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译文赏析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害正(),宜放()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序文言文翻译

夫战国之际,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诸侯相争,各欲以强凌弱,以大吞小。

是时,智谋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助其君,以定其国。

于是,各国史官,纪其事,载其言,汇编成册,是为《战国策》。

《战国策》者,记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之事,以其文辞华丽,辞藻丰富,故得此名。

其书成于战国末年,作者不详,或谓刘向所编,或谓汉武帝时所修。

然无论作者何人,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其所载之言,皆当时之声,故《战国策》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之重要文献。

《战国策》序,乃刘向所作,其文如下:盖闻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于是,智谋之士,纷然而起,各为其主,出谋划策,以定其国。

彼时,言辞锋芒,辩才无碍,智计百出,令敌国丧胆,本国强盛。

然而,岁月如梭,世事变迁,智谋之士,亦随时代而变迁,其所言所行,皆当时之需,后世难以效仿。

是以,吾辈后人,欲知战国之时,各国之政、军、经、文、外交,不得不读《战国策》。

夫《战国策》者,载战国之事,记战国之言,述战国之智,以其文辞之美,见战国之世。

观《战国策》,可以知当时之风俗,可以见当时之政治,可以识当时之人才,可以悟当时之智慧。

夫《战国策》之文,辞藻华美,语句隽永,读之令人陶醉。

然而,其中所言,皆当时之实,非虚言妄谈。

观其文,可以知战国之时,智谋之士,如何以智取胜,如何以谋治国。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启迪智慧,学习治国之道。

夫《战国策》之作,虽非一时之作,然其所记之事,皆当时之实。

自刘向编撰以来,历代学者,皆以此书为研究战国时期之重要依据。

然《战国策》之作,非为一国之史,亦非为一国之策,乃为一时之策,为一代之策。

是以,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当时之背景,当时之风俗,当时之政治,当时之人才,当时之智慧,为参照,以理解其文,以悟其道。

总之,《战国策》者,战国时期之智谋之书,亦为后世之治国之书。

吾辈后人,读《战国策》,当以史为鉴,以智为舟,以谋为桨,以勇为帆,以德为舵,以达治国平天下之目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2,《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3。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4,而疑其不可考者5,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6,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7,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8。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9。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10!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11,其变固殊12,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来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事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13,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14,岂好为异论哉15?能勿苟而已矣16。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17;其设心注意18,偷为一切之计而已19。

故论诈之便20,而讳其败21;言战之善,而蔽其患22,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23;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24,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25。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26,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7,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28”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29,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30;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31?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32,有为墨子之言者33,皆著而非之34。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策目录序

•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 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 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 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 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曾巩为 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 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 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 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 推崇。 •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和《隆平集》传世。
• (一)、实词 •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 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 • 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 4、而俗犹莫之寤也。 • 5、邪说之害正也。 • 6、其相率而为之者。 • (二)、特殊句式 • 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 (一)、实词 • 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 访: 寻求 始:才 • 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笃:坚定 • 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明:阐明 • 4、而俗犹其之寤也。 寤:觉悟,明了 • 5、邪说之害正也。害:妨碍,妨害 • 6、其相率而为之者。率:循、沿着 • (二)、特殊句式 • 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被动句) •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定
• 3、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 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 译:制度是用来适应形势变化的,不必完 全相同;道,是用来治国的根本,不能不 保持一致,这个道理是不可更改的。 • 4、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 译:因此古代的圣君贤臣,从来没有人放 弃古代先王的政治理论,改而采取纵横家 的权宜之计。 • 5、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 译: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 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五校联考高一语文出题学校:宝坻一中蓟州一中Ⅰ卷(33分)一、语言基础知识(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被异化成一种_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

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

“化俗不易,贵在因民。

”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甚嚣尘上湮灭清规戒律健步如飞B.甚嚣尘上磨灭清规戒律奋勇前行C.愈演愈烈湮灭陈规陋习奋勇前行D.愈演愈烈磨灭陈规陋习健步如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D.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曾巩传原文及翻译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

唯君之留意焉!”【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弃:离弃,这里指“离世”B.故假节于魏王假:假装C.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D.臣虽不佞佞:有才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刘向《〈战国策〉书录》与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刘向《〈战国策〉书录》与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刘向《〈战国策〉书录》与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

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横则秦帝,从则楚王。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亦可喜,皆可观。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书录》)材料二: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①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②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者教之,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以治之,天下之人莫不风动从化,开于仁义,而耻于不义。

当此之时,虽有汤、武之圣,无所用之。

及其衰也,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诸侯,兼有之,有擅天下。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衰,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其势不得不然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深可惧也。

译文:周朝从文王、武王开始兴盛起来,那时候推崇道德,特别重视礼义,设立了辟雍、泮宫、庠序这些地方来教育民众,用陈设礼乐、弹奏弦乐唱歌这些方式来进行移风易俗的教化治理,天底下的人没有不被这种风气影响而顺从教化的,大家都开启了仁义的思想,并且以不义为耻。

在这个时候呢,就算有像商汤、周武王那样圣明的人,也没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

等到周朝衰败的时候,那些游说、搞权谋的人,在社会上就被看重了。

所以像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这些人,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短长这些学说,左右摇摆不定。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要是实行连横呢,秦国就能称帝;要是实行合纵呢,楚国就能称王;他们这些人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被看重;他们离开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被轻视。

