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1张PPT)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 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 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主旨句,全诗的精华,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 示出来的?
•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 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 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 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


— 杜 甫(736年)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诵 品味鉴赏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 公认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返回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感情基调
本篇以慷慨悲凉(苍凉悲壮)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 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 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 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 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 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立着 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的诗人,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 年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 海之作。此时正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 飞来峰抒发胸臆(yì),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 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 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 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 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 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 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佞的勇气和决心。 议论、抒情。表面上写不怕浮 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上包 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生活哲理。 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 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 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 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 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661-702),字伯 【注释】 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 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 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 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 第一位贤才。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 2.悠悠:渺远的样子。 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 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 3.怆然:悲伤凄凉。 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4.涕:古时指眼泪。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作者】陈子昂【朝代】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朝代】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朝代】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赤壁》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我没有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尝试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三、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赤壁》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思考。
(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对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形式感到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和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话题有一定的思考,但他们的观点还相对稚嫩。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第20 课《古代诗歌五首》1.文学常识(1)陈子昂,(今属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重点字音怆然(chuànɡ)涕(tì)岱宗(dài )决眦(zì)凌(línɡ)吟鞭(y ín )拄杖(zhǔ)叩门(kóu )箫鼓(xiāo )衣冠(ɡuān )3.内容要素(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答: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妙在何处答:妙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上句通过“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 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 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主旨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
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
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拄从衣萧柳山丰莫 山 杖今冠鼓暗重年笑 西
无若简追花水留农 村
时许朴随明复客家
夜闲古春又疑足腊
叩乘风社一无鸡酒
门 。
月 ,
存 。
近 ,
村 。
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
村生活的情感。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物
游 山 西 村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无喜 限庆 向欢 往悦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
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
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
型的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
悠悠 怆然

寂 寞 苦 闷
望 岳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 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 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 眼前的利益,应 该放眼大局和长 远。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
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飞 来 峰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游 山 西 陆 村 游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登幽州台歌》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1.词语积累:千寻:缘:眼:最高层: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之高,为下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垫6.本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6.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王荆公改革家“唐宋八大家”王文公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与苏轼诗“,”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1、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游山西村》中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8.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2分)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请你把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写在下面横线上。

(1分)10.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

(2分,意思对即可)9.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

(1分,意思对即可)10.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

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

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二: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