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正的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

积极差别指的并不是人为地建构一种差别,从而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是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发现与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以此来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完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良好秩序[11]。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其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子贡的“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首先,他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而这个标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那么本来符合道德要求的在代偿赎金后收回赎金的行为,现在就变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3]。道德的真实存在是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地服膺为前提的,那种认为可以不关注人的内在想法和自主意志,认为道德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不从人的尊严、需要、意愿出发的道德会失去其本然的约束力。无视主体的自主理性和精神需要、没有充分唤起主体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无效的教育[13]。否认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道德教育。

其次,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自由领域,“人为自己立法”,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根本无法分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就否定了学生的自由,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培养不出有道德的人来[14]。“道德的”不仅仅指服从或适应规范,更指个人在面临各种规范和行为时的选择行动。前者只是服从规范,后者才是人的自由。仅仅服从规范并不表明一个人是“道德的”,不具有道德意义。单纯地以规范去要求人、剪裁人,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道德的实质。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能够把道德规范变为内在的要求,使抽象的规范自觉地成为自己具体行动的指令,并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道德规范主体性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理性、自由和创造。它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认识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我们在大学阶段要良好的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我们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我们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子的人,怎样的生活会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它是一门能够提高我们自身修养的课程,对我们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我还记得我们刚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对这门课程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门考查课而已,我们都只想到这门课程很容易通过,丝毫没有要想学好这门课的冲动。直到后来我们听了一节我们杨老师讲的课之后,对这门本来不是很看重的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在绪论部分,杨老师首先讲述了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我们匆匆踏入大学校门,走在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中,一切都充满着迷茫,不知下一步该走向哪里。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思修课的内容为我们这些孩子指明了方向,廓清了眼前的迷雾。讲课过程中,杨老师捡取了许多的事例来讲述我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作为珍珠,串联起来,授予我们每一位学生。这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了一个良好的认识,以及定义。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与法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最后一个部分便是法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第一篇: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十八集初级中学 十八集初中位于天长市西城区,自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坚持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紧扣育人主题,注重实效。学校针对学校实际,以?主旋律教育?为特色,以创建?五家?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家教工作。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因此,我校对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地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家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常规管理,把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步、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们把办好家长学校归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

校领导与团队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学校校长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教导处每学年初制定好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2、组建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一为最高教育境界,我校在了解的基础上,聘请了六位文化素质较高、在村民中威信较好的学生家长为家长委员会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以他们为辐射点,对家长进行潜滋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家庭教育共识。 3、建立家校联系册。利用联系册向家长告知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向家长和孩子提出相关的要求,家长也通过联系册告知老师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一年来,我校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家庭教育信息,如?孩子周六、周日是怎样安排的?、?孩子如何与家长交流?等,在这样的沟通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了有机结合,为健康培育每一个孩子奠定的基础。 4、进行家长读书交流会。我校以初二年级为试点,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读书交流会,各班班主任牵头、组织,选出家长代表来主持这次会议,在家长们自己的会议上,他们交流教子心得,互相探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家讨论、发言非常热烈,在具体的事例中,在身边榜样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觉得从本次会议中受益匪浅。与会的校领导给予了本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7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7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上二(5)班的品德与生活,另外打杂附加有外出教师时代其上课。我认真完成学校领导安排的任务,负责任地完成外出教师留给的教学任务。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一年来,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自己教学实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好课。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认真通读教材。认真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课前,我认真钻研教

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每上一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后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每讲完一节课,及时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及时查缺补漏。同时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帮扶方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力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意义和方法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我将就个人实际分析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此门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法律

基础,让我正确的去认识世界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都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处处理周边的事事。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我觉得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生动而活波的,老师从我们的心理实际出发给我们传经授道,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清新的气息。当我看到很多同学那么积极地举手发问,当我看到我们不同院系的同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一股强烈的震撼,我意识到自己在学会融合和大胆。还记得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我们试验哪个组在一张报纸上站的人最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分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见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睿智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贝尔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父母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正的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 积极差别指的并不是人为地建构一种差别,从而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是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发现与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以此来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完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良好秩序[11]。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其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子贡的“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首先,他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而这个标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那么本来符合道德要求的在代偿赎金后收回赎金的行为,现在就变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3]。道德的真实存在是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地服膺为前提的,那种认为可以不关注人的内在想法和自主意志,认为道德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不从人的尊严、需要、意愿出发的道德会失去其本然的约束力。无视主体的自主理性和精神需要、没有充分唤起主体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无效的教育[13]。否认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道德教育。 其次,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自由领域,“人为自己立法”,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根本无法分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就否定了学生的自由,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培养不出有道德的人来[14]。“道德的”不仅仅指服从或适应规范,更指个人在面临各种规范和行为时的选择行动。前者只是服从规范,后者才是人的自由。仅仅服从规范并不表明一个人是“道德的”,不具有道德意义。单纯地以规范去要求人、剪裁人,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道德的实质。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能够把道德规范变为内在的要求,使抽象的规范自觉地成为自己具体行动的指令,并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道德规范主体性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理性、自由和创造。它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认识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

