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合集下载

现当代小说导读之第十讲(左翼)革命小说的大师茅盾

现当代小说导读之第十讲(左翼)革命小说的大师茅盾

民主主义 小说作家
(为人人写平民)
社会革命 小说作家
(阶级斗争工具)
一、中国社会革命小说的演变轨迹
• 与前面几章我们讲过的民主主义小说作家和自 由主义小说作家相比较,“社会革命小说作家 ”主要是指那些在题材及主题上对准阶级这一特殊对
象的小说作家,他们虽然也和五四存在着一定的渊源 ,但更多地是受到中国社会革命实际进程的影响。
二、茅盾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活动
• 抗战爆发后,茅盾辗转香港、桂林、新疆、延安、 重庆等地,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 二月花》等。 •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写了剧本《清明前后》, 194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锻炼》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 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 席。
三、专注于社会革命的题材和主题
(二)史诗规模背后的理性色彩:主题提炼 • 茅盾用史诗的规模来形象地反映中国社会政治革 命的重大事件,以清醒、锐利的理性对这些重大 的事件作出科学的评判,揭示事件的本质。这个 本质就是其贯彻在所有小说作品中的总主题,那 就是:用阶级分析法图解20、30、40年代的中 国各社会阶层关系,对于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 期的政策方针路线做出形象化的说明和论证,对 中国共产党(主张或是已经)建立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合法性和真理性作出 证明,对于此相悖者进行批判和规训。
中国社会革命小说的大师:茅盾
中国现当代小说导读·第十讲(共14讲)
教学目标
一、中国社会革命小说的演变轨迹 二、茅盾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活动 三、专注于社会革命的题材和主题 四、茅盾小说的艺术特征 五、经典文本导读:《子夜》

茅盾简介PPT课件作品

茅盾简介PPT课件作品

春天文学奖
• 2000年1月,著名作家王蒙将 其在首届“《当代》文学拉力赛”上获 得的10万元大奖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倡议设立30岁以下的文学新人奖,这 便是春天文学奖。该奖项每年奖励一位 30岁以下的文学创作成就显著的青年 作者,在春天文学奖颁奖的同时出版 “春天丛书”,专门出版年度得奖者和 获得提名者的作品集。戴来、李修文、 了一容、周瑾等获此奖。
• 进步性 • 反动性
• 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的掮客,买办 资产阶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是 以吴荪甫的对立面形象而存在的。
电视剧:陈宝国饰演赵伯韬
刘钧饰演吴荪甫
• 沈傲君 • 饰演林佩瑶
齐中旸(yang)饰演林佩珊
雷汉饰演杜竹斋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 吴荪甫 • 从政治、经济、伦理
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来 描绘吴荪甫
• 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 而又矛盾复杂的民族 资本家的典型。
吴荪甫性格的二重性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2年) 魏巍《东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将军 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1985年) 张洁《沉重的翅膀》刘心武《钟鼓楼》李
准《黄河东流去》(上,下)
第三届(1988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
六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上总
名为“蚀”)《路》《三人行》《多角关系》
十多本散文:《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
《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 记》《时间的记录》《旧途杂拾》《生活之一 页》《脱险杂记》《劫后拾遗》《苏联见闻录》
《杂谈苏联》等
五十多部短篇

茅盾

茅盾
茅盾
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1896年7月4日生于 浙江桐乡县乌镇。幼年受 父母启蒙,905年入小学, 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 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 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 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 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 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进步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 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 成立会时的合影。
•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 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后遭通缉,茅盾隐居 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 后写出《幻灭》、《动摇 》、《追求》三部连续的 中篇小说。1928年7月东 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 虹》、短篇小说《创造》 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 话研究ABC》、《西洋文 学通林家铺子》说明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小商 品经济为什么会破产。 • 《蚀》三部曲,描写中国小知识分子事业 与爱情的失败。 • 从士农工商全面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只有 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 道路。学术论文式的创作。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 二、现实主义人物塑造 •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 •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剧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多层 次多侧面综合表现真实的人生。擅长概括 纷繁的社会现象,提示各种复杂现象的内 在联系,展现人的灵魂深处的感情与道德 剧烈斗争的内心世界。尤其强调社会心理 因素,及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影 响。
北京茅盾故居
一、茅盾的小说模式
• 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 • 1、民族性:想把旧文学与西洋文学结合产 生一种新的文学。 • 2、批判性:文学是时代人生的画卷,批判 旧社会的罪恶以歌颂理想的新世界。 • 3、革命性:强烈的政治性是他与鲁迅等人 的不同。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茅盾

