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道德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道家哲学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启示
道家哲学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启示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视为是儒道两家中的另一位主角。
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自然、自由、无为。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道家哲学的思想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主要探讨道家哲学对现代社会伦理的启示。
一、对自我成长的启示道家哲学倡导的自由、无为、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成长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竞争、挑战甚至焦虑和烦恼。
在这种情况下,身心俱疲的人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的道路。
道家哲学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在无为的基础上有所作为,以达到自己的成长目标。
无为的概念,即不强求、不抗拒、不争做自己,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无为是一种贯穿整个生命的精神,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理智、净空和淡泊的态度去对待,不想着胜利、不思考结果,只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能做的事上,以此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其次,在个体自我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道家哲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培养个体的知识、道德、智慧,使之具备才能、心地、品格三方面的完整性,成为有益于社会、有道德的人,并能以此影响周围的人,使之在利益与道德之间有选择的能力。
二、对社会管理的启示道家哲学的强调愚民政治和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当下复杂矛盾的社会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首先,愚民政治意味着政府不必要过多地干预民间事务,而是要让民间自由办事,自律。
这在现代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应该让权力的滥用或过多的政府干预,使得自由、公平的社会秩序得不到有效保障。
并且在道家哲学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也给了我们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启示。
在当今社会,和谐与共存是非常重要的。
方寸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最为危险的灾难之一。
我们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将社会中的人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建立和谐、有序、公正的社会秩序。
三、对人际交往的启示在目前的社会中,许多人都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道教的道与德对现代的指引语录
道教的道与德对现代的指引语录道教的信仰体系中,道与德被视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道与德仍然具有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道教的道与德对现代的指引语录,帮助我们理解并应用这些价值观念。
1. 无为而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快节奏、高效率。
然而,道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放松、放下一些无谓的努力,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在平静中才能体会到更深层的平衡和和谐。
2. 自然而然:道教中的“自然而然”概念告诉我们,要尽量与自然保持和谐。
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追求社会地位、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与自然界相连的关系。
然而,我们可以从道教的视角看到,当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提出的思想,在道教中也有类似的概念。
这个概念提醒我们要先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影响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
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关注个人的成就和成功,但是忽略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我们需要时刻牢记,只有通过自身的正面影响,我们才能为社会和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
4. 温和包容:道教强调温和包容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自私自利、冲突和矛盾。
道与德告诉我们,通过温和包容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不要轻易地与他人起争执,而是学会体谅、倾听他人的观点,用包容和善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5. 知足常乐: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追求更多的物质和权力。
然而,道教的价值观念提醒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
当我们能够满足于现状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幸福。
不要被物质的追逐所束缚,而是要学会从内在寻找快乐和满足。
6. 知行合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知识和理论,但往往忽略了将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道教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念,即将所学的道德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只有将道德观念贯彻于言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道与德对我们生活的指引作用。
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道教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道教不仅具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仪式活动,更有一套独特的社会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道教强调“道”的观念,认为它是万物的根源和运行之道。
在道教的伦理思想中,道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原则,它表达了一种恻隐之心和善良之道。
“道教劝善书”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产生的。
道教劝善书是一种道德文献,主要传授道教教义和道德规范,旨在教育人们如何行善和修德。
首先,道教劝善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在道教中,个人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修养旨在消除心灵的污秽和垢病,使个人心灵可以与道融合,实现心灵的纯净和自由。
在劝善书中,道教提倡人们追求善行和道德高尚。
道教认为,人们应该具备良善的品德,如仁爱、仁智、仁勇等。
只有通过自律和自省,个人才能自觉地从恶行中解脱出来,实现善行和德行的融合。
其次,道教劝善书主张和谐共处。
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劝善书中,道教教导人们要懂得关怀他人,体谅他人的困难和苦难,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关爱他人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道教劝善书弘扬公益慈善。
道教鼓励人们进行慈善事业,关心困苦人民和弱势群体。
在劝善书中,道教主张人们要具备捐助财物和时间的习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道教认为,通过慈善行为可以累积功德,同时也是实践“仁爱”的具体行动。
这种慈善观念,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捐助贫困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等慈善行为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道教劝善书在这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倡导。
最后,道教劝善书鼓励人们追求内外兼修。
道教认为,人应该充实自己,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和参与社会事务。
在劝善书中,道教主张人们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关注社会状况,参与到社会进步和公共事务中去。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其主张“兼容并蓄”,强调仁义礼智信,务本利众,乃至形成了一种社会理论,深受人们喜爱,也为现代社会赋予了全新视野。
在教育方面,道家主张“行仁为义,修身养性”,诸如“礼仁义”,认为义是
无为而治,仁是全心全意善待他人;“智”则是智慧和运用智慧,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殷实的启示。
