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
清朝铁帽子王世系全图

克勤简郡王尚格12
果敏贝勒载澂 贝勒载滢
克勤恪郡王承硕13
恭亲王溥伟2
克勤敬郡王庆惠14
克勤诚郡王晋祺15
克勤顺郡王崧杰16
克勤郡王宴森17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礼烈亲王代善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颖毅亲王萨哈璘 世祖章皇帝福临
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珲1
顺承郡王勒尔锦2
顺承忠郡王诺罗布7
顺承郡王勒尔贝3 顺承郡王扬奇4 顺承郡王充保5 顺承郡王布穆巴6 顺承亲王锡保8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克勤郡王岳讬1
世祖章皇帝福临
衍禧介郡王罗洛宏2
圣祖仁皇帝玄烨
平比郡王罗科铎3
世宗宪皇帝胤禛
平郡王纳尔图4
平悼郡王纳尔福5
高宗纯皇帝弘历
追封王讷清额
平郡王纳尔苏6
仁宗睿皇帝颙琰
克勤庄郡王雅朗阿10
平敏郡王福彭7 贝子福秀 宣宗成皇帝旻宁
克勤郡王恒谨11 追封王恒元 平僖郡王庆宁8 克勤良郡王庆恒9 恭忠亲王奕訢1
目录
• 帝系、礼亲王系、醇亲王系——ppt2; • 睿亲王系、豫亲王系——ppt3; • 肃亲王系、庆亲王系——ppt4; • 郑亲王系——ppt5; • 庄亲王系——ppt6; • 怡亲王系——ppt7; • 克勤郡王系、恭亲王系——ppt8; • 顺承郡王系——ppt9。
1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礼烈亲王代善1
顺承恪郡王熙良9
顺承恭郡王泰斐英阿10
顺承慎郡王恒昌11
顺承简郡王伦柱12
顺承勤郡王春山13
顺承敏郡王庆恩14
顺承质郡王讷勒赫15
世宗胤禛 追封王塞勒
信郡王德昭5
追封王塞勒
高宗弘历 追封王功宜布
豫良亲王修龄7
清朝铁帽子王世系表

清朝铁帽子王世系表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世袭表说明:1、本表为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定的清初八大开国铁帽子王及以后恩封的四位亲王。
2、末代亲王年代以清朝灭亡为下限,即1911年,实际上不是末代亲王卒年,知道具体卒年的则列出其年代。
3、世系列出人物血统关系,以下一位是上一位的血统关系为主线,并列出始祖;未列出在位年代或追封年代的,仅表示下一人物的血统世系,不代表他也是受爵或追封之人。
4、追封亲王列出追封时间;5、封号中最后一个字为人物死后的谥字,如礼亲王代善封号全称是“和硕礼烈亲王”,其中“烈”字为谥,表中不列封号全称,仅在名字后列出“谥XX”。
6、封号多次出现变化的则全部列出全称,其他则下同不再列出详细封号全称;7、人物均姓“爱新觉罗氏”,表中不再列出全称,而只称名字;8、革爵、复爵和复封号字的年代列在相应人物中;9、本表依据《清史稿》中的表部分列出;10、列出铁帽子王的来历及简介;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
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其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爵位并不世袭,后人(通常为嫡长子)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
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无爵位的宗室叫“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惟有铁帽子王,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
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
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
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且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受封,属於恩封。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
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6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给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
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
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
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
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
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
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首卷转录自《清朝通志》的“爱新觉罗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图、世系谱(录)3部分,与普通的民间家谱略有不同。
子孙排行字语(字辈)作为谱录的排列依据,融人在世系谱之中;一般族谱中的“告身(恩纶录)”,记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赏赐,爱新觉罗本系皇族,自然也就无所谓皇家的恩纶了;由于历代皇室编有专门的《圣训》,记述了历代祖先对子孙的训示,而《宗人府则例》,实际上是以国家立法形式出现的皇族“族规”,在《宗谱》中也就没有一般族谱中的“家训”部分;至于像科举、传记、墓图、著述这几部分,同样因皇家各有专门的书籍,在《宗谱》中也没有必要重复记述了。
《宗谱》的首册是“星源吉庆”,为帝系图,以及历朝帝后大事,附录妃、嫔及皇子女。
另外7册为世系表:甲册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圣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孙;乙、丙册为太祖位下世系子孙;丁册为显祖位下世系子孙;戊、己、庚册为景祖、兴祖位下世系子孙。
世系表中的内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时、寿数、妻妾、子嗣、爵秩、封赠。
不同于竖格玉牒,它没有关于女儿、女婿的记载。
参照原来玉牒的直格形式,这次修成的宗谱改为横格,布面封皮也统一用黄色。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有清一代共分封过十二家铁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在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