茅盾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笔名趣谈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

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作品简介《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的巨匠茅盾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的巨匠茅盾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子夜子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十三章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1
一、作者简介
■文学革命时期


17
2、成功的人物塑造艺术

《子夜》巧妙而准确地设置了典型环境:30年代初的上海,可以使吴 荪甫的悲剧充分表演.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 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 《子夜》的人物描写很见功力。有肖像描写(吴荪甫、赵伯韬尤为突 出)、心理描写(吴荪甫、吴少奶奶等细腻而真实)、语言描写(人物语 言呈个性化)、细节描写(吴老太爷和《太上感应篇》、吴少奶奶和《少 年维特之烦恼》等),为成功刻画人物起了重要作用。
3

1921年(25岁)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 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 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 ”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1921年3月,他又与郑 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 民众戏剧社。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 正式党员。1925年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 ,第二年年初离沪赴粤,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 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汉口《民国日报》 主编。大革命失败后,拟由武汉去南昌,受阻于江西牯岭,经上海于 1928年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总结性的重要论文《从牯岭到东京》。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格及其作品介绍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格及其作品介绍

1.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
2.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
二、《蚀》、《子夜》等小说 (一)从人生体验小说到社会剖析小说 1.人生体验小说 (1)《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 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2)《虹》:现代青年从“五四”到“五卅”的觉醒 、追求、奋进的革命历程,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 知难而进的精神。 2.社会剖析小说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2)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二)分析代表作《子夜》
1.旧中国社会性质的艺术阐释:用文学形式回击托派谬 论,参加当时的思想“大论战”
2.“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A 现代都市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剖析:殖民化 趋向的都市社会形态
B 民族工业命运的艺术写照: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 3.殖民化都市的典型人物 A 吴荪甫形象: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阶级本质的二重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人物个性的复杂 性 B 赵伯韬形象: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 C 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渐渐地远处隐约响着汽笛叫,吴荪甫忽然看见四小姐 又跑来闹着要回乡下去,说是要出家做尼姑,把头发剪得 光光的;姑奶奶帮着妹子和小兄弟,一句一句话都派吴荪
甫的不是,要荪甫分财产,让四小姐和阿萱自立门户;忽 然又看见阿萱和许多人在大客厅上摆擂台,园子里挤满了 三山五岳奇形怪状的汉子;而最后,荪甫又看见自己在一 家旅馆里,躺在床上,刘玉英红着脸,吃吃的笑,她那柔 软白嫩的手掌火一般热,按在他胸前,一点一点移下去, 移下去了,…… 梦中一声长笑,荪甫两手一搂,就抱住了一个柔软的身 体,又听得细声的娇笑。吴荪甫猛睁开眼来,窗纱上全是 斑驳的日影,坐在他身边的是穿了浴衣的少奶奶,对他微 笑。吴荪甫忽然脸红了,赶快跳起身来,却看见床头小茶 几上那托着一杯牛奶的赛银椭圆盘子里端端正正摆着两张 名片:王和甫,孙吉人。那杯子里的热牛奶刚结起一张薄 薄的衣。 吴荪甫在内外交困、身心疲惫中,产生幻觉和错觉, 显现他欲顽强拼搏又恐惧、虚弱的深层心理。

茅盾(1)

茅盾(1)