从现代角度看,道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的核心,正
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更强调平衡发展,重视个性的完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成长,强化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学习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实现学术和社会双重发展。
此外,道家思想也普遍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灵和谐是其理念重中之重,它提出
了要通过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能够获得长远的学习,更好地落实道家思想所传播的“无为大学”理念。
无论是什么,道家思想都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带来福祉和
希望。
它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互交融,促进学校的教育服务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品质,能够勇敢地把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人。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实践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实践
道德经中的“道”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强调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之上。
现代社会中的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是采取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方式,让人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率,也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健康问题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修身之道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修养,帮助人们摆脱烦恼和焦虑,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同时,修身之道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
最后,道德经中的治国之道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依靠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治国之道强调了君主应该以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个人欲望来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即政府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治理国家,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它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然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和谐共生的理念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和谐共生。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对立。
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一部分。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返璞归真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的本真。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欲望,追逐名利成就,这使得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们应该关注内在的价值观,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三、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时常忙于追求成功和权力,却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利,而是要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该学会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四、道法自然的行动原则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忽略了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动。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自我修身的道德准则道家思想主张修身养性,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个人的品德与修养,而追求物质和权力。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修身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中华文化中,道德思想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道德规范都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基石之一。
正是由于这种道德思想的深入人心,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道德体系也随之受到了挑战,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探寻它如何对现代社会产生启示。
一、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的特点和价值道德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特别强调做人的本分、尊重他人和社会贡献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注重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治国必先治心”、“仁爱为本”等传统的道德观念被广泛传承。
这些道德观念在当代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不仅可以指导我们行为,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和社会认同感。
二、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注重和谐,反对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
在当代社会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认真思考中华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可以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应该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倡导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2. 培养“仁爱”,发扬“公益”中华文化中的“仁爱为本”和“以德服人”等观念,鼓励人们培养仁爱之心、尊敬他人、乐于助人。
这些人文关怀,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减少社会冲突、提升个人素养和格调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同时,中华文化中追求“公益”、“利民”的思想也与当代公益慈善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 技艺传承,培养人才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视传承和发扬技艺传统,如书法、国画、音乐等等。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中华文化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是艺术水平的体现。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道家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统一。
它对于现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以简短的方式总结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首先,道家政治思想注重和谐与平衡。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规律相抵触。
这一观念对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而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和谐与平衡,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抵抗这些规律。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道家政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执政者应当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则,不过度干预社会,避免过度行政和权力滥用。
这与现代政治中的个人崇拜和强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减少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让人民自主发展。
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道家政治思想提倡德治。
