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铁帽子王

合集下载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

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6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给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

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

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

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

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

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

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首卷转录自《清朝通志》的“爱新觉罗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图、世系谱(录)3部分,与普通的民间家谱略有不同。

子孙排行字语(字辈)作为谱录的排列依据,融人在世系谱之中;一般族谱中的“告身(恩纶录)”,记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赏赐,爱新觉罗本系皇族,自然也就无所谓皇家的恩纶了;由于历代皇室编有专门的《圣训》,记述了历代祖先对子孙的训示,而《宗人府则例》,实际上是以国家立法形式出现的皇族“族规”,在《宗谱》中也就没有一般族谱中的“家训”部分;至于像科举、传记、墓图、著述这几部分,同样因皇家各有专门的书籍,在《宗谱》中也没有必要重复记述了。

《宗谱》的首册是“星源吉庆”,为帝系图,以及历朝帝后大事,附录妃、嫔及皇子女。

另外7册为世系表:甲册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圣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孙;乙、丙册为太祖位下世系子孙;丁册为显祖位下世系子孙;戊、己、庚册为景祖、兴祖位下世系子孙。

世系表中的内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时、寿数、妻妾、子嗣、爵秩、封赠。

不同于竖格玉牒,它没有关于女儿、女婿的记载。

参照原来玉牒的直格形式,这次修成的宗谱改为横格,布面封皮也统一用黄色。

清朝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为何溥仪会恨他

清朝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为何溥仪会恨他

清朝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为何溥仪会恨他晚清重臣爱新觉罗·奕劻病死在天津租界寓所内,享年79岁。

他能力不强,水平不高,庸庸碌碌,一生没有太大的作为,因为在戊戌政变中力挺慈禧,支持将光绪囚禁在瀛台,站队正确,政治过硬,被封为清朝最后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慈禧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意思是听领导的话,是个好同志。

在《我的前半生》中,宣统皇帝溥仪却对奕劻恨之入骨,称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他的手里,因为他平日里收袁世凯的钱,劝隆裕太后让国,自己当时才六岁,没有行为能力,但他却在奕劻的谥号上进行了报复。

奕劻死后,起初内务府拟谥“哲”,禀报溥仪时,被严词拒绝。

溥仪怀恨在心,亲自选了四字为“谬、丑、幽、厉”,让内务府选一个。

这四个字很明显都是污辱词汇,作为谥号显然不合适。

很多人劝溥仪网开一面,毕竟同室宗亲,但溥仪很倔坚持不赐美谥。

溥仪父亲载沣出面相劝,最终溥仪给了面子勉强赐个“密”字,“追悔前过”之意。

溥仪对奕劻的评价对不对呢?我们先看看奕劻的人生轨迹。

慈禧借口中法战争失利将奕䜣拿掉后,奕劻上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获封庆郡王,开始进入清廷权力中心。

慈禧六十大寿时奕劻晋升为庆亲王。

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上书慈禧请求清剿,成为当时的主要人物,深得慈禧赏识。

后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慈禧老佛爷仓皇西逃,当时留下李鸿章和奕劻留守处理与列国关系,并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欧洲媒体曝光率最高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为了实现自身政治抱负,年年月月进贡,奕劻对袁颇有好感,处处提携。

说起来,奕劻爱财,自己的庆亲王府门前常常车水马龙,送礼行贿之人络绎不绝,被百姓称为“庆记公司”,明目张胆卖官鬻爵。

1906年,为了封堵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清气焰,清廷抛出“预备立宪”政策名义上组织内阁,但最终却成了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的极大不满。

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南方十几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一时间南方革命党与北方封建势力对峙。

历史趣谈:庆亲王奕劻由溥仪赐谥“密”字 “追补前过”之意

历史趣谈:庆亲王奕劻由溥仪赐谥“密”字 “追补前过”之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庆亲王奕劻由溥仪赐谥“密”字“追补前过”之意导语:中纪委网站刊登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近来引发了不少媒体对庆亲王奕劻的关注。

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晚清中纪委网站刊登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近来引发了不少媒体对庆亲王奕劻的关注。

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后盖棺论定的谥号“密”,却是所有清代亲王中最差的。

按《谥法》的解释“追补前过”曰“密”。

据说,奕劻就连这个“庆密亲王”的谥号都是溥仪极不情愿给的,溥仪当时亲选的四个字原本是“谬、丑、幽、厉”。

“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周朝之幽王、厉王,皆为残暴昏庸之君。

”奕劻的家人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恶谥”,找到溥仪之父载沣说情,溥仪才赐了这个“密”字……鼎了。

