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doc

合集下载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0.100mol·L-1 CuSO4 50.0
濃度(mol·L-1)
吸計光算度KAsӨp
待測 25.00
?
20ml水
KIO3
250ml 自然冷卻
攪拌 Cu(IO3)2
250ml
加Cu熱S近O4沸
傾析
2.7gKIO3 50ml水
(加熱板 設置溫度 開始為400℃)
250ml
20ml水 分3次洗滌
Cu(IO3)2 傾析
2. Cu(IO3)2飽和溶液的製備
100ml
自然冷卻至室溫 100ml
50ml 水
Cu(IO3)2 幹過濾
碘酸銅溶度積的測定
溶度積
難溶強電解質 Mv在 A水v 溶液中有下列沉澱-溶解
平衡: M A v v
vMz (aq) vAz (aq)
標準平衡常數運算式為:
Ksp (Mv Av ) [ceq (Mz ) / c ]v [ceq(Az ) / c ]v
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標準溶度積常數,
簡稱溶度積。
參比液: 蒸餾水
實驗步驟
製備 Cu(IO3)2(s)
製備Cu(IO3) 飽和液
顯色劑
待測 溶液
光度計
Ax
標準Cu2+ (5個)
顯色劑
標 準 光度計 溶 液
A1 A2 A3 A4 A5
繪圖 A
cx
c
KsӨp
1. Cu(IO3)2固體的製備
100ml
1.5g CuSO4·5H2O
攪拌 加熱
250ml
·
·
Ax
· ·
·
cx
c
722型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导数,它可以用来描述碘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离子交换法、重金属沉淀法等方法来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本文将介绍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当碘酸铜在水中溶解时,会部分离解为Cu2+和IO3-离子。

根据溶度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Ksp=[Cu2+][IO3-]其中,Ksp为碘酸铜的溶度积,[Cu2+]是Cu2+的浓度,[IO3-]是IO3-的浓度。

由于Cu2+和IO3-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我们采用化学计量法来测定它们的浓度。

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取1.25g的碘酸铜,加入到500mL容量瓶中。

2.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摇匀溶解。

3. 用稀硝酸(HN03)调节pH值,使其保持在5.5左右。

4. 用去离子水稀释,将总体积调至500mL,摇匀。

5. 取2mL溶液加入到15mL离子交换树脂中。

6. 去掉收集的废液,洗涤树脂,再加入2mL去离子水,用吸头吸去水分。

7. 加入5mL稀硫酸(HS04-)溶液,将离子树脂中的Cu2+和IO3-离子全部交换出来。

8. 将收集的稀硫酸溶液加入到一个50mL的锥形瓶中。

9. 加入20mL氯化铵铵缓冲液和10mL硫酸(HS04-)溶液,用进口漏斗加入去离子水至50mL。

10. 用三氯化铁标准溶液滴定,直至反应产生暗褐色(表明反应达到极点),记录滴定消耗的体积V。

11. 重复上述步骤,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滴定的消耗体积V来求出溶度积Ksp值。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Cu2++3Fe3+=Cu(F)3+3Fe2+根据反应式可知,每1mol Cu2+需要3mol Fe3+来滴定。

因此,Cu2+的摩尔浓度为:其中,VFe3+为滴定所需的Fe3+溶液体积,VCu2+为取样体积,MF3+为Fe3+的摩尔浓度。

同理,IO3-的摩尔浓度可由反应:2IO3-+12Fe2++10H+=I2+12Fe3++5H2O计算得到:最后,可以套用溶度积的公式,计算出Ksp的值:Ksp=[Cu2+][IO3-]=(VFe3+[Fe3+]×3VFe3+×VCu2+×MFe3+×1000)×(VFe2+[Fe2+]×12VF e2+×VIO3-×2MI03-×1000)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测定得到碘酸铜的溶度积,并分析其浓度大小。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目的要求】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1、碘酸铜Cu(IO 3)2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22sp 3[Cu ][IO ]K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23[IO ]2[Cu ]-+=,代入上式23sp 4[Cu ]K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2[Cu ]+值即可就去其溶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0lg lgt I A T I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0t IT I =表示,t I 为透过光的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来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A cl ε=其中ε——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l ε均确定,则A 只与浓度c 有关。