道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道德为基础,政府应成为德行高尚的人来治理国家。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反腐倡廉以及建设廉洁政府具有重要启示。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的权力得到有效约束,为社会带来公正与和谐。
第四,道家政治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等,摒弃物欲的追逐。
这种观念对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和平等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推动社会平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现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和人权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道家政治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对现代政治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主张和平与和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德治,注重自由与平等。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治建设、廉洁政府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道教认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要想修仙道,想长生久视,就应该先把人道修好,力争做道德高尚之人。
如果人道都修不好,要想修成仙道则不可能。
要修仙道,先要行孝,即古人提倡“百善以孝为先”;除了行孝之外,还要积功累德,多行善事。
否则成不了仙。
道教提倡的“慈孝”其内容一是养,二是敬。
即对长辈的赡养、尊重、慰藉和关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徒养口体,而无敬爱之心,犹之不孝也。
”这就是说,子女对于父母只有物质上的给予而缺乏敬重和爱戴,不能说是尽了孝道。
慈作为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规范,是父义母慈,有时慈也是父母共同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父母对子女的道德义务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养、抚育子女长大成人;其二是教育子女懂得处世为人的道理,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子女没有教育好,是父母的过错。
父慈子孝,可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亲子之爱推而广之,使其有益于天下之爱,这是一种合理的思想。
道教提倡勤俭,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普及面最广、传播时间最为久远的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勤劳节俭闻名于世,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老子有许多关于勤俭的论述,民间也有一些劝人勤俭的谚语和格言。
这些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很大,虽有时代的局限,但其中蕴含的道德内容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仍有积极意义。
因为,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都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相反,如果好吃懒做,挥霍浪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会产生坏的德性,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辛勤劳作是养成节俭美德的根源。
道教提倡的“不争”与“礼让”,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它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表现为恭敬与谦让,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和谐的一种有效方式。
礼让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主旨在于: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畅通。
道家思想对现代意义总结
道家思想对现代意义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之一,大约始于春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在伦理道德方面,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伦理道德往往注重责任、义务和规则,但道家思想强调随缘、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高压的竞争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使得许多人感到困惑和疲惫。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内心的安宁。
其次,道家思想对现代政治理念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民主制度是世界各国政治的主导形式,然而,道家思想通过强调无为而治、非权谋政治等理念,对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道家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和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途径。
通过推崇无为而治、不争不抢的理念,我们可以避免政治斗争和权力欲望的蔓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此外,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繁忙和拥挤。
而道家思想则提供了一种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倡导远离功利主义和浮躁,追求心灵上的富足和修身养性。
通过道家思想,现代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体验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放弃执着和渴望,但现代社会以物质财富和功利为导向,很多人难以拒绝这种诱惑。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还相对不足,难以直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中。
最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可能容易导致消极的结果,例如对于应对社会问题和改革的迟缓。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为现代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治人情”的“礼”,具体化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把“忠”和“孝”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确定下来。
在个人伦理方面,董种舒从人与物的区别出发,把“仁义”说成是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样,作为社会伦理的“三纲”,作为个人伦理的“五常”,便结合在一起,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已见雏形。
然而随着东汉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更加明显暴露出来。
一些接触实际的思想家,在批判谶纬迷信的过程中,开始怀疑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唯物主义者王充,是这些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使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而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
在他看来,封建统治者的荣华富贵与他们的道德操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提出“礼生与有而废与无”,戳穿了统治者宣扬的所谓“有德有富”、“以德配天”等谎言。
与此同时,直接反映劳动者利益和愿望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对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宗教神学和神圣化了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阐述了与封建道德相对立的道德观念。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
当时,一批推崇道家黄老之学的名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合起来,称之为“三玄”,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玄学。
玄学思潮的出现,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一次否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伦理道德,向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挑战。
玄学以无名无形的“道”来否定有意志的“天”,以清谈的方式开展思想论战,给沉寂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而其后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把儒教的封建伦理观念摄入教义,忠孝成了神仙世界的仙道之本。
“学仙非难,忠孝为先”,成了后世道教中道士的信条。
