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合集下载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成原尿。
请结合图3.4-2看教材68页最终一段,然后回答: 肾小管起什么作用?原尿和尿液有什么区别?
原 尿
细长旳肾小管
尿液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哪些成份 全部或部 分被肾小 管重新吸 收回血液?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管周围旳
毛细血管
➢原尿与尿液成重份吸比收作较用
单位:克/100毫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旳葡萄糖、大部分旳 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
小结
滤过作用
尿液旳形成
重吸收作用
肾肾肾小小小球囊体 肾小管
肾单位
课堂练习
人喝进体内旳水,有
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
这一部分水不一定会经
过旳器官是( D )
肾小管
A.心脏 B.肺静脉
C.肾动脉 D.肾静脉
在下列血管中含尿素至
少旳血管是( B )
A.入球小动脉 B.肾静脉
C.肾动脉 脉
D.肺动
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旳?
请根据右图 3
1
按照血液在
肾单位里旳 4
流动路线,
给数字代表
旳构造排序。22 肾小 Nhomakorabea4
1








3 肾 小 球










静 脉

说出肾单位旳构造构成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单位
(分布在 皮质)
肾小囊
(每个肾有
100多万个) 肾小管
(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肾单位是肾构造和功能旳基本单位

第二节_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_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第四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排泄和排遗
• 排泄:人体将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 、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 的过程。 • 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 (形成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
肾皮质 肾髓质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有(部分) 有(全部) 有(1%部分)
尿素 水
有 有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原尿成分: 血液成分: 水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酸、尿素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经过肾小球,除血细胞 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物质 (水、葡萄糖、无机盐、尿酸、 尿素等)被滤过到肾小囊腔中, 形成原尿的过程
输尿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
肾小管
B
A
肾小球 肾小囊C肾小管Fra bibliotek肾 单 位
2 (肾小囊)
(肾小管) 3
1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4 5 (出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 8
6 (动脉)
(静脉) 7
肾小囊 2
肾小球 1
肾小管 3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 30 1.0 尿素 2.0 尿素 2.0 尿酸 0.05 尿酸 0.05 无机盐 9.0 无机盐 11.0
正常人: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0 0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 标是不正常的?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七年级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PPT课件

七年级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PPT课件

3.下图中为肾小体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2]是_,[4]是_, 里面都流着_血。 (2)图中[3]叫_,由_组成,它的外面包着_,其 腔与[]_相通。

A.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出入肾脏的部位 B.肾动脉、输尿管出入肾脏的部位 C.肾动脉、肾静脉出入肾脏的部位 D.肾静脉、输尿管出入肾脏的部位 2.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皮质 B.髓质 C.膀胱 D.肾单位 3.进出肾小球的血管依次是( ) A.小动脉、小动脉 C.小静脉、小静脉 B.小静脉、小动脉 D.动脉、小静脉
复习:
• 1.人体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 • 2.请说出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
第11章 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
第二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看图:请说出 人体肾脏的位 置
1.肾脏 位置:位于人体腹腔的 后壁 、脊柱两侧,左右 各一个。
活动:观察肾脏
1.肾脏的形状 2.观察出入肾脏的三根管 道,注意它们与肾脏的 连接部位 3.肾脏的结构分为几个部 分? 4.为什么皮质部的颜色比 髓质部深?
结构:分为皮质、髓质、肾 盂三部分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门:肾 脏中连接 肾静脉、 肾动脉和 输尿管的 部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泌尿系统 有什么了解?
肾脏:形成尿液 1.泌尿系统的 输尿管:输送尿液 组成及功能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分为皮质、髓质、肾盂三部分
肾小球 肾小体 分布 在皮 质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动物医学-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课件

