并实现它们。

b.努力与勤奋:愚公每天都很用心地挖土搬石头,从不怠慢。

这种勤奋与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能够逐渐接近成功。

c.乐观和希望:愚公面对困难时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这种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d.团队合作:愚公与家人一起努力,他们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5.现实意义与运用:a.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学习愚公的坚持和勇气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归纳,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寓意以及与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内涵与寓意1. 故事背景描述: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愚公家门外有两座庞大的山,深感山体的阻碍,他决定将之移走。

2. 愚公的坚持:愚公采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态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 山神的考验与奖励:愚公的坚持引起了山神的注意,山神想要考验他,然而面对愚公的坚持不懈,山神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愚公实现愿望。

4. 内外因素对比:愚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人类,而山则象征了才华的那座桥梁,山体大小与问题的严重性成正比。

5. 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寓意着要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外界压力,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二、现实意义1. 创新精神:《愚公移山》唤起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探讨,激发了对突破困难的动力。

2. 积极进取:《愚公移山》故事象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追求目标。

3. 共同奋斗:愚公的故事也告诉人们集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通过合作、齐心协力取得胜利。

4. 人类环境改善意识:故事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条件。

5. 传承优秀品质:愚公故事中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和迎接挑战。

三、故事对社会的启示1. 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愚公由个体到集体,最终实现移山的目标,体现了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2. 团队合作与协作:愚公不能独自完成移山的任务,需要集体合作与协作,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3. 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4. 环境保护与改善:故事的背景表明,人类应该重视环境问题,积极改善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5. 面对困难,保持积极态度:愚公故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著作),列举两个出自其中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

2、关于古代年龄的说法:(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2)丈夫之冠/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帽),表示成年。

(3)而立:指三十岁。

(4)不惑:指四十岁。

(5)知天命:指五十岁。

(6)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7)耄耋:指八、九十岁。

二、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1)始一反焉_“反”同“返”,往返__(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2)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3)动词的被动用法帝感其诚:被……所感动3.重点实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2)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人谋:商量(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平:铲除(6)指通豫南指:直(7)达于汉阴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8)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9)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10)且焉置土石置:放置、安放(11)投诸渤海之尾诸:相当于“之于”(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13)叩石垦壤叩:敲、打(14)始龀,跳往助之始:__才、刚__龀:_换牙___(15)寒暑易节易:___更替_____节:_季节___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_阻止___(17)甚矣,汝之不惠甚:严重,很(1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指草木(19)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长叹(20)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21)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2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23)何苦而不平苦:愁苦。

这里指担心(2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没有应:回答(25)操蛇之神闻之闻:听说(26)惧其不已也已:停止(27)帝感其诚诚:___诚心______ (28)一厝朔东厝:__放置、安放__(29)无陇断焉断:___隔绝________4.重点虚词(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_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2)而:①面山而居___表修饰____②聚室而谋曰__表顺承__③而山不加增__表转折_____(3)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②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4)焉:①且焉置土石_哪里_______ ②始一反焉语气词__________(5)之:①以君之力__助词,的___②跳往助之__代词,他们___③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虽:虽我之死表假设,即使(7)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在“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连……都……”三、翻译句子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意深远的中国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达成自己的志向,毅然决定移山。

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努力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毅力与信念、自我超越、合作与团队精神等。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阐述。

正文内容:一、毅力与信念1.目标设定与追求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愚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实现移山的目标。

对于个人或团队来说,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它能够激励和指导努力,使人们保持积极的动力和决心。

2.持之以恒愚公移山耗时耗力,但愚公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继续努力,最终目标就能实现。

对于个人来说,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3.信念的力量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信念的力量。

愚公的坚定信念支撑他面对重重困难时不动摇。

信念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可以克服疲惫和困难,给人带来无限的勇气和动力,帮助个人或团队实现目标。

二、自我超越1.个人成长与发展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个人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个人成长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潜力。

2.克服内在困难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困难不仅有外在的山体,还有个人内心的疲惫和动摇。

愚公通过克服自身的内在困难,最终成功地移走了两座山。

个人要想实现自我超越,除了对外在困难的克服,还要面对和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比如缺乏自信、焦虑等。

3.持续学习与成长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体现了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愚公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才能有能力以及智慧去应对山体的种种困难。

个人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能够拓宽个人的视野并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 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一、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列子】列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列子》,共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主旨: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注释。

方:表示纵横若干长度,方圆。

且:将近。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直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嫌疑:提出疑问。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地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一、 理解性默写本文重点词句1. 侧面表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且移山十分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表明愚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的名句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二、 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年且九十(将近)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3.出入之迂也(曲折、迂回)4.投诸渤海之尾(边际、边界)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始一反焉(通“返”,返回)7.汝之不惠(通“慧”,智慧) ★8.穷匮(穷匮,穷尽)(匮,竭尽)9.无以应(通“亡”,没有) 10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11.无陇断焉(通“垄”,高地)1.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三、 感知并赏识本文相关知识点1. 愚公的夫人和智叟都对愚公是否能够移山而提出了疑问,并且意思都相似。