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
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爵位永远不会被降级。
1. 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
2.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
•3.•豫亲王多铎,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
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
•4.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
早年便以军功著名。
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
•4.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
早年便以军功著名。
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
•5. 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
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博果铎(如图)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
•6. 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
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
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
••7.•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
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
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8.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之孙。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展开全文十四等封爵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封爵方式有两种,一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
以军功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永不降封。
以恩封者一般则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
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清代共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称“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
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初因是开国功臣被封世袭罔替的八家亲王如下: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
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裢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档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

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指清朝时皇族中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人们用“铁帽子”这三个字来形象地比喻这些王爷头顶上王冠的牢固、名声的显赫和身份的高贵。
要想说清这些铁帽子王的来历,必须从清朝皇族的封爵谈起。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其封建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用来确定统治阶级成员的等级与身份,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这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这叫做恩封。
这些爵位,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的。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这属于特殊的皇恩浩荡了,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既然世袭罔替是属于特殊的皇恩,那么在清朝皇族的众多成员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
在众多的亲王郡王之中,只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十二家有此殊荣,于是他们就被人们俗称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铁帽子王。
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开基创业统一全国的战火硝烟刀光剑影中,军功卓著而受封,属于军功封,而且都受封于清朝的初年。
而后四家则是因始封者与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并都产生于清朝中后期。
【历史烟云】清朝亲王世系表

【历史烟云】清朝亲王世系表清朝亲王世系表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德世库(兴祖第一子)刘阐(兴祖第二子)索长阿(兴祖第三子)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包朗阿(兴祖第五子)宝实(兴祖第六子)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諴亲王-允祕(圣祖第二十四子)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惇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恭亲王-奕(宣宗第六子,铁帽子)醇亲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铁帽子)清德宗-载湉(奕環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清末帝-溥仪(奕環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清』清朝“铁帽子王”—豫亲王“多铎”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豫亲王“多铎”世系年仅三十六岁就驾崩的多铎,不可多得的人才;二十出头,就被皇太极封为豫亲王;平定南明,获得“开国诸王战功之最”,却不幸死于天花,英年早逝。
