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浅谈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从知识掌握与建构的角度来讲,碎片化学习内容的传递更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框架下,比传统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输出更有难度,更需要整体规划、细部设计与统筹开发。因此,我们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践中,将其放置于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下,提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一三五模式”,针对不同定位、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应用方式,建设不同形式的资源,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所谓“一”,是指1门代表学术水准的精品网络课程,要找最好的教授做这门网络课程,目的是树立起这门课的学术标杆,给其他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比如全国电大系统的教师一个提升的目标,给不能在教室里聆听这位教授讲课的学生,比如电大的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三”是指3个即时生成课程,在全国电大讲授这门课的教师中找出三个讲得最好的,生成即时课程放到网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选择,促进良性竞争的形成。“五”是指50个微课程,选出这门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开发微课程,每一个微课程的内容独立、完整,方便学生从任一点切入学习,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变革,也便于资源重组,比如可以用于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和即时课程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跨学科组合进别的课程。

下面华秦教育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可以采用“111模式”,即用1个案例引入教学情景,带出1个原理/概念;通过1个原理/概念分析案例,同时也强化概念/原理的理解;利用1个总结、测试或操作实现知识的迁移。

案例或者问题的设计和导入,强调以真实世界的问题、案例作为基础。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情景更为“真实”的学习中,他们在复杂任务中的学习会更深入,表现更为优秀。所以,问题应该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不应当是所谓高度概括的、结构化的、去情境化的书本知识材料,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原理或者概念的讲解与分析是一个微课程的核心内容,要重点突出,与案例关系紧密,聚焦、紧凑,相对完整。一个主题下不同微课程的内容之间要相互关联,体现出松耦合性,使学习者能在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结构。

总结或者测试往往是以思考题或者练习题的方式出现,强化所学知识。碎片化学习状态下的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非连续的注意状态,注意力高度分散,是一个独立学习、随机性的过程。因此,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立足于学习者参与,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以,除了情境化的案例与问题设计,可视化的内容表现之外,要有交互设计,可以以小测试、通关练习等方式呈现。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也能通过交互增

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信息。思考题和练习题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测试形式,封闭式测试和开放式测试。设计过程中常以封闭式习题巩固所学,以开放式习题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一个微课程中可以有两种测试形式,也可以只选择一种,视课程内容而定。练习要有反馈,不仅仅是答案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对答案或者知识点的解析。微课程的整体策划与设计,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微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微课程组合应用的各种可能性。在设计好知识结构图的前提下开发每一个具体的微课程,以知识导航的方式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给予学习指导,避免知识过于碎片化。整体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进行阶段性整合,形成对某一问题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有知识点和有引导、有进阶。

(2)微课程的技术路线与开发流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五种主要感觉接收信息的比率不同,其中视觉与听觉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83%与11%,因此微课程的整体呈现方式,即资源载体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媒体手段的配合,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视觉与听觉的作用。

微课程的开发,有多种技术路线,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结合自己的开发实践,总结了8种技术手段,包括录屏、实拍视频、二维、三维、虚拟仿真(可交互)、html页面、虚拟演播以及Motion Graphic。具体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开发成本进行选择。不管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微课程的开发都要遵循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流程,将其分为五个步骤:用户分析、教学设计、界面设计、技术实现、质量检测。

用户分析是指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学设计是在用户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设计;界面设计是对课程的整体风格、页面呈现进行规划与设计;技术实现包括素材加工、页面制作、视频拍摄、动画设计与各类交互功能的实现;质量检测包括内容检测与技术检测。各个环节有效衔接,才能保证微课程开发的质量。

目前,微课程最常见的应用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应用于人们的移动学习,支持人们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求。二是被引入课堂,用作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演示、补充,或者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很多研究者认为,以知识点为核心建构的微课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翻转课堂。三是把微课程组合进即时课程、网络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应用。

未来,可以将微课程纳入正式学习、终身学习体系中。为微课程设立微学分、微认证,实现与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体系的学分兑换与互认;需要开发移动学习平台,依托平台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比如数量、种类、门类足够丰富的微课程资源开发、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与各教学机构管理平台的对接、各教学机构的政策支持等。

但是从微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要求微课程重视测试与考核环节的设计、呈现与记录,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与提供,建立能够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接的体系,让学习可以真正做到无处不在,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这既是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微课程走向大规模应用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