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观察论文
可吸收线会阴伤口皮内缝合临床观察
可吸收线会阴伤 口皮 内缝合临床观 察
杨玉秋 ( 黑龙江省方正林 业局医院 黑龙江方正 1 0 2 ) 5 8 2
【 中图分类号】R 1 . 【 732 文献标 识码】B 【 文章编号】 17 —58 (0 90 — 0 6 O 62 0520)4 07一 2
自 2 0 年 1 至 2 0 年 1 以 来 ,我 院 采 用 合 成 线 皮 内 07 月 08 0月 2 2 术后住 院天数 观察组 4 例住 院 3 , 例 因早产儿治 . 9 天 1 缘连续缝合 技术进 行会阴伤 口缝合 , 显优于传统 缝合方法 , 明 收 疗 住 院 5 。对 照 组 4 例 住 院 5 , 中 5 用 感 染 2 愈 合 住 天 5 天 其 例 级 剑 了 较 好 的 效 果 ,现 总 结 报 导 如下 : 院 7 0 , —1 天 1材料与 方法 2 3术后伤 口疼痛 比较 :观 察组明显轻 于对照组 ,见下表 . 1 1材 料 可吸 性 线 采 用 上 海 元 洪 医 疗 器 械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的 . 术后伤 口疼痛 比较 2个 0可 吸 收 线 。 12 对 象 随 机 选 取 同期 会 阴 侧 切 各 5 例 进 行 临 床 观 察 、 . 0 对 照, 分别就两 组:①手术时间;②术 后疼痛程度;③术后住院 天 数 ④伤 口 愈 合 情 况 ;⑤ 产 后 4 天 复 查 进 行 比 较 。 2 1 3方法 对 照组缝合 方法:阴道枯膜用 2 可吸 收线连 . 个0 续 锁 连 缝 合 , 层 间 断 缝 合 , 阴 皮 肤 连 续 皮 内缝 合 , 统 缝 合 肌 会 传 方法 :阴道 壁 2个 0 号羊 肠线间断缝 合 ,肌层 3 0 个 号羊 肠间断
实 验 室 检 查: 长 痛 的 诊 断依 据临 床 表现 是询 问病 史 及物 理 生 检查 来 分 析 判 断 , 部 分 病 人 并 不 需 要 做 进 一 步 检 查 , 非 病 人 大 除 痛 的 特征 与 生 长 痛 不 符 合 , 是 孩 子 的 家 长 愿 望 没 有 遗 漏 仟 何 病 或 变 是才需做进一步 的检查 ,常做 的检查包括 WBC DC;S X / E R; 线 ,血 微 量 元 素 ,类 风 湿 因子 , “ 抗 O”等 的 检 测 , 中 9 患 儿 其 例 抗 “ O”增 高 ,其 余 患 儿 实 验 室 检 查 均 正 常 。 2分析结 果 儿 童 由于 生 长 发 育 较 快 , 导 致 低 钙 所 致 , 可 但补 钙 治 疗 效 果 不著 。 长 痛 发 作 时 最 有 效 的 处 理 方 法 是 按 摩 或 热 敷 ,口服 止 痛 生 药并 不 需 要 。 生 长 痛 发 作 的 时 间 通 常 只持 续 1- 0 n 待 药 物 因 0 3 mi ,
两种缝合方法用于会阴侧切伤口的临床效果观察
两种缝合方法用于会阴侧切伤口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对比研究观察两种缝合方法用于会阴侧切伤口的效果。
方法:将同时期内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39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的197例作为皮内缝合组,采用传统缝合法的193例产妇作为传统组,分别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等情况。
结果:皮内缝合组切口愈合效果优于传统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伤口疼痛程度轻于传统组。
结论:皮内缝合组比传统组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轻、是较理想的缝合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标签:会阴侧切;缝合方法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传统的缝合方法愈合慢,住院时间长,我院自2004年11月开始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将有会阴侧斜切术适应证而行侧切术的孕产妇,年龄24~31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皮内缝合法197例,传统缝合法193例,产妇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麻醉方法、会阴侧切方法、术后处理方法相同。
1.2方法(1)传统缝合法:用1-0肠线从阴道黏膜切口顶端0.5cm处开始间断缝合阴道黏膜层,下达处女膜环,然后间断缝合肌层、皮下脂肪层,最后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层。
(2)皮内缝合法:以1-0快薇乔从阴道切口顶端0.5cm处开始连续缝合阴道黏膜层,直至处女膜内缘,然后间断缝合肌层、皮下脂肪层。
皮内缝合时第一针在切口顶端皮下打结3次,连续皮内缝合保持皮针在皮内穿行,针距0.5cm,牵引不宜过紧,最后一针也在皮下打结。
1.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2.1切口愈合效果比较(见表1)愈合分级标准[1]:分为甲、乙、丙三级。
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
表1 两组切口愈合结果比较方法例数甲级乙级丙级传统组193 148387皮内缝合组197 194 30注:传统组与皮内缝合组比较(P<0.05),差异呈显著性。
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的体会
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的体会目的:分析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4月~2014年3月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2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术,对照组100例采用会阴侧切医用羊肠线传统缝合术。
结果:会阴侧切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术手术缝合时间短,伤口愈合好,不用拆线,住院时间短,产妇痛苦少,效果满意。
结论:会阴侧切后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会阴侧切术、可吸收线缝合分娩过程中出现会阴水肿、会阴过紧缺乏弹性、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胎儿娩出过快时均可造成会阴撕裂伤,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长可采取会阴侧切术。