因为胞兄多尔衮的关系,被追降爵为郡王;一百多年后,乾隆帝让他配享太庙。
①1636-1649,豫通亲王多铎,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皇太极同一辈分;1652年,追降郡王;1778年,追复豫亲王爵位;②1651-1652(追)豫亲王多尼,多铎次子,顺治同辈;1649年,袭豫亲王。
1651年,改封号曰“信”,1652年,降信郡王;1778年,追封豫亲王;③(追)豫亲王鄂紥,多尼次子,康熙同辈;顺治十八年(1661年),袭信郡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亲王。
④(追)豫亲王董额,多铎第七子,顺治帝同一辈分;初封贝勒,康熙年夺爵,鄂紥薨后,袭信郡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薨,享年六十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亲王。
⑤(追)豫亲王德昭,鄂紥第五子,雍正帝同一辈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袭信郡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薨;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亲王。
⑥1778-1787 豫良亲王修龄,德昭第十五子,乾隆同辈;⑦1787-1813 (革)豫亲王裕丰,修龄长子,嘉庆同辈;1813年夺爵。
⑧1813-1820(革)豫亲王裕兴,修龄次子,嘉庆同辈;1820年夺爵;⑨1820-1840 豫厚亲王裕全,修龄第五子,嘉庆同辈;⑩1840-1868 豫慎亲王义道,裕全次子,道光同辈;⑪1868-1898 豫诚亲王本格,义道长子,咸丰同辈;⑫1898-1911 豫亲王懋林,同治同辈,末代豫亲王。
豫亲王世系多铎虽英年早逝,但是战功卓著,年仅二十二就被封为亲王,皇太极没有看走眼;但是顺治帝因为多尔衮在原因,追降他为郡王,打击报复因素太多,不利于团结;乾隆帝给予追认为亲王,这是对多铎功劳的认可,椒乾龙少有在值得称赞在攻击;而多铎的后裔,继承了两个铁帽子王,或许是苍天对他在补偿吧。
清』清朝“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世系和硕礼亲王是铁帽子王之首,礼亲王代善,是皇太极的兄长,两次拥立。
是铁帽子王里的老大哥,爵位经历了礼亲王、巽亲王、康亲王、礼亲王三个阶段。
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朝逊位后三年(公元1914年)共278年。
堪称“清代第一王”。
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其中二人称巽亲王,四人称康亲王,三人被夺爵。
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世袭爵号变更阶段:第一阶段: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受封“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代善薨,谥曰“烈”,是为“礼烈亲王”。
第二阶段:顺治六年(1649年),代善第七子满达海袭礼亲王爵。
顺治八年,改号“和硕巽亲王”。
第三阶段:顺治十六年(1659年),代善第八子祜塞之第三子杰书袭爵,改号“和硕康亲王”。
第四阶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杰书曾孙永恩袭爵,复号“和硕礼亲王”。
礼亲王世系:①1636年至1648年,礼烈亲王代善;太祖次子,与皇太极同一辈分,历经皇太极与顺治两朝;②1649年至1652年,巽亲王满达海;代善七子,与顺治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朝,1659年被人揭发,获罪夺爵;③1652年至1659年,巽亲王常阿岱;满达海长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朝,1659年因父亲满达海,获罪夺爵;④1659年至1697年,康良亲王杰书;代善八子祜塞,祜塞三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康熙帝心目中的大哥级人物;⑤1697年至1709年,康悼亲王椿泰;杰书五子,与雍正帝同一辈分;历经康熙朝;⑥1709年至1733年,康修亲王崇安;椿泰子,与乾隆帝同一辈分;历经康熙与雍正两朝;⑦1734年到1753年,康简亲王巴尔图;杰书四子,椿泰兄,与雍正帝同一辈分;历经雍正与乾隆初年;⑧1753年到1805年,礼恭亲王永恩;崇安次子,与嘉庆帝同一辈分;历经乾隆与嘉庆初年;⑨1805年到1816年,礼亲王昭梿;永恩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被夺爵,之后潜心著述,成为文史专家;⑩1807年到1821年,礼安亲王麟趾;昭梿从弟,崇安子永諲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历经嘉庆朝与道光初年;⑪1821年到1850年,礼和亲王全龄;麟趾长孙,锡春子,与同治帝和光绪帝同一辈分;历经道光朝三十年;⑫1850年到1911年,礼恪亲王世铎;全龄三子,与宣统帝同一辈分;历经咸同光宣四朝六十多年,伴随清朝灭亡;礼亲王世系简表①礼亲王代善,两次拥立,功勋卓著,皇太极赐给“礼”的封号,代善最佳;②康亲王杰书,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大哥,平定耿精忠叛乱后,康熙帝亲迎于卢沟桥。
清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这八位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铁帽子王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六位和硕亲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提到礼亲王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
清』清朝“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世系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代善的孙子,代善一门,三个铁帽子王;勒克德浑,也是宗室里青年才俊,在清初平定南方过程中,立功卓著;
①1648年到1670年,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康熙同辈;顺治初年,以平南大将军身份,对南明多有战功;