【实验步骤】1、配制Cu(IO 3)2饱和溶液。

取少量Cu(IO 3)2沉淀放入150mL 锥形瓶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70~80℃,充分搅拌。

冷却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计算配制·L-1、·L-1、·L-1、·L-1 Cu2+溶液所需的标准CuSO4溶液的体积。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CuSO4溶液到4只50mL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1mol·L-1的氨水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4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③用1cm比色皿在610nm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Cu2+浓度图(工作曲线)。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方法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方法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方法碘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IO3)2。

要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Ksp),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碘酸铜溶液。

可以通过称取一定质量的碘酸铜固体,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来制备该溶液。

确保溶解过程充分,并搅拌一段时间以保证溶液均匀。

最好使用去离子水或高纯度水来制备溶液,以避免杂质的干扰。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指示剂来测定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

常用的指示剂有巴西木黄(Bismarck brown)、紫金丝石紫(Potassium permanganate)、二氧化锰等。

这些指示剂能够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滴定法来测定硫酸根离子的浓度。

首先,准备一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并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然后,利用滴定管逐滴加入碘酸铜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直到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此时,滴定试剂的用量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达到了化学计量比。

根据滴定试剂的用量,可以计算出硫酸根离子的浓度。

最后,根据化学反应的配平式,我们可以通过浓度计算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

由于Cu(IO3)2 的溶解方程式是Cu(IO3)2(s)Cu2+(aq)+2IO3-(aq),它的溶度积可以由Cu2+浓度和IO3-浓度的积来计算。

这些浓度可以通过前面的步骤测定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好条件,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例如,要注意控制溶液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此外,还要注意溶液的pH值,避免酸碱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溶液中化合物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的化合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课件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课件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课件一、实验原理1.原理溶度积常数是标志固体盐在稳定电离状态下的离解程度的参量,是固体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的度量,记作Ksp。

当固体盐在稳定电离状态下的离解程度达到饱和时,它的离解程度就是溶解度,溶度又称溶解度或溶解度积,记作S或[L],为某种物质在水中达到稳定电离状态时的浓度。

Cu(IO3)2 ↔ Cu2+ + 2 IO3-Ksp = [Cu2+][IO3-]22.反应过程Na2S2O3 + 2 HCl → 2 NaCl + H2O + S + SO2KIO3 + 3 NaHSO3 → NaI + 3 H2SO4 + 3 Na2SO4 + H2OCu(IO3)2 + 4 NaI → CuI2 + 2 NaIO33.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指利用物质在可见范围内吸收光线的特性对物质浓度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物质置于一可见光源下时,随着物质的存在,某些波长的光减弱,因而导致透射光发生变化。

根据Beer-Lambert定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大小来测定样品的浓度。

二、实验目的1. 学习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学习测定溶度积常数的方法。

3. 了解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4. 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实验仪器(1) 生化离心机(刘思泉牌)(2) 恒温搅拌器(3) pH计(4) 电温箱(5) 可见分光光度计2.试剂(1) Na2S2O3,纯(Na2S2O3) 。

(2) HCl,纯。

(3) KIO3,分析纯。

(8) 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制成Cu(IO3)2溶液固体将0.5 g Cu(NO3)2·3H2O溶于10 mL蒸馏水中,汇入25 mL 50 mg/L KIO3溶液。

慢慢加入次氯酸钠溶液,直至剩下大约1 mL溶液未反应。

加蒸馏水洗涤2~3 次,再用同样数量的纯化蒸馏水清洗。

2.量取Ci用Na2CO3溶液(0.01 mol/L)调节正常的Cu2+ 离子浓度Ci一定分别称取50.0 mL Ci 和200 mL双蒸馏水(记为C1)。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精)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精)