会阴侧切是产科一种较为普遍的手术方式,目的是为了缩短第二产程,保护母体软组织的安全,预防盆底组织损伤和以后发生子宫脱垂;保护胎儿在娩出期不受过甚的压迫,避免发生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疾病,而缝合也有多种方法。
1资料与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4月~2014年3月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2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对照组100例采用会阴侧切医用羊肠线传统缝合术。
胎盘娩出后行缝合术,观察组用2-0号可吸收线自阴道粘膜切口顶端上方0.5-1cm处开始,连续缝合阴道粘膜,直达处女膜环外,将处女膜创缘对齐,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会阴肌层和皮下组织层,最后用4-0可吸收线做皮内连续缝合,自切口的最外侧约0.5cm处开始,连续皮内缝合至阴道口,缝针、缝线均在皮内穿行,不穿透皮肤,针距为0.5cm,两侧缝合距离等,轻拉缝线,松紧适度,使皮肤对合平整,于阴道黏膜下打结,将线结埋于黏膜下,有利于缝线吸收,皮肤缝线不拆线。
对照组依传统的缝合方法用1号医用羊肠线自阴道粘膜切口顶端0.5cm处开始,间断缝合阴道粘膜,直达处女膜环外,对齐缝合一针,再缝合至阴道口打结,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1号丝线从侧切口顶端开始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皮肤缝线产后5天拆线。
可吸收缝合线皮外缝合会阴切口112例临床观察
及 在实 际工作 中的探 索 ,我 们采用会 阴侧切用可 吸收线褥 式缝 合 ,3 天皮外缝 线 自行脱 落 ,不需 拆线 。特 别是在会 阴撕伤 至5
比较严重 时 ,皮缘容 易对合 ,伤 口愈 合快 ,且 因现在 所使用 的
可 吸收线 ,缝针 、缝 线均细 ,并不影 响伤 口的美观 。为 比较两
当代医学
2 0 年1 0 9 月第 1 卷第l 5 期总第 16 5 期 C n e p r r dd e a .2 0 , o .5 N . I u .5 0 tm o a y Me i n ,J n 0 9 V 11 0 1 s eNo 16 s
可吸 收缝合线 皮外缝合会 阴切 口1 2 临床观察 1例
李明 胥迎 春
[ 要】 目的 探讨会 阴侧切用可吸收线外缝 ,缝线吸收及会 阴伤 口 摘 愈合情况。方法 对 12 例经阴道分娩产妇 , 阴切 口用可吸收线外缝 ; 1 会 对 1o 例经 阴道分娩的产 妇,会 阴切 口 6 用可 吸收线 内缝 , 别观察伤 口 分 愈合及缝线吸收情况。结果 观察组缝线吸收率1O 。%,伤 口甲 级愈合率 1O %;对 0 照组缝线吸收率9 . 25 %,伤 口甲级愈合 率g . 25 %。结 论
适 用于病灶小或位于 输卵 管 没有 区别 。对 于宫角妊 娠 ,因术 中出血 多 ,手术难度 大 ,一般
院则尝 试采取腹 腔镜手 术 ,电凝 止血及镜 下缝合技术 , 组6 本 例 种手术 方式 ,术 前需充 分备血 ,并有转开 腹的条件 ,且手术 医 妇 科 异位 妊 娠 往往 起病 急 、 发展 快 ,须 紧急 处理 ,腹腔
[ 词】 可吸收线 ;外缝 ;会 阴切 口 关键
会 阴侧切用可 吸收线外缝 ,产妇伤 口愈合 、缝 线吸收情况优 于内缝。
可吸收性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观察
可吸收性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观察
赖珍霞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会阴切口缝合术是目前产科助产中最常用的手术之一。
以往会阴侧切、
直切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圆针络制肠线缝合切口肌层和阴道黏膜。
用三角针细丝线缝合皮下脂肪、皮肤,5天后拆线。
这种方法由于丝线不可吸收。
缝合过紧,易导致组织水肿,甚至缝合丝线嵌入组织内。
给产妇带来痛苦。
这是导致产妇术后不能或不愿起床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科从2000年5月-2004年8月采用可
吸性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200例,克服了传统缝合方法的缺陷。
效果显著。
现介
绍如下:
【总页数】1页(P538-538)
【作者】赖珍霞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百色,5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的观察 [J], 雷淑霞
2.用可吸收缝合线对接受会阴侧切术的产妇进行会阴切口皮内缝合的效果观察 [J], 汪晓娟
3.可吸收缝合线皮外缝合会阴切口112例临床观察 [J], 李明;胥迎春
4.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保妇康栓联合应用促进会阴侧切口愈合的疗效观察 [J], 刘明蕾
5.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的体会 [J], 全小冬; 蒋妮珊; 杨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吸收线会阴伤口皮内缝合临床观察
可吸收线会阴伤口皮内缝合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09-06-11T10:42:44.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4期供稿作者:杨玉秋[导读]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以来,我院采用合成线皮内缘连续缝合技术进行会阴伤口缝合,明显优于传统缝合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导如下:可吸收线会阴伤口皮内缝合临床观察杨玉秋 (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医院黑龙江方正 150822)【中图分类号】R7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76-02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以来,我院采用合成线皮内缘连续缝合技术进行会阴伤口缝合,明显优于传统缝合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导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可吸性线采用上海元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个0可吸收线。