动物医学-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课件
小管液中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 组织间液中的过程。
泌尿生理
重 吸 收
泌尿生理
(二)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1、葡萄糖:
部位:近曲小管(几乎全 部重吸收)
机制:主动重吸收(Na+继 发性主动同向转运, 需载体蛋白完成)
葡萄糖重吸收过程 肾糖阈(160-180mg/100ml)
泌尿生理
2、氨基酸:
(1)通过逆流交换,使髓 质中的溶质不被大 量带走;
(2)将重吸收的水分汇 入血液循环中。
泌尿生理
(四)尿的稀释和浓缩
尿的稀释和浓缩(渗透浓度的变化)
泌尿生理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二、神经体液调节
(注:肾小球滤过作用的 调节已于前述)
泌尿生理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 糖尿病人多尿——肾小管不能将葡萄糖完全重 吸收入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小 管液渗透压增高。
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 髓绊升支:被动扩散 其-
部位:
近曲小管、髓袢
机制:
大部分伴随 Na+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 段为继发性主动 重吸收。
泌尿生理
5、K+的重吸收:
部位: 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髓绊
机制: 主动重吸收(机制不明)
泌尿生理
6、HCO3-:的重吸收:
部位: 近曲小管(80-85%)
机制: 以CO2形式吸收 与钠-氢交换耦联 每分泌1个氢离子, 重吸收一个碳酸根 离子和一个钠离子
泌尿生理
7、H2O的重吸收:
部位: 近曲小管(70%);髓绊、远曲小管、 集合管(各10%左右)。
近曲小管: 伴随Na+等重吸收形成的渗
机制: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3.生成和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1,25-二羟维生素D3等生物活 性物质。
22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血液流经肾
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水和小分 子物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近端小管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NaHCO3
H+ 分 泌 与 NaHCO3 重 吸 收 同 时 进 行 , 细 胞 每 分 泌 一 个 H+ 重 吸 收 一 个 NaHCO3 (排酸保碱)。
HCO3-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使 Na+和水的排出增加,引起利尿。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弓形动静脉
管周毛细血管 直 小 血 管
集合管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比较
——————————————————————————————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
分布
皮质外,中带
皮质内带
数量
85 ~90%
10 ~15%
肾小体体积
前列腺素、NO等→肾血管舒张、血流 量↑
20
肾脏的功能: 1.通过生成和排出尿液,排出代谢 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
尿量:1~2L/24h 多尿:>2.5L/24h 少尿: 0.1~0.5L/24h 无尿: <0.1L/24h 理化性质:pH:5.0~7.0
比重:1.015~1.025
21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的管道。
膀胱
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 平滑肌具有伸缩性。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 。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0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超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大部分水和溶质被重吸收回血
0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功能
滤过膜组成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及其裂孔 膜构成。
滤过膜功能
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血浆蛋白滤出,仅允许小分 子物质如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组 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和肾小囊内压之间 的差值。
滤过系数
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和滤 过膜的通透性,与肾脏血 液灌流量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作用在尿生成中的意义
维持水平衡
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和毒物随尿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 录
•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 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 排尿反射及影响因素 • 尿的生成和排出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初中生物复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初中生物复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初中生物复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0.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秦等就形成了尿液。

(3)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作用。

(4)病变:如果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出现问题,尿液中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小管出现病变。

1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的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近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配戴凹透镜矫正。

12.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权,形成听觉。

13.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反射的结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济南版七下生物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课件

济南版七下生物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课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5:22
出球小动5脉 入球小动4脉
毛细血管6
15:22
1肾小球 肾2小囊
肾小体


3肾小管 位
2
1、通过数据分析,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 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视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说出 尿液排出的过程,明确尿液排出的重要 意义。
15:22
3
尿液的形成过程
滤过作用 重吸取作用
4.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15:22
8
尿液的排出
1 肾脏
(形成尿液)
2 输尿管

(输送尿液) 尿

3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4 尿道
15:22
(排出尿液)
9
尿毒症
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 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 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现 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 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 杂的综合症。称为肾功能衰竭综合症或 简称肾衰。
A、肾小囊
B、肾小体
C、肾小球
D、肾小管
15:22
12
3.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 A)。
A、葡萄糖
B、尿素
C、无机盐
D、葡萄糖和无机盐
4.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产生病 变的部位是( C )。
A、肾小囊
B、肾盂
C、肾小球
D、肾小管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13
5.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
间歇的,这是因为( D)。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取作用
C、肾盂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尿形成经过的结构

尿形成经过的结构

尿形成经过的结构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形成经过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肾脏滤过: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两个肾脏,它们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
的液体。

肾小球中的毛细血管网络,通过血液压力,将血浆中的水分、溶质和废物过滤到
肾小管内。

2. 肾小管重吸收:尿液形成过程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离子在肾小管内重新吸收。

