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采莲曲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清代李渔在《芙蕖》一文中说:“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可知荷花供人观赏时间之长,因而采莲异于一般的农事收获,因其在绿荷粉莲丛中进行而充满诗情画意。
王昌龄的七绝《采莲曲》,以其俊赏审美能力,非凡的表现技巧,描绘姑娘们荷塘采莲的一个小景,给人们以清新艳美的艺术享受。
品读开头两句,便叫人拍案称绝。
姑娘们在荷塘里采莲,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共粉脸并艳。
这些姑娘们也真会打扮自己,她们置身于绿叶鲜花丛中,跟环境的色彩是何等和谐啊。
强烈的对比色彩固然鲜艳夺目,然而色彩的和谐熨贴更能给人们怡然舒心的享受。
“一色裁”的“裁”字,简直使人感到配之甚宜,巧夺天工。
“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更是妙笔生花。
此句是写人还是写花?委实难分。
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若再作些点缀衬托,便更加增姿添色。
莲花,姑娘的脸蛋,都是很美的。
在这诗句中,粉莲因靠香腮而分外娇姿欲滴,香腮因近粉莲而倍加艳丽生辉。
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和成人花合一的艺术境界。
“乱入池中看不见”,便是这境界的概括。
上述诗句还只是以其画面的色彩可目于人,加上“闻歌始觉有人来”,便声色俱佳了。
读之如听到甜甜的歌喉,似看到收获的欢乐。
人的活动,给荷塘带来了生气,增添了灵秀。
在结构上,这首诗用的是倒叙方法。
按照思路,当从第三句开始,诗人来到满是荷花的荡边,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听到歌声,才见采莲人已缓移轻舟,由远而近。
定睛细看,嗨,这才发现了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诗人将这一发现,用特写镜头冠于篇首,是乐章上的重音,是感情上的强调,目的是让人看个满足,赏个尽兴。
采莲曲翻译唐王昌龄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 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 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 花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 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 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 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 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 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 “七绝圣手”。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
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 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 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
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诗句: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
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
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
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代指莲花。
)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原文,翻译,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赏析一、采莲曲原文东篱把酒待月西,魂归何处问无答。
白露一丝轻似电,秋风吹散忆悠悠。
梦回吹角连营陇,兰麝犹存孟女墓。
人在天涯心却在,采莲人不见,空江水流。
二、采莲曲翻译在东边的篱笆旁,我抱着酒杯等待着月亮升起,问着心灵归宿之问,却没有任何答案。
白色的露珠如同电光一般晶莹剔透,秋风轻吹,飘散着遥远的思绪。
在梦中回到吹奏战斗的角连营,感慨着兰麝香还散落在孟女的墓地里。
心灵虽在远方,但身影却不见了,空空的江水继续流淌。
三、采莲曲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形式上是调子朝夕,风格上则体现了骚体诗的特点,以感伤怀旧为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古诗自古就为人所传颂,传说它是一首用于悼念白居易妻子死亡的哀乐之曲,因为白居易妻子最喜欢采莲,所以《采莲曲》便被传为悼念妻子的经典曲目之一。
诗歌开头写“东篱把酒待月西”,形象地描绘了白居易的心境,他孤独寂寞地站在篱笆旁,拿着酒杯等待着月亮升起。
诗人的魂灵无处回归,对生命中的归宿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让人倍感深刻。
然而,诗歌中最具感染力的是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描绘。
白色的露珠轻柔地覆盖在莲叶上,一个人在晚风中探寻,若有所失。
梦中回到角连营,感慨兰麝香还散落在女儿墓地里,这是情感上的喟叹,也是理想和信仰向内心时而出现的回音。
“人在天涯心却在,采莲人不见,空江水流”最后一句在形式上是回环的,同时也是最为深刻动人的句子。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诗或许体现了作者对远方爱人的期盼之情,也可能表现了他对生命本身的怀疑和怅惘之心。
这句诗具有不同的解读余地,正如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和理解。
综上所述,采莲曲既是一首描述生活场景的诗,也是一首展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的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古诗鉴赏
《采莲曲》古诗鉴赏《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5卷第10首。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采莲曲》注释1、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芙蓉衣:本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
”棹、桡、枻,均为船桨。
5、屿:岛。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J女。
9、把:攀,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
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连丝:怜思之谐音。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
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采莲曲》赏析莲即荷花。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作者:唐·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
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
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
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采莲曲 王昌龄 古诗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采莲曲这首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上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进莲池中不见踪影了踪影,听见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钓竿而存有疏孔的丝织品做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到: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晓得。
