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出塞》·王昌龄·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枫桥夜泊》·张继·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名扬海内外)《早发白帝城》·李白·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初中6到9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初中6到9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初中6到9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初中阶段,学生们会接触到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6到9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赏析。

#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的思乡之情。

诗中“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春晓》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通过“春眠不觉晓”和“夜来风雨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诗中“花落知多少”则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望岳》是杜甫的名作,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尤其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高远目标的向往。

#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江雪》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著称。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绘了一个寂静无人的雪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通过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持和孤独的深刻理解。

#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大视野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富有哲理,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游子吟》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亲情的怀念。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是一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任务,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进行整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篇一:咏鹅《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作者郭沫若,他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色。

语言简单朴素但意境深远,读者也能轻易地体会到壮观景色给人带来的宏大感觉。

篇二:登鹳雀楼《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此诗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写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杰出人物,语言典雅华丽且富有韵律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篇三:赋得古原草送别《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更替和人事离别的主题。

诗中的意象鲜明而富有生动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篇四:江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通过对江雪景色和独自钓鱼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孤独与寂静的主题。

诗歌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篇五:将进酒《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名篇,以豪情壮志和友谊为主题。

诗中用词凝练,朴实无华,意境宏大而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的部分赏析。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入品味这些诗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诗词名句鉴赏古诗词名句经典加赏析01.励学篇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经典评析〗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02.集杭州俗语诗清·黄增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经典评析〗有缘千里来相会是经典名句,形容两个有缘分的人,不管相隔多远,都会相遇的。

最早出自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03.题桃花扇传奇清·陈于王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经典评析〗诗人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陈后主覆辙的历史,激愤难抑,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

04.杂感清·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经典评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

现在多用来形容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05.夜坐·其二清·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经典评析〗所谓“美人如玉”,即用秦女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象征着诗人为艺术锲而不舍的审美追求;所谓“剑如虹”,即用荆轲入秦的典故,象征着诗人为祖国不惜献身的伟大襟怀。

[注]砉然【xrán】:砉然是属于象声词,多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

06.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1.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孤雁唐(杜甫)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第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理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悠怨的老调,是雄伟知音。

3、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喜爱与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请你做简要的赏析。

“草色遥看近却无”写草刚出牙时的嫩绿景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融融,遥望可知是春草露出的嫩芽,朦朦胧胧,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牙,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

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感情纯真。

5、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折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分析。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的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字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6、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对比。

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与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形成对比。

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7、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白玉条”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的情景,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夜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存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渡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9、十五夜望月王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做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念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远。

10、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城深处?潮生理棹,謿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写自己咏怀之作。

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上片“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

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低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得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回家。

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以看出来。

陆游一次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首诗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利牵绊的俗人的。

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11、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本诗作于永州。

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

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

“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12、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

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1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抑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