仙道和人道逐步结合,学仙者先须从为人做起,一些死去的忠臣孝子也逐步被名列仙班。
葛洪说:“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道教伦理是中国道教体系中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理想和目标的伦理体系,是一种关于道德现象与生命现象等的信仰化哲学体系。
道教伦理以道家的“道”为信仰根基,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道教伦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道教的伦理思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签:道教伦理;道家伦理;启示一、道教伦理的主要内容道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规范系统,有着丰富的内容。
作为一种宗教伦理,道教伦理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渊源,吸收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内容既有传统伦理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神学思想。
1、贵生思想重生恶死是道教伦理的一大特点,它揭示了人性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
生是其教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教的理想就是要修道成仙,长生不死。
而修身的主体则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生命是得道的基础。
道教生命伦理观的最终目标,是拯救人类脱离死亡的命运,让生命升入永恒存在的境界,主张以无为、不争、寡欲、清净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道教的这种贵生思想影响深远,使人追求积极人生,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强调个人的修养和个性的发展。
道教贵生的伦理是通过神仙修成的方式而实现的,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生苦练。
因此,道教修仙者们认为,只有超越世俗的享受,遁入一种清心寡欲、远离尘嚣的朴素山林生活,才能避开世俗中的复杂外部条件,保证生命首先不受来自社会的破坏,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仰者获得修道自由的一种方法。
道教的这种注重个人的修炼,包含有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伦理精神,对于提高个人素质是非常有利的,能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强调爱群利群,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在处理群体与个人利益这对基本矛盾时,儒家提出先人后己、济众爱人、以公为贵等以他人为怀的高尚情操。
道教从宗教出发也是认同这些优秀品德,但更强调社会个体素质的提高,认为只有个体充分发展了,社会整体水平才能提高。
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启示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道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主张“道成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道家思想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派,它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环保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
但是,环保行动往往被视为是“利物浦”的事情,而非个人的责任。
然而,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社会环境、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和谐共生。
因此,人不能够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之外的存在,而应该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这样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被人提及。
这就意味着,道家思想不仅注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现代社会,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理解并且遵守这样的道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处于群体中的时候。
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的行为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在这方面,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维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
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视为全宇宙的本源和根本,包括一切事物的本质。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内在的努力,不断地追求道,在理解和实践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全人类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可以说,在道家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它对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和哲学界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总结上述对道家思想的探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道家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了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同时又引领了“道”的概念,使得这样的思想风格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产生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
《老子》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Introduction《老子》是一本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家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老的智慧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道”,道被认为是自然的方式和原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极具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被描述为无形无物的,超越人类理解的抽象概念。
它是宇宙和自然的基本原则和力量。
《老子》中描述了道的特征和作用,强调人们应该追随道的教导,与之和谐相处。
道的特征道被描述为无形、无物的,并且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完全表达。
它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需要通过经验和领悟才能理解。
道是永恒不变的,贯穿宇宙的存在。
它具有柔软、无为和自然的特质。
道的作用道被描述为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原则,并且与万物息息相关。
它是宇宙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
只有与道相合,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和谐,并且实现自己的真正天性。
导从其中生:无为而治《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通过无为的方式来管理和治理事物。
这一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为而治的含义无为而治意味着不采取强制性措施,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柔软和平和的方式来管理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主张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是人为干预。
现代价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温柔胜过力量《老子》中强调了温柔的力量,主张用温柔和善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
温柔的力量温柔的力量源自于柔软、善意和文明。
它可以打破敌对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解决冲突和争端。
道家的道德经如何为现代社 会提供价值引导
道家的道德经如何为现代社会提供价值引导《道家的道德经如何为现代社会提供价值引导》在当今快节奏、多元化且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追求物质和外在成就的过程中感到迷茫与疲惫。
而古老的道家经典《道德经》,犹如一盏智慧明灯,穿越千年的时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引导。
《道德经》所蕴含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是让人们消极怠工、无所作为,而是倡导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妄为的行事方式。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过度用力,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节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在教育领域,家长们过度追求孩子的成绩和特长培养,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
