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客家源流考

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学系:企业管理系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08年0 6 月17 日

客家源流考

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他们主要是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中原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至南方的汉人。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里素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其中,有几种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粤赣闽交界地区。

关键词:客家、迁徙

1绪论

1.1文献综述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过程,是各个群体、部落或民族经历无数

的冲突、融合和艰难迁徙的过程。在汉族的五大民系中,客家民系无疑是迁徙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支。客家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对于客家的研究在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硕果累累。

1.1.1以国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客家学”确定了客家汉族血统的身份。著有《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史料汇编》等研究客家人的力作。

1.1.2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

1.2研究框架对于客家人的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不乏佳作,本文

力从客家的几次大迁徙和客家方言以及客家的精神几方面论证“客家源自中原,是汉民族的一支”。

2.从客家的六次历史大迁徙看客家渊源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一

次次苦难的迁徙的见证,他们是逃难而来的中原汉族群体,为了生存与种族的延续,六次大规模的充满了血和泪的迁徙(客家史研究权威王香林认为是五次,其区别在于第一次)。这也从根本上论证了“客家人源自中原,是汉族的的一支”这一结论。最早提出“客家南来说”的是罗香林先生。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①

2.1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客家先民是因为

受到了中国边疆部族的侵扰,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来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

国后,为了防止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万里长城,戍驻重兵。旋又派尉屠睢率大军区50万驻岭南,以防南越族的入侵。秦皇还将先期滞留在豫、皖、闽的流亡客人驱赶到广西兴安不受欢迎筑灵活渠运河,于铧咀地方将先期滞留在豫、皖、闽的流亡客人驱赶到广西兴安县筑灵渠运河,于铧咀地方将汀江和湘江和漓江凿通,以便运军输粮,继续向南疆用兵。秦亡后,这支庞大的部队没有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这是大批汉人南下之始。②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六次。其他零星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时,发大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这就是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②

2.2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二次

大迁徙。正如史籍所言:“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又以只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③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人则由赣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前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魏应麟教授曾说过:“汀州的客家人来自中原的氏族与闽越族的结合。”《客家源流考》指出:“这些南渡的人们,在政治方面,支撑了东晋以来朝代的局面;在经济方面,开发了南方的产业,增进了南方的生计;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内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闽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③2.3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唐代末年的黄巢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军的征战波及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的住地成了战祸的要冲。于是,他们只好再次迁徙,移居到当时未蒙战乱的江西东南部和福建南部还有一些则进入广东东北部。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2.4第四次人口大迁徙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怯懦无能的南宋帝室,

仓皇逃往福建、广东。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

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这是客家的第四次南迁。北宋末至南宋隆兴年间有关汀州户数的情况,就是有力的证据。正因为如此,北宋末至南宋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5第五次人口大迁徙元代初期,在元朝统治者的高压下,客家聚居区人口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后来经过明代的休养生息,粤赣闽交界处的客家地区,经济复兴,人口繁衍了。然而,这些地区山多地少,此时已不能满足发展。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五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2.6第六次人口大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3.客家方言中的中原渊源

3.1客家方言的分布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宁化,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客家话的活化石是江西抚州话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④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3.2方言中的中原渊源东南亚研究专家许云樵教授在《客家话音韵研究》一文中说:东南亚华人的方言,常被分为闽南、福州、客家、海南及外江等七种方言。外江帮除外,“其他六帮中有两大派系:一派是粤音(广府话);一派是闽音,包括闽南话、潮州话和海南话。福州话则是介于吴语和闽语之间的一种方言。而以客家话最特别,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与中州音韵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这里讲的最特别主要指两点: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韵;二是不同于粤、闽方音,也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所谓中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