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张静婉采莲曲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0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0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色,使人凄怆断肠。

《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一首描写采莲少女的古诗,诗中洋溢着少男少女欢快娱乐的微妙爱情情怀。

本文采莲曲李白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这是李白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并非律诗,其中诗题的‘采莲曲’是一个古曲名。

其原文如下: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中心大意:主要描写了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全诗主要表达的应该是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简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赏析: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曲前两句诗的意思

采莲曲前两句诗的意思

采莲曲前两句诗的意思
《采莲曲》的前两句诗是:“莲池潋滟晚风拂,采莲南塘秋水多”。

诗人把自己身处一片夕阳极盛、宁静美丽的池塘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采莲曲以池塘采莲活动为题,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采集莲花的活动,也是当时百姓活动的一部分。

传统的采莲活动,大多是在晚上采的,因为莲花一到晚上叶子就会开,而开花后的莲子能采得更多。

莲子大多在池中,围绕着池塘四周,顺着荷叶交织的形状,采莲人可以袖里揣着莲子,拔去后,用手把它们放进莲礼、荷叶等物品里,当莲礼满了以后,他们都会把莲子抬到岸边,装进筐子里,然后抬回家中。

采莲活动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描绘出“夕阳西下,采莲归来”的传统场景,人们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采莲的人,往往是渔民,他们身边有着一片湛蓝的湖水,采莲的景色也极具特色,这种慢慢采莲的景象,使得人们在勤劳的工作之余,也可以彼此分享和欣赏这种优美的景色。

采莲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记录了我国古老的池塘文化,描绘出一种生活在自然中的模式。

在自然界,采莲是一种融入自然、勤劳劳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人们,让他们学会了懂得安静地生活,善待大自然,从容着对待一切,以及尊重劳动和勤劳。

采莲活动更是让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更是百姓的生活,也是百姓的欢乐活动。

舞动着莲蕊,轻拢着莲叶,
采莲曲就像一曲抒情诗,把人们的工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自己忘却生活中的压力,享受自然美景,用心守护美丽的莲花,让它以最美的姿态陪伴着我们。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采莲曲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翻译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注释溆:指水塘边。

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畏:怕。

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创作背景作者是吴郡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采莲青年男女们的劳动生活、对于他们开朗活泼的感情和性格,都非常的熟悉。

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采莲曲》意思-赏析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采莲曲》意思-赏析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采莲曲》意思|赏析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作者:佚名李白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词】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接下来分享采莲曲古诗意思及赏析。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0篇)

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0篇)

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0篇)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0篇)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译文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傍:依附。

赏析:《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

“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

“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

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

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

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原文赏析及翻译2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没有把采莲少女的正面描写出来,而是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诗没有把采莲少女的正面描写出来,而是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李白《采莲曲》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李白《采莲曲》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李白《采莲曲》原文|翻译|古诗赏析《采莲曲》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一起看看吧。

《采莲曲》原文唐代: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情诗——《张静婉采莲曲》

情诗——《张静婉采莲曲》

情诗——《张静婉采莲曲》《张静婉采莲曲》原文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

城西杨柳向桥晚,门前沟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

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

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萍如粟莲茎短。

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痕零落愁红浅。

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张静婉采莲曲》鉴赏此诗正文共二十句,可分为五个绝句。

第一绝,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头部的特写,介绍了张静婉的丽质。

美与才,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共通的。

她头上是盘云坠髻的发型,绾以白玉的钗子,红润如玉般的脸庞,而且荡漾着满含春风似的笑意,使人看了也不禁要如坐春风样的周身烊软起来。

这首先是对张婉静的肯定。

次联写她的家。

城西小溪边,门前有一树杨柳。

并非深宅大院,而是一个平常的百姓人家。

这一绝主要是交待张静婉。

接下来用了两绝来写张静婉如何进入豪门和她在豪门中的生活。

第三联写这一天,麒麟公子朝天客”,自然是很有权势和地位的人,骑着盛装的马,游春时经过她家的门前。

他看到了张静婉,并终于把她弄到了手。

从后面的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来看,用的是一种暴力的手段。

第四联写如何改扮着张静婉:给她裁一身如春碧色的如鲛绡的轻舞衣,让她学会掌上舞。

第三绝进一步的写她的腰肢,写她的体香,写她的舞姿,写她的娇态。

第四绝的第七联非常之妙,这是一个过渡段,恰如电影语言的淡出”:它承上绝末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而来,于是秋罗拂水”,露重花多”,遂幻化为此联水满塘”,莲茎短”了。

水中还有成双成对的鸳鸯在嬉戏着。

这时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张静婉渔家姑娘的打扮,正在快乐地和他在藕花丛中劳动着:也许是采莲,也许是捕鱼。

从舞场一下过渡到了她的过去,似虚实实,倒叙出她悲惨的命运由来,也正是写补出她性格不屈的依据。

紧接着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忽然之间,雨打花残,他们的美满生活破坏了,他俩也生生地被拆散了。