1.2 对象随机选取同期会阴侧切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别就两组:①手术时间;②术后疼痛程度;③术后住院天数④伤口愈合情况;⑤产后42天复查进行比较。
1.3 方法对照组缝合方法:阴道粘膜用2个0可吸收线连续锁连缝合,肌层间断缝合,会阴皮肤连续皮内缝合,传统缝合方法:阴道壁2个0号羊肠线间断缝合,肌层3个0号羊肠间断缝合,皮肤4号缝线间断缝合。
两组间年龄:会阴条件均无差异,产次均为初产。
2 结果2.1 手术缝合时间自手术缝合阴道粘膜层至皮肤缝合结束,观察但用时平均(15±2)分钟,对照但平均用时(17±3)分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2.2 术后住院天数观察组49例住院3天,1例因早产儿治疗住院5天。
对照组45例住院5天,其中5例用感染2级愈合住院7-10天,2.3术后伤口疼痛比较:观察组明显轻于对照组,见下表术后伤口疼痛比较组别例数重度疼痛中度疼痛轻度疼痛(要求镇痛)(可忍受)(无明显疼痛)例 % 例 % 例 %观察组50 0 0 12 24 38 76对照组50 6 12 29 58 21 30 2.4 伤口愈合情况观察组甲级愈合50例,甲级愈合率100%;对照组甲级愈合44例,占88%;因感染及排异反应乙级愈合6例,占12%,两组差异极为显著。
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
g s r ca i e r t o n h m n n a [ ] JC i a t i c d s c e i n i u a sa d r t J . l n s
P a m c l 2 0 ,4 2) 1 9 h r a o , 0 1 1( : 4 .
一
[】潘 国宗,曾世植. 1 现代 胃肠 病学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M.
19 : 8 6 94 2.
【]萧树 东,主编. 2 江绍基 胃肠 病学 [] 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 M.
社,20 O k 1 8 8.
(】 L w E , P s g a J , S a r J , e a . n r v n u 3 e A ie n R t r A t 1 I ta e o s
( < .5 临床未发现不 良反应 。 P 00 )
3 讨 论
进 口质子 泵止 血率相符 ,而 甲氰咪胍为 H2受体拮抗剂,2 h 4
胃酸 分泌抑制 率远 远低于泮托拉唑,其止血 率仅为 6 .%,远 95 低于治疗组 。 总之 , 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等 非静脉 曲张破裂所致 上消化道 出血疗效 显著 ,且经济 、安全,是理想 的药物选择 。 参考文献
i nhi t bi ots t co ro1 gas ri gas ri aci O nt t c t c d
l 胃酸 可被 完全抑制 本组患者临床观察结果表 明, h内 泮托 拉唑静脉滴注可显 著改善消化性溃 疡所致上消化道 出血 患者
呕 吐 、 黑便 等 症 状 , 用 药 后 , 8 .%的 患者 可 于 3 8 3 d内止 血 ,
探讨会阴侧切美容线皮内缝合术的应用观察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我科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产妇1 0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0例,对照组50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胎次、分娩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采用南通华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华利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带针的双针双线,如图所示)作皮内缝合;而对照组选择传统缝合方法,即用2-0铬制肠线及丝线作皮肤外侧问断缝合。
关键词会阴侧切;美容线;皮内缝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阴侧切得到临床推广,部分国家和地区初产妇外阴侧切率达90%以上。为提高缝合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一直是产科工作者探索的问题。我院自2006年以来产房开展了会阴侧切术美容线皮内缝合的方法,至今已有近5000例,极有效地降低了切口感染率,减轻了产妇的痛苦,提高了产妇生活质量。现已成为我院产房的一个常规技术操作项目。为了能使该项技术在更多医院广泛推广使用,现报告如下。
1.2方法术前均采用0.5%利多卡因10 ml行会阴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均常规抗炎支持治疗3 d,局部会阴伤口用0.5%碘伏擦洗3-5 d,每日2次。
1.2.1观察组采用美容线皮内缝合法。采用带圆针(40 mn,1/2弧度)的2-0、90 cm长的可吸收线,自阴道内切口顶端上0.5 crn开始,连续缝合阴道粘膜至处女膜内环处打结,深部应包括部分粘膜下组织。同样带圆针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最后用带三角针(24 mm,3/8弧度)的4-0、45 cm长的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缝皮时,自会阴切口下端约1 cm处进针打结,再向下沿切口左侧皮缘进针至顶点0.2 cm处出针,与左侧对称,即“u”型缝合。使顶点两侧皮缘对合严密,再沿两侧切口皮缘针距0.3-0.5 cm连续褥式皮内缝合至处女膜外环处打结。注意皮内缝合时牵拉要适宜,松紧应适度,太松切口不易对拢有缝隙,太紧皮肤易打皱。