如果能够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引导,或许能够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下一代。
“知足者富”是《道德经》中的又一重要理念。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让人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欲望追逐中。
人们总是觉得拥有的还不够多,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然而,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当我们学会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富足。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们可能会为了购买最新款的手机而拼命工作、节省开支,但当我们真正拥有它后,却发现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长久快乐。
而如果我们能够对现有的手机感到满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家人朋友相处、追求个人兴趣爱好,或许能收获更多的精神财富。
《道德经》还强调了“柔弱胜强”的观点。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崇尚强者,认为只有强大才能取得成功。
然而,道家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柔弱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
在人际关系中,过于强硬和咄咄逼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触,而以温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道德经的道德观与现代社会
道德经的道德观与现代社会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感兴趣,其中《道德经》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探讨《道德经》的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基石。
其中,“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而“德”则是指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道德经》主张通过顺应自然的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个人修身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
人们对于道德观的关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道德观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来指导我们应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挑战。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和成就,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密切相关。
在《道德经》中,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在做事时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贪功利,不强求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道德困境,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坚守道德原则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以道德为准绳,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利益所动,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权力和竞争,往往忽视了柔性和包容的力量。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保持柔弱的状态,以实现胜过刚强的效果。
道教的道德准则
道教的道德准则道教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之一,产生于先秦时期,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道德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修身养性、修行达道为目标,始终贯穿于信仰者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道德准则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德准则的基础:道与德道教的道德准则源自于对“道”的理解。
在道教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因此,修行的首要任务是追求与“道”合一,成为道的德行者。
道德准则即是在修行中指导行为的规范,让个体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
二、道德准则的核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德准则的核心思想。
道教认为,人应该以无私无我、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世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利益和欲望满足,但这种追逐往往会导致不平衡和社会矛盾。
因此,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三、道德准则的延伸:道德经典道德准则的内容丰富而广泛,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在道教经典《道德经》中,有许多有关道德的教诲和智慧。
例如,《道德经》中提到“仁者无敌,知者不惑”,强调仁爱和智慧的重要性。
同时,《道德经》中也强调了礼仪和道德规范,指导信徒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底线。
四、道德准则的实践:修身养性对于道教徒来说,道德准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规范,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修身养性是实践道德准则的关键步骤。
道教徒通过独立思考、反省自省和与他人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包括修炼内功、修行智慧、修养身心等方面,从而实现心性的净化和升华。
五、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平衡难题。
道教的道德准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回归内心,摆脱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生活方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幸福。
其次,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时,道德准则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亲和力和共情力,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道德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示肖 祥 摘 要:道德主体性问题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关键问题。
道家思想中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表达,在寻道、守道、行道和返道的过程中凸显了道德主体性,表现出独特的主体状态、主体认知、主体修养、主体取向和主体精神等特点,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道德主体性;现代道德建设;启示中图分类号:B8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5)0620089206作者简介:肖 祥,桂林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广西桂林 541004)勿庸置疑,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①。
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行善和守德,道德规范和条文仅仅成了一种道德命令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仅仅出于“应该”而不是“自觉自愿”,———现实中道德主体性严重丧失,造成了道德主体的身心分离,道德成为一种“冷冰冰”的外在约束。
梁漱溟先生曾经评论说:“……遇到一件事情,只考虑应不应该,不考虑愿意不愿意……就是因为只考虑应不应作,而不考虑愿不愿作,所以社会那么多伪君子,而没有真小人……圣人简直不教你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②道家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表达,通过天人相应的体验、率性而行的认知、抱朴守真的取向、德养相长的追求,描述了一种清新独立的道德主体性,对现代道德建设有诸多的积极启示。
一、道家道德主体性的内涵道教坚信长生可得、方术有效,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地修炼和永恒追求,便可达到“长生久视”,延年益寿。
道教认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老子想尔注》),把“生”视为域中四大之一,因此倡导重己贵生,怀抱超越生命的人生信念,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
这一思想鼓舞了道教战胜自然和社会灾害的勇气,也加强了道教追求超自然的坚定信念。