和溶液2份,分别放入50 mL烧杯中,然后用量筒各加 实
0.05 mol·L-1磺基水杨酸溶液10 mL。在pH计上调至pH
验 技
为4.5~5.0,将此溶液转入50 mL容量瓶中,并用pH相 术
7/12
同的蒸馏水稀至刻度线。然后以磺基水杨酸溶液为空白
液测其吸光度A。
碘可 酸见 铜分 的光 溶光 度度 积法 常测 数定
的饱和溶液中[Cu2+]和[IO3-]2的乘积为一个常数:
KSP=[Cu2+][IO3-]2 (1)
碘可 酸见 铜分
式中,[Cu2+]和[IO3-]为平衡浓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
的光 溶光
度度
活度,但由于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离子强度
积法 常测
也很小,可以用浓度代替活度)。
数定
在线答疑:wxrong5093@ liu_rf1010@
用 化
CuSO4溶液5 mL和0.4 mol·L-1 HIO3溶液5 mL于100 mL烧杯中,
学 实
经搅拌后静止,使之慢慢析出淡蓝色沉淀(如果析出过慢可 验

将溶液微热)。倾去清液,将Cu(IO3)2沉淀洗净后,转入250 术
mL锥形瓶中。加水至瓶体积的1/3左右,振荡。由于碘酸铜 6/12
饱和溶液达到平衡很慢,新制备的Cu(IO3)2固体要配成饱和


(2)绘制工作曲线。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 cm比色皿,
通 用
以磺基水杨酸溶液为空白液,在波长440 nm下,测定上述溶 化

液的吸光度A,填入下表。


标准曲线溶液的吸光度


V/mL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5/12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1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了解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2、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3、学习722型和722s 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4、了解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了解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5、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6、加深对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理解。

、加深对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碘酸铜是难溶性强电解质。

碘酸铜是难溶性强电解质。

一定温度下,一定温度下,一定温度下,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已溶解的已溶解的Cu(IO 3)2电离出的Cu 2+和IO 3- 与未溶解的固体Cu(IO 3)2 之间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平衡:Cu(IO 3)2(s)ƒCu 2+(aq)+2IO 3-(aq)在一定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活度,但由于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离子强度也很小,可以用浓度代替活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2sp 3[Cu ][IO ]K +-=K sp 被称为溶度积常数,[Cu 2+]和[IO 3-]分别为沉淀—溶解平衡时Cu 2+ 和IO 3- 的浓度,单位都为mol·mol·L L -1。

K sp 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温度恒定时,K sp 的数值与Cu 2+ 和IO 3- 的浓度无关。

浓度无关。

对于Cu (IO 3)2固体溶于纯水制得的Cu (IO 3)2饱和溶液,溶液中的[IO 3-] =2[Cu 2+],所以只要测出溶液中Cu 2+的浓度,便可计算出Cu(IO 3)2的溶度积常数K sp :2223sp 3[Cu ][IO ]4[Cu ]K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u 2+的浓度。