可吸收缝合线会阴皮内缝合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会阴侧 切及裂伤缝合术是产科 常见 手术 ,目的是避免胎儿 娩出时母体 盆底组织的严重撕裂 伤及减 轻受压胎头 的碰撞伤 。 凶会阴部组织疏散 ,血运 丰富 ,加上 临近肛 门,易发 生血肿 、 感 染等并发症 。故缝 合技 术、方法 、分线 的选择尤为重要。为 降低并发症 ,利于母 乳喂养 ,我科 采用 可吸收线 内皮缝 合法 ,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 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选 取 2011年 1月— 2Ol2年 7月 我 院经 阴道 分 娩会阴侧切的初产妇 250例 ,无并发症 、经阴道分娩 、婴儿体 质量无明显差异 、孕周 36—40周 、年龄 22~36岁。分为观察 组 (150例 )与对 照组 (100例 )。观察 组采 用会 阴侧切 可吸 收 线 皮 内缝 合 ;对 照 组 采 用 会 阴 侧 切 常 规 缝 合 。 1.2 缝 合 方 法 1.2.1 对 照组 用传统的 2—0号肠线间断缝 合阴道黏膜、会 阴 肌层 、皮 下 组 织 层 ,4号 丝 线 间断 缝 合 皮 肤 用 会 阴侧 切 常 规 缝 合 。 1.2.2 观察组 采用南通华利康 医疗 用品有 限责 任公 司生 产 的医用 4—0可吸收性外科缝 线。先用 可吸收缝合 线连续或 间 断缝合 阴道黏膜 ,间断缝合会 阴肌层连续及皮下组 织 ,再 用 6 ×15三角针 、4—0号可 吸收连续褥式 缝合会 阴皮 肤。采用此 缝 合 法 时 必 须 注 意 以下 两 点 : (1) 间 断 缝 合 好 肌 层 、 皮 下 组 织层是关键 ,间断缝合完后应距 皮缘 <0.5cm,以便使 皮下组 织整齐均匀地对合 ,达 到止血 、关 闭无效腔和缩小切 口两侧距 离 的 目的; (2)缝 合皮 内组织 时 ,进 出针 点应紧贴 皮肤 ,即 每针均要通过基底部 ,但不 能穿透皮肤 ,针 距 以 0.5em为宜 , 从切 口下极开始缝合 ,先在两侧皮 内各缝一针 ,然后打结 ,剪 去短头 ,从下向上 连续皮 内缝 合 ,一直 缝 到与 阴唇 系带交 界 处 ,此时应将缝针转过来 向下缝后打结 ,注意将线结埋入顶端 皮 内,并适当把线牵拉 ,凶切 口过松易有裂隙 ,切 口过紧则易 则易皱缩 ,均会影响愈合皮肤的平整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 资料 以 ( ±S)表示 ,采用 t检 验 ;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会阴伤口在基层医院应用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会阴伤口在基层医院应用目的观察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会阴伤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病历资料,选择会阴常规间断缝合法的病历200例为传统组,会阴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的病历200例为改良组,比较两组的缝合时间、切口愈合等情况。
结果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在缝合时间、促进切口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间断缝合法(P<0. 05)。
结论连续缝合具有缝合时间短、术后切口反应轻,产妇痛苦小,节约资源,且伤口外形美观的观点。
标签:会阴伤口;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会阴伤口缝合手术直接影响产妇产褥期的恢复,与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常规间断缝合法因缝合层次多,时间长,线结多,难以吸收,易造成切口愈合慢,且基底部较硬,疤痕坚厚、疼痛,部分产妇甚至出现排斥反应。
我院对传统切口的缝合方法进行了改进,使用可吸收性缝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缩短了缝合时间,不拆线,减轻了产妇的痛苦,降低了会阴伤口的感染,使会阴伤口美观,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病历资料,选择采取会阴常规间断缝合法的病历200例为传统组,采取会阴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的病历200例为改良组。
两组年龄、产次、会阴条件及分娩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除外胎头吸引、产钳、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合并生殖系统感染及全身感染性疾病等影响切口因素[1]。
1.2方法两种方法均采用了麻醉,对会阴侧切者则在侧切前行左侧会阴阻滞麻醉,用9号腰椎穿刺针抽2%盐酸利多卡因5ml用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于坐骨棘与肛门之间中点皮肤做一小丘,再水平进针,左手示中两指伸入阴道触摸坐骨棘作引导,因阴部神经绕坐骨棘而分布,会阴针头达坐骨棘周围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7~8ml 然后边退出针头边回抽无血液边推药,剩1~2ml药液采用局部皮下浸润麻醉推药至选择侧切切口上,注意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会阴侧切可吸收羊肠线皮内缝合术心得体会论文
会阴侧切可吸收羊肠线皮内缝合术的心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可吸收羊肠线连续皮内缝合术的优点。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分娩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2 组。
观察组100 例采用可吸收羊肠线缝合会阴皮肤,另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皮肤。
2组观察结果,观察组疼痛不明显,缝合时间短,切口愈合好,不留疤痕,切口美观。
【关键词】会阴侧切;可吸收羊肠线;皮内缝合术【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13-02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常用的手术之一,为缩短第二产程,加快分娩,减少并发症,加上现在的孕妇注意营养,胎儿较大,初产妇多采用会阴侧切术。
以前会阴侧切皮肤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5天拆线。
由于丝线不可吸收,缝合过紧,易导致术后切口水肿,产妇常感到切口疼痛,有的愈合不良,甚至切口裂开。
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痛苦。
