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课件上册课题十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说课稿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说课稿《10的分与合》说课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41页10的分与合和想想做做1、2、3。
教材分析:“分与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是掌握10以内加法、减法计算的基础。
“10的分与合”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4、5、6、7、8、9的分与合基础上进行的。
10的分与合在以后计算进位加,退位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书的分与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获取抽象的知识。
教学中,应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具体可触的实物入手,抽象出数的组成,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发现数的分合规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有序地整理并掌握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感知分与合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10的分与合,为1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亲历分与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合作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有序记忆10的分与合。
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一分,合一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分与合的联系,从而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盒子里有很多的球,现在不管谁上来抓一把,老师不看他拿,也能用神奇的眼睛看出来他拿走的是多少个球,你们相信老师有这个本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试?(学生抓球,老师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选址问题课件
交所直以线问a题于还点可M以,转当化点为N在:直当线点bN的在什直
么线位b的置什时么,位AM置+时M,N+ANMB+最N小B最?小?
思维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拓展应用
拓展1:如图,如果A、B两地之间有两
条平行的河,我们要建的桥都是与河岸
垂直的。我们如何找到这个最短的距离
呢?
A
河流1
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图像
河流2 B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方法:将点A沿与第一条河流垂直的 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A1,将B沿与第 二条河垂直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B1, 连接A1B1与两条河分别相交于P、M, 在P、M两处,分别建桥PQ 、 MN, 所得路径AQPMNB最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2)
造桥选址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题学习造桥 选址问 题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利用平移的方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在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并掌握探索、归纳最短路径选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 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 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例10》教学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定标
(一)复习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断质疑思考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题学习图案设计》旋转PPT优秀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答案不唯一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图
设计依据:
案
应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设
图案设计的步骤
计
先选取简单的基本图形,再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
丰富的图案.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76页,习题6、8.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辨别出图案是如何通过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中的一种或组合设计出来的.
图
2.能够利用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
案
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
设
3.经历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与他
计
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练习2
如图是小亮设计地板砖的图案的过程. 方法一:由图①到图②采用的是____轴__对__称____,由图②到图③采用的是 _____轴__对__称______方法设计的; 方法二:由图①到图②采用的是______旋__转____方法,旋转中心是正方形 的___中__心___,由图②到图③采用的是____旋__转____方法,顺时针旋转90度.
沿向直右线平l移翻2折次
一年级有关《10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年级有关《10的认识》数学教案一年级有关《10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棒;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
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根小棒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下面由课件网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有关《10的认识》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10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3)(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4)7的相邻数是谁?(5)8再添上1是几?2、9再添上1是几?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
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
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
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
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10的认识和加、减法》科目:小学数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北京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课教授的课文是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如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耍、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等,引导学生认识10 这个数字,并学习有关10 的加减法。
教材还安排了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0 -9 这几个数字,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对于10 这个数字,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教学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0。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游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正确地数出10 这个数,会读、会写10,并掌握10 的组成。
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有关10 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0 和学习10 加减法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掌握10 的组成和加减法计算方法。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掌握10 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案
第四单元 11~20的认识4.6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课题名称】第6课时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1页。
【教学目标】1.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式,经历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过程,能根据图意列出三道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在操作、探索、交流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三道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计数器、小棒。
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读出计数器上的数?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2页课件展示)预设:学生说出15、 13、 18 、20。
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板书课题: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根据计数器写数的活动及1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下基础。
二、探索算理,掌握算法1.探究10加几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1例4情境图。
教师:你能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预设: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会列出10+3=13(或3+10=13)、13-10=3、13-3=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师:10+3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预设1:可以从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预设2: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预设3: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3=13。
预设4:个位上0+3=3,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6单元 复习与关联(教案)应用提升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与关联6.4应用提升【课题名称】第4课时应用提升【课型、课时】复习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6页-107页。
【教学目标】1.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数、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2.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卡片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教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教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预设: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数器拨出来。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二、综合应用1.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1题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预设: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7、9、11”……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第(4)题:把表中的11涂出来,发现斜行的左边都是比11小的数,斜行的右边都是比11大的数,每一斜行的数都相等。
《10的认识》说课稿
《10的认识》说课稿《10的认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习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作为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
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时,教师引入主题图,再通过学生观察图、说图、数点子图、抽象出数字10,并通过摆事实花朵加深学生对10的认识,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直尺图,点子图以及摆小棒让学生了解10的数序,比较大小。
学生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分工合作的目的,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教师始终放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需准备的教具有主题图、计数器、花朵、点子图、直尺图、小棒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实际问题与方程(1)》
长江长度-黄河长度=836千米 黄河长度+836千米=长江长度
解:设黄河长x千米。 x+836=6300
x+836-836=6300-836 x=5464
答:黄河长5464千米。
4.如果地球上每分钟出生300个婴儿,平均每秒有多少个
答:路路原来有32枚邮票。
实际问题与方程(1)
五年级上册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说一说你喜欢的体育运动。
有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在学校的跳远比赛 中破纪录啦!
?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明在校运动会跳远比 赛中以4.21 m的成绩打 破学校纪录,超过原纪 录0.06 m。学校原跳远 纪录是多少米?
从图中你获取了哪 些数学信息?
[教材P72 例1]
婴儿出生?
[教材P74 练习十六 第3题 ]
每秒出生的婴平均每秒有x个婴儿出生。 60x = 300
60x÷60 = 300 ÷60 x=5
答:平均每秒有5个婴儿出生。
5.每平方米阔叶林每天释放75g氧气,是每平方米草地每天
释放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释放多少克氧气?
(3)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关键
巩固练习
一、一只猴子两个星期共吃了98根香蕉,平均每天吃几根? (用方程解,要求检验)
解:设平均每天吃x根。 2×7×x=98 x=7
检验:方程左边=2×7×7=98=方程右边, 所以,x=7是方程的解。 答:平均每天吃7根。
二、路路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解:设路路原来有x枚邮票。 x+8=48-8 x=32
解:设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x千克水。 30x=1.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 教材分析《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然后通过图的表示方法引出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接着,教材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
最后,教材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图的概念和相关性质,对图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然而,学生对于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展示实际问题和算法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
《10的认识》说课稿4篇
《10的认识》说课稿4篇《10的认识》说课稿篇2一、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
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设计思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浙江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
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
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
”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
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
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的量作铺垫。
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