【佳作精编】情诗汇总

【佳作精编】情诗汇总

情诗汇总情诗汇总发布时间:2019-11-18情诗——《张静婉采莲曲》《张静婉采莲曲》原文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

城西杨柳向桥晚,门前沟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

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

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情诗——《望月婆罗门引·中元步月》《望月婆罗门引中元步月》原文海棠花底,乱蛩啼遍小阑干。

月明云静天宽。

立尽梧桐影里,深草露华寒。

听哀音几处,痛哭中元。

蒿灯细然,荡万点、小金丸。

看到香消火灭,过眼浮烟。

秋风庭院,破尘梦、清磬一声圆。

南窗下、剪烛更阑。

情诗——《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原文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鉴赏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情诗——《暮秋独游曲江》《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秋独游曲江》赏析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

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心上人。

诗经名句——《诗经·小雅·车舝》《诗经小雅车舝》原文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

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辰彼硕女,令德来教。

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

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情诗——《诗经·陈风·月出》《诗经陈风月出》原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原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王昌龄采莲曲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王昌龄采莲曲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采莲曲一般指采莲曲二首,《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那么关于这首诗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王昌龄采莲曲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两句是说,不要说春尽花谢,无景可赏,乘小舟到湖中去采撷莲菱,仍别具一番情趣。

诗句喻指人们的青春年华若逝,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以景喻情,情通理顺。

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二种,红*的芰通常比青*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莲曲李白〔唐代〕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袂一作:袖)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赏析: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的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映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映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映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闲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闲和风细雨,或闲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闲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的,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闲在挥手还闲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闲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两句是说,不要说春尽花谢,无景可赏,乘小舟到湖中去采撷莲菱,仍别具一番情趣。

诗句喻指人们的青春年华若逝,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以景喻情,情通理顺。

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描写夏天的诗句——《采莲曲》

描写夏天的诗句——《采莲曲》

描写夏天的诗句——《采莲曲》
《采莲曲》原文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曲》赏析《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

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

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

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

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

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的作者介绍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

即南朝梁简文帝。

字世缵。

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梁武帝第三子。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为侯景所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张静婉采莲曲翻译赏析
《张静婉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

城边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

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

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

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痕零落愁红浅。

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前言】《张静婉采莲曲》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美景,表面上看是一首宫体诗,实质上内涵极其深刻。

全诗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羊侃的舞伎张静婉天生丽质的描绘以及对张
静婉进入豪门后生活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和对不平社会的控诉。

【注释】⑴羊侃(ǎn):南北朝时期人,据《梁书》记载,羊侃为人豪奢,善音律,姬妾众多,其中有一人叫张静婉,容貌绝世,腰围一尺六寸,身轻如燕,时人皆认为她能在掌中起舞。