鉴赏这首诗写下的就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负面描绘,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蓝、荷花与脸庞一样白、不见踪影人影言歌声等手法予以衬托描绘,精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做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就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想她们在这画面上发生,而是使她们夹杂着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并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使全诗别具一种惹来人玩味的迷人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想,就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古诗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翻译赏析《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赏析】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古诗采莲曲朗诵
《古诗采莲曲朗诵》
采莲曲(其一)
刘禹锡(唐代)其一: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注释】①菡萏(hanjue):即荷花.②十顷陂(beibei):古代有名的大湖泊.陂(bei):水边平地.③小姑:指采莲少女.④晚来:傍晚时分.⑤弄水船头:趁着采莲人在采莲船上洗刷的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去戏弄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们.⑥更脱:重新解开.⑦裹:包扎.⑧鸭儿:指小船. 【韵译】在这香气扑鼻的荷塘里,生长着许多菡萏。
十顷宽广的池塘,采莲的小姑娘来得特别迟缓。
到了傍晚,她才提起裙摆,翩翩起舞,尽情玩耍。
看那她,穿着粉红色的衣裳,刚要向前面划去,却又停下来;解开红裙的纽扣,卷起水中的荷叶,遮盖小船。
她真是太淘气了!
采莲曲(其二)刘禹锡(唐代)其二: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①菱叶:菱角叶子.萦波:随波飘荡.飐:摇动.②逢郎:遇见心上人.欲语:想说话.③碧玉:用碧玉做的簪子,这里形容采莲少女的美貌.搔头:用手摸头发。
釆莲曲古诗词
釆莲曲古诗词《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运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
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
●《采莲曲》全诗内容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采莲曲》全诗译文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
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
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
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
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
城南大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
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
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
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
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
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
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
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
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采莲曲》全诗赏析王勃的这首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代表着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气。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采莲曲古诗词
采莲曲古诗词古诗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翻译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解释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飐(zhǎn):摇曳;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
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
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诗文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采莲曲古诗诗意和译文
采莲曲古诗诗意和译文
《采莲曲》的诗意和译文如下:
诗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的意思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以下是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这首诗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形象地刻画出采莲女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情景。
采莲女穿着绿色的裙子,与荷叶颜色相近,仿佛裁剪自同一片荷塘;她们的脸庞映衬在盛开的荷花之间,显得格外娇美。
后两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述了采莲女在密集的荷叶与荷花之中穿梭劳作,身影难辨,直到听到她们悠扬的歌声,人们才意识到池中有采莲女在忙碌。
整首诗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江南采莲的独特风情和采莲女们的美丽倩影。
采莲曲 王昌龄 古诗意思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
意思是: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全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参考内容:作者却自始至终不
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
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升析
(梳理·记录·拓展5分钟)
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诗人王昌龄带我们来到一片多么迷人的荷塘啊!
当堂检测
(5分钟)
背诵并默写古诗。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课题:古诗诵读《采莲曲》
【学习目标】:1、会认“莲、罗、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重难点】:正确流静之美。
【导入新课】:
【定向导学·互动助学·当堂检测】
自研自析
(内容·学法·时间5分钟)
1、自由读读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古诗,读通读顺
互探互析
(内容·形式·时间5分钟)
小组互动对学:
1、对子学习本课3个生字。
小组互动群学:
1、诗中的内容你读懂了哪些?
2、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展示共析
(内容·方式·时间20分钟)
品读古诗,讲解诗意,体会文中情感。
1、交流诗中读懂的内容。
2、读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结合具体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