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作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于”这个字的用法多样且复杂,是我们理解文言文含义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于”的常见用法。
“于”用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
表示时间时,例如“于今无会因”,这里的“于”意思是“到”,整句话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
再如“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就是“在这时”的意思。
表示地点,像“战于长勺”,“于长勺”就是“在长勺”这个地方。
又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于泓”指在泓水这个地方作战。
表示对象方面,比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意思是“对于他自己”。
“业精于勤荒于嬉”中的“于勤”“于嬉”,分别是“由于勤奋”“由于嬉戏”。
在表示范围时,“于”也有其用武之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于内”“于外”即“在朝廷内”“在朝廷外”。
“于”还常用来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受制于人”就是被别人控制的意思。
此外,“于”有时在文言文中起着比较的作用。
“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苛捐杂税比老虎还凶猛。
在一些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并非单一,可能会同时兼具多种含义。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分析和理解。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表示“从”,即“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后一个“于”则是“比”的意思,“而比蓝草还要青”。
再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两个“于”,前一个“于”可理解为“用”,“我不能用全吴的土地,十万的民众”;后一个“于”就是“被”,“被别人控制”。
为了更好地掌握“于”的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多读多练。
通过大量的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积累丰富的语感和语境经验。
遇到含有“于”的句子,要认真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相似用法的句子进行归类整理,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
比如把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同用法的句子分别整理出来,这样在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判断“于”的用法。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yú
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3
笔顺:横横竖
【详细释义】
yú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
它是一个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等含义。
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使用于的句子随处可见。
本文将围绕于的用法展开讨论,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其灵活多样的应用。
一、表示时间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用来表示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范围。
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我有生之年,愿与知己共度美好时光。
”这里,“在我有生之年”就是使用于来表示一个时间范围。
二、表示地点于也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地点。
比如,“吾乡位居山水之间,于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沐浴阳光。
”这个例子中,“于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使用于表明了具体地点。
三、表示方向和目标除了时间和地点外,于还能表示动作所指向的方向或目标。
例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中“半九十”就是指目标。
“寻梦人应该立下远大志向,在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作为动词宾语于在文言文中还可以作为动词的宾语。
比如,“我渴望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此来回报社会和家乡。
”这里,“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使用于作为动词宾语。
五、用法总结由于于的灵活性,其用法非常多样。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承担着各种不同的功能。
以下是对上述用法进行总结:1. 表示时间:使用于来表示一个时间点或时间范围;2. 表示地点:使用于来表示具体的地点;3. 表示方向和目标: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所指向的方向或目标;4. 作为动词宾语:使用于作为动词的宾语。
六、示例分析以下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于的用法:例1:“仁者爱人,达者敬人。
”这句话中,“爱人”和“敬人”都是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指向对象。
例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首诗中,“通幽处”和“禅房花木深”都是使用于来表示具体的地点。
例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中,“知己知彼”使用于来表示动作所指向的目标。
七、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于在文言文中的灵活多样性。
它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目标,并且还能作为动词宾语出现。
文言词于的用法
文言词于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文言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词于作为名词的用法(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4)姓。
如明代有于谦。
("于"不同于"於"姓)文言词于作为动词的用法(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去、往[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于何(如何)(6)◎依靠。
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