奕劻的家人接受不了庆亲王变成“庆丑亲王”,找到溥仪之父载沣出面,劝说溥仪赐给奕劻一个好的谥号。

但溥仪死活不肯改谥,后来在宗室亲贵的再三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

密乃“追补前过”之意,在清代的所有亲王的谥号中,是最差的一个。

据说,溥仪在发现《谥法》中说“密”有“追补前过”的意思时直后悔,他觉得奕劻不可能“追补前过”,就连这个“密”字也配不上。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

’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处于己,名生于人。

’”生活常识分享。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简介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简介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简介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满族贵族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骑兵指挥官。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曾多次取得重要的胜利,成为当时军事界的佼佼者。

早年经历王僧格林沁于1832年出生在辽宁省的一个满族贵族家庭。

他的祖父曾是一名清朝的将领,父亲也是一名高级军官。

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出色的骑兵指挥官。

1849年,王僧格林沁加入了清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很快就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骑兵指挥官。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曾多次取得重要的胜利,成为当时军事界的佼佼者。

军事生涯王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在清军中的表现,第二阶段是他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

在清军中,王僧格林沁曾多次参加对外战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他最著名的战役是1858年的昆山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他率领的骑兵部队成功地击败了英法联军,成为了当时军事界的佼佼者。

在义和团运动中,王僧格林沁被任命为清军的总指挥。

他率领清军与义和团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最著名的战役是1900年的北京保卫战。

在这场战役中,他率领的清军成功地击退了八国联军的进攻,保卫了北京城。

个人特点王僧格林沁是一个非常勇敢、果断的将领。

他在战场上总是冷静、沉着,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当时军事界的佼佼者。

此外,王僧格林沁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他在军队中非常关心士兵的生活,经常为他们解决问题。

他还经常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结语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

他在清军和义和团运动中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的勇敢、果断和爱心,使他成为了当时军事界的佼佼者。

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大清覆灭前的一号干爹:“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

大清覆灭前的一号干爹:“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
的 忠 诚 得 到 丰 厚 的 回 报 ,他 位 高 权 重 ,最 ( 摘自 《 文 史 博 览 》2 0 1 3年第 5期 )
呼 ,便 时 常在 庆王 府走动 。庆 王府 奕勖 的 便 富 得 流 油 。发 迹 后 的 陈璧 对 立 功 的 陈 掌 福晋看她乖巧 ,便认她做 了千女儿。 柜和奕勖的回报也相 当丰厚 。 有 众 多 千 儿 子 、千 女 婿 、千 孙 子 供
陈 夔 龙 便是 奕 勖 的 干 儿子 兼 干 女 婿 ,


c - )
门 望族 ,为人 大方 ,礼节 也十 分纯 熟 ,在 奕勖 痛快 地答 应 了。陈璧 很快升 为户 部侍 京 城 很快 就 同王 公 眷属 混得 面 熟 。很快 , 郎 ,后 又 升 为 邮 传 部 尚 书 ,负 责 大 清 帝 国
她 和 奕 勖 的 三 个 女 儿 打 得 火 热 , 以 姊 妹 称 的 海 运 、铁 路 、 邮 政 、 电报 等 肥 差 ,很 快
认 大 佬 的 妻 、母 为 干 娘 。 槛 。陈 璧 有 个 本 家 ,在 北 京 一 家 金 店 打 工 ,
在清 末众 多千 爹 中 ,地位 最高 的干 爹 混 上 了 掌 柜 ,便 常 常 出 入 庆 王 府 。根 据 事
是 乾 隆 帝 第 十 七 子 永 磷 之 孙 、首 席 军 机 大 先 的策划 ,这位 陈掌 柜弄 到一盒 价格 昂贵 臣 、庆 亲 王 奕 勖 。 奕 勖 因 为 在 庚 子 之 乱 中 的 珠 宝 、 玛 瑙 、 翡 翠 、珍 珠 等 , 找 了 个 机
的干儿子中 , 最典型 的代表是 陈夔龙 、 陈璧 。
奕 勖 答 应 接 见 陈 璧 。陈 璧 拜 见 奕 勖 时 ,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

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1、礼亲王:代善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是最长寿的一个。

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只活了36岁,三子阿拜64岁,四子汤古代56岁,五子莽古尔泰46岁,六子塔拜51岁,七子阿巴泰59岁,八子皇太极52岁,九子巴布泰64岁,十子德格类40岁,十一子巴布海48岁,十二子阿济格47岁,十三子赖慕布36岁,十四子多尔衮39岁,十五子多铎36岁,十六子费扬古21岁2、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