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摘要:土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继承和超越,是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取向。主体性德育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当代德育的主题。主体性德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德育的主题 一、主体性德育的本质与内涵 人的基本特征是其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揭示人的主体性,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主要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规定离不开构成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客体对象的辩证统一,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具有鲜明的历史规定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一步步弘扬的历史。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人的主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即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和不完全的、在开始阶段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是人接受教育与发展的必经过程,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人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属于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教育应塑造、应追求和应实现的人在未来发展上能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因此,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为了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作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人对其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德育,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就是在德育中要树立起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与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由个人主体性向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体性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入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科学性。主体与内因相联系,客体与外因相联系。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教育者只有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出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使其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才能使其积极地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

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总结 朱丽珍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肩负者,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很强,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决定人生道德高低、品行优劣的非常特殊的阶段。因此,教育好少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有担当、有义务去教育好孩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从一个刚踏出校园的小姑娘到“老气横生”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来不敢放松。下面我谈谈自己过往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工作的一些总结。 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师是一种要求既有学识又有道德的职业。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我认为要给学生讲大道理,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如果自己是一个乱丢垃圾,满口脏话的老师,我是带不出品质优秀的孩子的。 所以,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格外注意。老师是学生的偶像,我生怕自己影响到了学生。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去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是一名班主任。我有效地利用好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教育学生如何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引导他们尊重集体,实现自我。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样反复教育,可使学生和班集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 另外,我利用好一切机会去教育学生。大课间做操时,我树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鼓励他们为班级争光。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人为班级,班级为人人。 三、生活是课堂 我比较推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我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晚上会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例如帮长辈做一次饭、给父母洗一次脚。清明节的时候,带他们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主义教育。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吃苦能力。这些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使他们在行动中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虽然不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样容易起伏,但是他们是处于心理的初级阶段。这是人生的心理形成的基础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员:黄玉娟 在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你问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重不重要?他们肯定不自觉的觉得跟孩子强调发展智力,抓好学习的重要相比,把道德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3。2亿家庭的泱泱大国,这巨大的教育资源,应该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长大后成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前些年,有人认为:小学生只要把语数学好,能写能算就行了,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没关系。这种想法,不但学校老师有,社会家长也为常见。 许多思想教育家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人的品德虽不能像语数那样用百分准确地衡量出来,但可以通过自己的

行为反映出内心活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美好的环境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相反,污蚀的环境只能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环境与人的关系是辨证的、不可分割的。由于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社会上的各种环境对人有诱惑作用、浸蚀作用,而青少年身上缺少意志力,缺少做人因素的抵抗力,如果从小不好好接受品德教育,分辨不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思想没有准则,行动容易越轨,就明显昭示未来的世界观。 事实证明,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多学少也不一样。抓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幼年是世界观的模仿阶段,只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漫画和生动故事来深入诱导学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教材的每一课都蕴含着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教材内容大多以具体的人物或事物作为载体,当然也有少量一些已被大家所认可的、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话故事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资源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能够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克服家庭教育内容重智轻德的现象,重视“闲暇教育”等对策,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影响;对策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the yout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henchanchan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Family education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family education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yout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idea,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heavy wisdom light German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free education", to improve family education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yout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dolescent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一、关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主人翁,他们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人们的思想精神世界却相对贫乏。思想道德水平在某些方面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则表现的尤为明显,青少年违法犯罪、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取向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社会公德心弱化等不良的现象日益突出。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构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事关民族道德素质水平的基础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造就人才的教育活动中,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变迁,对于家庭教育的界定还在发生新的变化,并被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摘要:学校道德应该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以人的道德需要为动力,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最终目标,以主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情感培养 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从以往重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它直接指向人,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1、德育教育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离不开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源于其需要。需要决定着学生参与的动机与动力,需要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参与教育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对待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克服无视学生需要的错误做法。教育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就等于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的教育严肃、教条、缺乏生命力,基本上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的意志选择出发,学生的许多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在受教育中得不到一种乐趣,而大多出于无奈与压力,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的德育得到发展。 第二,克服把成人的需要当作学生的需要的错误做法。成人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是有区别的,成人在自己生活中感觉到的需要,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不可能立即认同,成人的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学生需要定位的失当,过高地估计学生的需要,道德教育成为不顾学生现实需要的行为,教师按照成人的需要进行组织,学生根据成人的需要接受教育,就必然使教育成为学生厌倦的活动。 第三,克服把外在需要当作学生的内在需要。我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需要或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为了教师的某些需要,而惟独不关心学生现实的需要。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应然”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的未来需要、社会的需要与教师的某些需要对学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汇编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 苏埠镇八一希望小学张传志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名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非常特殊阶段。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呢?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着眼小处,从点滴习惯中加强德育引导 “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于零。”德育教育更要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把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定位于“实”和“小”上,在日常学习琐碎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殊不知,这种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

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好逸恶劳。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们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

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误区的分析与反思误区之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误区之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误区之三: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

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个体品德的这种积极能动的构建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在。“藐视”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广开来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地现时代的超越。二、学校德育历史逻辑的透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

浅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