三、《蚀》三部曲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展 现的是1926年至1928年大革命期间的状况, 具体描绘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 革命浪潮中所经历过的三个时期:(1)革 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时幻灭;(2)革命 斗争激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 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四、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 象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 将艺术的直观上升为理性的把握,用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的眼光,艺术地透视社会生活,明确回 答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 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写,对社会做“缩影 式”的反映。 • 选取和开掘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善于描写蕴含 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的悲剧性 命运。
二、茅盾的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 《动摇》、《追求》三个连续的中篇小说)、 《虹》(长篇小说,未完稿)、《路》、《三人 行》(两部为中篇小说)、《子夜》、《林家铺 子》、《春蚕》(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 事》(中篇小说)、《腐蚀》(长篇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小说)、《锻炼》 (长篇小说)。 茅盾的小说被称作“社会剖析小说”,具有 社会编年史的性质。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 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了: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 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 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3)宏大、严谨的结构
• 茅盾的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 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了一种蛛网式 的严密、宏大的结构。
(1)《子夜》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1933年出版的《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 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正如瞿秋白 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 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没有疑问的要 记录《子夜》的出版”。 《子夜》的成功,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拓展形 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影响了吴祖缃、沙汀、 艾芜等人的创作,乃至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 派”。

茅盾

茅盾

2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将军吟》莫应丰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目录 《芙蓉镇》古华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上一页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
《黄河东流去》李准 《钟鼓楼》刘心武
《沉重的翅膀》张洁
下一页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 《平凡的世界》路遥 《少年天子》凌力 《都市风 退出 流》孙力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 《战争和人》王火 《白鹿原》陈忠实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 作为《子夜》中与吴荪甫对立的一个人物,作者对他的刻画也很 着力。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他身上具有着帝国主义 目录 走狗的无耻特性。 A、傲慢自大、奸诈狡猾: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家作后台,为所欲 为(先引诱、后控制,不服控制便挤压搞垮对手)狂妄而骄横 B、荒淫无耻、精神堕落: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交际花徐曼丽、 上一页 青年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下流无耻的色鬼淫棍 他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压迫民族工业 的发展,忠实地为帝国主义效力,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最危险的敌人, 下一页 而且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6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 的自觉创造。创造出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民族资本家: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吴荪甫(《子 目录 夜》)、唐子嘉(《多角关系》)、严仲平(《锻炼》)、林永清 夫妇(《清明前后》),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 上一页 史特点与发展趋向,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具 有历史的具体性。 茅盾对这类人物的独特创造弥补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民族资 下一页 本家欠缺的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征。
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
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五条线并进结构: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
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民
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 作家的身份转移。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
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 作协主席等职务,《人 民文学》主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
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 籍,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 学奖”,鼓励长篇小说 的创作。
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坛主。
二、创作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
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 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
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
灵感的《蚀》三部曲,——“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 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 挥。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 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 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茅盾

茅盾

茅盾的“矛盾”
人生“矛盾”之一就是政治与文学的矛盾:文
学是茅盾政治受挫之后寄托感情的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说,文学是其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
茅盾的“矛盾”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
我停下来思索:革命究竟往何处去?共产主义的理论我 深信不疑……然而,在1927年的夏季,我发现自己并没 有弄清楚!在大革命中我看到了敌人的种种表演——从 伪装极左面貌到对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也看到自己阵 营内的形形色色——右的从动摇、妥协到逃跑,左的从 幼稚、狂热到盲动。——自传《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
文本分析 人物关系:
人物众多,但很条理,以吴荪甫为中心人物,
引出其他人物,赵伯韬(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 买办资本家)、吴老太爷、林佩瑶、曾沧海 (吴的舅父,通过此人,穿起农村这条线索)、 屠维岳(走狗,通过此人展示三十年代资本家 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子夜》
故事情节 在小说的开端吴老太爷来上海,去世,办丧事,这些情节
《子夜》
B、作者善于将人物放置于尖锐矛盾的冲突中
展现性格,放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人物, 同时又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达到了社会历史 的分析与人的心理分析的统一。 C、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人物语言充分个 性化,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子夜》
贡献(成就) 第一、它是茅盾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生平
纵观茅盾一生三个阶段: 一是主编并全部改革《小说月报》,培养了不
少新文学作家。 二是从事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扶植了大批文 学新人。 三是当作家。
创作
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虹》,《子夜》,《腐蚀》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野蔷薇》,《林家铺子》, 《诗与散文》等。