我院自2011年采用3-0可吸收羊肠线缝合皮肤以来,2000多例行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的产妇,仅有1例愈合不良。
其余均甲级愈合。
1 资料与方法1.1选择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行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2 组。
观察组100 例采用可吸收羊肠线缝合会阴皮肤,另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皮肤。
2组产妇均为初产妇,年龄18-35岁,孕周37-42周,无我科高危因素。
1.2会阴侧切的方法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术者于宫缩时以左手示,中两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右手用钝头直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度(会阴高度膨隆为60-70度)剪开会阴,长4-5cm切开后用纱布压迫止血。
[1]1.3 缝合方法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分层缝合法,○1 用0号铬制肠线由切口顶端上方0.5cm处开始缝合至处女膜缘打结,注意缝合时不留死腔。
○2用同样羊肠线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同样不留死腔,针距0.7-1cm。
会阴切口皮内连续缝合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术 ,术前 常规应用 2 %利多卡 因行会 阴局部浸润麻
醉或 会 阴 神 经阻 滞麻 醉 以减 轻 缝 合 时产 妇 的痛 感 ,
作者单 位:5 2 7 2 0 0 罗定 市妇幼保健 院 通信作者 :梁领华 , E — m a i h h t 3 8 8 2 8 @1 2 6 . c o n
B h e a l i n g a n d 0 w i t h g r a d e C h e a l i n g ,w h i c h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s
C o mp a r e d w i t h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p e r i n e o r r h a p h y,t h e me t h o d o f i n t r a d e r ma l c o n t i n u o u s s u t u r e c o u l d r e d u c e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i t a l s o e n h a n c e t h e s o c i a l e f i f c i e n c y o f h o s p i t a 1 .
【 K e y w o r d s 】 P e r i n e a l i n c i s i o n ; I n t r a d e r m l a c o n t i n u o u s s u t u r e ; P e r i n e o r r h a p h y
可吸收线皮内褥式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应用
龄、 次、 胎 孕周 、 营养 , 会阴条 件均无 差异 。观察组选 用 2— 0可 吸收线连续会阴道黏膜 , 阴肌层 、 阴皮 肤用 4— 会 会 0可 吸收线 连续褥式缝合 。对照组 : 常规用羊肠线连续缝合 阴道黏膜 , 阴 会
肌 层 、 阴皮 肤 用 4号 丝 线 间断 褥 式 缝 合 。 会 12 判 定 标 准 . 按 产 妇 的 主 观 感 觉 及 疼 痛 所 致 被 动 体 位 的 移 度 分 为 I~Ⅳ 级 。 I : 痛 不 明显 , 卧 行 走 均 不 感 切 口疼 痛 级 疼 坐
【 收稿 日期】 2 1 0— 7 00—1 2
( 文编 辑 : 威 ) 本 郎
可 吸 收 线 皮 内褥 式 缝 会 阴 切 口 的 临 应 用 合 床
段 树 菊
腾 冲 县 固 东 中心 卫 生 院 ( 南 云
腾 冲 690 ) 7 12
【 摘要 】 目的 探 讨可吸收线应用于会 阴切 口缝合的效果。方法 从 2 0 09年 1月 一 0 0年 1月在 笔者所在 医院分娩 的产 妇 21
中随 即选择 同期 足 月临 产 阴道 分 娩 的 产 妇 2 0人 ,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观 察 组 10例 采 用 2— 0 分 0 0可 吸 收 线 缝 合 阴道 黏 膜 , 阴肌 层 会 连 续 缝合 , 阴皮 肤 用 4— 会 0可吸 收 线 皮 内褥 式缝 合 。对 照组 10倒 常 规 传 统 铬 制 肠 线 缝 合 阴 道 黏 膜 , 阴肌 层 连 续 缝 合 , 阴皮 肤 0 会 会
非常轻微 , 并能促 进纤 维结 缔组 织 向 内生长 , 体通 过水 解 吸 人
收 ,0~ 0d完 全 吸 收 , 易 形 成 硬 结 , 滑 易 通 过 组 织 , 伤 4 6 不 光 损
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外阴切口.皮肤埋缝的探讨
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外阴切口.皮肤埋缝的探讨【中图分类号】R24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54-01会阴切开缝合术是在分娩第二产程中为避免会阴及盆底严重裂伤,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头的压迫,缩短第二产程,加速分娩常用的手术。
近年来在分娩中,初产妇的比例不断增多,胎儿体重成上升的趋势,为了避免发生并发症,减少母婴不必要的损伤,现在外阴切开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妇更关注会阴美观和舒适,注重产后性生活质量。
会阴切开缝合术由于术后切口疼痛、有线结反应,产后外阴自然破裂及切开后愈合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产后性生活。
因此,会阴切开缝合手术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缝线、适当的缝合技术与缝合方法。
在2011年6月-2013年1月期间本人探讨了应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缝合外阴切口.皮肤埋缝的产妇250例,其中均为初产妇年龄21岁~35岁,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21-35岁均为初产妇,均行外阴切开,其中左侧方切开200例,正中切开50例,无糖尿病,阴道炎等影响切口愈合的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