因为在实验条件下,Cu 2+浓度很小,几乎不吸收可见光,直接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乎不吸收可见光,直接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灵敏度较低。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K s θ p = c (C u 2 + )c 2 (IO - 3 )= 4 c 3 (C u 2 + )
.
3
2. 铜离子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原理:
碘酸铜饱和溶液中的Cu2+与过量NH3·H2O作用 生成深蓝色的配离子[Cu(NH3)4] 2+ :
Cu2++4 NH3 方法:
[Cu(NH3)4]2+
.
5
实验步骤
制备Cu(IO3)2(s)
制备Cu(IO3)2(s) 显色剂 待测 光度计
饱和液
溶液
Ax
标准Cu2+
显色剂 标准
A1 光度计 A2
绘图
A
(5个)
溶液
A3
A4
A5
cx
c
K
θ sp
.
6
1. Cu(IO3)2固体的制备
2 g CuSO4·5H2O 饱和溶液
混合
70~80 ºC
15~20 min
25.00
.
9
数据处理
A
·
·
Ax
·
··
cx
c
c x = ? c(Cu)2+ = ?
Ksθp =4c3(Cu2+)
.
10
注意事项
1. 提前烘干一个100 mL的烧杯和一个漏斗。 2. 碘酸铜固体一定要洗涤去除表面吸附的铜离子
后,再制备饱和溶液。 3. 标准系列和待测溶液同时显色10 min。 4. 绘制标准曲线时用试剂空白做参比。 5. 专管专用,规范操作。
倾析法 洗涤3次
Cu(IO3)2
Cu(IO3)2
3.4 g KIO3 饱和溶液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碘酸铜是一种含有铜的无机化合物,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
定其溶度积来确定其溶解度。

溶度积是指在给定温度下,一种化合物
在水中达到平衡时离解产生离子浓度的积。

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将一
定量的固体碘酸铜溶解在纯水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溶液
中铜离子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离解产生的离子浓度,最终得到碘酸铜
的溶度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首先,需要选择纯度高的碘酸铜作为实验样品,以确保样品
的纯度。

其次,需要控制好实验温度,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此外,在测定铜离子浓度时,需要避免误差的产生,可以通过多次测定
和平均值处理数据来减小误差。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并通过
对比实验结果,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实
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实验数据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总之,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它不仅可以提
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更可以增强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时需仔细分析,从实验
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其他人,以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碘酸铜的制备及其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的制备及其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原理
新制备的Cu(IO3)2固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达到
平衡后,分离去沉淀,测定溶液中Cu2+和IO3-的浓
度,就可以算出实验温度时的Ksp值。 本实验采取分光光度法测定Cu2+的浓度。测定出 Cu2+ 的浓度后,即可求出碘酸铜的Ksp 。 用分光光度法时,可先绘制工作曲线然后得出Cu2+ 浓度,或者利用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分光光度计, 直接得出Cu2+ 的浓度值。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烧杯、抽滤瓶、50 mL容量瓶、吸量 管、定量滤纸、分光光度计 试剂:CuSO4· 5H2O、 KIO3、1mol· L-1 NH3· H2O、 0.1mol· L-1CuSO4、 K2SO4
实验步骤
一.碘酸铜的制备
如何决定
水量?
蒸馏水 1.3 g CuSO4· 5H2O 加热,溶解 溶液C
思考题
1. 加入1mol· L-1 NH3· H2O量是否要准确?能 否用量筒量取? 2. 吸取 Cu(IO3)2饱和溶液时,若吸取少量固
体,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 3. 若不使用特殊仪器,用目测法如何测定
Cu(IO3)2溶度积?
实验步骤
三. Ksp的测定 1. 配制含不同浓度Cu2+和IO3-的碘酸铜饱和溶液 (1) 取3个干燥的小烧杯并编好号,均加入少量(黄 豆般大)自制的碘酸铜和19.00 mL蒸馏水(应该 用什么仪器量水?)。 (2) 用吸量管按表1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硫酸钾 溶液。 (3) 不断地搅拌上述混合液约15 min,静置。 (4) 待溶液澄清后,用致密定量滤纸、干燥漏斗常 压过滤(滤纸不要用水润湿),滤液用编号的干 燥小烧杯收集,沉淀不要转移到滤纸上。
实验步骤
三.Ksp的测定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u2+的浓度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