茅盾详细资料大全

茅盾详细资料大全

茅盾详细资料大全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基本介绍•中文名:沈德鸿•外文名:Mao Tun•别名:茅盾、郎损、蒲牢、沈余、微明(笔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预科•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字:雁冰人物生平,人物经历,爱情婚姻,人物轶事,志在鸿鹄,字迹潦草,怒斥编者,笔名趣事,个人作品,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名篇,童话作品,戏剧作品,国学研究,文艺理论,书法作品,创作特色,创作题材,叙事风格,评论特色,文学思想,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文学,人物评价,人物影响,文艺影响,政治影响,文学奖项,纪念故居,乌镇故居,北京故居,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 *** 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在这个运动中,茅盾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和积极的政治立场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茅盾,原名茅盾,字张君,号鲁迅,生于189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子夜》、《坟》等都是当时左翼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作品。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广泛,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茅盾因其对文学和政治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弊病,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观点与当时许多保守派文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在左翼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然而,茅盾的政治立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工农群众服务,但在实践中,他对工农群众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备受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不能真实地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和矛盾。

另外,茅盾在对待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上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左翼文学论争中,茅盾的立场和作品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一些左翼作家和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不够深入,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不够透彻。

他们认为茅盾的作品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视了现实主义的要求。

然而,茅盾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方面做得不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

总的来说,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和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他的作品和观点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他的努力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茅盾

茅盾

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 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 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 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 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 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 香港《立报· 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 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 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 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 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茅盾及作品赏析ppt

茅盾及作品赏析ppt

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 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 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 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 物 影 响
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 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是我国具有最高荣 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小组感触
第九段 斥责那些贱视民众、 顽固倒退的人们, 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艺 术 特 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 日根据地广大军民
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 赞颂白杨树“不平凡",当 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 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 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 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 。
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 无垠”,写高原的“平”,用 “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 ,则用“伟岸”、“挺拔”、 “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 ”,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 情的变化。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 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 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 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 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
“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
的嘲讽。

创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 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 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 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 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
茅盾真是一个大师,天才中的天才,文笔是我读过所 有作家中最好的之一。茅盾的作品的文笔之好就好像 卓越的大师信手拈来,文字的张力十足,丰富而不赘 余,他的风格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鲁迅等人风格完全 不同,并且我认为他的文学胜过他同时中国作家一个 档次。他的文字可以浪漫如《创造》中娴娴的进步与 君用的未来主义的冲突于缠绵,也可以深沉如《残冬》 《春蚕》中人民生活困苦的呼喊。但是茅盾的长篇小 说读来真的是有些晦涩艰难,他的《腐蚀》《子夜》 还是感觉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与深度。

茅盾

茅盾

4、在小说结构方面,茅盾小说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 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严密完整,适应 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鲁迅短篇小说单纯 而严正布局:作品规模不大,人物不多, 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不太复杂。 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 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 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开 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形成建筑在理 性分析之上的社会剖析小说。 • 构思长篇巨制,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 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 • 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由短篇小 说文体向中长篇延伸,提高小说反映生活 和人的心灵的深广度。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 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 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 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 诗性。
史诗性特征
如果把他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 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 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极其变化, 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 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 会的编年史。(P173-175)
(二)、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 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茅盾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 复杂性,将任务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 的油画效果。 《子夜》中的吴荪甫最能体现此类艺术 追求
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在他的笔下,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 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在他的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形 成了形象系列,从而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 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茅盾的生平简介