1.2方法:材料用3-0可吸收外科缝合线,先从阴道粘膜顶端前1cm处连续缝合阴道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达处女膜内口外穿出连续缝合盆底组织肌层及皮下层至切口远端皮内打结,彻底止血,不留死腔,再从外阴切口外端向阴道口连续内缝合,第一针于皮下打结,针距约0.3-0.5cm,最后一针缝至阴道口后折入打结于阴道粘膜,牵拉不宜过紧,避免皮皱,缝合后外阴切口皮肤对合好,美观平整,无线结暴露于皮肤表面。
2结果250例中,无1例出现切口红肿、硬结渗出。
无1例切口裂开,无明显外阴水肿,无产后外阴疼痛;产后平均住院3d,产后42d复查切口无明显疤痕、无硬结、无诉切口不适。
3讨论使用的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聚乙二醇酸可吸收外科缝合线)是由纯天然胶原蛋白精制加工而成,结构细致精密,可靠的抗张强度,有效支撑时间和伤口愈合期保持一致;吸收完全,无残留,组织反应小,而且使用止法省去了多次打结,剪线等操作,减轻缝合时对会阴组织的牵拉,大大缩短了缝合时间,减少暴露机会,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免去拆线痛苦,促进产妇会阴伤口愈合,且愈合后不留瘢痕,视觉美观,有效地避免了产妇因缝合线造成的痛苦和精神负担,手术缝合后产妇可尽快出院,减轻产妇经济负担,提高产科床位周转率;缝合外阴切开为产科常用手术,本世纪外阴切开一直在上升,当前国内外阴切开有成为常规施用的倾向,手术率如此之高,其并发症及后遗症也相对增多,利用3/0可吸收外科缝合线缝合外阴切口,皮肤埋缝是目前很好的产科缝合技术。
可吸收线在会阴侧切中的临床观察与应用
可吸收线在会阴侧切中的临床观察与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自然分娩的产妇会阴侧切采取不同缝合方法的效果差异。
方法对两组自然分娩的产妇的会阴侧切给予可吸收线缝合和普通缝合,通过临床对比研究。
结果可吸收线缝合减轻患者疼痛,疤痕小,美观。
结论可吸收线在会阴侧切中的应用效果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缝合技术会阴切开术是防止会阴严重裂伤,缩短第二产程,加速分娩的产科常用技术。
会阴切口的愈合与医生的缝合技术以及缝线的质量密切相关。
本院从2005年开始改进了缝合方法,采用可吸收线缝合会阴切口,效果非常好,受到患者好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7年1月在我院产科住院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的患者400例,其中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
1.2 方法胎盘娩出后认真做好阴道检查,是否有宫颈裂伤及阴道裂伤,冲洗消毒会阴,无菌纱布塞入阴道暂时止血。
暴露切口,用可吸收缝线自切口顶端0.5-1.0厘米连续缝合阴道粘膜直至处女膜内缘[1]。
缝针自处女膜内缘下方缝至会阴切口的肌层,连续缝合肌层到切口外端的最顶点穿出,把针尖调转在皮下0.2厘米深处左右交替向上缝合皮下组织,缝合至处女膜外缘后将缝线从处女膜下方缝入处女膜内缘,在处女膜后的阴道粘膜打结。
整个缝合过程组织对合整齐,恢复解剖关系,缝线松紧适宜,防止过紧过密,严格止血,不留死腔。
对照组的产妇采用2-0铬制肠线间断缝合粘膜层,肌层,4-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层。
2 结果观察组197例全部甲级愈合,占98.5%,产后48小时痊愈出院。
对照组200例,其中179例甲级愈合。
占89.5%。
产后5天拆线出院。
3 讨论用肠线间断缝合粘膜层和肌层。
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脂肪层,缝合时间长,线结多,切口处遗留有蚯蚓状手术瘢痕,容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会导致产妇会阴剧烈疼痛和局部组织水肿。
会阴侧切术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的临床观察及体会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缝合时间
观察组缝合时间平均为10.3±0.8min,对照组缝合时间为16.2±0.3min。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产后切口疼痛程度
观察组1级疼痛75例(93.75%),2级疼痛5例(6.25%);对照组1级疼痛62例(77.50%),2级疼痛18例(22.50%)。两组均无3级疼痛。两组1、2级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58,P<0.05)。
1.2.4临床观察:由专业人员观察2组产妇的会阴缝合时间、产后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甲级愈合率等指标。评估标准:疼痛评估标准采用口诉言词分级法,将产后切口的疼痛分为级[3]。0级:无痛;1级:轻度可忍受的疼痛;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3级:疼痛剧烈,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睡眠严重受干扰。切口愈合标准[4]:甲级愈合切口平整,无红肿硬结,乙级愈合切口有红肿硬结或部分裂开,丙级愈合切口全部裂开。
会阴侧切术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的临床观察及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会阴侧切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会阴左斜侧切、阴部神经阻滞麻和2-0可吸收线。观察组用连续缝合法缝合会阴,对照组用皮内间断缝合法缝合阴切口。结果两组在产后切口疼痛、缝合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可吸收线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法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减轻产后切口疼痛,利于促进产后活动,产妇休息和母乳喂哺,提高产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从本资料中观察结果分析:会阴侧切缝合术两组的缝线材料相同,观察组3层连续缝合,省去了多次打结、剪线等操作,缩短了缝合时间,从而减少伤口暴露时间。