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

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

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

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3、睿亲王: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衮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助皇太极成大业,功劳卓著。

清朝入关,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高领导者。

360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36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

清八大铁帽子王

清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这八位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铁帽子王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六位和硕亲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提到礼亲王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

八大铁帽子王

八大铁帽子王

世袭罔替——清朝的铁帽子王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1、礼亲王:代善2、郑亲王:济尔哈朗3、睿亲王:多尔衮4、豫亲王:多铎5、肃亲王:豪格6、庄亲王:硕塞7、克勤郡王:岳托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岳托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为礼亲王代善之子萨哈林的儿子。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

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

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之死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之死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之死: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被捻军包围杀死。

一名铁帽子王战死所具有的舆论震撼性当时极其强烈,但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此,而是构成了晚清历史的一个军事转折点。

要理解僧格林沁之死的意义,必须要了解满清的基本军事体系及其演变。

满清在顺治期间(17世纪中叶)形成了八旗和绿营军事制度,两者称为经制兵,也即今天所说的国家正规军。

绿营是满清入关后继承明朝制度形成的以汉人为基本的军队,常规保持60万人之众,而八旗兵力可能仅为20万人,最高的时候为35万人。

尽管如此,八旗军队是满清的看家武力。

就驻防而言,绿营分散在全国,主要是防守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有战事时才进行集中。

八旗除部分分散全国驻扎外,主力采取集中方式,防守京畿地区,因此,八旗主力相对绿营处于优势状态,是满清最后的铁拳。

嘉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后,无论是绿营还是八旗,都开始明显腐败、衰落,但国家基本军事体系的格局并没有变化。

1851年太平天国兴起,随即捻军兴起,问题顿时格外严峻。

太平天国的主力是在南方作战,满清进行应对的主要是绿营,然而绿营根本没有能力获取优势,咸丰皇帝在1852年底就开始大力组织团练,成为湘军出现的直接原因。

1856年太平天国第一次打败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1858年第二次打败江北大营,1860年第二次打败江南大营,就此,绿营武装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从而湘军得以真正兴起,成为满清在南方的基本武装和主力。

尽管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后即进行北伐,捻军也随即像瘟疫一样在北方传播开来,但他们还是受到了沉重限制和打击。

满清对付太平天国北伐和捻军的主力,已经不是绿营,而是八旗。

在这个过程中,僧格林沁控制了八旗主力,成为满清最重要的守护神。

起底“铁帽子王”

起底“铁帽子王”

起底“铁帽子王”
作者:暂无
来源:《华声·观察》 2015年第5期
“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
的‘铁帽子王’。

”3月2日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政协发言人吕新华的一番话,让
“铁帽子王”成为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新热词,而与“铁帽子王”一起走红的,还有一个叫奕劻
的人。

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被封为庆亲王,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这样一个腐败到
令全地球人都知道的贪官,为什么会在风云诡谲的晚清政坛中始终屹立不倒?
在晚清最后的岁月中,奕劻既是这个风雨飘摇的没落帝国的忠实维护者,同时也是最后的
掘墓人。

他似乎是一个改革派,却在那场貌似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为使命的改革中,行贪腐之实,这看起来无论如何都像一个悖论。

这个看似荒谬的结论,如胎毒一般渗透在腐朽而庞大的
帝国血液之中,令其难以自行摆脱。

大清国第一任总理庆亲王,却成为末代总理,为帝国送终。

直至他去世,宣统皇帝赐谥曰“密”,意思是追补前过,隐责其应对大清国的灭亡负责——这应该是他一生受到的最大处分。

一只“大老虎”,在其呼啸山岗的时候,没打;在其日渐式微,成了“老老虎”时,依然
没打;直到他成为一只“死老虎”的时候,才开始打,却打得如此温柔,看上去倒更像是在抚慰。

读史使人明智,现在我们重新提起并梳理关于“铁帽子王”的一些旧事,温故,也可以知新,以史为鉴,还可以知兴替。

历史趣谈:清朝巨贪庆亲王奕劻 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

历史趣谈:清朝巨贪庆亲王奕劻 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巨贪庆亲王奕劻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导语: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被封为庆亲王,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一度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奕劻手握重权,却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被封为庆亲王,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一度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奕劻手握重权,却贪婪无度,利用权力换取财富,他的种种卖官贪污劣迹,加速了满清的败落,实乃革命党在朝廷里最大的“潜伏”。