但是在那个时候呢,秦国是最强大的,诸侯都比较弱小。

苏秦把诸侯们联合起来,当时六国合成一体,来排斥对抗秦国。

秦国人害怕了,都不敢派兵到关中地区窥视,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打仗。

自信的意思

自信的意思

自信的意思:
是指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

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

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你和我的心中才升腾起无尽的希望。

人们只有自信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茂盛更灿烂。

只有自信才能让生活处处是舞台,让人生越过越精彩。

详细解释:
1.相信自己。

《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
也。

” 晋陆机《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 宋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其説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
者也。

”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勇於自信故英絶,胜彼优孟俯仰为。


2.自表诚信。

三国魏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民办非成立登记申请书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

咱先来说说啥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呀。

简单来讲呢,这就是由民间的力量来举办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做一些社会服务之类的好事的组织。

就像是那些民办的幼儿园、养老院,还有各种各样的公益服务机构。

它们虽然不是政府直接管理的,但是在咱们社会里可是发挥着超级重要的作用呢。

二、为啥要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

这可就有好多原因啦。

一方面呢,是因为社会上有好多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

比如说,有些社区可能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组织,或者有些地方孩子的课外兴趣培养的机构不够多。

这时候,如果有热心人想要成立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就可以专门针对这些需求来做事情。

像我知道有个阿姨,她特别喜欢手工编织,看到社区里好多老人闲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就想成立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专门教老人们编织,让老人们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有点小成就,多好呀。

另一方面呢,对于那些有爱心、有想法的人来说,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

想象一下,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立了一个帮助贫困学生获得学习用品和辅导的组织,看着那些孩子因为你的帮助而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更好,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三、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准备工作。

1. 确定好组织的类型和目标。

这就像是给你的组织定一个大方向。

你得想好你这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是要做教育呢,还是做社会服务,或者是文化艺术之类的。

比如说你要是想做教育相关的,那你是要办课外辅导班呢,还是做一些特殊教育方面的事情。

这一步可重要啦,就像盖房子要先有个蓝图一样。

2. 组建一个靠谱的团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得有一群小伙伴一起努力才行。

这些小伙伴最好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管理,有的擅长做活动策划,还有的擅长跟人打交道。

大家凑在一起,就像一个超级战队一样,可以把这个组织运营得风生水起。

我有个朋友想成立一个环保类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他就找了学环境科学的、擅长做宣传推广的,还有很会组织活动的几个人一起,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呢。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翻译赏析文言文《战国策目录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第五专题 第17课 战国策目录序

第五专题  第17课 战国策目录序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

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这是曾巩校勘整理《战国策》后,为书作的目录序。

整篇序言是围绕对刘向说法的批驳而展开的。

序文摆出刘向的论点后,就正面阐述儒家先王之道不可变,只能以道为本、以法适变的道理。

并赞扬孔、孟阐明先王之道是“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他们这样做才是坚持正道、不为流俗所惑。

再用战国时代谋士们论诈言战的投机行为和孔、孟对照,揭露他们的言行并非顺应时势,“不得不然”。

批驳了刘向的观点之后,文章转而谈到对《战国策》的处置意见,过渡得十分自然。

作者提出对一种错误学说的否定,不能采用毁灭书籍的办法,而应将邪说的内容公布于世,让大家鉴别以引起警惕,自然而然地消除影响。

全文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言词简洁,立论精到,是曾巩书序中的代表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缺失(2)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太平(3)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 (4)而俗犹莫之寤.也:同“悟”,醒悟,觉晓 (5)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考,考究;疵,毛病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 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形容词,安定太平二帝三王之治.:治理天下故治.国无法则乱:动词,治理,管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2)之⎩⎪⎨⎪⎧ 臣访之.士大夫家:代词,指《战国策》李斯之.徒以亡其身:指示代词,这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助词,的 (3)易⎩⎪⎨⎪⎧ 此理之不易.者也:动词,改变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动词,更换,替换而乐于说之易.合:形容词,容易(4)绝⎩⎪⎨⎪⎧ 放而绝.之:灭绝、禁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僻远的,与世隔绝的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知道;“道”,先王之道。

高中语文文言文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曾巩原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译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曾巩《战国策》目录序1【原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2。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序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3教化,修法度4,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

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生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5、孙膑6、吴起7、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8。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9。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总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二十二篇。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第一篇:《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

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

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

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

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

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文言文翻译:有人对公仲说:“处理政事的人要多从国人那里听取意见,并不一定要从贵族那里听取。

因此毙王从市井中听取俗谚,希望您也能听一听臣下的意见。

您在秦王那里请求让韩国不倾向齐、魏任何一方,秦王没有答应,您就亲近公孙郝为难甘茂,勉励齐国军队并鼓励进攻魏国,楚国、赵国都成了您的仇敌。

臣下担心韩国将以此为祸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请求允许韩国保持中立。

”公仲说:“那将怎么办呢?”那个人回答说:“秦王认为公孙郝亲近您,因而不会听信公孙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不会替您说话,您何不通过行愿来向秦王传话呢?行愿傲秦王的大匝很公正,臣下请求让行愿替您对秦王说:‘齐国、魏国联合与分裂,哪砷情况对秦国有利?齐国、魏国背离与联合,对于秦国来说,哪种情况会使秦国更强大?’秦王一定会说:‘齐、魏分裂,秦国地位就显得重要,齐、魏联合,秦国就无足轻重。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精选6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翻译和原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战国策翻译和原文篇1【提要】“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有关国家和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步走错,谬以千里。

如果没有采纳有关国家存亡的关键大计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那么国破家亡也很正常。

楚怀王是战国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与秦国分庭抗礼的楚国走向了衰落乃至灭亡。

【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

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

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
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

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

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

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

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

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

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

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

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人
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