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注解【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积累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积累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积累:所见作者:【清】袁枚译文: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口立。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古诗三首山行作者:【唐】杜牧译文:远上寒山石径斜,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作者:【宋】苏轼译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是橙黄橘绿时。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夜书所见作者:【宋】叶绍翁译文: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动客情。

离家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作者:【唐】李白译文: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宋】苏轼译文:水光潋滟晴方好,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那么美丽。

望洞庭作者:【唐】刘禹锡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白银盘里一青螺。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早发白帝城作者:【唐】李白译文: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01 江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02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另有版本作“深”。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03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0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0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咏柳[ 唐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神奇的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诗词解析: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绝句[ 唐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诗圣”诗词解析: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堂描写草堂明媚的春天的景色,从一个泊字也能感受诗人一生漂泊的孤独感,后两句有隐含诗人心忧天下的大情怀!春日[ 宋 ]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涵盖了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词,以下是部分诗词及其译文: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那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着山边落去,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再上一层楼。

3. 《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早晨睡得很沉,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

夜里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吹落。

4.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云,远远望去,瀑布像挂在前面的河流上。

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

5. 《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天。

窗户里可以看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

6.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头都没有鸟飞过,所有的小径上都没有人的踪迹。

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7. 《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仔细地缝补,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心能报答春天的阳光?8. 《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被楚江一分为二,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孤帆一片在夕阳下缓缓驶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背20首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背20首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背20首人教版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这首诗就像一幅有趣的小画儿。

你看,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那小模样可自在了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在树林里回荡。

可是呀,他突然就不唱了,为啥呢?原来是他想捉树上正在鸣叫的蝉呢。

这小牧童多可爱呀,前一秒还在放声高歌,下一秒就像被定住了一样,闭着嘴站在那儿,眼睛肯定死死地盯着蝉呢。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刘诗诗(这里是口误,为了幽默,实际是杜牧)可真是个写景的高手呢。

你看那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通向远处的寒山。

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呢。

这就好像是在天上一样,感觉特别神秘。

再看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一般人可想不到这样来写枫叶,他就这么一对比,枫叶的红一下子就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啦。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呢。

他先说,你看那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遮雨啦。

菊花呢,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枝干还很有傲气地挺立在霜雪中。

然后他就跟朋友说,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荷花盛开的艳丽,也没有春天百花齐放的热闹,但是有一种独特的美,就像人到中年,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但有成熟稳重的魅力呢。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叶绍翁可真会营造氛围。

你听,那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就好像在给人们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在外面的人就特别容易想家,这就是动了客情啦。

这时候呢,他突然看到远处有灯光,原来是有小孩子在夜里挑弄蟋蟀呢。

这一静一动,思乡的愁绪和小孩子玩耍的欢乐就形成了对比,感觉特别有意思。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可壮观啦。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古诗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古诗

【作者】:唐王勃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衡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

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

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人教版一、《静夜思》1. 主题:思乡情怀《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以及对明月和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注释:词语注释:静夜思(古代指夜晚安静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指床前的明亮月光)/疑是地上霜(像是铺在地上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故乡(低头沉思故乡的事情)3. 个人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思乡情怀,给人以深邃的思考空间。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成为了诗人心灵深处最美的风景,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意境深远,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体味。

二、《春晓》1. 主题:春天的美丽《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景。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美好的向往。

2. 注释:词语注释:春眠不觉晓(形容春天的早晨,人们因春眠而不知天亮)/处处闻啼鸟(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夜来风雨声(形容昨夜刮着风下着雨)/花落知多少(形容昨夜花朵的凋零)3. 个人理解:《春晓》这首古诗以宏大的气势、鲜明的写景和明朗的意境展示了春天的美丽。

诗中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清晨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唐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热情。

这首诗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是值得我们品味的经典之作。

总结回顾通过对《静夜思》和《春晓》这两首古诗的解读,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是领略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这些古诗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古诗,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这些古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所见:指所看到的。

②牧童:放牛的孩子。

③振林樾:振动了林中的树阴。

樾,树阴。

④意欲:想要。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歌的声音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①山行:在山里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为押韵,可读为xiá。

③生处:形成白云的地方。

一作深处,意为云雾缭绕的深处。

④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的枫树林。

⑤霜叶:经霜变红的枫叶。

于:比。

【译文】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绕着寒山,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赠:送给。

刘景文:即刘季孙,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苏轼认为他非常优秀,曾向朝廷上奏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②尽:止,终。

这里指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起,向上托。

雨盖:喻指荷叶。

③残:残缺,缺损。

这里指菊花凋谢。

犹:仍,还。

傲霜枝: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被严寒所屈。

比喻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人。

④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指刘景文。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⑤正是:就是。

橙黄橘绿:秋季景物,指橙子黄熟、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向上托起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衰败但还有凌霜傲雪的花枝。

一年中景致最好的时节你一定要记住,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书:书写,记录。

所见:看到的。

②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声。

寒声: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三年级上册语文20首古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20首古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20首古诗人教版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你看这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可神气啦。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响亮得很呢,在树林里回荡。

这小娃娃啊,突然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心里就想着要去抓住它。

这时候啊,有趣的事儿发生了,他马上就不唱歌了,闭着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怕把蝉给吓跑了。

你看这小牧童多机灵又多可爱呀。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刘诗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想象一下啊,有个人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有点寒意的山里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呢,居然还有人家住呢。