②1670年到1680年,(革)顺承郡王勒尔锦;勒克德浑子,雍正同辈;因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错失战机,被夺爵;
③1680年到1682年,顺承郡王勒尔贝;勒尔锦长子,乾隆同辈;
④1682年到1687年,顺承郡王扬奇;勒尔锦二子,乾隆同辈;
⑤1687年到1698年,顺承郡王充保:勒尔锦三子,乾隆同辈;
⑥1698年到1715年,(革)顺承郡王布穆巴:勒尔锦四子,乾隆同辈;
⑦1715年到1717年,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雍正同辈;
⑧1717年到1733年,(革)顺承亲王锡保;诺罗布子,乾隆同辈;
⑨1733年到1744年,顺承恪郡王熙良;锡保子,嘉庆同辈;
⑩1744年到1756年,顺承恭郡王泰斐英阿:熙良子,道光同辈;
⑪1756年到1778年,顺承慎郡王恒昌;泰斐英阿子,咸丰同辈;
⑫1778年到1823年,顺承简郡王伦柱;恒昌子,同治同辈;
⑬1823年到1854年,顺承勤郡王春山;伦柱子,宣统同辈;
⑭1854年到1881年,顺承敏郡王庆恩;春山子,清帝世系毓字辈人物;
⑮1881年到1911年,顺承质郡王讷勒赫;庆恩子,清帝世系恒字辈人物;
顺承郡王世系简表
顺承郡王一脉,在与乾隆帝同一辈分的五个王爷中,三王无子二王革爵,还是精明的雍正帝,直接让下一代继承爵位;乾隆四十三年,伦柱即位后的五代王爷,多平安无事,历经一百三十多年。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docx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
2022-09-02 07:15弟目
代善(礼烈亲王,努尔哈赤次子)一济尔哈朗(郑献亲王,舒尔哈齐六子)一多尔衰(容忠亲王,努尔哈赤十四子)一多骨(修通亲王,努尔哈赤十五子)一豪格(前武亲王,皇太极长子》一硕寒(庄裕亲王,皇太极五子)一岳托(克勤郡王,代善长子)一勒克德浑(顺承郡王,代善之孙、萨哈璘次子)一胤祥(怡贤亲王,玄悻十三子)一奕新(恭忠亲王,旻宁六子)一奕猥(静贤亲王,旻宁七子)一奕勘(庆密亲王,弘历曾孙、永璘之孙、绵性长子)
图为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2 7
图为预承郡E爱新觉罗•勃克储/
图为怡贤亲王爱
图为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折。
清』清朝“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世系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成亲王,因性情耿直,动辄获咎,屡遭贬斥至贝勒;崇德三年(1638年),病逝于征战济南途中。
念其功绩,追封为克勤郡王。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使岳托配享太庙;①1636年到1638年,克勤郡王岳托,和硕礼烈亲王代善长子,顺治帝同一辈分,是太宗皇太极钟爱的子侄辈;②1639年到1648年,衍禧介郡王罗洛浑,岳托长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1648年到1683年,平比郡王罗科铎,罗洛浑之子,与雍正帝同一辈分;顺治八年(1651年),改封号为平郡王。
③1683年到1687年,(革)平郡王纳尔图,雍正帝同一辈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袭爵,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革爵;④1687年到1701年,平悼郡王纳尔福,罗科铎之子,纳尔图之弟,与雍正帝同一辈分;纳尔图削爵后袭平郡王。
⑤1701年到1726年,(革)平郡王讷尔苏,纳尔福之子,与乾隆帝同一辈分;康熙四十年(1701年)袭平郡王,雍正四年(1726年)革爵;⑥1726年,平敏郡王福彭,纳尔苏之子,与嘉庆帝同一辈分;纳尔苏削爵后袭平郡王。
⑦1726年到1750年,平僖郡王庆明,福彭之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⑧1750年到1780年,克勤良郡王庆恒,纳尔苏之孙,与咸丰帝同一辈分;乾隆二十五年(1750年)袭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号克勤郡王;⑨1780年到1795年,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纳尔图之孙,纳清额之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⑩1795年到1799年,(革)克勤郡王恒谨,雅朗阿之子,与咸丰帝同一辈分;乾隆六十年(1795年)袭克勤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革爵;⑪1799年到1833年,克勤简郡王尚格,雅朗阿之孙,恒元之子,与同治帝和光绪帝同一辈分;⑫1833年到1842年,克勤恪郡王承硕,尚格之子,与宣统帝同一辈分;⑬1842年到1861年,克勤敏郡王庆惠,承硕之子,根据原定清帝世系,毓字辈;⑭1861年到1900年,克勤诚郡王晋祺,庆惠之子,根据原定清帝世系,恒字辈;⑮1900年到1910年,克勤顺郡王崧杰,晋祺之子,根据原定清帝世系,启字辈;⑯1910年到1911年,克勤郡王晏森,崧杰之子,根据原定清帝世系,焘字辈;伊洛河畔看春秋:克勤郡王世系简表岳托深受皇太极爱抚,也屡屡献计,功勋卓著,但是性格原因,又屡屡早皇太极训斥,或许还是因为年轻吧。
清朝亲王世系表

清朝亲王世系表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德世库(兴祖第一子)刘阐(兴祖第二子)索长阿(兴祖第三子)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包朗阿(兴祖第五子)宝实(兴祖第六子)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諴亲王-允祕(圣祖第二十四子)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惇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恭亲王-奕(宣宗第六子,铁帽子)醇亲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铁帽子)清德宗-载湉(奕環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清末帝-溥仪(奕環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

铁帽子王名称承序授封人来源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满达海代善第七子
常阿岱满达海之子
杰书代善之孙
椿泰杰书之子
崇安杰书之子,椿泰的弟弟
巴尔图杰书之子,椿泰、崇安的弟弟
永恩崇恩之子,永恩的弟弟
麟趾(zhi三声)永諲之子
锡春麟趾之子
全龄锡春之子
世铎全龄之子
诚厚世铎之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博多铎第五子
