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10046,严瑛)
摘要:地处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而武夷山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这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键字:自然,经济,旅游业,茶业
1 研究区域概况:
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以丹霞地貌为主。从纬度上很容易看出,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据统计境内1957~1980年,24年平均气温17.0~1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
7.7℃。平均年温差15.8~20.9℃。城关点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不大,最高为1961年1
8.4℃,最低为1976年的17.2℃,相差仅1.2℃。极端最低气温-8.1℃,出现在1973年12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
40.4℃,出现在1971年7月25日。在武夷山屏障作用下,隆冬的武夷山市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约高2℃。在武夷山市境内海拔400~700米之间,由于逆温作用在冬季形成一条“暖带”,使这一地带冻害较轻。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形成各地气温差异很大。中、南部河谷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7.9~18.1℃之间,中山区、黄冈山年平均气温仅8.4℃。温度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减低0.49℃。从降水上看,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加之丘陵为主的地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由于保护工作得当,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350m-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m-1700m,山地黄红壤),温带针叶林带(11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m-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河岩生性植被群落。
武夷山的交通很便捷,航空、铁路、公路都较发达,这得益于武夷山风景。
2 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0.2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比2005年的31.9亿元增长1.5倍;人均GDP达20321元,年均增长14%;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区。全市出口总值达32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2005—
武夷山航线武夷山铁路交通图
2010年增速分别为46%,42%,40.8%,22.5%,34%。5年来,武夷山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已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
武夷山的经济支柱是靠旅游业和茶业。为了保护环境,市内不倡导发展工业。大大小小得镇上,除了仙店工业园区外,几乎没有工业区,就算是唯一的工业区,生产的也基本是以对环境污染很小的加工业为主。武夷山旅游业的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旅游业作为武夷山的支柱产业,制定了“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的根本方针,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从2000年以来,全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改变了全市景区景点设备设施落后、陈旧和单一的状况,逐步改善了旅游路线,树立起了武夷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据了解,去年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武夷新区发展规划》。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上,今年起5年内,每年千万元资金将用于武夷山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促销、旅游品牌宣传等,此外,今年起5年内,福建省财政每年还将给予武夷山航线培育经费补助1000万元。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茶业的发展。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茶发源地。武夷山产茶的历史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茶叶产量达3000担。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茶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茶叶产量缓慢增加,至1978年底,全市茶山面积只有24600亩,总产量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持续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良性发展。至2007年底,全市茶山面积115473亩,各乡(镇)、街道、场都有种植、加工茶叶,种茶的行政村有86个,占行政村数的74.78%;有种茶农户4398户,占农户数的10.59%;种茶农户比例数为2
位数的乡镇有星村、武夷和洋庄(详见武夷山市种茶村、农户情况统计汇总表)。有茶企业305家(在工商部门注册25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为南平市级龙头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闽北知名商标26个(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加工企业(含家庭作坊)基本情况汇总表)。年总产量5161吨,出口1580多吨,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产值4.15亿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及会员店36家,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600多个。
总得来说,武夷山的经济发展情况不算好。
3 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武夷山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给予的条件。武夷山宜人的气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酸性土壤和水热条件的组合则决定了茶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然条件决定了武夷山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武夷山的经济已经进入瓶颈。长期以来,安逸享乐的思想已经在武夷山人心中根深蒂固。
4 给武夷山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抓住海西计划的机遇。众所皆知,国务院已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是这一经济区的主体,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十二五”期间,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期间,武夷山市应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南平市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前锋平台建设大局,与福建省闽北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相结合,打造海峡西岸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2 发展特色茶业。武夷山的茶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应该抓住这一点,做出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将茶叶和演艺圈联系,招商引资在武夷山拍电视剧,在剧中融入武夷山的茶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武夷山茶叶的知名度,也可以把武夷山的旅游景点推广得更远。
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武夷山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单户单干,机械化水平也较低。根据武夷山的气候、地貌的特点,政府可以在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加强粮食、蔬菜、食用菌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走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走经营模式产业化、种植养殖生态化、产业提升科技化的道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观光型、科技型、规模型生态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