减轻因线结吸收困难引起的硬结、疼痛,避免线结松开引起的死腔和血肿。因此,观察组在产后自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利于产妇休息与母乳喂哺。在两组产妇中均采用相同的可吸收性缝线,但在缝合方法的不同下,对产后切口的疼痛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间断缝合法中,由于间断缝合粘膜层、肌层及皮下组织,结扎线头多,肠线吸收不完全,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出现组织感染、裂开,必须从裂口挑出线结,如果些形成小脓肿,必须刺破脓肿,夹出线头患处才能愈合。而且缝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长时间手术产妇多伴有创伤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缝针过密使、过紧等,从而从而影响切口愈合,容易感染[5]。
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的体会
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的体会标签:会阴切口;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
阴道分娩时,为了避免会阴严重裂伤,减少会阴阻力,以利于胎儿娩出,缩短第二产程,预防晚期盆底松弛综合征,多行会阴切开术,以初产妇多见。
常用的切开方式有会阴斜侧切开及正中切开两种,临床上多用前者[1]。
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缝合时间比传统方法所用时间短,减少了产后出血量与产妇的痛苦。
2005年9月我科使用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516例,无1例感染与切口裂开。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共进行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会阴切口516例。
年龄19~30岁,孕周满37~42周,均有会阴侧切适应证。
1.2方法1.2.1会阴侧切取膀胱截石位,采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当宫缩时,左手中、示指深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方向剪开会阴。
但如会阴高度膨隆时,剪开角度为60°~70°,以免损伤直肠。
切口一般为4~5cm,切开后应用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钳夹结扎止血。
1.2.2会阴缝合胎盘娩出后取缝合针线自切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扣锁连续缝合阴道粘膜直至处女膜内缘。
缝针从处女膜内缘下方缝入会阴切口的肌层。
连续缝合肌层到切口外端的最顶点处穿出。
把缝针针尖调转,在皮下约0.5cm 深处左右交替向上缝合皮下组织。
缝合至处女膜外缘后,将缝线从处女膜下方缝入处女膜内缘,在处女膜后的阴道粘膜打结。
1.3注意事项①会阴侧切术应准确选择切开时机,如过早切开,由于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较长,组织暴露时间过长易引起感染,阴部组织较厚时,切开后往往失血较多。
但等到会阴皮肤高度膨隆,呈现苍白时再行切开术则为时已晚,往往切开后可见阴道粘膜及组织呈舌状撕裂,缝合困难,影响愈合,导致感染。
②会阴侧切长度宜长约4cm,避免切开后再有撕裂,切开时间应在宫缩时进行。
可吸收线用于会阴切口缝合的临床价值
可吸收线用于会阴切口缝合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在会阴切口缝合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顺产产妇240例,其中用可吸收线连续内缝合会阴切口设为观察组,用可吸收线外缝合会阴切口设为对照组,两组人数各120例。
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有无水肿、红肿、硬结、渗出、及局部疼痛程度、切口愈合速度快慢以及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会阴伤口疼痛、院时会阴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水肿、红肿、渗出,疤痕凸起一例,线头脱落一例,对照组红肿3例,疤痕凸起2例,线头脱落3例,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天。
两组比较,分析发现使用可吸收线连续内缝合会阴切口缝合既能使会阴切口美观,又有助于切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可吸收线会阴切口缝合效果【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342-02在妇产科常见的会阴侧切术中,患者往往要求术后无瘢痕,或者瘢痕尽可能的小。
因此,对会阴切口缝合的术后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一般用传统间断缝合术,但术后常发生感染,遗留手术瘢痕等。
可吸收缝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可在体内降解,术后无需拆线,遗留手术瘢痕小,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现随机选取我院240例患者,进行相关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及最终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顺产产妇2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
其中观察组中初产妇57例,经产妇63例,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20±16岁。
对照组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75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0±1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分别是:合并胎膜早破者为12例与16例;妊娠高血压3例与5例;妊娠期贫血4例与6例。