《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真气还元铭》曰:“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太平经》也说:“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收稿日期:2004212223 ① 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第3版。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尽管这些表达均是从修习养生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命长短不是上天赐予,而在于自己的把握;但是通过对人与天(主体与道)的关系以及追求“合道”的过程的考察,与其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只是修炼养生的思想,不如更确切地说这一思想贯穿于寻道、守道、行道、返道的过程中,是一种道德主体性的描绘。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万物之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①,没有“道”就没有万物;“道”是自然法则,它主宰着万物,是万物不可抗拒的力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是实在的一种终极本质,在时空上是无限的、绝对的,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体道”、“得道”是道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构成了道德主体的“四位一体”的任务。
“致虚守静”———追寻大道。
道家强调要用静默直观的方法去掌握宇宙之道:“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六章)这是由“道”的特性所决定的,其一,“道”是不可名状、视之不见,但在思维中是可以体悟和认识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章)。
其二,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的运动不是被迫产生的,而是自然、自发地产生的。
自发性是道的活动原则,也是符合人的真实本性的行为特征。
其三,“道”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动态整体,“阳至而阴,阴至而阳”,“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对立而统一。
因此对“道”的把握不能强而为之,而应以主体直觉静观玄览,这种直觉以心与理合一、心与道俱全为目的,“以直觉为超功利超时间超意欲的认识主体,竭全力以认取当下,使整个意识为主观在眼前的对象的静穆凝想所占据,忘怀自身于当前的对象中,而静观其本质”②。
这种直觉的方法,就是主体性的发挥。
“惟道是从”———恪守大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道存在于天、地、万物和人事等一切领域,“道”所展现的是一种绝对普遍性、总体性和辩证性。
人在修道养身、处事为人过程中不能逆道而行,“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因此,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约束、有标准的,必须循道而行。
“善建善抱”———践履大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第五十四章)道家践履大道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重视个人修为,即个人行善积德以得道成“仙”(神仙信仰是道教精髓,后来由“肉体成仙”思想发展到“精神成仙”)。
魏晋著名道教思想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其二,重视对社会现实的观照。
道教一方面主张每个人应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太上感应篇》);另一方面认为“天道助弱”(王明《太平经合校》),对于统治者强取豪夺、残酷剥削则极力反对,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统治者,构筑平等和谐的社会。
道教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以道德救人,反映了其治国安天下的抱负,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消极避世。
“循道而返”———返归大道。
这一过程主要是道德主体的“去蔽”过程,由于现实人类背离了人的本性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这是违反“道”的。
只有把主体之上的障碍(欲望、私心、不孝、淫邪等)去掉,“解蔽”之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文“第…章”均引自《道德经》。
①②宋志明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版,第152页。
才能达到一种主体心灵的澄明。
所以老子提倡返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老子认为,归根则静,去情忘欲,公而无私,则与天合德、合道,则终身无忧了。
道家认识到人性受到非本性东西的侵害,因而疾呼重新回到生命的“大道”,才能实现主体性的自由,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不仅认为人对生命把握必须落实到“我”的主体上,也强调寻道合德也是由自己所决定,从而凸显了道德的主体性。
需要强调的是:天即道,“我命在我不在天”并不是否定作为“道”之天,而是执著于主体在“道”中的能动性,道德的选择最终必须落实在道德行动中,才能实现尊道贵德。
二、道家道德主体性的特点通过与儒家、基督教的道德主体性的对比,道家独特的道德主体性将更显鲜明。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在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天人合德,这一点上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的。
天,这一绝对意义的最高本体成为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的最终根据,从而社会道德才被赋予了绝对性和至上性。
儒家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及至汉代董仲舒,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明确表达了人是依据天的意旨立法行道,并且天人感应,做了好事上天就会保佑,做了坏事就要遭到天的惩罚,由此在汉代就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
宋明理学吸收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尤其是道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更高阶段,从人的本性、本质上论证了天与人在道德上的合一,于是有了互为因果关系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表达。
张载云:“天人之本无二”,“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朱认为天人合于理,“至于天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责,所谓理也”(《大学或问》卷一)。
王夫之曰:“行道有得于心之谓德”,“德者,得也,有得于天者,性之德也;有得于人者,学之德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即天为德之本。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陆九渊集》卷十九)。
这时,“理”对主体的外在强制转向了主体对“理”的内在体认。
纵观儒家道德主体的发展过程,尽管孔子提出了“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的道德主体性思想,采用内省、克己、忠恕等“正身”的方法努力提高道德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的提升实际上是对“仁义”道德规范的不断趋近而已;及至“三纲五常”的定型,道德主体性也只能是在伦理纲常中匍匐;只有陆王心学主张“明心见性”以成圣,“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集》卷二十二),与道家静观玄览、率性而行的道德主体颇为相似,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落足于实践儒家伦理纲常而不是聚焦于道德主体的自由。
基督教中的道德规范、命令皆是上帝的旨意,上帝才是宇宙中的真正主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被对象化为上帝的客体,人不能超越最高神(上帝)的控制,神是道德主体的主宰,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实际上丧失了道德主体性。
与基督教相比,道家思想中也有独特的神的体系,这种神的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主体之外的多神教信仰。
道家多神教中的神仙信仰不同于佛教的唯一偶像“佛主”,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唯一主宰“上帝”,其神仙是众多的,如妈祖、财神、药王……,甚至民族英雄也被神化为崇拜的对象。
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是开放的、广博的,这些神并非主体人的主宰,而是道家主体性的外化、神圣化,是主体最高的理想状态,是主体孜孜追求的目标。
道教徒向往逍遥自由的神仙生活,相信通过修道、悟道及修养不仅可以使生理生命达到脱胎换骨,还可使精神生命得到升华。
二是主体之内的身神信仰。
道家思想基于天人感应论构造了一种特有的神学信仰形式———身神信仰,把道德信条与身神结合起来,认为五官七窍、五脏六腑皆有神,人身中有无数神灵随时向天上的司命之君报告人的善恶,“生死祸福,莫不先由身神”,身神与天神相通。
这种“天神权威”促使道德反省与道德自律结合起来,道德的外在控制也就转化为主体的内在控制。
在这里人与天、与神是相通的、平等的,因而人的道德主体性由自己决定而非受外部力量所左右。
概而言之,道家道德主体性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天人相感的主体状态。
在道家思想中,人天是相通相感的。
《西升经》云:“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源”;《太平经》云:“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道”,“人者,万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