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格发展、认知过程、动机和动机、社会行为等等。
以下是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关于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行为和思维的研究。
它探索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从婴儿到成人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研究领域包括婴儿认知和情感、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以及成人智力和性格发展等。
3.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特质和长期模式。
它研究了人格特征、人格理论,以及人格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4.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
它关注思维的结构和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
5.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被社会和群体影响。
它探索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6.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研究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干预技术等。
7.注意力和意识:注意力是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了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缺陷和意识的不同状态。
8.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人类行为和思维中的强烈体验。
心理学研究了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情感的不同类型和功能。
9.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类获取和保持知识的重要过程。
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不同类型、记忆的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学习困难和记忆问题的应对策略。
10.动机和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和思维背后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了动机的不同类型、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自我动力。
除了上述知识点,心理学还涉及其他重要主题,如认知失调、人类性别和性别差异、社会认知、语言和沟通等。
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
2024年心理学培训资料
02
认知心理学
Chapter
感知觉与注意
感知觉的定义与分类
阐述感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觉、知觉的定 义,以及感知觉的分类,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注意的理论与实验
介绍注意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 理论、后期选择理论等,以及通过双耳分听、视觉搜索等 实验揭示注意的工作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儿童期的教育策略
探讨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其 全面发展。
青少年期的发展与教育
01
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
介绍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如身体发育、性成熟
、认知能力提升等。
02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阐述青少年在社会性、情感方面的发展,如自我认同、价值观形成、亲
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
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 、活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可能 伴随自责和无助感。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维或行为 ,常导致显著的焦虑和不适。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于经历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 一系列心理症状,如恐惧、回
避、情感麻木等。
心理治疗的方法与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 状,适用于多种心理障碍的治疗。
2024年心理学培训资料
汇报人:XX 2024-01-21
目录
• 心理学基础知识 • 认知心理学 • 情绪与动机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01
心理学基础知识
Chapter
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个性心理概念: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三个当面。
①,个性倾向性: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③,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2,主要心理学流派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心理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其研究方法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
该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可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的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应当把人的意识当作一个黑箱,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
反对内省法,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④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认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1、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1认识过程: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等。
3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1人格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
这些内部倾向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程度组织自己的行动,并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2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3自我意识系统: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三、心理的发生发展(具体过程见课本)反应性: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所有物质都有。
反映性感应性:感应性是有机体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的反应能力。
所有生命都有。
感受性:感受性是比感应性更复杂、更高级的反应能力,不仅能对那些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进行反应,而且对没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也能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应答。
四、动物心理的发展1、感觉阶段:动物心理发展过程的最初阶段。
动物能形成对刺激的个别属性稳定的反应。
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基本属于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低等脊椎动物后,出现了新的反应形式。
这个发展阶段的动物已经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使得他们能够将刺激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作整体性的反应。
3、思维萌芽阶段:是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高等脊椎动物如类人猿的神经系统高的发展,能够对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
动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生物体适应外界生活环境变化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而心理现象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动物神经系统和心理现象相互影响,不断发展,促进了生物体的进化,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无穷的客观生活环境。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华生为代表的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的旧行为主义、以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允许对认知、行为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推测的新行为主义、以班图拉、米契尔等人为代表的重视认知、思维等意识活动作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
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运动技能的联结阶段、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4.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逐渐流行。
5.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即S-O-R.6.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7.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8.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六、简答题1.试述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同样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只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认知,熟悉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达到自动化阶段时才表明学习结束。
第一,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第三,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2.试述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根据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在体育学学习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构建”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学习活动.其一,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其二,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其三,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3.试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该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第三,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
心理学(0031)复习资料
⼼理学(0031)复习资料第⼀章概论⼀、⼼理学的概念⼼理学是研究⼈的⾏为和⼼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的⾏为为⽬的,通过研究分析⼈的⾏为,揭⽰⼈的⼼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理学的基本性质1、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理学诞⽣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三、⼼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理学时期:1879~1920s国家:德国创始⼈:冯特代表⼈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强调内省⽅法2、机能主义⼼理学时期:1890~1930s国家:美国创始⼈:詹姆斯代表⼈物:詹姆斯杜威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其他: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学3、⾏为主义⼼理学时期:1920s~1950s国家:美国创始⼈:华⽣代表⼈物:华⽣、斯⾦纳研究对象:外显的正常⾏为其他: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4、格式塔⼼理时期:1912~1940s国家:德国创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代表⼈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意识体验“整体⼤于部分之和” (完形⼼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时期:19 世纪后期国家:奥地利创始⼈:佛洛依德代表⼈物:佛洛依德研究对象:⽆意识、⼈的异常⾏为研究其他:6、⼈本主义⼼理学时期:20 世纪中期国家:美国创始⼈:马斯洛、罗杰斯代表⼈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的社会性特点其他:思辨⽅式7、认知⼼理学时期:1960s国家:瑞⼠创始⼈:代表⼈物:奈瑟《认知⼼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其他:四、⼼理学的分⽀1、⼼理学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理学⼈格与社会⼼理学发展⼼理学⼼理测量学⽣理⼼理学2、⼼理学的应⽤领域:临床与咨询⼼理学教育与学校⼼理学⼯业与组织⼼理学⼴告与消费⼼理学法律与犯罪⼼理学五、⼼理学的研究⽅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然情境下对⼈的⾏为进⾏有⽬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分析,以期发现⼼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法。