这些物质包括水、葡萄糖、氨基酸以及一些电解质如钠、钾、钙和氯。

在这个过程中,肾
小管的细胞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将这些物质从肾小管内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维持体内的
水分平衡和电解质浓度。

3. 肾小管分泌:尿液形成过程中,一些废物和过剩的物质也被肾小管分泌到尿液中。

这包括药物、代谢终产物如尿酸、肌酐和尿素等。

肾小管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将这些物质从
血液中分泌到尿液中,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4. 尿液浓缩:在肾小管中,尿液经过进一步的水分重吸收,以浓缩尿液的浓度。


是通过人体对尿液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肾脏通过控制水分的重吸收和
排泄来调节尿液浓缩程度,以适应体内的水分需求。

5. 尿液储存和排出:尿液从肾脏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作为尿液的储存器。


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感到排尿的冲动。

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完成尿液形成
的整个过程。

尿液形成经过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多个器官和细胞的协同作用。

这个过
程的顺利进行对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排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课件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课件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新授课
第四章 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
复习提高
分布:皮质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分布:皮质和髓质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复习提高
肾 小 体
课本67页
1 入球小动脉 2 出球小动脉
3 肾小球(实质:毛细血管球)
4 肾小囊壁 5 肾小囊腔
肾小囊
复习提高
C.调节水和无机盐含量
D.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巩固检测
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
主要原因是( C )
A.膀胱贮存了大量的尿液 B.肾小囊的重吸收作用 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8.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C )
1 原尿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 壁的滤过作用
5 静脉血
3 尿液
尿液的形成
结合教材68页第一段思考: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哪些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物质没有滤过?
血液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 一部分水
• 无机盐 • 葡萄糖 • 尿素
大分

子蛋

白质

↘原尿
尿液的形成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泌尿系统卫生
1.每天应该喝适量的水。 2.一旦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3.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走进生活
血液透析
小结
巩固检测
1.肾单位的组成不包括 ( A )
A 出球小动脉 B肾小球 C肾小管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产生的。

人体内的水和其他废物被过滤并分离掉,形成了尿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并排出身体之外。

每天,平均有180升的血液经过肾脏,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液体会被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脏主要由一个称为肾小球的结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过滤器,可以过滤和分离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物质。

在肾小球中,许多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动脉中拦截,然后将过滤出来的废物传递给管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肾小管。

肾小管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身体重新吸收一些重要的物质,例如水和电解质。

尿液的形成在经过肾小管之后,过滤出来的废物会汇聚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残留和其他废物。

这些物质经过了肾小管的过滤和吸收,直到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被三个过程所影响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过滤是肾小球过滤血液,分离废物和其他物质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重新吸收身体需要的物质。

分泌是指肾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身体需要进行排除的物质。

尿液的排出形成尿液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从肾脏流向输尿管,输尿管将其送至膀胱。

当膀胱内充满了尿液时,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让身体知道需要排出尿液。

此时膀胱会逐渐收缩,将尿液排放到尿道中,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健康的尿液健康的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液体,有一种轻微的味道,但味道不强烈。

尿液的颜色和味道受到饮食、心理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人体内尿液的pH值通常保持在4.5至8.0之间,呈微酸性或微碱性。

尿液中的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蛋白质的存在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良,而红细胞或细菌的存在可能表明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小结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2、与流人肾的血液相比,从肾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主要特点是( ) A 葡萄糖大量减少 B 二氧化碳大大减少 C 尿素尿酸明显减少D 含氧量没发生变化
C
3、下表为尿液、血浆、原尿三种液体的成分(克/100毫升)。请回答: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血浆
8
原尿
0
尿液
0
0.1
0.03
0.1
0.03
0
1.8
尿酸 0.004 0.004 0.05
水、无机盐、尿素等
进 入 汗 腺 形成汗液