配制。
制备好的饱和溶液,取其清液用干燥的长颈漏斗过滤, 滤液用干燥的烧杯接收。
( 2 )测定吸光度。用 10 mL 移液管移取过滤后的饱 和溶液 2 份,分别放入 50 mL 烧杯中,然后用量筒各加 0.05 mol· L-1磺基水杨酸溶液10 mL。在pH计上调至pH为 4.5 ~ 5.0 ,将此溶液转入 50 mL 容量瓶中,并用 pH 相同
( 2 )绘制工作曲线。在分光光度计上,用 1 cm 比色皿, 以磺基水杨酸溶液为空白液,在波长 440 nm 下,测定上述溶 液的吸光度A,填入下表。
标准曲线溶液的吸光度 V/mL m(Cu2+)/mg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经搅拌后静止,使之慢慢析出淡蓝色沉淀(如果析出过慢可 将溶液微热)。倾去清液,将Cu(IO3)2沉淀洗净后,转入250
mL 锥形瓶中。加水至瓶体积的 1/3 左右,振荡。由于碘酸铜
饱和溶液达到平衡很慢,新制备的 Cu(IO3)2 固体要配成饱和 溶液需2~3天才能达到平衡。因此饱和溶液可在上次实验中
次洗涤沉淀。
89.5 问题讨论
(1)实验室用新制备的Cu(IO3)2固体配饱和溶液时,
多次洗涤的作用是什么?
( 2 )除用光度法测定外,还有哪些方法可测定 Cu(IO3)2的溶度积? (3)可否在室温下直接制备饱和溶液?
89.6 参考答案
( 1 )实验室用新制备的 Cu(IO3)2 固体配饱和溶液时,多
KSP值。在制备碘酸铜饱和溶液时,析出的 Cu(IO3)2 沉淀中吸 附了少量的 Cu2+ 。如不洗至无 Cu2+, 则测定时,饱和溶液中

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

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

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1.引言在化学领域,溶度积常数(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是指在某种溶液中,特定物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它的溶解度乘积所得的一种常数。

其中,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所达到的最大溶解度。

溶度积常数的大小决定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反应的可行性。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及其实验方法。

2.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碘酸铜在水溶液中的溶度积常数,以进一步了解碘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3.实验原理由于碘酸铜在水溶液中是一个可逆反应的过程,所以可以用溶度积常数公式来计算其溶解度。

碘酸铜(Cu(IO3)2)的化学平衡方程式为:Cu(IO3)2(s) <=> Cu2+(aq) + 2IO3-(aq)在一定温度下,Cu2+和IO3-在水中的浓度可以通过溶度积常数公式计算得出。

公式如下:Ksp = [Cu2+][IO3-]^2其中,Ksp为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Cu2+]为铜离子的浓度,[IO3-]为碘酸根离子的浓度。

通过实验测定Cu2+和IO3-的浓度,再代入公式计算Ksp的值。

4.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

取一定量的碘酸铜,并将其加入足够量的去离子水中,摇晃至完全溶解。

(2)制备稀溶液。

取10 ml的碘酸铜溶液,加入10 ml 的去离子水,得到初始溶液。

再将初始溶液分别稀释到1、10和100倍浓度的稀溶液中。

(3)进行沉淀实验。

将浓度不同的稀溶液沉淀,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物的质地等变化,判断其产生的沉淀物,以此判断产生的沉淀物为Cu(IO3)2或其他杂质沉淀。

(4)以差减法计算Cu2+和IO3-的浓度。

通过上述实验,知道了碘酸铜在不同浓度下产生沉淀的情况,进而确定Cu2+和IO3-的浓度。

差减法即是通过初始浓度减去沉淀后的浓度计算得到。

(5)计算溶度积常数Ksp。

通过浓度计算公式,代入已知值计算得到。

5.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实验器材和试剂纯度,以及实验室环境的卫生。

碘酸铜的实验报告(3篇)

碘酸铜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碘酸铜的制备方法。

2. 了解碘酸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碘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IO3)2。

它是一种蓝色晶体,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在实验中,通过将碘化钠与硝酸铜溶液混合,使碘离子与铜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碘酸铜沉淀。