茅盾的生平简介

茅盾的一生简介沈雁冰,其被认为是这一时代乃至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

其代表作是《蚀》三部曲和《子夜》。

他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社会剖析小说”这一模式,在批评和散文上也多有成就。

其矛盾小说的成就主要在故事上,在背景设定、人物和剧情结构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笔上在心理描写上成就颇高。

|社会剖析小说的模式矛盾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的模式,这是一种依靠理性分析来进行构思,重在深度和广度的开拓的创作方法,其从典型环境出发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极强的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的成长史。

这一模式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

其小说为中国现代的社会历史小说奠定了基本格局,成为标杆。

|茅盾小说的背景设定其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尤其关注政治事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其要求创作和历史能够基本同步,自觉追求广阔的历史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深度,其小说串在一起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了本世纪初五四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和没落地主改良派地主的故事,其显示出中国社会巨大变动之前的种种征兆。

这部作品只有第一部,剩下的内容没有写完。

续稿则着重于写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背景,写其中国民党左派青年的故事。

29年的《虹》和上述续稿的背景相同,写知识青年从反抗旧婚姻制度和投身群众革命运动的曲折历程。

27年28年的《蚀》三部曲写大革命之前的波澜壮阔和大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心理,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30年代初写就的《子夜》则是对时代更加自觉的全面描绘,通过一个民族资本家的悲剧来展示整个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面貌,一出版就引发狂潮。

之后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同样具有三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抗战爆发后他有《第一阶段的故事》,长篇小说有《锻炼》《腐蚀》,以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地区为背景。

另外,其人物和故事多半出现在都市里,其小说也是中国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以都市中阶级的斗争的历史的大事件来表现当时气氛亢奋,贫富悬殊的大城市,很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蚀》三部曲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 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 《幻灭》 、《动摇》 、《追 求》 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 名。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 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
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 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 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1926 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 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 1927 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 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 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 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 加起义的机会。
(三)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贡 献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小说数量多,样式全。他一生共有长篇小说 6部, 短篇小说7部54篇,中篇小说9部。茅盾的主要贡献 在其长篇小说。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茅盾在小说领域中建立了全 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 这种文学范式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 创造等。(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塑造
(1)民族资本家系列 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 太为代表.
长篇小说代表作: 《子夜》
《子夜》创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 月。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 我对《子夜》读得越仔细,就越是不由自 主地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个与我们相通 的普通男子,就好象我也只是将桂奶奶看 作一个有刚性的寡妇一样。 ——王晓明 “子夜”的命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子 夜”即半夜,既已半夜,离黎明就不远了,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 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 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 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茅盾小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 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 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 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 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 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 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 充分的艺术反映。 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 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 “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 国社会编年史。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四方面: 1、《子夜》结构严谨宏大。作品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反映 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章 有法。蛛网式密集结构。 2、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手法。 (1)茅盾是一位长于心理分析的作家。 ( 2)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性格。 (3)作者对对比映衬、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也很 自如,成功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 3、典型环境的配置和浓郁的氛围烘托也是《子夜》的艺术 特色之一。 4、《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缜密、刚健清新、 人物语言个性化等特点。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 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 “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二)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 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油画效果。 (三)表现在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 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 种立体交叉结构。 其小说结构方式的发展过程 (四)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追求 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二是调动一切 心理描写手段,综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 杂性。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 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 、大革命时期( 1927—1929 ):“矛盾“的茅 盾。 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 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 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
茅盾是社会活动家 1920年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 1921 年共产党成立后转为正式党员,担任直属中央的 联络员 1923 年,和邓中夏等五人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 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 执行统战任务。 1925 年参加五卅运动,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 还组织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从 1921 年到 1923 年,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学校和 上海大学任教。 1925 年底与恽代英一起筹组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 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
茅盾的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 月花》、 《腐蚀》;中篇(《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追求》;短篇(农 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茅盾的文化人格
由于受惠于故乡浓郁的文化底蕴并得益于坚毅、刚 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更联系着20世纪中国追 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 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的文学实践,铸成茅盾独立的 现代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他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 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 想型。这种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体现于其 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也体现在他 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 评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