但细细斟酌,却又大有不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愚公是出于关心的角度。

但是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有意挖苦,嘲笑愚公。

2. 文中写到邻居的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① 说明愚公行为得人心;②与智叟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智叟的见识不如京城氏之子。

3. 愚公所遇的艰难有哪些?① 山高而且大;②运土石的工具简陋浅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5. 结合全文,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精神6.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神话故事万能答案)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及不发达的条件解决人的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改善子孙后代生活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这个寓言传递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心理学、土木工程等方面,旨在深入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实践进行解读。

正文内容:一、地理知识1. 地貌与山地: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山地的特征,如悬崖峭壁和陡坡等。

这部分的知识点涉及到地质构造、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水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愚公为了移山,不仅仅是为了当时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后代子孙的生活。

这引发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探讨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资源。

二、心理学1. 动机与目标设定: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持了20年,这背后蕴含着他强大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设定。

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并学会设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 抗逆心理与困境处理: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面对被人嘲笑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做出了持久的努力。

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到心理韧性、抗逆性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方法等,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三、土木工程1. 勘测与设计: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规划、勘测和设计的环节。

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土木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现实情况的勘测和分析。

2. 施工与工程管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亲自参与到了山体的移动中。

这提醒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和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土木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程施工的流程,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谋略与决策1. 协作与合作: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一家通过协作和合作,最终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四、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与(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七、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四、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五、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这则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知识点,以下是对其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常识1、出处《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是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

2、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简短的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古今异义(1)方七百里古义:方圆;今义:方向。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3)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犯不着。

3、一词多义(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2)焉①且焉置土石(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助词)(3)之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②以君之力(的)③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操蛇之神闻之(的;这件事)4、词类活用(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三、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7、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归纳课件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归纳课件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代 词“何”作宾语)
倒装句举例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强 调谓语“甚矣”)
被动句
被动句举例
“遂见用于小邑。”(“见”表 被动)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表被动)
被动句定义:被动句表示主语是 动作的接受者,常用被动词“为 ”、“为所”、“被”等标识。
一词多义

在句子中可以表示疑问语气,如 “焉置土石”;也可以作为兼词 ,如“始一反焉”。

可以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如“杂 然相许”;也可以作为答应、允 许的意思,如“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古今异义

在古文中表示假设关系,即使、纵然 ,如“虽我之死”;而在现代汉语中 则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即使,如“ 他虽年轻”。
“忠臣者,务实效而难近功。” (“难”表被动)
省略句
省略句举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省略谓语“鼓 ”)
省略句定义:省略句是指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习惯或上下文关 系,省略了句子中的某个或某些 成分。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 氾南。”(省略介词“于”)
“旦暮见来而而而攻之。”(省 略连词“则”)

在古文中表示加强语气,甚至、尚且 ,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而在现 代汉语中则表示过去发生过某件事情 ,如“我曾经去过那里”。
04
内容理解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通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传达了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强调了人的毅 力和意志力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分析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最终实现了目标。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畏艰难,坚 定不移地追求目标。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愚公移山是一则流传广泛的中国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和邻居们,坚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移山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奋斗精神,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愚公移山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

根据传说,愚公家里靠近两座大山,妨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于是他决定拿锄头移山。

第二部分:知识点的归纳2.1 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导我们,“只要有恒心,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2.2 团结协作愚公的家人和邻居们看到愚公疯狂的举动并不理解,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加入愚公的行动并且积极助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

2.3 可行性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实际上移山不可能单凭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

然而,这个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向人们传达了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部分:故事的启示与应用3.1 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3.2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团结协作是愚公移山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寻找到合适的伙伴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

3.3 明辨虚实,不可过度夸张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夸张的描写,目的是向人们传递励志的信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明辨虚实,不要过度夸大,以免对实际问题产生误导。

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团结协作和坚持不懈是愚公移山故事的核心要义。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坚持不懈,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面对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明辨虚实,不要过度夸张,以免对实际问题产生误导。

8《愚公移山》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8《愚公移山》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三、问题探究
1.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中可以 看出智叟是什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说话刻薄的人。
2.文中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禁止、神的帮助对塑造 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
孙的宏愿。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6)指通豫南
指:直
(7)杂然相许Hale Waihona Puke 杂然:纷纭地许:赞同
(8)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0)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安置
(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12)叩石垦壤 叩:敲、打 (13)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刚刚换牙
始:才、刚 龀:换牙 (14)寒暑易节 易:更替 节:季节 (1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人 (16)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7)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 (18)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9)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20)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1)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22)操蛇之神 操:抓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3)惧其不已 已:停止 (24)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置 (25)无陇断焉 断:隔绝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首先,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古代,讲述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影响到了家人的生活和发展,于是愚公决定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主要人物:愚公,他是本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智慧和勇敢的人,决定移山的事情;愚公的家人,包括妻子、儿子和孙子,他们也参与了移山的行动。