」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译: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于的用法介绍于,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范围或情境之内。
它起到连接其他成分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的用法,并给出若干常见的例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表示时间范围1. 在具体时间点前后使用于例:秋颂·三月:“草木黄落而实陨,田蚕大熟于今。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今”表示在现在这个时候,表达了对当前时刻的描述。
2. 表示某个时间段内例:左传·哀公御:“春十有五日晦,公至自朔方。
”“升自朝庙于雎阳之里。
”解析:这两句话中的“于”引导了地点状语与时间状语,“春十有五日”和“雎阳之里”都表示了具体的时间范围。
三、表示地点和方位1. 表示位置所在例:禹贡:“规两山而业冢妫居……乾首山穷及阪陟;陶唐氏女谁封!……于漆与岘,以式章归。
”解析:这段话中的“于”连接了多个地点状语,表示了具体的位置。
2. 表示移动方向例:左传·文公四年:“出自东门,从大路以北。
至无夫圃,户人乍耜,则钦于饭牛之弟。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引导了方位状语,“从大路以北”和“至无夫圃”,说明了移动的方向。
4. 引申为“在、到”例:左传·闵公七年:“命曰:‘皇后将召于庙,有祸福焉。
’”解析:这句话中的“于”表示到达或在某处,并与动词“召”构成谓语关系。
四、其他用法1. 表示依靠、借助例:汉书·上官桀传:“盘庚失国异姓以求帝训”。
盘庚由好色而致内乱时:"百姓乘间比怨望死欲相攻《盘庚》曰`五月一日吕叔父尽族`是也道缪其知与?”臣时陈辞外刺诤讨罪空执细考实难及讳言等舍曹沣举符信实有望政迹可割话扔后蜀孙唄。
与皋陶交谈,借张邈之口称自己为陷害之人。
解析:这段文字中的“于”表示借助、依靠,并与动词“求”、“借”构成谓语关系,而后又与名词“帝训”形成定语关系。
2. 表示和、及例:汉书·卫尉杨敞传:“汪伦之徒,阴偷犯事者也。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中于字作补语的用法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古文中于字作复音虚词的用法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如: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1、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古文中于字作不译的用法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同上)古文中于字作状语的用法(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2)皆朝于齐。
(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译为“向”)(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3)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3、引进比较对象。
译为“比”。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是一个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表示时间
于字可以表示时间,例如:“于是日,天下大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天,天下大乱了。
又如:“于是岁,大旱不雨。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年,大旱不雨。
二、表示位置
于字还可以表示位置,例如:“于是山之南,有一座高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山的南边,有一座高山。
又如:“于是江之北,有一片平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江的北边,有一片平原。
三、表示关系
于字还可以表示关系,例如:“于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又如:“于是父子之间,有如此之深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四、表示动作
于字还可以表示动作,例如:“于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这句
话的意思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又如:“于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于字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1. 作为介词引导地点、时间等范围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之内。
例如:“吾流长於兹邑,日者犯市;舟楫存於会稽,日者犯市。
”(《魏志·东夷传》)这句话中,“于”字引导了地点,在语境中表示“在这座城市”。
2. 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于”还可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
“馆陶师氏乃处子于闾阎之上。
”(《战国策·燕策二十六》)这里,“于”表示行为的开始,意为“从”。
3. 表示被动关系在一些表达被动关系的句子中,“于”也常出现。
“天公不作美,君忧有应焉;家庭杂乱,妻妾无从容——此皆人事可解者也。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表示被动关系,可以理解为“受到”。
4. 引申为副词、连词除了以上介词的用法外,“于”还经常引申为副词或连词。
“人,惟恐其于天地之间左右而无父母也。
”(《荀子·天论》)这句话中,“于”作为连词,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在语境中表示“只”。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解释1. 介词含义在文言文中,“于”通常作为介词出现,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可以引导名词、动词短语以及从句等,起到状语的作用。
2. 动词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于”也可发挥动词的作用,即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
它通常与动宾结构搭配使用,并能够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被动关系有时候,“于”在文言文中还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璧属伊尹,其责曰:‘玉黄以充宝库,蛮夷由由尔。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可以理解为“受到”,表明尹氏接受了保管璧玉的任务。
4. 引申含义此外,“于”还有一些引申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需要具体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总结:在文言文中,“于”字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以及被动关系。
除此之外,“于”还可引申为副词或连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于家中读书”,这不就是说在自己家里读书嘛!你想想看,是不是常常能在古文里看到这样的用法。
2. “于”还能表示“到”呢,像“于人前展示”,就是到别人面前去展示呀!这就好像你把自己的宝贝拿到大家面前炫耀一样。
3. 还有哦,“于”能表示“对于”呢!“于此事甚为重视”,不就等同于对于这件事情特别重视嘛,这很容易理解吧!
