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机的演连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陆机的《演连珠》

读陆机的《演连珠》

关于连珠之肇始,西晋傅玄说:“兴于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①]而南朝人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沈约《注制旨连珠表》、任昉《文章缘起》都说始于扬雄。[②]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选》李善注都曾引扬雄《连珠》,看来扬雄已有连珠之作,早在班固等人之前。不过确实是到东汉时才作者较多。除班固、贾逵、傅毅之外,杜笃、刘珍、蔡邕、韩说、服虔、赵岐、潘勖以及王粲、曹丕均有所作。

还有一说谓始于战国的韩非。其说最早见于魏收的《魏书·李先传》,谓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召先读《韩子连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③]所谓《韩子连珠》(《北史·李先传》作“《韩子连珠论》”),明人杨慎曰:“韩非书中有连语,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谓之‘连珠’。据此则连珠之体兆于韩非。任昉《文章缘起》谓连珠始于扬雄,非也。”[④]魏收、杨慎所谓韩非书中的“连珠”,是指《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各篇。所谓“谓之‘连珠’”,应理解为其体式有如后世之连珠者,而不是《韩非子》书中已称连珠,因为其书中实无连珠之名。他们的话说得是不太清楚的。清初马骕《绎史》卷一百四十七引《储说》,

注曰:“《储说》经文,比物连类,后世连珠之托始也。”[⑤]则说得最清楚不过了。《内储说》、《外储说》共六篇,都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谓之经,先阐说某种观点,然后列举若干事例与此观点相印证,不过还只是标举其目而已;后一部分则依照经中所举事目加以详细叙述。马骕明白说出连珠所托始者只是经而不包括后一部分,是对的。体式似连珠者,只是经的部分而已。[⑥]而且与后世连珠体式特别相近的,只是《储说》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内储说》上、下中的若干条。试举三例:

例一: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内储说上·经二》)

例二: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茍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其说在卫人之夫妻祷祝也。)故戴歇议子弟,而三桓攻昭公;公叔内齐军,而翟黄召韩兵;大宰嚭说大夫种,大成牛教申不害;司马喜告赵

王,吕仓规秦楚;宋石遗卫君书,白圭教暴谴。(《内储

说下·经二》)

例三: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在文公之

攻原,与箕郑救饿也。)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虞人而猎。故明主表信,如

曽子杀彘也。患在尊厉王撃警鼔,与李悝谩两和也。(《外储说左上》经六)[⑦]

都是先说出一个观点,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如例一的“爱多者则法不立,

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然后列举若干事目(如例一的“仲

尼说陨霜”云云,“丽水之金不守”云云)。观点与事目之间,以“故”或“是以”

相连接(例一、例二用“故”,例三用“是以”),形成因果关系。在作者心目中,

那些观点是原则、原因,由于那些原则,所以会有所举出的那些事实存在。[⑧] 下面我们再举陆机《演连珠》中的几例对照一下:[⑨]

臣闻禄放于宠,非隆家之举;官私于亲,非兴邦之选。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

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第五首)

“是以”之前提出用人惟亲不利于国家的观点,“是以”之后则举出春秋鲁国和

西汉时的历史事实予以证实。在体式方面,上举《储说》中的三例,如果去掉“其

说在……”、“说在……”,那么陆机此例便与之十分相似。又如:

臣闻良宰谋朝,不必借威;贞臣卫主,修身则足。是以三晋之强,屈于齐堂之俎;

千乘之势,弱于阳门之哭。(第十五首)

“是以”之前,是说忠臣贤宰的重要;“是以”之后,则举历史事实为证。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古人把《韩非子·储说》认做连珠文体之祖是有道理的。而近人孙德谦《六朝丽旨》八十四《连珠体》更往前推到春秋时代,认为《邓析子·无厚》已有这样的体式:

夫负重者患涂远,据贵者忧民离。负重涂远者,身疲而无功;在上离民者,虽劳而不治。故智者量涂而后负,明君视民而出政

猎罴虎者,不于外圂;钓鲸鲵者,不居清池。何则?圂非罴虎之窟也,池非鲸鲵之泉也。楚之不泝流,陈之不束麾,长卢之不仕,吕子之蒙耻。[⑩]

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驳之,认为《邓析子》乃战国时人假托,且孙氏所举两条,“玩其文辞,不特非春秋战国时人所能作,即扬雄《连珠》,亦视此为质木,安可据以为连珠之体春秋时已有之哉”。[11]范先生所说是有道理的。

《韩非子》内外《储说》各篇“经”的部分都各自包括若干条(《内储说上》凡七条,《内储说下》六条,《外储说左上》六条,《外储说左下》六条,《外储说右上》三条,《外储

说右下》五条),就如同后世连珠由若干首连成一篇一样,故被称为连珠。[12]

当然,虽说《韩非子·储说》可视为连珠体之肇始,但其它著作对于连珠体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像《韩非子·储说》“经”那样的体式,在其它先秦典籍以至汉魏文章中也能看到。如《荀子·议兵》: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13]

又如《战国策·赵二》:

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14]

此例与上举《韩非子·储说》等例不同的是,不是先说出主旨再举实例,而是先举事例再说

出主旨。这种方式也正是后世连珠所常见的。

以上见之于先秦子史著作。下面三例见之于汉魏文章: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15]

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16]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福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17]

上举各例都是分作两层,一层说出主旨,一层列举事实。这正与《韩非子·储说》类似。此外,连珠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傅玄《连珠序》所谓“假喻以达其旨”,亦即打比方,使用比兴手法,或者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为比,或者以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就近取譬,总之表现出一种比类而推的思维逻辑。陆机《演连珠》五十首的绝大多数都是采取这种写法。这是与《韩非子·储说》不大一样的,《韩非子·储说》只是提出观点,然后举实例加以证明而已。[18]而这一比象类推的逻辑特征,也决不是连珠所特有,而是古人极其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在说理性的文字中经常见到,其中有的例子,在句式安排上就与连珠十分接近。试举数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