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师说(人教必修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311师说
第11课 师 说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 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师⎩⎪⎨⎪⎧ 齐师.伐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 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⑤无⎩⎪⎨⎪⎧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求学的人。
人教版_必修三_11.师说__精编版
译文: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 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 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 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 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了。”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 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 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为伍,现在他 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 啊!
意动,以……为老师 动词,学习 疑问副词,岂,哪。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因此
不论
取独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看不起
竟然
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对比论证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11.《师说》课件
耻:以……为耻。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因此。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所以为:所以(能)成为。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
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 下传世之作《师说》给他的学生李蟠。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 官,累官监察御史。
术业:学问技艺。 专攻:专门研究。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 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 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 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或……,或……”。 译为:“有的……, 有的……。”
不:通“否”。
译:(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 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 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一 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 (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1《师说》 课件 (共28张PPT)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 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 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 《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 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
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 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 )之
冉( rǎn ) 潘( pān ) 长幼( zhǎng ) 须臾( yú ) 怡( yí )
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受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读全文,归纳每段大意
结构框图:
段落
段意
论点
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和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二
批判“耻学于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通假异读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翻译下列句子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6吾未见其明也 •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9圣人无常师 •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
段落 段意 一 总论从师的道理
内 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 二 风气。(反面论证)
容
回 顾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谁可为师的道理
(正面论证)
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 者必有师。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 四 后学。
号令: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 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导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根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不被世俗限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状语后置。“向我学
《习。师”说》以贻之。
古人从师之道。名词。
以:连词,表目的
高考语文《师说》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3
26、《师说》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
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
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
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汇总:11 《师说》(必修3)
『高考语文·评估精练』『分项解析·逐一击破』专题11 《师说》一、相关常识1、“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李蟠爱好先秦两汉的散文。
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人们称“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师说》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制度,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22 《劝学》《师说》
(三)基础双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 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①固无 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 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 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同“授”,传授
同“否”,不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劝 劝学
古义:_鼓__励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_金__属__制__的__刀__斧__等__ 今义:黄金
③跪
古义:_蟹__腿___ 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两膝曲折,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君子博学而日 古义:_广__泛__地__学__习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译文:_不__通__晓__句__读__,__不__能__解__决__疑___惑__,__有__的__(_指__“__句__读__之__不__知__”__)_向__老__师__ _学__习__,__有__的___(指__“__惑__之__不__解__”__)_不__向__老__师__学__习__,__小___的__方__面__要__学__习__,__大__的__ _方__面__却__放___弃__了__,__我__没__看__出__那__种__人__的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得__分__点___:__以__“__之__”__为__ _标__志__的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或__”__,__有__的__;__“__小__”__“__大__”__,__小__的__方__面__,__大__的__ _方__面__;__“__遗__”__,__放__弃__;__“__明__”__,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语文课件PPT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 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且 人无常师。
讨论探究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 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士大夫之族”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 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 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 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 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 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 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 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 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 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 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 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2021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师说》知识讲解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本人又屡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故朋友间又称他“韩十八〞;他的最高官职是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他死后谥号“文〞,故世又称“韩文公〞。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苏轼对他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师说(人教必修三)
《师说》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