苏尔发多尔博之子
塞勒多尔发之子
功宜布塞勒之子
如松功宜布之子
淳颖如松之子
宝恩淳颖之子
瑞恩淳颖之子,宝恩的弟弟
仁寿瑞恩之子
德长仁寿之子
魁斌德长之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封号备注
和硕礼烈亲王
和硕巽(xun四声)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和硕康悼亲王
和硕康修亲王
和硕康简亲王
和硕礼亲王追封为
和硕礼安亲王
和硕礼亲王追封为
和硕礼和亲王
和硕礼恪亲王
和硕礼敦亲王
和硕睿忠亲王
和硕睿亲王出为多尔衮嗣,(后削爵)和硕睿亲王追封为
和硕睿亲王追封为
和硕睿亲王追封为
和硕睿亲王追封为
和硕睿恭亲王出为多尔衮嗣
和硕睿慎亲王
和硕睿勤亲王
和硕睿僖亲王
和硕睿亲王
和硕睿亲王。
清朝亲王世系表

清朝亲王世系表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德世库(兴祖第一子)刘阐(兴祖第二子)索长阿(兴祖第三子)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包朗阿(兴祖第五子)宝实(兴祖第六子)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諴亲王-允祕(圣祖第二十四子)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惇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恭亲王-奕(宣宗第六子,铁帽子)醇亲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铁帽子)清德宗-载湉(奕環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清末帝-溥仪(奕環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清』清朝“铁帽子王”—庄亲王“硕塞”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庄亲王“硕塞”世系承泽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王位只到儿子一带,就被别人继承,雍正帝处心积虑打击功勋后裔,让人寒心。
①1649年到1655年,承泽裕亲王硕塞,太宗五子,顺治帝兄;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六年(1649年)进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再进和硕承泽亲王,顺治十一年腊月(1655年1月)薨,年仅二十六岁;②1655年到1723年,庄靖亲王博果铎,硕塞长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顺治十一年腊月(1655年1月)袭亲王爵,改号为庄亲王;雍正元年(1723年)薨,享年七十四岁;③1723年到1767年,庄恪亲王允禄,圣祖仁皇帝十六子,雍正帝兄弟;雍正元年(1723年),袭庄亲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七十三岁;追封庄亲王弘普,允禄次子,与乾隆帝同一辈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追封庄亲王。
④1767年到1787年,庄慎亲王永巘,弘普长子,与嘉庆帝同一辈分;⑤1788年到1826年,庄襄亲王绵课,弘普次子永珂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袭庄亲王;道光二年(1821年),降郡王;道光四年(1824年),复亲王;⑥1826年到1838年,已革庄亲王奕镈,绵课十三子,与咸丰帝同一辈分;道光六年(1826年),袭庄亲王,后降为郡王;道光十一年(1831年),复亲王;道光十八年(1838年),削王爵;⑦1838年到1841年,庄勤亲王绵护,允禄八子弘曧,弘曧长子永蕃,永蕃子,绵课从弟,与道光帝同一辈分;道光十八年(1838年),袭庄亲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薨,享年五十九岁;⑧1842年到1845年,庄质亲王绵哗,永蕃子,绵护弟,与道光帝同一辈分;⑨1846年到1874年,庄厚亲王奕仁,绵哗子,咸丰帝同一辈分;⑩1875年到1901年,已革庄亲王载勋,奕仁次子,与同治帝和光绪帝同一辈分;光绪元年(1875年),袭庄亲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庚子国乱,革爵,赐自尽;⑪1901年到1911年,庄恭亲王载功:奕仁四子,载勋弟,与同治帝和光绪帝同一辈分;庄亲王世系硕塞自小跟随叔父多铎出征,功勋卓著,但是却被多尔衮嫉妒,一度降爵为郡王,而他也英年早逝;允禄是雍正兄弟,袭爵庄亲王,是对军功贵族的严厉打击;载勋在庚子之乱中,别有用心,最后被赐死,罪有应得。
铁帽子王—和硕睿亲王世系

铁帽子王—和硕睿亲王世系和硕睿亲王,清朝世袭亲王。
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睿亲王。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
乾隆时多尔衮的后人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一共传了八代十三位睿亲王。
此外,有五位被追封为睿亲王。
努尔哈赤时期,被称为'四小贝勒'。
1.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崇德元年(1636)因功晋封睿亲王。
谥忠,为睿忠亲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2.追封1:和硕睿亲王多尔博多尔博(1642~1672)多尔衮的嗣子,多尔衮同母十五弟豫通亲王多铎之第五子。
顺治七年(1650)袭封睿亲王;八年(1651),革爵、归宗。
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
康熙十一年(1672)卒。
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赐复封睿亲王。
3.追封2:和硕睿亲王苏尔发苏尔发(1664~1701)多尔博次子,生母为庶福晋刘氏,刘伯鲁之女。
康熙三年五月十九日生。
康熙十二年(1673)袭贝子;三十七年三月授镶黄旗满洲都统;三十九年(1700)革退,降镇国公。
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五日卒,年三十八。
乾隆二十七年(1762)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亲王。
4.追封3:和硕睿亲王塞勒塞勒(1680~1729)苏尔发长子。
康熙十九年生。
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三等镇国将军;四十年七月袭辅国公;五十六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六十一年十月解都统任。
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
后人称其为醉公。
