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4(p.167)。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5(p.514),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但在交往中双方的“个人中心”或“为我性”,只能表现为“互利”。互利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真正动因。互利的前提是保持利益的个

人性。利己或自利,能够说是人的本性和本能,也是个人参与交往的动

机所在。利己仅仅一个客观事实,它本身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关键是

看如何达到利己的手段。如果是损人利己,当然是不道德的;但如果是

互利中的合理利己,谈不上不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发端于个人利益的,它是个人在交往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与他人形成的一种“默契”。

(2)求善性。道德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道德的活动,惟有求善的活动才是真正的道德活动。求善性是人的道德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与动物利己行为相区别、道德与不道德行为相区别的根本表现。我们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行为的动力,但人的利己与动物的弱肉强食不同,人的利己具有社会规范的限制。这种规范在现代社会就是公平与公正,它不允许个人无度地自利,不允许个人不择

手段地自利。所以,道德行为中的利己与自私自利不同,就在于这种利

己行为的“善性”——是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而不是损人利己。

(3)内在超越性。道德活动的超越性来自道德的内在本性。道德作为

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

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对它做出善恶的评价,以此来引导人的

行为。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也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应然超越实然的内在超越性。正是人的内在超越性,持续推动着人类向至善方向发展,也使每个个体持续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6(p.190)这种升华和超越,正是道德活动的内在本质要求。所以,道德的活动和道德教育,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也不是道德行为的训练、养成,而是深深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道德活动是人对应是的一种理想性选择,是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的表现,不同

的选择反映出道德主体的不同道德境界和旨趣。

(4)自由意志性。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核心便是自由。道德自由

作为一种意志自由,与其他领域的自由相比,更受内心的约束,是自主自

律的自由。黑格尔就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法是自由意志的

体现。康德也认为,人的善良意志就是道德,换句话说,道德就是意志自律,就是保持善良意志。道德自由是通过道德主体使用意志而使道德意

识诉诸道德行为而实现的,道德意志对于实现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

非常重要。道德法则必须通过自由意志才能内化为人性的善,才能使道

德理解转化为道德现实,才能使道德法则得以真正地履行。所以,意志

自由是道德活动启发人的德性,把德性变成道德行为的中介。

(5)自我约束性。道德活动作为一种意志自由,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

一是自然的因果性,二是人的理性。人作为主体,同时拥有自由和自然

因果性,从而也决定了人一方面具有超越的、高出必然性的意志自由,

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因果的限制。只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行为,

才是人的自由的行为。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就要凭借着理性,引导自由

意志使之符合自然的因果性,而不为感性的生物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理

性对人在道德活动中的意志自由,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生活,而不是随人的本能的释放过

动物的生活。柏拉图也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理性控制了情

感和情欲的人。弗洛伊德把个体的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层次,他认为,本我是人的无意识的情欲本能,它“不知道价值判断,是不

好的、邪恶的和不道德的”;自我是按照现实生活原则对本我的筛选、

过滤,它代表着理性。自我在现实中分成两部分,一种是执行着的自我,

另一种是监督着的自我。监督着的自我,即超我,表现为人的道德律,它

按照至善原则活动,是对本我、自我的控制和监督。人的这种德性或美

德就是自我控制。理性对本能、欲望、情感的控制,构成了道德约束的

基础。道德主体必然能自觉地用理性意志约束本能冲动,从而实现意志

自由。

从道德主体特点能够看出,道德活动最能体现自由自觉的本质和特征。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从本质

上说,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现实,它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