“老庆记公司”卖官鬻爵清末,权倾朝野的奕劻是卖官鬻爵的老手,靠卖官和贪污受贿所得便达万万两,堪称自和珅之后,满清最大的贪污犯。

凡是到奕劻门下求官者,自然要献上大笔银两。

如,杨士骧的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十万两银子,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也都是花了重金才买得更大的乌纱帽。

在辛丑年,奕劻尚未出任领班军机时,其贪鄙好货,就已人人知晓,时人称庆亲王府邸为“老庆记公司”,专门卖官鬻爵。

1911年,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售银三十万两。

盛宣怀提出要买,奕劻知道他身家丰厚,“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两不可”。

后来盛宣怀托人说情砍价,才以三十万买下这顶乌纱,但奕劻要求“须交现金,不收他物”。

据晚清学者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陈夔龙本是荣禄心腹干将之一。

荣禄死后,他通过夫人又与奕劻搭上了关系,仕途一路蹿升,成为直隶总督。

“夔龙督直时,每岁必致冰炭敬数万,几去其的入之半,其他缎匹、食物、玩好等不计”。

奕劻曾对陈夔龙说:“你也太费心了,以后还须省事为是。

”陈夔龙则敬对说:“儿婿区区之忱,尚烦大人过虑,生活常识分享。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他们都是谁呢?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

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

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

顺治五年(1648)去世。

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

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

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

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

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

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

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

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

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清代,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获永久封爵。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礼亲王代善在北京的王府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

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

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

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

代善父子抬着皇太极登位“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

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

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

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天命十一年8月11日,努尔哈赤驾崩。

努尔哈赤的突然离世,使后金政权一时陷入真空,汗王虚位以待,国家群龙无首,当务之急是选定汗位继承人。

此时,在汗王之下有一个八旗贝勒议政会议组织,由四大贝勒九小贝勒组成。

四大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其中以代善年长,自然成为诸王首领。

大小贝勒各个虎视眈眈,觊觎大位。

然而,最有可能成为汗位继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极两个人。

皇太极勇力绝伦,通读汉藉,能文能武,深谙治国安邦之策,手下将卒皆精锐。

代善战功赫赫,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韬武略、治国才能和魄力方面远不如皇太极。

在此关键时刻,岳托、萨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应速即大位。

”代善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赞同二子的意见,决意放弃与皇太极之争,变被动为主动,推举皇太极为王。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姓名:爱新觉罗·代善身份: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

生卒: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享年66岁简介:①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

②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

③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

④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传承: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身份: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清太祖的侄子。

生卒: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享年57岁简介: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传承: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

其中5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多尔衮身份:努尔哈赤十四子生卒: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享年39岁简介:①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②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③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双滦区滦河镇),年仅39岁。

④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传承: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姓名:爱新觉罗·多铎,身份:努尔哈赤十五子生卒: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享年36岁简介:①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

②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

③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

④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豪格身份:皇太极长子简介:①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

②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

③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

④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

清朝极特殊的一位“铁帽子王”

清朝极特殊的一位“铁帽子王”

清朝极特殊的一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当下中国反腐斗争中的一个新热词,也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

清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

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

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惟有满族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

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朝,满族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满族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其实,除了以上12位满族的“铁帽子王”,还有一位蒙古族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以蒙古族进封亲王,已属特恩,再获“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破格待遇,反映出来的是咸丰、同治对“击灭太平天国,抗击英法联军”看法。

当然,僧格林沁是清朝铁帽子王里面极为特殊的一例。

.僧格林沁(蒙语:Sengge Rinchen,俄语: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

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

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

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

如果“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历史趣谈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与苏乞儿的关系

历史趣谈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与苏乞儿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与苏乞儿的关系
导语:铁帽子王僧格林沁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祠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祠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贫寒,曾和父亲为富人放牧,到12岁时被送到老城文昌宫读书,1825年被选为君王嗣子,承袭郡王,此后曾担任后扈大臣、卫内大臣、顾命大臣等重要官职,1853年任参赞大臣,在太平天国北伐之际,亲自率军围剿,北伐军损失惨重,1854到1855年连续两次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数百战役无一漏网,声名远播。

1859年英法联军悍然闯入大沽口,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坚决反击入侵者,英法联军撤走,这场大沽口保卫战,是列强入侵中国以来被侵略的中国首次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兵败撤退,英法联军进而进攻北京,圆明园被毁,僧格林沁被革去郡王爵。

