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王昌龄《采莲曲》(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昌龄《采莲曲》(带拼音、注释、译文)《采cǎi莲lián曲qǔ》作zuò者zhě: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荷hé叶yè罗luó裙qún一yí色sè裁cái,芙fú蓉róng向xiàng脸liǎn两liǎng边biān开kāi。
乱luàn入rù池chí中zhōng 看kàn不bú见jiàn,闻wén歌gē始shǐ觉jiào有yǒu人rén来lái。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译文:采莲少女和荷叶颜色相同,简直像同一颜色布料裁剪的,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采莲少女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古诗词】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诗意
【古诗词】采莲曲全诗的意思及诗意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
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
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
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
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
有本事载,王
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采莲曲》古诗词
采莲曲①若耶溪②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④,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⑤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⑥空断肠。
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1]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2]作品赏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 《采莲曲》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采莲曲》译文及赏析《采莲曲》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古诗鉴赏
《采莲曲》古诗鉴赏《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5卷第10首。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采莲曲》注释1、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芙蓉衣:本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
”棹、桡、枻,均为船桨。
5、屿:岛。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J女。
9、把:攀,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
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连丝:怜思之谐音。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
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采莲曲》赏析莲即荷花。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作者:唐·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
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
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
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采莲曲》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采莲曲体裁:诗题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名字:王昌龄年代:唐代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原文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
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赏析二:思想内容《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赏析三:艺术特色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
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 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 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 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 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 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 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 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 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 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 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 而是 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 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 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 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 叶、 艳艳荷花丛中, 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 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 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 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 的风致。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芙蓉:即莲花、荷花。
向脸:照脸,人脸和花互相辉映,同样美丽。
乱入:即杂入、混入。
【大意】
在满塘碧绿的莲叶中,采莲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远远望去,简直分不出哪是莲叶,哪是裙子;姑娘们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莲花中间,让人分不出哪是红莲,哪是脸庞。
她们在莲塘中,与绿叶红莲浑为一体。
忽然,莲塘里传出欢乐的歌声,原来是她们采着莲藕过来了。
釆莲曲古诗词
釆莲曲古诗词《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运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
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
●《采莲曲》全诗内容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采莲曲》全诗译文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
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
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
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
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
城南大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
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
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
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
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
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
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
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
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采莲曲》全诗赏析王勃的这首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代表着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气。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采莲曲古诗意思及注释
采莲曲古诗意思及注释《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本文整理了《采莲曲》原诗及注释。
《采莲曲》原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希望对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注释】①菱叶萦波荷飐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
荷-指荷叶。
下句写花。
②搔头:簪的别名。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
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
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采莲曲》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采莲曲》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采莲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作品原文:采莲曲李白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作品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作品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创作背景: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
作品鉴赏: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莲曲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地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
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估计他的文学、政治活动时期在唐懿宗成通至昭宗乾宁、光化年间,大约有三十年光景,他的第一诗集名《云台编》三卷。
是随从昭宗避难华州,住在云台道院时所编。
归隐之后,又编成《宜阳集》三卷。
但现在他的诗集已统称《云台编》。
郑谷是晚唐一位重要诗人。
在他的时代,是诗坛领袖。
他和许棠、任涛、张【虫宾】、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是同时人,当时合称“芳林十哲”,后世称“咸通十哲”,与“大历十才子”先后辉映。
温宪是温庭筠的儿子。
郑《唐才子传》称其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这一评语,其实偏低了。
“不俚”是作诗的起码要求,“清婉明白”也止是初学作诗者的基本标准。
一个著名诗人,必然已能超过这两个标准。
郑谷诗致力于五、七言律诗,写景叙情,善于贴切;属对炼句,亦极工致,但气分风骨,终不及大历诸家。
赠荷花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煞心肝.前二句是“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诗人是说人间世的花和叶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后面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则是说只有绿色的荷色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最后两句“此花此叶长相应,翠减红衰愁杀人。
”意思是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杀心肝.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
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
一旦被慧眼识中。
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
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
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
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
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
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
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
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
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同时,也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
白色的莲花经常被其他姿色艳丽的花所欺。
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又有谁人察觉?在天欲破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白莲正在悄然凋零。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
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
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不过这首诗为读者所欣赏,主要在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有的本子作“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
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
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间的事情),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
全诗托物寄兴,把花拟人化,创造了一个既超凡脱俗又极平实具体的画面。
陆龟蒙苏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莲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莲》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