会阴侧切缝合技巧论文
会阴侧切缝合技巧的探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关键词】会阴侧切缝合;技巧【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96-01会阴侧切及缝合术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较常采用,其目的在于缩短第2产程及防止自然分娩和阴道手术助产造成的严重会阴裂伤。
笔者在会阴侧切术中应用缝合技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缝合方法选用3/0可吸收合成线分层缝合。
①连续或间断缝合阴道粘膜层直至处女膜环,不打结。
②缝合皮下脂肪层:缝针穿过阴道粘膜至皮下脂肪层,连续缝合至切口末端,缝针进出皮下脂肪层时尽量靠近切口皮内组织,针距1-1.2cm。
避免切口裂隙太宽,否则缝合完毕皮下留死腔,影响愈合;或张力大,缝合皮内时,皮肤不能合拢。
如果伤及肌肉层,间断缝合后再缝合皮下。
此层缝合是皮内缝合成功的关键。
③自切口末端皮内连续缝合至处女膜缘,缝合皮下时针距可在0.2-0.3cm,牵拉不宜过紧,防止皮肤皱缩,进、出针点应紧贴皮内组织,不能穿透皮肤,以达到组织均匀整齐地对合。
缝针从皮下避过处女膜缘至阴道内打结。
④对合皮肤。
⑤术后3天出院。
2.会阴侧切术连续缝合法2.1文献借鉴。
陈少平等。
会阴侧切术连续缝合法的临床观察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最常采见的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缝合方法、缝合技术及缝线材料的选择。
两组的缝线材料相同,观察组采用3层均连续缝合,不需打结,省去了多次打结、剪线等操作,减轻了缝合时对会阴组织的牵拉,缩短了缝合时间,从而减少伤口暴露时间。
减轻因线结吸收困难引起的硬结、疼痛、行走时切口线结的磨擦,避免线结松开引起的伤口瘘和血肿。
因此,观察组在产后切口疼痛程度上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因其较轻的产后切口疼痛,在缝合后72h的活动:坐、走、大小便、哺乳的受限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于产妇休息与母乳喂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的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5月我院产科采用了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300例,术后常规会阴护理。
结果 300例产妇均于3-4天出院,产后56天检查,伤口缝线完全吸收,切口感染率为0。
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无排斥反应、切口愈合佳。
[关键词] 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切口
[中图分类号] r24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68-01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助产中最常用的手术之一。
我院以往的会阴侧切,直接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采用圆针,络制肠线缝合切口肌层和阴道粘膜,再用三角针、细丝线缝合皮肤,5天后拆线。
自2009年10月以来,我院产科试用可吸收性缝合线连续缝合的方法缝合会阴侧切切口或自然ⅱo以内裂伤伤口共30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产妇选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共300例,年龄码22-30岁之间,其中初产妇220例,占73.3%,经产妇80例,占26.7%。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取chomic络制医用可吸收性软质缝合线。
规格为线号3/0、长度75cm,针长16mm,针弯曲度3/8的圆体角针。
1.2.2
方法:①在胎儿娩出前用2%利多卡因5ml行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或切口浸润麻醉。
②会阴切口可根据产妇的会阴情况和术者的习惯在避开血管丰富处切开产妇会阴的左侧或右侧。
③胎盘娩出后,经常规检查后取缝合针线自切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扣锁连续缝合阴道
粘膜直至处女膜内缘。
④缝针从处女膜内缘下缝人会阴切口的肌层。
连续缝合肌层到切口外端的最顶点处穿出。
⑤把缝针针尖调转,在皮下约0.5cm深处左右交替向上缝合皮下组织。
⑥缝合至处女膜外缘后,将缝线从处女膜下方缝人处女膜内缘,在处女膜后的阴道粘膜打结。
⑦整个缝合过程各组织要按解剖层次对合整齐、拉线松紧适宜,不能过紧过密,注意止血,不留死腔。
2 结果
2.1 产后情况产后2~4小时产妇即可坐起哺乳、活动,产后第四天检查:切口对合整齐,切口内因无线结埋藏无硬结、红肿、触痛。
2.2 产后56天检查会阴切口没有因缝线不吸收而引起的排斥反应,切口感染率为0。
缝合线周围无其它不良反应。
阴道缝线针口无缝线断端外露,线结自然脱落。
切口愈合好、愈合率为100%,疤痕小。
会阴、阴道外观及弹性恢复自然。
3 讨论此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无因缝线不吸收而引起的排拆反应,因而减轻了产妇的痛苦,有利于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和母乳喂养。
不需拆线,只要产妇及婴儿情况允许,在产后3~4天即可出院。
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深受产妇及家属的欢迎。
可吸收性缝合线是通过水解吸收,无论在深浅的皮下组织内均吸收完全。
缝线支持伤口28-35天,产妇无异物感和不适,56天完全吸收,连接缝线的圆体角针和柔软而耐拉的缝线,对于组织、肌肉及粘膜损伤极小,适用于正常会阴组织的侧切口,也适用于会阴组织水肿、脆弱的侧切伤口。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80.
[2] 山东省卫生厅.医疗护理文书规范[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0.
[3]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