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采莲曲》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一、刘方平及其《采莲曲》刘方平(约公元前229-前174),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杂剧的开山鼻祖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采莲曲》。
《采莲曲》是刘方平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以及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刘方平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性情感的把握。
二、《采莲曲》的详细译文1. 译文《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首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三、《采莲曲》的深入解读1. 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在《采莲曲》中,刘方平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写技巧。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南塘秋景中的莲花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莲塘中莲花田田的景象。
2. 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在《采莲曲》中,刘方平巧妙地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低首弄莲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快乐与相思之情。
他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一种纯真而又深情的心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语通过对刘方平的《采莲曲》进行详细的译文和深入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杂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刘方平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情感把握,成功地创作了《采莲曲》这首永恒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心境表达,他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共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快乐与相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触动人心,让人在读中有所启发和感悟。
而《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歌作品,它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纯真。
希望大家在阅读《采莲曲》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刘方平的诗心与才华。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译文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注释溆(xù):指水塘边。
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畏:怕。
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
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
小学必备古诗16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160首01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03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4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5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6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07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8 李白《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09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4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5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7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8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2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
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意对即可)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那么关于中秋节古诗词《月夜》赏析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唐代刘方平七言绝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为民歌体裁,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整理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整理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刘方平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擅长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写的诗有哪些,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1朝代:唐朝|:刘方平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2朝代:唐朝|:刘方平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波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乌栖曲二首朝代:唐朝|:刘方平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3朝代:唐朝|:刘方平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4朝代:唐朝|:刘方平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5朝代:唐朝|:刘方平新岁芳梅树,繁花四周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6朝代:唐朝|:刘方平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7朝代:唐朝|:刘方平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寄陇右严判官朝代:唐朝|:刘方平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采莲曲》译文注释及赏析
《采莲曲》译文注释及赏析诗人笔下生风,使一曲采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采莲曲唐代: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及注释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赏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莲花诗词大全100首
莲花诗词大全100首1、【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古风】唐·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3、【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无题·其二》】唐·唐·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莲花】唐·温庭筠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6、【莲】唐·唐彦谦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著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7、【咏双开莲花】唐·刘商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8、【芙蓉】唐·温庭筠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
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
浓艳香露里,美人青镜中。
南楼未归客,一夕练塘东。
9、【独芙蓉】唐王贞白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蘋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鸟游。
10、【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1、【采莲曲】隋·殷英童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12、【折荷有赠】唐·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13、【采莲】南朝·梁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采莲曲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采莲曲《采莲曲》(王昌龄)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衍生注释:“罗裙”指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芙蓉”就是荷花。
这里说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颜色一样,好像是同一种料子裁剪出来的。
采莲女的脸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所以说“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表示采莲女混入荷塘之中。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采莲女在荷塘中采莲的情景。
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看啊,那荷叶与罗裙像是一色裁出的,多美的想象啊!采莲女的脸就像盛开的荷花一样娇艳,当她们进入荷塘深处,就好像消失在一片绿色和粉色之中了。
只能听到歌声才发觉有人在那里。
这就像一幅灵动的画,把那种若隐若现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画面多美妙啊,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悄悄拂过心头。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作多写边塞、闺情宫怨等主题,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他的人生经历比较坎坷,但是这些经历也丰富了他的创作内涵。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公园的荷花池玩,看到满池的荷叶和荷花,我突然就想到了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那荷叶层层叠叠,就像少女的罗裙一样随风摆动,荷花呢,粉粉嫩嫩的,真像少女娇羞的脸庞。
我对小伙伴说:“你看这荷花池,像不像王昌龄诗里的采莲场景呢?”小伙伴回答:“真的好像啊,仿佛能看到采莲女在荷叶间穿梭呢。
”这时候,一阵风吹过,荷叶沙沙作响,真的好像能听到采莲女的歌声呢。
我就感叹,王昌龄真的太厉害了,能把这样的场景写得这么生动。
我觉得诗的魅力就在于此,能让我们看到千百年前的美景。
《采莲曲》(白居易)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一、衍生注释:“萦波”是指在水波上回旋漂浮。
“飐风”就是随风摇曳。
“碧玉搔头”是一种碧玉做的簪子。
这里描写了荷叶、荷花在风中的姿态,小船在荷花深处穿梭。
《采莲曲》刘方平的唐诗鉴赏
《采莲曲》刘方平的唐诗鉴赏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诗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许多诗人都赋有《采莲曲》的形象,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勤劳和勇敢。
开始二句,描绘江南日暮时分,晚霞映照着清江,江面金波粼粼。
忽然,江风中传来清甜、宛转的江南民歌声。
一叶采莲舟,从远处飘来,穿行在荷花丛中。
舟上是一位风姿绰约的采莲少女。
次句的'“艳”字与首句的“清”字相互呼应,可以想见这位少女美丽的身影正在清澈的江水中荡漾。
“楚腰”二字,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节,突现人物的轻盈体态。
《韩非子·二柄》中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此后称女子细腰为“楚腰”“荆歌”和“楚腰”还点染出浓郁的江南水乡地方风情。
“采莲从小惯”,这句话说得很平常、很朴实,却说明她从小就采莲,习惯了艰苦的劳动生活。
“惯”字用得极妙,表明她采莲的熟练能干,她勤劳朴实的本色。
紧接着“十五即乘潮”,是说她十五岁就乘舟弄潮、驱驾风浪。
如此惊心动魄的劳动生活历程,她却以淡淡的口吻道来,足见这位体态轻盈的少女,非常勇敢,气魄非凡。
至此,一位美丽爽朗、勤劳朴实而又勇敢豪迈的采莲女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刘方平的这首《采莲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采莲女的勤劳和勇敢,使人读后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健康纯朴的外貌美和心灵美。
【诗歌鉴赏】刘方平《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方平《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刘方平《采莲曲》原文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使唤,十五即为乘潮。
刘方平《采莲曲》翻译等待更新刘方平《采莲曲》赏析《采莲曲》就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搬》七曲之一,内容多描绘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年来写下采莲曲的很多,但写下得出众也颇不难。
而这首小诗就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一个调皮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演唱的又就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秘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整体表现了她的勤奋,边改采边演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开心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克鲁托有动,一幅充满著浓烈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用户于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使唤”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悉她采莲娴熟,另一方面也表明她身心健康质朴,从小就培育出来勤奋的品质。
联系日暮采莲,自然使人了解到采莲就是项艰巨的劳动,充分反映出来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顺势拎出来第四句“十五即为乘潮”,并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够操控风浪,该是多么坚强多么勤奋啊!这两句不仅写下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并使人享用至一种身心健康淳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
月夜刘方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月夜刘方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月夜刘方平原文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原文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月夜刘方平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月夜刘方平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
《采莲曲》原文赏析
《采莲曲》原文赏析《采莲曲》原文赏析6篇《采莲曲》原文赏析1原文: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词赏析:《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
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方平《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
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
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
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