然后,通过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净的碘酸铜晶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碘化钠(NaI)- 硝酸铜(Cu(NO3)2·3H2O)- 硝酸(HNO3)- 氢氧化钠(NaOH)- 水合乙二醇(C2H6O2·2H2O)- 无水乙醇(C2H5OH)- 蒸馏水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滤纸- 滤斗- 烘箱- 分析天平- 移液管- 容量瓶- 滴定管- 酸式滴定瓶四、实验步骤1. 制备碘酸铜溶液:- 称取0.5g碘化钠和0.5g硝酸铜·3H2O,分别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

- 将两种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2. 制备碘酸铜沉淀:- 将混合溶液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 滴加少量硝酸,使溶液呈酸性。

- 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继续搅拌。

- 继续加入硝酸,直至沉淀完全溶解。

3. 过滤与洗涤:- 将溶液过滤,收集沉淀于滤纸上。

- 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直至滤液无色。

4. 干燥与称重:- 将沉淀放入烘箱中,在60℃下干燥2小时。

- 称取干燥后的碘酸铜质量。

5. 性质研究:- 将干燥后的碘酸铜晶体溶解于水合乙二醇中,观察其溶解性。

- 将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沉淀的生成。

- 将溶液加入无水乙醇中,观察沉淀的溶解。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碘酸铜的制备:- 成功制备了碘酸铜沉淀,质量为0.4g。

2. 性质研究:- 碘酸铜可溶于水合乙二醇,但不溶于无水乙醇。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说明碘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六、实验结论1. 成功制备了碘酸铜,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朗伯-比尔定律指导下的两个实验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朗伯-比尔定律指导下的两个实验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朗伯-比尔定律指导下的两个实验——光度法测定三价铬配合物的分裂能、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一、分光光度计的使用1)光吸收原理:一束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中的吸光物质(溶质)能吸收一部分光。

物质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

如果J。

为入射光强度, J t为透过光强度,则J t/J。

为透光率。

一般将lgJ。

/J t,定义为吸光度(或称光密度),以A表示。

吸光度越大,溶液吸收的光越多。

朗伯—比尔定律指出;一束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液层厚度成正比。

即:A=εbc式中c(mol﹒dm-3)为溶液浓度,b(cm)为液层厚度,ε是个比例常数,叫吸光系数。

它取决于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的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某一吸光物质的ε值就是一定的(即为溶液中有色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液层厚度一定时,吸光度只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2)分光光度计测定原理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发出白光,通过棱镜分解或衍射光栅的色散变成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单色光经过待侧溶液使透过光射在光电池或光电管上变成电信号,在检流计上或读数电表上就直接显示出吸光度。

3)使用注意事项○1比色皿•在同一测定中使用的比色皿厚度必须一致。

•比色皿—般用自来水、蒸馏水洗涤,然后用比色溶液荡洗3次,再装入比色溶液。

用吸水纸将器壁沾附的液体擦干,对光观察时,光面应清洁透明,没有气泡沾附于内壁,即可放入比色皿架中。

•拿比色皿时,应拿两边磨砂面(毛面),不要用手指直接接触其透光面(光面),以免沾上油污或磨损,影响其透光率。

二、光度法测定三价铬配合物的分裂能1)测定原理: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最大吸收波长因物质而异,但不随该物质浓度改变而变化(吸光度大小随该物质浓度不同而变化),显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量该溶液的吸光度,其灵敏度和准确度都是最高。

因此在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量前都需先测量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出光的吸收曲线(又称吸收光谱),然后选择最大吸收光谱进行测量。

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实验报告

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实验报告

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由碘酸铜溶解而形成的乙炔溶液发生光吸收,随着溶液发生变化,吸收光谱变化,根据光谱变化可以测定碘酸铜溶度积。