4. 它也可以表示“从”呀,“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就好像你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朋友。
5. 哎呀,“于”还能表示时间呢,“于今日出发”,就是在今天出发呀,多清晰呀!
6. “于”表示在某个方面也是常有的,比如“于绘画有天赋”,不就是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嘛,就好像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一样。
7. 最后呢,“于”有时候还用来引出对象,像“于其交流”,就是和他交流呀!这和你和朋友聊天不是一样的嘛!
总之,“于”的用法可多啦,在文言文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呢!。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在文言文中兼具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等不同的关系,还可作为结构助词或独立修辞成分。
下面将细致探讨于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及其例句。
1. 表示时间关系(1)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今年以来数月之间,秦始皇灭若泽百姓。
”其中,“今年以来”是指当前这个年度。
(2)表示相对时间,与其他动作或事件进行对比:如《论语·述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这里的“君子之于天下也”实际上是与其他人对立起来,突出了君子与众人之间对天下问题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2. 表示地点关系(1)表达方位: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有句“仙桃林内听汉水更浩荡”,其中“仙桃林内”即为具体位置。
(2)表达位置关系:如《孟子·告子》:“原矻卜丘畎於干城之上者,弗肯鄉會焉。
”这里的“干城之上”表示某个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高处位置。
3. 表示目的关系(1)表示为了某种目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乃谓所善必趋。
”其中,“所善”表示计划或目标,而“必趋”则是指为了达到这个计划或目标而进行行动。
(2)表示结果、效果:如《汉书·幽王世家》:“故险蛇之无以过也,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
渊工﹑縠石井求天命周期一焉。
”文中的“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意味着湿孽只是作为一个容器来处理险蛇,并达到了减少毒性效果。
4. 表示原因关系(1)表达具体原因:如《左传·成公十五年》:“遂灭义师。
”这里的“遂灭义师”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达抽象原因:如《庄子·外物》:“天下皆垂诞生于情者......亟拔之乎于机艺者。
”这里的“情”即为一种抽象的原因,而动作“亟拔之”则代表着消除或中止这个原因。
二、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1. 《红楼梦·第三七回》:“及到了大门口,一个凤姐笑道:‘你怎么又来了?要累死我罢了。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于”作介词用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当“于”表示“在”的意思时,比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里的“于长勺”就是“在长勺”。
又如“乃设九宾礼于庭”,“于庭”即“在庭院”。
它能用来指明动作发生的地点。
“于”也可以表示“到”的意思。
像“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于赵”就是“到赵国”。
再比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南冥”即“到南冥”。
当“于”表示“向、对”时,例如“胡不见我于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
还有“告之于帝”,就是“向天帝报告”。
“于”有时还表示“从”。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就是“从蓝草中取得”。
除了作介词,“于”在文言文中还能用于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受制于人”,意思是“被别人控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受制于人”就是“被人控制”。
“于”还能用来表示比较,比如“苛政猛于虎也”,“于”在这里就是“比”的意思,说的是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在学习“于”的用法时,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不断积累和总结,我们就能更熟练地掌握“于”以及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于此”就是“在这里”,指明了聚会的地点。
还有《醉翁亭记》里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于泉上”指的是“在泉水上方”。
又如《出师表》中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两个“于”分别表示“在……内部”和“在……外部”。
再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意为“在朝廷上”。
总而言之,“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意。
只有不断积累和练习,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什么是“于”字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一个介词,“于”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手段等等,并且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等。
二、表示时间1. 用于表示一个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例如:“于昨日晚上九点钟,我与他谈了两个小时。
”这句话中,“于昨日晚上九点钟”表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2. 用于表示一个行动发生的时刻例如:“我早已经决定,不会向敌人屈服之时,就是去年的那场战役。
