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①地球的形状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球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地球仪、天文望遥镜等。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天文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且与众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影片中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3. 引出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图片,请学生判断地球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活动2: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3:讨论:如果我们要乘坐宇宙飞船去观光,你想选择哪个星球作为目标地?为什么?任务二:认识地球的运动活动1:观察PPT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活动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观察其中的特点。

活动3:PPT展示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经纬线和地磁线活动1:PPT展示经纬线和地磁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

活动2: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任务四: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活动1:PPT展示一些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台风、地震等。

活动2: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建立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然后,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包括赤道、纬线、经线等,并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实践。

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动手旋转地球仪,观察赤道、纬线、经线等的变化。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和地球仪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讲授和自主比较一下实际的效果。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2.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3.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4.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2.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经纬仪、有关课程课件(自制)、学案(基础知识)、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认识世界。

简单地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一)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

(二)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大家看课本上的图,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协助学生,共同观察夜晚的星空,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并记录观察心得。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2. 认识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仪、投影仪、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小组分配、笔记本、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 观看地球的图片或视频,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地球:1. 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分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b. 地球的大小和重量如何?c. 地球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大小、重量和组成部分的准确理解。

介绍地球仪:1.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球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不同部分,并探索如何使用地球仪找到不同地方的位置。

应用练习:1. 设计练习任务:将世界地图贴在教室的墙上,要求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到指定的国家或城市,并用标签标记出来。

2.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练习任务,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并互相帮助。

3. 展示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拓展活动:1. 地球仪指南针: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上的指南针,并解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2. 模拟旅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旅行活动,让他们利用地球仪确定旅行目的地,并做旅行计划。

3. 学生表演:鼓励学生用地球仪展示自己设计的旅行路线,并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旅行过程。

四、课堂总结:1.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2. 提问检测: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1. 鼓励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进一步了解,要求他们完成与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的作业。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标要求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除了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认识地球的形状,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并利用地球仪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影像及名称,让学生看图描述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名称,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新课讲授活动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由远古时期到21世纪的四组材料:1、结合材料,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过程并完成填空;2、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补充月食、海岸观船、登高望远三个例子,并完成一组选择题。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第一阶段:猜想阶段1.古中国——“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2.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图解: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

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实例1:海岸看船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月食实例4:卫星照片拓展: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

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

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第二阶段: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单位
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了解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
唤起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点
难点
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依据。
难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
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少,主要是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教材给的资料较少,鉴于此,本部分内容设计收集资料。
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看教材图1.3,鼓励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地球仪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

(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提问:出了上述课本和老师举的例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留意到一些可以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啊,大家一起来分享各自的发现!
学生1 在海边或江边,观望往来的船只,不是先看到整个船只,再慢慢剩下的只是桅杆,最终船只消失在我们的眼球;或是先是茫茫的海水/江水,再慢慢可以看到桅杆,最后船只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船由远而近的向我们驶过来。

学生2 每个月都可以看到的月相,尤其是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而地球的影子在月球上,就是我们平时观看到月相缺失的部分,所以月相就是地球球体形状的反映。

学生3 其实最能真实反映地球形状的,我认为是卫星航片里的那个蔚蓝色的球体。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小结:由此可见,地球形状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处处透视着地球形状,只是我们有没有这个细致观察的心,像牛顿那样,去发现而已。

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身边日常的事物,并加以观察分析,或许大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牛顿”。

讲述:我们现在通过学习,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信息——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大小
讲述:人们不仅通过,准确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通过投影和书本总结地球的大小数据)
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老师在黑板画简图,学生在此图相应写出)
提问: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你骑着一辆时速50千米自行车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0小时)
讲述:通过对地球大小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巨大的球体,我们人类能否通过肉眼把地球的全貌尽收眼底?所人类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地球的全貌浓缩在一个球体上——地球仪。

(拿出地球仪放在讲台上)
板书: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是否就是地球真实面貌的全部反映?(不是,只是地球的模型,部分反映地球的情况)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地形、地貌、定位、通讯、交通、气候气象、军事等领域)
3、地球仪有什么特点?(老师拿着地球仪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
学生:……
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表面的事物,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网格状的线条,这些线条是可以用于确定地理事物位置的经纬网,这些网格在真实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4.地球仪上还有一条人为加上去的假想轴——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地球仪可以绕着这条假想轴旋转。

课后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课后完成课本P4的活动,下节课进行评比,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性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而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

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个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最大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的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表面的事物,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网格状的线条,这些线条是可以用于确定地理事物位置的经纬网,这些网格在真实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4.地球仪上还有一条人为加上去的假想轴——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地球仪可以绕着这条假想轴旋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