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之情。
本文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
文章简介《往事依依》讲述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名叫小川的少年,意气风发,热爱打篮球。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川渐渐长大,体力逐渐不如从前,篮球场上的荣耀也逐渐远去。
尽管如此,小川对过去的美好时光仍然充满了怀念之情。
怀念与成长小川是一个梦想成为篮球明星的少年。
在篮球场上,他总是充满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比赛。
每当小川命中一个漂亮的盖帽或者一个绝杀的三分球,他都会感受到无穷的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成为他奋斗的动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川渐渐意识到自己无法和其他球员相比。
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变化使他的体力下降,篮球场上的成就感也逐渐减少。
但即使如此,小川仍然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之情。
对往事的依恋文章中,小川对于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浓厚的依恋之情。
他回忆起小时候在阳光下奔跑的自己,以及与朋友们一起打篮球的欢乐时光。
这些美好回忆成为了他忍受现实的力量。
小川对往事的依恋主要体现在对曾经的朋友和活力的怀念上。
他曾经和朋友们一起击败强大的对手,在比赛中展现出自己的技术和气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逐渐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小川自己也慢慢远离了篮球场。
尽管如此,小川仍然深深怀念那段与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总结《往事依依》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川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依恋之情。
文章中的小川逐渐明白自己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在篮球场上闪耀,但他对过去的美好时光仍然保持怀恋之情。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对成长、时光流转的思考。
在人生的旅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离开了曾经追求的梦想,我们与朋友们也逐渐分道扬镳。
然而,对于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初一语文第十课往事依依笔记
初一语文第十课往事依依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浩渺(miǎo):形容水面辽阔。
例句:站在海边,望着浩渺的大海,心中顿感开阔。
- 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例如:他喜欢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 镌刻(juān kè):雕刻。
如:这块石碑上镌刻着英雄的名字。
- 谆谆(zhūn zhūn):形容恳切教导。
像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要铭记于心。
- 绚丽(xuàn lì):灿烂美丽。
春天的花园里,花朵绚丽多彩。
2. 多音字。
- 饮(yǐn/yìn)- yǐn:饮水、饮料。
表示喝或者可以喝的东西。
- yìn:饮马。
作使(牲畜)喝水讲。
三、文章结构。
1. 整体结构。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开篇以“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句开篇,点明岁月匆匆,往事难忘,为下文的回忆作铺垫。
- 第二部分(第2 - 5段):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的几件往事。
- 第4段:回忆自己听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
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让作者深受感染,对辛弃疾的词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 第三部分(第6段):往事对“我”的影响。
这些往事“叩开了我文学爱好的大门”,培养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让“我”的爱国情感不断地得到熏陶和升华。
- 第四部分(第7段):呼应开头,强调回忆往事对人生的意义。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四、内容分析。
1.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回忆少年时代的几件往事,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告诉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写作特色。
七年级往事依依课文
七年级往事依依课文一、课文原文。
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教语文的董老师,给我们讲“田”字。
他说“田”字一看就是四块方方正正的土地,因此,“田”字是象形字。
他又说,古人很聪明,他们知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要想把“田”字写好,就得把中间的一竖写得笔直,这一竖就代表国家的尊严,这是中国人的骨气。
听了董老师的话,我对“田”字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广泛阅读。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二、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如今已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家、语文教育家。
三、重点字词。
1. 搜索枯肠:形容写作思路贫乏及极力冥思苦想竭力思考的样子。
2.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4.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5. 气象万千: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
6. 雕镂:雕刻。
四、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 结构。
- 文章开头以“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总领全文,点明有些往事难忘。
- 最后以“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总结全文,表达往事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2. 内容分析。
- 老师讲课:国文老师朗诵辛弃疾词时的慷慨激昂让作者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代课老师对“田”字的讲解让作者对汉字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这些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作者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也培养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回忆小时候看画读书以及老师讲课等几件事,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强调这些往事对自己成长的积极影响,如培养兴趣、唤起激情、激励奋进等,同时也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
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自学生字词: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词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任务一 话“依依”往事
任
任务二 品“依依”之语
务
任务三
悟“依依”深情
品
语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 ,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 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 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 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
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
作用。
话
事
5.请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点明几件往事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分(2—6):深情回忆看画、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 第三部分(8):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再次强调美好的 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任务二
juān
镌刻
pō
水泊
chán
婵娟
lòu
雕镂
zhūn
谆谆
miǎo
jùn
浩渺
险峻
xuàn
绚丽
liáo
眼花缭乱
kānɡ kǎi
慷慨
jué
角色
词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ó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风雨如晦(huì):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第10课《往事依依》
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一个“竟”字,说明几十年 过去了,现在却觉得诧异, 不容易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原因是作者小时候对这 幅画会凝视入神。一个“乐” 字,令作者几十年不忘,可 见作者心地光明,开朗乐观, 得益于很早接受艺术的陶冶。
【七】
悟往事哲思
1.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