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
5.追封4:和硕睿恪勤亲王功宜布(1714~1746)塞勒第五子。
袭辅国公。
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享年三十三岁。
谥恪勤。
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为信恪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为睿恪勤亲王。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朝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清朝历史解密:八大“铁帽子王”拥有免死金牌吗?

清朝历史解密:八大“铁帽子王”拥有免死金牌吗?2015 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媒体在报道中一再使用“铁帽子王”这个词,强调反腐中没有“铁帽子王”。
2015 年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表示:“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
”“铁帽子王”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以王爵世袭罔替者仅有十二家:建政初期封了八家,中期后封了四家,时京城的人将他们都称为“铁帽子王”。
清朝建政初期册封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后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礼亲王等“八大铁帽子王”均以其始祖在清朝开国及入关统一中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的,因为他们勋劳卓著,所以王爵世袭,无嗣或嗣王有罪革爵的,以旁支承袭王爵。
在清代“铁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国法,“铁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运绝无仅有的“一家三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
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
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
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
代善在后金建国前就随父征讨女真各部,以作战勇敢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天命元年(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封代善为和硕贝勒,称大具勒。
在明清萨尔浒决战、征伐叶赫部等战役中,代善率所部勇敢作战,立有战功。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崩逝,代善及其子岳托拥立皇太极即汗位,是为太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5、和硕肃亲王(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著、永锡、敬敏、华丰、隆懃、善耆,历九代十王)
庆宁:福彭子,多罗平僖郡王
庆恒:纳尔苏孙,多罗克勤良郡王(复号克勤)
雅朗阿:纳尔图孙,多罗克勤庄郡王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王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7、多罗克勤郡王(承序:岳讬、罗洛宏、罗科铎、纳尔图、纳尔福、纳尔苏、福彭、庆宁、庆恒、雅朗阿、恒谨、恒元、尚格、承硕、庆惠、晋祺、崧杰、宴森,历十三代十八王)
勒尔锦:勒克德浑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
锡保:诺罗布子,和硕顺承亲王(后革爵)
熙良:锡保子,多罗顺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罗顺承恭郡王
恒昌:泰斐英阿子,多罗顺承慎郡王
伦柱:恒昌子,多罗顺承简郡王
春山:伦柱子,多罗顺承勤郡王
庆恩:春山子,多罗顺承敏郡王
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
9、和硕怡亲王(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4、和硕豫亲王(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6、和硕庄亲王(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2、和硕睿亲王(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家谱
1、和硕礼亲王(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岳讬:代善长子,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罗洛宏:岳讬长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改号衍禧)
罗科铎:罗洛宏子,多罗平比郡王(改号平)
纳尔图:罗科铎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纳尔福:罗科铎子,纳尔图弟,多罗平悼郡王
纳尔苏:纳尔福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福彭:纳尔苏子,多罗平敏郡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3、和硕郑亲王(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12、和硕庆亲王(历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孙,永璘孙,绵性子,和硕庆密亲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10、和硕恭亲王(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11、和硕醇亲王(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崧杰:晋祺子,多罗克勤顺郡王
宴森:崧杰子,多罗克勤郡王
8、多罗顺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浑、勒尔锦、勒尔贝、扬奇、充保、布穆巴、诺罗布、锡保、熙良、泰斐英阿、恒昌、伦柱、春山、庆恩、讷勒赫,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