这个人走着走着,突然就停下车来不走啦,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了。

你看啊,那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红得比二月里盛开的花朵还要鲜艳呢,就像一片红红的火焰在山上燃烧,实在是太美啦。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荷花都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那遮雨的大伞没了一样。

但是你看那菊花,虽然花瓣都残了,可它的花枝还很骄傲地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就对他的朋友刘景文说呀,一年当中有很多美好的景色,你可一定要记住哦。

什么时候最美呢?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啦。

这个时候啊,既有成熟的果实,又有那菊花不畏寒霜的坚韧劲儿,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你听啊,那梧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就好像在给人们送来了寒冷的消息。

江面上吹起了秋风,这风一吹啊,让那些在外地的人心里可不好受了,特别想家。

这时候呢,诗人看到有小孩子在挑弄蟋蟀玩呢。

夜深了,篱笆旁边还有一盏灯亮着。

你看,小孩子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玩,而诗人却在秋风中思念家乡,这一对比,就更显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啦。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每周一古诗文内容含注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每周一古诗文内容含注释

三年级上册第一周勤学[北宋]汪洙yíng学向勤中得,萤窗①万卷书。

fù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②。

【注释】①萤窗:指晋代时车胤将萤火虫放入囊袋中,利用萤火虫亮光照书夜读。

后以“萤窗”形容勤学苦读。

亦借指读书之所。

②空虚:空无,不充实。

【大意】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第二周牧童[唐]卢肇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①秋听深。

时复②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③。

【注释】①横眠:横躺着睡觉。

②时复:时常。

③知音:知道心思的人。

【大意】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横卧在牛背上睡觉,倾听深秋的风声。

在路上时不时还吹上一首曲子,根本就不担心来往行人中有没有知音来欣赏。

第三周秋月[南宋]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①澄鲜②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①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②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③红尘:泛指人世间。

【大意】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一泻而下,澄清的水和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幅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第四周秋凉晚步[南宋]杨万里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①天。

qú绿池落尽红蕖②却③,荷叶犹开最小钱④。

【注释】①可人:合人意,叫人喜欢。

②红蕖:红色的荷花。

③却:开尽。

④最小钱:新出荷叶才像小铜钱那么大。

【大意】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地有一点寒意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

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片。

第五周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①,我花开后百花杀②。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③。

【注释】①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既是为了押韵,也表达出一种迫不及待的情绪。

小学三年级古诗文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古诗文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古诗文夜书所见yèshūsuǒjiàn【宋】·叶绍翁【sòng 】yèshàowēng萧萧梧叶送寒声,xiāo xiāo wúyèsòng hán shēng江上秋风动客情。

jiāng shàng qiūfēng dòng kèqíng知有儿童挑促织,zhīyǒu ér tóng tiāo cùzhī夜深篱落一灯明。

yèshēn líluòyīdēng míng【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jiǔyuèjiǔrìyìshān dōng xiōng dì【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独在异乡为异客,dúzài yìxiāngwéi yìkè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咏柳[ 唐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神奇的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诗词解析: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绝句[ 唐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诗圣”诗词解析: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堂描写草堂明媚的春天的景色,从一个泊字也能感受诗人一生漂泊的孤独感,后两句有隐含诗人心忧天下的大情怀!春日[ 宋 ]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人教版三年级上古诗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古诗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古诗词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衍生注释:“远上”指登上远处的山。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天气寒冷所以称寒山。

“石径斜”的“斜”读xiá,形容山路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是说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生”在这里表示产生、生出。

“坐爱”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所以停车。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美丽画面。

你看那远处的山,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延伸上去,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还有人家居住呢。

诗人停下马车,为啥呢?就因为太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了。

最后一句特别妙啊,把经霜后的枫叶和二月的鲜花作比较,说霜叶比二月花还红。

这不仅写出了枫叶的艳丽色彩,更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这秋天的景色哪比春天差呀?简直美得让人移不开眼!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他一生仕途不太顺利,历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

他关心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诗歌创作中常常有对时政的批判和感慨。

四、运用片段: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衍生注释:“荷尽”就是荷花凋谢了。

“擎雨盖”这里把荷叶比作遮雨的盖子,“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

“菊残”指菊花已经残败。

“傲霜枝”是说菊花虽然残败但花枝还挺立在霜雪中,有一种傲然不屈的姿态。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在这里指刘景文。

“橙黄橘绿时”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指秋末冬初。

二、赏析: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汪洋恣肆,其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最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最新)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1、《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2、《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3、《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4、《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5、《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6、《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7、《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8、《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9、《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10、《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雷震 朱熹 常建 李白 叶绍翁 孟浩然 王昌龄 李白 杜牧 王维 11、《嫦娥》(月宫清冷桂团团)12、《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1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14、《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15、《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16、《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17、《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18、《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19、《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20、《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边贡 李商隐 刘禹锡 王维 骆宾王 元稹 李白 杜牧 黄巢 杜甫 元稹 张渭 21、《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22、《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23、《论语六则》孔子 24、《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王维 林升 25、《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26、《己亥杂诗》(一)(九州生气恃风雷)27、《己亥杂诗》(二)(浩荡离愁白日斜)28、《青松》(大雪压青松)龚自珍 龚自珍 陈毅 29、《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30、《夜雪》(已讶衾枕冷)王昌龄 白居易1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2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带注释大全之三年级上册(word打印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带注释大全之三年级上册(word打印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之三年级上册30·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1.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3.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

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4.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5.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6.意欲:想要。

7.鸣蝉:鸣叫的知了。

8.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于:比。

【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3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注解【人教版】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WTT现将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注解【人教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
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