”这句话中,“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候”,表示在某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三、表示地点1. 用于表示位置例如:“他们在山巅结庐,置身云端之上。
”这句话中,“之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上”,表示位置在云端之上。
2. 用于表示方位例如:“风从东而至,吹散了沙漠之间的尘埃。
”这句话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内”,表示位置在沙漠区域内部。
四、表示目的1. 用于表示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动例如:“我看到大家都非常辛苦,于是我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个放松的活动。
”这句话中,“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用于表示要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例如:“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解救危难。
”这句话中,“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表达了完成国家解救任务的目标。
五、表示手段1. 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例如:“我尽管才疏学浅,但却寄希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这句话中,“寄希望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希望通过”,表示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2. 用于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式例如:“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在与困境赛跑时保持乐观态度。
”这句话中,“应该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应该使用”,强调使用智慧作为一种工具来战胜困境。
六、其他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外,“于”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
例如:“我于清晨起床,阳光正好照在床边。
”这句话中,“于清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和情境,强调早晨的阳光照在床边。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于"字是一个相当常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本文将对"于"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表示介词:“在”、“以”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可以表示介词“在”、“以”的意思。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其神人始,故佗虔于尔后。
”意思是“因为崇拜你的神人始祖敬奉了你”。
这里,“佗虔于尔后”就表示“虔诚地敬奉”。
二、表示趋向性动作:“往”、“到”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趋向性动作,“往”、“到”的意思。
例如:《楚辞·招魂》:“岂无他人士,与此礼焉舍?”意思是“难道没有别的贤士来到这里吗?”这里,“与此礼焉舍”就表示“前来”。
三、表示动作状态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动作状态。
例如:《孟子·尽心上》:“夫尽信而好学者,《未可忘也》,如说一赞《未之家也》,如载一载。
”意思是“对于那些真心相信并且热爱学问的人,《未可忘也》这样说为他们赞许,《未之家也》这样作配合”。
这里,“如说一赞”、“如载一载”中的“于”表示动作状态。
四、表示被动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用于被动结构。
例如:《左传·宣公二十年》:“曷亡而适我侧?何干之有?”意思是“你何以失去了归向我侧边(我的)地位呢?有什么乱纷不明进退的道理呢?”这里,“曷亡而适我侧”就是“失去了归向我侧边”的被动结构。
五、表示谓语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可以用作谓语。
例如:《战国策·韩策一》:“驱大虎,行千里,天下无难。
”意思是“赶尽杀绝兴风作雨像驱使大老虎那样,在天下行走千里,没有什么是难到布伦特和甚至美林王牌无法胜任的。
”这里,“驱大虎”用"于"字作谓语。
六、其他用法除以上常见的几种用法之外,在古代文言文中,“于”字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用法和搭配。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一、于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于”字是一个多功能的字,常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可表示动作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地点、对象等概念,也可作为介词或作为助词使用。
1. 表示时间或地点:在句子中,“于”字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写道:“露定星移魏太泽”。
其中“定”即表示固定不变,而“于”则是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
“魏太泽”即指一个人名,在这里就是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地点。
又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恶其少,不为墓籍。
” 这里面,“恶其少”的意思是因为他们年幼,还没有成年,所以不会被记录进入国家档案。
“墓籍”就是指那种记录人物信息以便管理储存事务者。
2. 表示抽象概念: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之外,“于”字还可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论语·乡党》中有一句“羿善射”,这里的“于”表示了动作或者技能的对象。
又如:“可以教人”,这里,“以”也是表达一种抽象概念,即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来教导他人。
