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8狼word教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果然,屠户害怕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
前面的故事是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结尾段却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点明全文主旨。古代这类文体的写法总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2.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
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是可以随意表明自己观点的年代,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讽刺那些奸邪狡诈的人,最后必将失败。
3.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在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故事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紧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之策,狼开始想办法对付他,前后夹击。屠户抓紧时机,反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对敌斗争中决不能软弱,恶的势力往往是你弱它就强。故事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恶的势力不能妥协退让,只能机智勇敢地面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思考与讨论
一、《狼》的第一部分是叙事: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想想看,这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考核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学习故事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句子。
参考答案:这部分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动作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犬坐”“假寐”“径去”写出狼的狡猾。
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体会。人与狼较量的过程中,人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妥协退让到勇于斗争。从没有信心到勇敢地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建议
一、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故事,要想了解蒲松龄写作的文风,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情况下,再学习本篇文章。至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
二、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尤其是这篇文章故事性较强,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章的趣味性。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课文的串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狼》的故事。
四、借助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照怎样的脉络进行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些情节?屠户和狼在相互对峙中,他们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现在人们在对《狼》这一课的理解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讨论,那就是狼该不该杀,尤其在今天狼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