羊侃为其作《采莲曲》与《桌歌曲》,传于后世,却失去了原作本意。

⑵俟(ì):等待。

采诗:采集民间歌谣。

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

温庭筠重作此诗以待政府所派的采诗者收去。

⑶兰膏:古代一种含有兰香的润发油膏。

红玉春:指美人肌肤如玉般红润、如春般鲜嫩。

⑷燕钗:燕形发钗。

拖颈:斜歪在颈边。

抛:散开。

盘云:一种发髻。


二句写一位美人睡醒发乱钗斜的样子。

⑸城边:一作“城西”。

娇:一作“桥”。

⑹麒麟公子、朝天客:均指作客羊侃家中观舞的贵客。

⑺珂(ē)马:珂为装饰马勒(笼头)用的洁白似玉的美石。

珂:一作“佩”。

珰珰:一作“堂堂”,一作“当当”,亦作“珰珰”,象声词,玉石互相碰撞的声音。

陌:街道。

⑻鲛绡(i āxiā):南海所产的鲛绡纱,又名龙纱,价值百余金,入水不湿。

绡:一作“鮹”。

破春碧:把鲛绡裁剪成碧绿色的舞衣。

⑼抱月:环绕如月的身材。

飘烟:飘动如烟的腰肢。

⑽麝脐(hèqí):麝香由麝的脐部分泌出来,故称。

龙髓:一作“龙脑”,即龙涎香,为抹香鲸分泌物。

娇娆:一作“娇饶”,柔媚。

此二句写张静婉腰细身轻、体态柔媚,身上还散发着类似麝香、龙涎香的香气。

⑾秋罗:泛指轻薄的罗衣。

拂水:一作“拂衣”。

此句写张静婉采莲时罗衣拂过水面,使水面泛起波光涟漪。

⑿露重花多香不销:此句写水面花香之盛。

⒀鸂鶒(xīchì):水鸟,似鸳鸯而比鸳鸯略大,多紫色,喜雌雄并游。

交交:一作“胶胶”,象声词,鸂鶒鸣叫声。

⒁绿芒如粟(ù):莲的果实初生时外壳上状如粟米的绿刺。

绿芒:一作“绿萍”;如粟:一作“金粟”。

⒂粉痕零落愁红浅:此句写莲花经风雨摧打后颜色变浅,犹如美人被风雨洗掉了脂粉,更如美人含愁脉脉怅惘之态。

⒃丝:喻指情丝。

⒄藕:谐音“偶”,喻指情侣。

莲:谐音“怜”。

此二句写藕根、莲子虽经风雨摧打,但彼此依旧相亲相爱、不离不弃,这里喻指情侣。

⒅未缺:一作“易缺”。

⒆“郎心”二句:写郎心正似十五、十六日的月亮,圆满
无缺。

【赏析】此诗从张静婉睡起时慵懒的姿态写起,依次借杨柳、水波、贵公子宴游烘托出美好时节;又写香艳迷人的张静婉置身在画卷般清丽的荷塘采莲,借悠然水中鸂鶒侧面烘托出佳人悠闲的神态;最后通过一场风雨展现恋人浓浓的情意。

全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美景,难得的是如此美景又值情侣间恋情正浓之时,堪称理想化的完美时光。

前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宫体诗。

用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宫体诗就是“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他并进一步说:“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其实,《张静婉采莲曲》即使算作宫体诗,但在本质上还是和陈梁宫体诗有着原则的差异的。

这首《张静婉采莲曲》,温庭筠正是不满意于梁羊侃自己为他的舞伎张静婉作的《采莲曲》,说他“失其故意”,故也用这个名目而另写了这一首。

他特地提到:他这样作,是“以俟采诗者”的。

自从汉设乐府以来,“采诗”的目的非常明确,《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故汉乐府民歌所反映了大致都是人民的疾苦,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或控诉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其所以如此,均如温庭筠这里的意思,是有望于采风者能反映到封建的统治者那里去,得到他的关怀,有所改进。

如果说这首《张静婉采莲曲》也是宫体诗的话,那么就是温庭筠对宫体诗的解构。

他是写了她的美,但他更是写出了她的悲惨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偏偏写了一个不是那么信服贵族的女子。

这与温庭筠的为人也是分不开的。

此诗正文共二十句,可分为五
个绝句。

第一绝,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头部的特写,介绍了张静婉的丽质。

美与才,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共通的。

她头上是盘云坠髻的发型,绾以白玉的钗子,红润如玉般的脸庞,而且荡漾着满含春风似的笑意,使人看了也不禁要如坐春风样的周身烊软起来。

这首先是对张婉静的肯定。

次联写她的家。

城西小溪边,门前有一树杨柳。

并非深宅大院,而是一个平常的百姓人家。

这一绝主要是交待张静婉。

接下来用了两绝来写张静婉如何进入豪门和她在豪门中的生活。

第三联写这一天,“麒麟公子朝天客”,自然是很有权势和地位的人,骑着盛装的马,游春时经过她家的门前。

他看到了张静婉,并终于把她弄到了手。

从后面的“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来看,用的是一种暴力的手段。

第四联写如何改扮着张静婉:给她裁一身如春碧色的如鲛绡的轻舞衣,让她学会掌上舞。

第三绝进一步的写她的腰肢,写她的体香,写她的舞姿,写她的娇态。

第四绝的第七联非常之妙,这是一个过渡段,恰如电影语言的“淡出”:它承上绝末“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而来,于是“秋罗拂水”,“露重花多”,遂幻化为此联“水满塘”,“莲茎短”了。

水中还有成双成对的鸳鸯在嬉戏着。

这时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张静婉渔家姑娘的打扮,正在快乐地和他在藕花丛中劳动着:也许是采莲,也许是捕鱼。

从舞场一下过渡到了她的过去,似虚实实,倒叙出她悲惨的命运由来,也正是写补出她性格不屈的依据。

紧接着“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红零落愁红浅”,忽然之间,雨打花残,他们的美满生活破坏了,他俩也生生地被拆散了。

正是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融入到她此时的舞中,她不能不泫然欲泣,
于是最后一绝遂写出了她的心声:“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月团圆。

”这里的“藕”即“配偶”,“丝”即“思念”,“莲子”即“怜子”。

这前两句是说:虽
然可以用强迫的手段把她和配偶拆散了,但心中暗暗想念的却还是他;藕(偶)的根和莲子(对于他的思念)却是连在一起,永远也分不开的。

虽然“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月团圆。

”这里是说:我的“郎”即是怜子之“子”,比起这麒麟公子来说,却有如天上的明月,虽然
把我们拆散了,月“缺”了,不能团圆,但到了十五十六的那一天,我们还是会团圆的!这个结尾一反陈梁常态,偏偏写出了她的不愿意,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的。

这分明不是什么艳情,而是表现了对封建的蔑视和对于不平制度的控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