1860年恢复郡王爵,1862年亲自率领蒙古骑士多次击败捻军,1865年被捻军设计陷入重围,突围后被捻军诛杀,终年55岁,同年七月灵柩北上被安葬于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另外修建僧王塑像祠一座,赐谥号“忠”。

僧格林沁辅佐过三朝皇帝,被称为鹰獒之士,咸丰帝在听说他的骁勇事迹后,特别赐予他“湍多罗巴图鲁”的称号,僧格林沁为官40年,多次救清朝于水火之中,用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僧格林沁苏乞儿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docx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docx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
2022-09-02 07:15弟目
代善(礼烈亲王,努尔哈赤次子)一济尔哈朗(郑献亲王,舒尔哈齐六子)一多尔衰(容忠亲王,努尔哈赤十四子)一多骨(修通亲王,努尔哈赤十五子)一豪格(前武亲王,皇太极长子》一硕寒(庄裕亲王,皇太极五子)一岳托(克勤郡王,代善长子)一勒克德浑(顺承郡王,代善之孙、萨哈璘次子)一胤祥(怡贤亲王,玄悻十三子)一奕新(恭忠亲王,旻宁六子)一奕猥(静贤亲王,旻宁七子)一奕勘(庆密亲王,弘历曾孙、永璘之孙、绵性长子)
图为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2 7
图为预承郡E爱新觉罗•勃克储/
图为怡贤亲王爱
图为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折。

清』清朝“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世系

清』清朝“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世系和硕礼亲王是铁帽子王之首,礼亲王代善,是皇太极的兄长,两次拥立。

是铁帽子王里的老大哥,爵位经历了礼亲王、巽亲王、康亲王、礼亲王三个阶段。

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朝逊位后三年(公元1914年)共278年。

堪称“清代第一王”。

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其中二人称巽亲王,四人称康亲王,三人被夺爵。

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世袭爵号变更阶段:第一阶段: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受封“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代善薨,谥曰“烈”,是为“礼烈亲王”。

第二阶段:顺治六年(1649年),代善第七子满达海袭礼亲王爵。

顺治八年,改号“和硕巽亲王”。

第三阶段:顺治十六年(1659年),代善第八子祜塞之第三子杰书袭爵,改号“和硕康亲王”。

第四阶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杰书曾孙永恩袭爵,复号“和硕礼亲王”。

礼亲王世系:①1636年至1648年,礼烈亲王代善;太祖次子,与皇太极同一辈分,历经皇太极与顺治两朝;②1649年至1652年,巽亲王满达海;代善七子,与顺治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朝,1659年被人揭发,获罪夺爵;③1652年至1659年,巽亲王常阿岱;满达海长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朝,1659年因父亲满达海,获罪夺爵;④1659年至1697年,康良亲王杰书;代善八子祜塞,祜塞三子,与康熙帝同一辈分;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康熙帝心目中的大哥级人物;⑤1697年至1709年,康悼亲王椿泰;杰书五子,与雍正帝同一辈分;历经康熙朝;⑥1709年至1733年,康修亲王崇安;椿泰子,与乾隆帝同一辈分;历经康熙与雍正两朝;⑦1734年到1753年,康简亲王巴尔图;杰书四子,椿泰兄,与雍正帝同一辈分;历经雍正与乾隆初年;⑧1753年到1805年,礼恭亲王永恩;崇安次子,与嘉庆帝同一辈分;历经乾隆与嘉庆初年;⑨1805年到1816年,礼亲王昭梿;永恩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被夺爵,之后潜心著述,成为文史专家;⑩1807年到1821年,礼安亲王麟趾;昭梿从弟,崇安子永諲子,与道光帝同一辈分;历经嘉庆朝与道光初年;⑪1821年到1850年,礼和亲王全龄;麟趾长孙,锡春子,与同治帝和光绪帝同一辈分;历经道光朝三十年;⑫1850年到1911年,礼恪亲王世铎;全龄三子,与宣统帝同一辈分;历经咸同光宣四朝六十多年,伴随清朝灭亡;礼亲王世系简表①礼亲王代善,两次拥立,功勋卓著,皇太极赐给“礼”的封号,代善最佳;②康亲王杰书,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大哥,平定耿精忠叛乱后,康熙帝亲迎于卢沟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

整个清代共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太祖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豫亲王: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弟庄亲王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和硕庄亲王)硕塞,太宗五子;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太祖次子和硕礼亲王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太祖次子和硕礼亲王三子萨哈璘次子;
清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恭亲王:奕訢,宣宗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宣宗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高宗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