二、于字的举例及复合用法除了用法和意义相对单一的示例之外,于字还有很多复杂和多样化的使用方式。
1. 副词:可以修饰时间、地点等。
“于事无补”,表示在实际事务上没有帮助。
《红楼梦·第五回》里曹雪芹曰:“姑待明儿再做道:“明儿,就是明天。
”到明儿越有个清楚省事的心。
由明改至,从日计算延借把事件推迟到下一个时间点。
2. 独立成句: “于子”常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句首,表示主题强调或者提问。
“于人而不知其性,非善也;与人逃难同忧同伤者为友矣。
”这里面‘人’是说聪明之士(不特指男子),“其性”的含义是指一个人自己表演的价值观以及重要观念之扇装等3. 谓词混用:“执于一”,这里的“执”是动词,表示坚持不懈,“于”则表达目标。
“一”在这里指一个特定概念,指同一个字头或关联的东西。
三、于字用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于字的使用方法,以下将从文本中摘取若干例句进行分析。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于”的基本用法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多功能的介词,用法非常广泛。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等不同的语义,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时间:在文言文中,“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例如:“于是乎传天子之假位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句话中,“于”表示发生动作“传天子之假位”的具体时间。
2. 表示地点:有时候,“于”也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夫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览阅遐观,而游无穷也。
”(《齐桓公》)这里,“于”表示了动作“仰则视象星斗,俯则观文物”的地点。
3. 表示目的: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外,文言文中的“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目的或属意。
例如:“民闻水之害也,望风自靡。
”(《国语·晋语四》)这个例子中,“于”表示民众望风而逃离水患的目的。
4. 表示原因:有时候,“于”也被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原因。
例如:“尝使人语官善于马,对曰:‘吾所以善者,何事哉?’对曰:‘临精戮者善之’。
”(《史记·代世通书》)这里,“于”表示主体对官方讲解自己善于马术的原因。
5. 表示方式:文言文中,“于”有时候也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手段等。
例如:“舜燔五谷九畎,明堂鸣乐,童子负纁剑舞翟,百工聚观。
”(《史记·夏本纪》)这个例子中,“于”表示了祭祀活动中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
二、文言文中“于”的特殊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几种特殊的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1. “於”与“於衡”在一些古文字形式中,我们会见到“於”的变体形式“於衡”。
例如:“天纵爽明而昏暗洞迅雷电而鸣忽大与盈又四之渊鱼焉可坠霜中糇?”(《孟子·梁惠王下》)这个例子中,“於”表示程度的加深,与“大与盈”的词语形成了对仗。
2. “于乎”和“於底”在句尾的位置,“于乎”和“於底”也是常见的用法。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1. 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例句:(1)于斯父嚐冰心冰道。
翻译:父亲曾经品尝过冰心冰道。
(2)三十年以來,天下大兴乱者,皆与此弊也。
翻译:三十年来,天下大起乱者都与这个弊端有关。
2. 表示比较或对照例句:(1)聖人不仁以白衣之义而蔽畜。
翻译:圣人并非善良之意而遮掩孳息。
(2)今安升堂于章程道德则,斩我席厉先王明英宗之义。
翻译:如今竟然晋升到讲究章程和道德的地方,则背离了剧烈殷勤前王明英宗的原则。
3. 作为介词表示处所、行动发生地点等例句:(1)自送赴灵坛于王室,父之精还。
翻译:亲自将仙身送至来世圣地,在王室中归还了父亲的遗魂。
(2)无故拨乱国家,藏身于远方。
翻译:毫无理由地扰乱国家,逃亡至遥远之处。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翻译技巧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正确把握“于”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于”字翻译的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在不同句子和上下文中,“于”字所表示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上下文,结合其他相关关键词,可以准确判断出“于”字应该表达哪种含义。
2. 考虑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当遇到表示时间涉及“于”的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等时间点,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调整。
3. 注意比较和对照关系当“于”字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或对照关系时,需要注意理解句子意思中的比较对象,并适当运用比较级和对照句式,在英文翻译中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4. 考虑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文言文的意思往往是以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理解的,因此要注意将“于”字所表示的含义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结合,综合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总之,“于”字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于”字,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ú部首:二部首笔画:总笔画:笔顺:横横竖详细释义ú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