食 物 展



消化 c 系统
食物残渣
D
a
A
b
B
外 界
空 a
气 b
尿 d

d bc a

组织细胞

C
d 液
上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与部分器官系统间的关系,其中a、b、c、d表示相关的物质,请分析回
答:
(1)图中物质a通过( )————系统从外界进入人体,再经过( )—————系统运输到每一个组
表皮
皮 肤 真皮
角质层 生发层
附属物
汗腺 皮脂腺 汗腺
分泌
皮肤 功能
皮脂腺
感受 刺激
真皮 感觉神经末梢
调节体温
血管 汗腺
再生 功能
生发层
血管 汗腺
高温 高 温
低温 低 温
汗液的组成:
来自于血液
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 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 泄。
粪便 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排泄的途径
呼吸 (排出二氧化碳、水) 排汗 (无机盐、水、尿素) 排尿 (尿素、水、无机盐)
1、肾脏的形态 2、肾脏的结构
尿的形成和排出 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
3、尿的形成(包括的两个过程)
4、尿的排出
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4)[1]、[2]、[4]三条血管中流动的都是________血,说明[3]________的周围组织未从其内血液中
(2)尿液与原尿相比,少了
,这是由于
葡萄糖
葡萄糖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原尿中的
下表为尿液、血浆、原尿三种液体的成分(克/100毫升)。请回答: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血浆
8
0.1
0.03
原尿
0
0.1
0.03
尿液
0
0
1.8
尿酸 0.004 0.004 0.05
无机盐 0.9 0.9 1.1
(3)乙的尿素为0.03,丙的为1.8。这是由于 大部分水被重吸收,而尿素不能被重吸收,因此尿素 浓度高
1、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 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升左右,这是什么 原因?
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等被肾小管吸收所造成。
2、区分血尿、蛋白尿、糖尿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皮肤的结构
2、皮肤的功能 3、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球
肾小囊壁 肾小囊腔
肾小 囊
1、血液在肾单位里 是怎样流动的?
2、血液在肾单位里经过了几次小动脉?几套毛 细血管? 3、肾单位中的气体交换是在肾小球还是在肾小 管外的毛细血管?
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
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动脉血) (动脉血)
(动脉血)
出球小动脉
(动脉血)
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
热点问题
1、结合肾脏模式图考察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2、解读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区别 3、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肾病(肾炎、血尿、蛋白尿等),考察肾脏病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4、认识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生活感悟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 哪些废物?
(1)原尿与血浆相比,少了 血浆中的
,这是由于 大分子蛋白质 大分子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
无机盐 0.9 0.9 1.1
下表为尿液、血浆、原尿三种液体的成分(克/100毫升)。请回答: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血浆
8
原尿
0
尿液
0
0.1
0.03
0.1
0.03
0
1.8
0.004 0.004 0.05
无机盐
0.9 0.9 1.1
外形:肾的外形似蚕豆,呈红褐色
肾的宏观结构
肾动脉
5
肾静脉
6
输尿管
4
1 皮质 2 髓质 3 肾盂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分布在皮质
肾小管
: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入球小 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壁 肾小囊腔
肾小球 肾 小 体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原尿中的水
尿是不断产生的,而排尿 却是间歇的,为什么呢?
尿液的排出: 肾脏(产生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我思我进步
1
肾脏 尿的形成和排出
肾单位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血液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 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织细胞。
A 呼吸系统
(2)通过上述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d主要通过( )——————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通过C———— —排出体外。D 循环系统
(3)人体的排泄主要有那几条途径?
B 泌尿系统
皮肤
结合本章复习目标,仔细回顾本节课所复习内容,试一试,看能否构建本节课的知识 结构
考点一、排泄的概念
1、(2008,宜兴)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的排泄产物的是( ) A 尿液 B 粪便 C 汗液 D 呼出的二氧化碳
静脉
(静脉血)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 肾小囊壁起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 一部分水 • 无机盐 • 葡萄糖 • 尿素
大分子蛋白质
血细胞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全部葡萄糖


尿
大部
分水

部分无机盐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血液 (水、无机盐、尿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考点二、肾脏的结构
右图是肾小体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③
和⑥
共同
构成

(2)图中③⑥⑦共同构成了

(3)图中②是
管内流动的

,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
通的血管是图中的[ ]____________,
内流________血;两端都是小动脉的结构是[ ]__________,内流_________血。
肾小球的滤过 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形成尿
(水、无机盐、尿素、氨)
1、某人近日经常出现口渴的现象,尿量也比正常情况增加数倍,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 肾小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