答案 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 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 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 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的这些往事印象深刻,产 生了“依依”之情。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初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2.找出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怀有“依依”之情的句子。 答案 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 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理清结构
当堂检测
下列句子中加红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马拉松活动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家乡的风景优美,总能让我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C.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A项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B项心旷神怡:性情舒畅,精神 愉快。C项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D项 “蹑手蹑脚”形容动作很轻,与自信无关。
2023最新-《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9篇)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 zhūn)心旷神怡(yí)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一.《往事依依》课文作者链接—于漪的学术境界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
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
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
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
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二.与课文有关的四时写景名句积累(课内)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三.课外写四季美景名句选萃春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部编2024版七年级上册-专题01 新增课文《往事依依》(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1 《往事依依》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浩淼.( )镌.刻( )如晦.( )芳菲.( )雕镂.( )婵.娟( )萦.绕( )绚.丽( )谆谆.( )【答案】cháng yáng miǎo juān huì fēi lòu chán yíng xuànzhūn【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hào miǎo):水面辽阔无边。
镌刻(juān kè):雕刻。
如晦(rú huì):像晚上一样。
芳菲(fāng fēi):花草的芳香,或花草。
雕镂(diāo lòu):雕刻。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
萦绕(yíng rào):盘旋往复;往复缠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
绚丽(xuàn lì):耀眼而华丽。
谆谆(zhūn zhūn):形容恳切教导。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xuàn()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瞭乱,(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节选自于漪《往事依依》)(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xuàn 丽沉浸.(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3)根据括号里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
【答案】(1)绚jìn (2)(1分)瞭—缭(3)(1分)心旷神怡【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汉字写拼音,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音。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注意“绚”不要写成“炫”。
七年级语文精品课件 往事依依
5
自学内容一:
自学方法: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 ?
从中得到的启迪是什么?
6
课文回忆了于漪少年生活中哪几件事?
•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 听国 文课---------(登北固楼-------读 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 导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 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
认一认
4
于漪
• 江苏省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 系。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杨浦 中学语文教师。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 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 ;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 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 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 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 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7
自学内容二:
• 自学方法:品读课文 • 1、划分课文的结构,并归纳大意。
• 2、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 出的成绩,她的成长的源头是什么?(用 文中的材料回答)
8
划分课文的结构,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金色的回忆
第二部分(2~6):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1
互阅作业一
漪( yī )
淼(miǎo )
徜徉( chángyáng ) 骚(sāo )
郁(yù)
慷慨(kāngkǎi
) níng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设计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
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
回忆往事
预设: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 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
回忆往事
明确:从全文来看,文章所写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感受,能体现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 的不同影响。其次他们所讲的内容不同(一古一今),讲课的情 状不同(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 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 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任务一: 回忆往事
回忆往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一下于漪老师为 我们回忆了怎样的依依往事?
回忆往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一下于漪老师为 我们回忆了怎样的依依往事?
回忆往事
明确:看山水画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课
回忆往事
思考:这些往事有何共同之处? 预设:都和读书学习有关。
字音字形
徜徉 cháng yáng 浩淼 hàomiǎo
雕镂 lòu
阴晦 huì
娥é
婵娟 chán
镌刻 juān 谆谆教导 zhūn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五彩纷呈
搜索枯肠 走投无路 绚丽
作者简介
于漪(yi),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 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 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 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 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主要 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 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 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 录》等。
回忆往事
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忆往事
明确:看山水画: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 在其中——观画恰情,陶冶情操。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原文回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3
如果让你替于漪老师送一句话给全班同学,你会
说什么?(选课文句子或自创)
示例1: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 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 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随后,于漪跟着家人四处逃难,亲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社 会的动荡,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这一段 经历在于漪的心中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苏武牧羊》的旋 律总是在不经意间响起。
细细地品 文中的“往事”有何共同特点?
