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作者及作品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练习册)、“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

蕃长于春夏( fan )辍广(chuo)啜菽(chuo shu)

秽稼恶( hui )籴贵民( di )雩而雨( yu )

卜筮然后决大事( shi )楛耕伤稼( ku )礼义之不愆兮(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

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若夫志意修(美好)

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上暗而政险(昏暗)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光明,显耀)

大天而思之(思慕)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研读文本】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重点自学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疏通文义,概括内容。思考或简答以下问题:①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②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教学过程】

1、学习选文第1段。①重点讲解“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这三句的古汉语句式特点。②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住“天邪”、“时邪”、“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本段用三个问句,领起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③本段主要论述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的道理。

2、学习选文第4段。重点解说“星队木鸣”、“怪之可也”、“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中的加点字的含义。本段指出自然界中的奇怪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不必大惊小怪,是上天决定的,与人力无关。这一段在文章的内容上是由对天命的思考转入谈人事的话题。

3、学习选文第5段。讲清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人祆”、“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提问: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四个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要讲究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本段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祸远苦于天灾。在本段中,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形象,而是“人祆”,即人为的灾难。荀子列举了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后强调: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实是产生于昏乱。要是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的话,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而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引起的灾祸却十分惨重。这些都是可怕的。荀子认为,对天地间万物产生的的种种怪现象,人们不必花费精力去研究,应该关注那些自己应该花工夫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