实验材料:碘酸铜、稀盐酸、1.0mol/L Na2SO4, 50.0mg/L 1- 4- 威苯醇 (C5H10O2),滴定管、移液管、滤纸等。

实验过程:
1、将实验用碘酸铜放入容量为10ml的滴定管中,加入1.0mol·L-1的稀盐酸,配制容量为25ml的被测溶液。

2、将0.50mg/L的1-4-威苯醇加入滴定管内,拧紧密封盖,放置在室温下24h,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放入光度计测量溶液。

实验结果:
1、溶液中碘酸铜容量为25ml,变液颜色由浅棕色至深棕色,溶液呈褐色。

2、比较实验前后的光度值,体现出碘酸铜溶解的改变。

光度过程中,随着溶液的浓
度增加,光度值依次变化:7.104、7.660、7.993、8.112、8.245、8.338。

3、把上述测试溶液全量收集,不加任何试剂,升温至80℃,将乙炔全部析出,溶液颜色变至无色,转成滤纸。

实验结论:碘酸铜溶度积(CuI2)为8.338 g/L。

评价:本实验可通过光度法准确快速测定碘酸铜溶度积(CuI2),数据结果准确。

(九)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九)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目的要求】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1、碘酸铜Cu(IO 3)2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22sp 3[Cu ][IO ]K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23[IO ]2[Cu ]-+=,代入上式23sp 4[Cu ]K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2[Cu ]+值即可就去其溶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0lg lgt I A T I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0t IT I =表示,t I 为透过光的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来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A cl ε= 其中ε——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l ε均确定,则A 只与浓度c 有关。

【实验步骤】1、配制Cu(IO 3)2饱和溶液。

取少量Cu(IO 3)2沉淀放入150mL 锥形瓶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70~80℃,充分搅拌。

冷却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计算配制 ·L -1、·L -1、·L -1、·L -1 Cu 2+溶液所需的标准CuSO 4溶液的体积。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CuSO 4溶液到4只50mL 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 1mol·L -1的氨水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③用1cm 比色皿在610nm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4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 -Cu 2+浓度图(工作曲线)。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了解“溶度积”的概念。

2. 熟悉测定溶度积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溶度积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Ksp)是指某种电离化合物在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的浓度乘积,即Ksp= [M+]n [Xn-]m其中,[M+]与[Xn-]分别表示电离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浓度,n、m分别为阳离子、阴离子的电荷数。

溶度积越大,表示化合物越难溶,反之溶度积越小,表示化合物越易溶。

碘酸铜是一种蓝色晶体,可以溶于水中,其溶解方程式为:Cu(IO3)2(s) ↔ Cu2+(aq) + 2 IO3-(aq)其溶度积表达式为:它可以用于测定铜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以及溶解度限制的问题。

3. 影响溶度积的因素(1)离子间吸引力。

当离子间吸引力大,离子复合形成化合物时,其溶度积较小,难于溶解;反之,吸引力小,比较容易溶解。

(2)温度。

温度升高时,溶度积通常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3)离子强度。

当溶液中杂质离子含量增加时,会大量各种离子间进行副反应,导致一些盐减少溶解,溶度积减小。

(4) pH值。

若 pK= 9.24,pH < 9.24 时,Cu(IO3)2 是稳定的,Cu2+、IO3- 都不会发生水解反应。

当 pH > 9.24 时,OH- 离子引起水解反应生成 Cu(OH)2沉淀,相应溶度积减小。

三、实验操作1. 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器材:容量瓶、分析天平、磁子、比色皿、取样器、橙色滤光片等。

试剂:碘酸铜、稀硝酸、无水醋酸、无水乙醇、去离子水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标准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碘酸铜称量至0.5L容量瓶中,加入3~4滴稀硝酸,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到1mol/L的标准溶液。

(2)测定浓度:取50ml 铜离子溶液放入磁子中,加入25ml 的无水醋酸,搅拌后加入亚硝酸钠到橙色消失为止,测量稀释后的最终体积,得到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