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
THANKS
感谢观看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根据情绪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短暂情绪和长期情绪;根 据情绪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
情绪的理论与生理机制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和沙赫特-辛格理论等。这些 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05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
心理发展的定义与阶段
定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阶段
心理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特点。
心理发展的理论与影响因素
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机制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例如,当人们 感到恐惧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 促等。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以满足自身的 需要。
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其 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近景性动机和 远景性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 表现,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XXX;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XXX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③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2.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XXX主要观点:①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
②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XXX、XXX主要观点:①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②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③人的本质是好的④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熟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XXX,XXX等主要观点:①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②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③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状态】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比较等都市影响不随意注意。
2.个体自身的状态。
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心理学包括多个子领域,涵盖广泛的研究内容,如认知、情绪、发展、社会等。
二、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
最早的心理学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威廉·旦特进行的。
从最初的结构主义到后来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各种学派相继兴起,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思想和方法。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法、问卷调查、观察法、案例研究等。
实验法
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因果关系,而问卷调查则用于获取被试者主观感受和看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如意识、注意、记忆、学习、情绪等。
这些
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探究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五、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临床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
心理学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解决心理问题。
六、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心理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心理
学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跨文化研究,探索心理健康、幸福等议题,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对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
学学科,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心理学资料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里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里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本源,离开了客观事物,情绪、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里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力高低影响活动效果。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关于心理的科学资料
关于心理的科学资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情感、行为的科学,它不仅关注个体发展和行为表现,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群体行为。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的科学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1. 睡眠对大脑的重要性
睡眠不仅能帮助人体恢复体力和能量,还具有重要的心理作用。
研究表明,睡眠对于记忆力、创造力和情绪调节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长期睡眠不足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低落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
2. 社交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关系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交友广泛、和谐的社交关系可以提高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缓解孤独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缺乏支持和孤立无助则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拓展社交关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以此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压力和挑战,而如何处理这些情况也是一
项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研究发现,压力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紊乱和心
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而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压力,缓解
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压力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积极应对、放松方式、运动、社交
支持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压力管理,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关乎生命中方方面面的科学,了解心理学知
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健康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可言传;程序性知识:如何做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区别:1传授方式:以言语中介,不可言传2获得方式:听、读、写,练习和实践3表现方式:回忆或再认,操作4表征方式:命题和命题网络,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2、美国心理学家梅耶认为知识应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可见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
智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智力培养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知识的表征: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1):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命题是知识和信息最小的单元,命题由论题和关系两个成分构成。
命题之间由于有相同的论题而相互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它是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
当一个产生式的动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的技能的完成过程。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信息贮存库,在加工模式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存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智力活动。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的刺激直接(未被加工的状态)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人的心理包括____和____两大类。
()2.感受性就是所指可以机体对____的感觉能力,它的大小通过____去度量。
()3.意志行动的基本心理过程包含____和____。
()4.根据情绪产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可把情绪分为____、____、和____。
()5.个性心理特征中最稳固的成份是____。
()6.动机冲突整体表现为三类:____、____和____。
()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____于____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从此,心理学便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8.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输出和编码的相同,储存时间长短相同,可以将记忆分成三种____、____和____。
()9.感觉的基本规律就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____。
(成反比关系)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横座标代表____,纵座标代表____。
(天数、记忆保持百分数)11.思维的特征是____和____,____是思维的工具。
()12.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13.注意的特征是____、____。
()14.“一目十行”属特别注意的____品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属特别注意的____品质。
()15.情感的交际功能主要通过表情同时实现,表情存有三种形式:____、____、____。
()1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照其重要的顺存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____,最高层是____。