都和“读书”有关 都是温暖美好的事
都让“我”留恋
了解作者
于漪,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 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 民教育家”。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 形成深刻的记忆。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 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 一生受用不尽。
细细地品
1、这些往事的组织有何妙处?
成语积累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丽日蓝天 风云变幻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悲歌慷慨 感慨万端 烟波浩淼
风光流转 美不胜收 入情入理 滚瓜烂熟
词语解释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美美地读 1、朗读首尾,感受依依深情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 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 点。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 伟和水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得,但有几 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它们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阶段 主要事件 小时 看山水画和《评 候 注图像水浒传》 童年 读《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
初中 诵读宋词和诗歌
老师谆谆教导
感受
乐在其中,身历 其境(津津有味)
美不胜收,心旷 神怡 深深感动,深受 感染
铭刻在心
影响
启发“我”的 形象思维
获得美的享受、 生活情趣
直抒胸臆,点题,照应,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 十分留恋之情。
2.作者在追溯少年时代的往事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缕缕情思。你能体 会这种感情吗?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 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 善品味之趣。 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 生活之情。 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 注时代的情思。
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 山下,在芦苇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2.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 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 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 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第1 课
往事依依
于漪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快速把握文章大意。 2.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 3.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作者简介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复旦大学 教育系,中国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 誉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 称号获得者。
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读准字音
徜徉(cháng yáng)浩淼(miǎo ) 绚丽(xuàn) 素娥( é ) 婵娟(chán ) 骚人( sāo ) 雕镂( lòu ) 镌刻( juān ) 谆谆(zhūn)
解题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 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 情基调:怀念、依恋、情深。
⑦
初中
听老师关于读 书的教导
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4.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 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 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一句“年华似流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华比作流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时光飞逝的特点。
3.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
5.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 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课件
标题解读
活动任务一: 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依依”?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 随风摇摆。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
“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②个意思,这里 指“往事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划分层次
活动任务二:读“依依”往事
阅读文本,将课文划分出层次。
第一部分(1)
引出往事
总
第二部分(2-6)
文本解读
活动任务四:读“依依”往事
小组讨论:文章回忆了少年时代的哪几件往事?
1 小时候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2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3 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
5 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文本解读
活动任务五:读“依依”往事
小组探究:圈点勾画。文中提到的几件往事对“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课外拓展
诗歌抒我辈依依追求
世事如云烟, 吹拂着记忆的沧海桑田, 不时翻动着依依往事, 荡起一阵阵馨香。
少时, 凝视书画, 徜徉于山水间, 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而后, 两位恩师在我的心上, 雕镂印象,镌刻感动。
今我来思, 在谆谆的教导声中, 在注满情思的眼神里, 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
拉近了我与时代的距离,给我以丰富的知
活动任务六:读“依依”往事
童年生活可以写的往事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
于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正是学生 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于老师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给了她广阔的天地, 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才使得于老师对自然、对生活、对祖 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让作者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往事依依》是于漪老师应《中学生阅读》编 辑部的邀请撰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学习生活往事的 散文。由于本来就是为初中生读者而写,文章仿佛一 位长者娓娓而谈,文章内容浅显且贴近学生生活,语 言朴实平易而有韵味。
《往事依依》 知识清单
《往事依依》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往事依依》的作者是于漪。
于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
二、文章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经历,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书籍、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三、生字词1、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浩淼(miǎo):形容水面辽阔。
3、婵娟(chán juān):①姿态美好。
②指月亮。
4、镌刻(juān kè):雕刻。
5、雨晦(huì):风雨如晦,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6、绚丽(xuàn lì):灿烂美丽。
四、词语理解1、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2、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3、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4、记忆犹新:过去的事情仍然留在脑海中,好像新发生的一样。
5、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满足,比喻非常喜欢。
五、文章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中间分别回忆了小时候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听新派老师讲田汉的《南归》这几件事。
结尾以“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了往事对作者的激励作用。
六、主要内容1、小时候看《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所吸引,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2、读《千家诗》,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和四季风光,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3、国文老师在课堂上入情入理的讲解,让作者感受到了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新派老师讲《南归》时的深情朗诵,让作者深受感动,也激发了作者对文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