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的诗意
采莲曲诗意简短
采莲曲诗意简短1.采莲曲的诗意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的《采莲曲》籂粻焚救莳嚼锋楔福盲则专在借荷写情上下了功夫:“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
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
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question/159644500.html。
2.采莲曲诗意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原文赏析: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扩展资料:《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全诗的意思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属于乐府清商曲辞。
这首诗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表达了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同时,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以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采莲曲》全诗如下: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意解释:
- “若耶溪边采莲女”指的是在若耶溪边采摘莲花的女子。
- “笑隔荷花共人语”描述的是她们在荷花丛中笑着与人交谈的情景。
- “日照新妆水底明”指的是阳光照耀下,她们的新妆在水底显得格外明亮。
- “风飘香袂空中举”形容的是微风吹起她们的衣袖,香气在空中飘散。
- “岸上谁家游冶郎”指的是岸边有谁家的年轻男子在游荡。
- “三三五五映垂杨”描绘的是他们三三两两地映衬在垂柳下的身影。
- “紫骝嘶入落花去”是指良马在落花中嘶鸣。
- “见此踟蹰空断肠”表达了诗人看到这一切时,感到的犹豫和心中的悲伤。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莲图,还蕴含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美好时光难以把握的感慨。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希望对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注释】①菱叶萦波荷飐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
荷-指荷叶。
下句写花。
②搔头:簪的别名。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
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
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古诗词】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接下来分享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个采莲的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以下是对该诗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采莲曲》的意思解释:
该诗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采莲为主题,通过对她的情感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她对采莲的痴迷与投入,并隐喻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注释:
1. 荷叶:荷花的叶子,采莲的工具和动作的象征。
2. 斜槛:倾斜的门槛,意味着入门困难,指代爱情的困难。
3. 浮萍草:浮在水面的草,表现采莲的环境。
4. 朝意嫩:朝霞的颜色鲜嫩,意味着女子年轻美丽。
5. 足云霓:脚印如彩虹,形容女子的动作轻盈。
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文观止》:《采莲曲》是唐代服部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结合该文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习题进行理解和学习。
2. 女性诗歌研究:该诗表现了古代女性特有的情感和心境,在研究女性诗歌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王昌龄研究:对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采莲曲》。
4. 古代爱情诗歌研究:将《采莲曲》置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背景
中,与其他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唐代文化研究: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可以结合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
总结:
通过对《采莲曲》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女性、古代诗歌和唐代文化的知识。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注明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欢迎来参考!原文: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翻译: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
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
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
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阅读答案:试题:(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是怎样的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是什么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赏析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注明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欢迎来参考!原文: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翻译: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
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
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
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阅读答案:试题:(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的意思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采莲曲的意思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
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
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
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
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诗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
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王昌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采莲曲赏析,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热爱大自然,也从采莲曲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赏析一】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赏析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采莲曲的诗意和注释
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字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注释: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拓展:《采莲曲》(作者:王勃)唐诗赏析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曲的意思是什么
采莲曲的意思是什么
《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和翻译
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代指莲花。
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译文:
1、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采莲曲的诗意和注释
采莲曲的诗意和注释
采莲曲的诗意:《采莲曲》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注释
⑴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⑵“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⑶浦(pǔ)口:江湖会合处。
浦,水滨。
⑷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⑸芙蓉:指荷花。
⑹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采莲曲》原文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莲曲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
“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