碘酸铜实验报告模板

碘酸铜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2. 通过实验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3. 学习722型和722s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4.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原理碘酸铜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Cu(I)2O7和I2的平衡反应,其溶度积表达式为:\[ K_{sp} = [Cu^{2+}][I^{-}]^2 \]通过分光光度法,可以测定Cu2+和I-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

四、实验材料1. 碘酸铜固体;2. 稀硫酸;3. 硫氰酸钾溶液;4. 722型和722s型分光光度计;5. 容量瓶;6. 移液管;7. 烧杯;8. 玻璃棒;9. 滤纸;10. 实验记录纸。

五、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碘酸铜固体,溶解于适量的稀硫酸中;2. 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稀硫酸定容至刻度;3. 使用移液管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加入适量的硫氰酸钾溶液;4. 将溶液置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5. 根据标准曲线或计算公式,确定Cu2+和I-的浓度;6. 根据溶度积公式,计算碘酸铜的溶度积。

六、实验数据记录1. 称取的碘酸铜质量(g);2. 溶解后的溶液体积(mL);3. 硫氰酸钾溶液的体积(mL);4. 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值;5. 计算得到的Cu2+和I-的浓度(mol/L);6. 计算得到的碘酸铜溶度积(Ksp)。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Cu2+和I-的标准曲线;2.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实验中Cu2+和I-的浓度;3. 根据溶度积公式,计算碘酸铜的溶度积;4.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探讨误差来源。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碘酸铜的溶度积,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光度法测定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提高了化学实验技能。

九、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有哪些?2. 如何减小实验误差?3. 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十、实验反思通过本次实验,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 分光光度法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
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
1、碘酸铜
Cu(IO 3) 2 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
K sp [Cu 2 ] [IO 3 ]2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
[IO 3 ] 2[Cu 2 ] ,代入上式 K sp 4[Cu 2 ]3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
[Cu 2 ] 值即可就去其溶
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A
lg T lg I 0
(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 T
I t
表示, I t 为透过光的强度,
I 0
为入射光的强度) ,来
I t
I 0
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 朗伯 - 比尔定律 ( 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
溶液的浓度 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
l 的乘积成正比
A
cl
其中
——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
, l 均确定,则 A 只与浓
度 c 有关。

【实验步骤】
1、配制 Cu(IO 3) 2 饱和溶液。

取少量 Cu(IO 3) 2 沉淀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加入 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 70~80℃,充分搅拌。

冷却
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1-1 -1-1 2+
CuSO4溶液的体积。

①计算配制·L 、·L 、·L 、·L Cu 溶液所需的标准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
4 -1
CuSO溶液到 4 只 50mL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1mol·L的氨水溶液,
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③用 1cm 比色皿在610nm 的条件下用721 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 4 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
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Cu2+浓度图(工作曲线)。

3、 Cu(IO 3) 2饱和溶液中 Cu2+浓度的测定。

①用吸量管两次分别吸取 (IO 3) 2饱和溶液和 1mol·L-1的氨水溶液,注入两只干燥的50mL小烧杯中,混合
均匀后用 1cm 比色皿在610nm 的条件下用721 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求其平均值即为 Cu(IO 3) 2 饱和溶液的吸光度A。

②在工作曲线上根据相应的吸光度求出【数据记录与结果处理】
1、数据记录
标准 CuSO4溶液浓度 / (mol·L-1)
实验组
配制 CuSO4溶液浓度 / (mol·L-1)计算所需标准CuSO4溶液体积/mL 加入 NH3· H2O溶液体积/mL
2+
Cu 的浓度。

标准溶液1标准溶液2标准溶液3标准溶液 4
吸光度 A
A 27.378 [Cu 2 ] 0.0045 ,代入数据得 [Cu 2 ] 0.00363mol L 1;
则K sp4[Cu2]3 4 0.003633 1.91 10 7。

(如用坐标纸法,则[Cu 2 ] 0.00350mol L 1,K sp 4[Cu2 ] 3 4 0.003503 1.71 10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