再次,故事情节:愚公决定把两座大山移走,为了给后代留下好的环境,于是开始了移山的行动。

然而,愚公的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瓜,不可能移山成功。

愚公被邻居们的嘲笑所激励,毅然决定坚持下去。

也有一些人对愚公表示同情和支持,愿意帮助他。

最终,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打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将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最后,故事的寓意和启示:《愚公移山》寓意着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要轻言放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还告诉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要被他人的否定和嘲笑所影响。

最重要的是,故事中的愚公家人的积极参与也传递了家庭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愚公移山》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只要拥有正确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故事还反映了家庭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只有全家人的努力和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愚公移山》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被他人的否定和嘲笑所动摇。

同时,我们要珍视家庭的团结和互助,相互支持,在共同努力下实现个人和家庭的梦想。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一、故事梗概愚公愤恨巍巍,大山挡住去家门。

愚公决心移山,由于山势巍峨,他没有动力也没有机械的帮助,于是只能自己动手。

愚公努力地挖土搬石,不论白天黑夜,四季更替,始终坚持下来。

儿子劝他放弃,愚公说:“不论愚公与我子,还有学生至始至终坚持下来。

”智者闻讯,不以为然地前来。

他告诉愚公:“你已经老了,何必费力去移山”。

愚公回答:“我虽然老了,我的儿子还年轻,我的孙子还小,他们后代还会继续移山。

”智者惊叹愚公的坚持不懈和毅力,决定帮助愚公。

另一天,智者遇到了神仙,把两座山移到了别处。

愚公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要人物形象1.愚公:一个老实的农民,天不怕地不怕,有坚定的信念。

他努力移山,不计较付出。

愚公坚信只要我们有坚持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智者:一个有学识的人,他默不作声地看到愚公后生气地走过去告诉愚公不可能移山。

然而,愚公的毅力感动了智者,给了他鼓舞和帮助。

3.儿子:愚公的儿子劝他放弃,但受到愚公的影响,逐渐理解和支持愚公坚持下来。

4.孙子:愚公的孙子年纪小,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在愚公坚持下来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多教育。

三、寓意与教育意义1.坚持不懈:愚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坚持不懈。

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2.力量来自内心:尽管愚公在外界看来是愚蠢的,但他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不为困难所动摇,不畏惧失败和挫折,最终战胜了困难。

3.同理心和帮助别人:智者看到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被他的毅力所感动,进而帮助愚公移山。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应该秉持同理心,关心并帮助别人。

4.传承与激励的重要性:愚公相信自己的后代会继续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后代传承的责任。

四、适用范围和教育价值《愚公移山》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和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适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被用于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要有坚持不懈和毅力的品质;它可以被用于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决心;它还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有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互相帮助。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老人和他的家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移山的故事,寓意人们只要有毅力和勇气,就能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本文将根据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整理出相关知识点,以供学习参考。

一、词语解析1. 愚公:愚蠢的老人的意思。

2. 移山:将山移动的意思,也代表克服困难。

3. 岳父大人:岳父的尊称。

4. 过不去:不能通行。

5. 震惊: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

6. 困难:困难和障碍。

7. 独自:独自一人。

8. 彻夜难眠:整夜难以入眠。

9. 睡意全无:没有睡意。

二、文化常识1. 山崩:山体发生碎裂、滑坡等现象,导致山体部分或全部下滑或坍塌的自然现象。

2. 杠杆:机械原理上将向一个方向用力的力量,通过撬棍等器具的辅助,集中加大了对物体的推力,使物体更容易被推动。

3. 宏伟:规模巨大,气势宏大。

4. 掘地三尺:形容极其刻苦的劳动。

5. 果断:做事果决,毫不犹豫。

6. 信念:坚定不移的信仰或信心。

7. 不懈:不停息,不放弃。

三、故事情节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简述为:在古代有个老人名叫愚公,他家门口的山太高了,不能通行。

愚公决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把这座山挖平。

他为此和家人一起开挖,焚香拜祭神明,哀求神灵减少山体,虽然遇到了强烈的困难和反对,但是愚公和家人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山体慢慢地消融,愚公的信念获得了神明的认可与祝福,最终目标达成。

四、寓意《愚公移山》的寓意是故事中的老人本来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老人,他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坚定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他一直坚持下去,只要他有信心和毅力,就可以让一座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山峰移动起来。

这个故事在传递一种人生的信念,只要我们有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各种难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重点句子1. 山不是越来越老,而是越来越高。

2. 我们有信心、有毅力,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四、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五、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六、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2、帝感其诚被动句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八、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2、帝感其诚被动句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九、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十、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5、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某些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十二、开放性试题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

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十三、全文翻译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字词: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译:(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着。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字词: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译:(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字词: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

毕:竭尽,用尽。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