()17.巴甫洛夫通过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表示,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具备三个特性____、____、____,三者的相同融合,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并且指出,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古希腊人明确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____、____、____、____就是相对应当的。
()18.性格是由各种不同的特征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性格结构,即____、____、____、____。
自考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领会】1.观察法-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条件限制4.调查法-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概念【识记】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
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1、心理学是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行为和心理历程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7、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8、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9、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时间很长的记忆。
10、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11、概念:人对事物特性或本质的反映。
12、记忆表象(memory image)保存在人头脑中的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13、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现象。
1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1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18、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9、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得支配和调整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0、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有不能同时达到,此时产生的冲突称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便属于此类。
21、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但又不能都避开的心理矛盾称双避冲突,例如不爱劳动的学生既怕干活又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22、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二是厌而避之,这种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如某人想为班里做好事但又怕大家笑话。
2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24、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说的脾气、秉性。
25、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2、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脑干、间脑、小脑、大脑)和脊髓。
5、大脑皮层主要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6、心理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有了大脑就有了心理,还必须有外界的刺激。
7、阈限值和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阈限值越低,感受性就越高;阈限值越高,感受性越低。
8、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9、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一般为0.25~2秒),但保持量大;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时,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时间一般为5秒~2分钟,但如果加以复苏,便可以继续保存;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_2个组块;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11、长时记忆可以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生,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13、遗忘的因素: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动机。
14、遗忘的原因:与记忆痕迹的消退、后继经验的干扰、提取线索的淡化都有关系。
同时,大脑的损伤也会导致遗忘。
15、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16、思维的分类一、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7、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操作来实现的。
它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18、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19、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偿功能。
20、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2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22、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23、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24、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对主体活动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推动力也随之增大,使问题解决的效率得以提高;当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界限时,活动的效率反而呈递减的下降趋势。
25、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6、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27、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例如:焦虑与学习之间呈倒U型关系。
28、意志行动的过程:做出决定阶段(开展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法)、执行决定阶段。
29、意志的四种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30、良好的动机不一定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31、应激不一定是一种不对的行为。
32、气质的高级神经类型说——巴甫洛夫(前苏联):对气质生理机制的解释(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不平衡型(兴奋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制型)——抑郁质33、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3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人格有好坏之分。
35、1879年,威廉·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三、大题2、心理学的学习意义(课本)一、学习心理学对于理论方面的作用首先,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其次,心理学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意义1、有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有助于搞好教育改革3、有助于师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教育4、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3、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师的“教”方面充分利用感知规律组织好直观教学(一)感受性与感觉强度以及感觉适应规律的应用1、直观教学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颜色、大小、声音强度等,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
2、教学时采用对比法,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直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感官参加感觉活动。
(二)知觉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运用1、在制作直观教具是,应增强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突出对象的感知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引起感知。
3、要引导学生注意在知觉情境发生变化时认识知觉映像与情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情境变化了,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颜色都可能变化了,但人的知觉映像依然保持不变,这是人的已有经验参与的结果。
二、在学生的“学”方面充分利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开展感知训练2、观察能力培养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得进行;要做好观察的总结;加强观察训练。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1、提出识记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规律3、重视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5、构建线索和利用联想规律6、重视复述训练7、采用精细加工策略二、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好学生的复习1、指导学生及时复习2、指导学生正确分配复习时间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4、复习量要合适5、运用适当的过度学习策略6、把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5、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涉及面很广,我觉得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这样来做: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6、注意规律性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新颖的教学内容(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二)利用间接兴趣(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四)对学生提出严格而适当的学习要求(五)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三、两种注意相互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的。
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学习。
7、情绪与情感关系区别:1、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通常把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绪。
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2、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人与动物共有;情感较高级,人具有。
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8、情绪和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情绪和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保持一个适当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二、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达到巩固、调整和矫正行为的效果。
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感到亲切感和善意,这样易于他们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的转变就是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
三、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1、保持适宜的情绪的状态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3、引导学生多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四、不良情绪的调控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注意力3、合理宣泄情绪4、主动用言语调节控制情绪五、情感的培养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高尚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