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研究背景高三历史课程的热点专题之一是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而近现代民主则是当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探究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和影响,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1.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古代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其核心理念和主张。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在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近现代民主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特点–分析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民主选举、言论自由、权力制衡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作情况。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制度模式,探讨其异同和发展趋势。

3.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的启示与影响–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以及其与近现代民主的契合点和冲突点。

–探讨古代民本思想对近现代民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和局限性。

4.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重构–分析古代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构。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古代民本思想的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和近现代政治实践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的理论认识,还可以为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考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民主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以上是一份详细的复杂方案文档示例,供参考。

特殊应用场合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新增条款:•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在研究内容中加入与高中历史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

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

《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

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 (2)民本思想的影响 ①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 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3)评价:民本思想的立足点、实质。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二、近代民主思想
1、 18世纪法国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历程: ①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力图付诸政治实践 。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武力推翻封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归纳总结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形成(时间、过程、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的思想:“仁”的学说,以德治民的政治思想。 (2)孟子的民本思想:
①“民为贵,君为轻”。 ② “仁政”: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
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荀子的“舟水说”。
思考: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先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最
大的特点,诸子百家从多个方面对春秋时期 形成的民本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但无 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为民”、 “爱民”、“利民”,还是墨子的“兼爱”, 管子的“修法安民”,抑或是老庄基于社会 批判基础上的富民主张,在追求以民为本的 价值指归这一点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之 中,尤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 神、民君关系的重新认识上。一是民为神 主。“民,神之主也”(《左传·信公十九 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管子·牧民》:“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三、试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经济基础 : 阶级基础 : 权力主体:
民本 封建经济

古代与现代的民主

古代与现代的民主

古代与现代的民主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之间是有差别的。

如古代民主是小国寡民型的城邦政治、平等的参政权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现代民主则是大国众民型的民族国家政治,所有成年人都有参政的权利。

古代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即人民在国家中掌握政治权力;现代民主实行的则是间接民主,即人民的代表在国家中掌握权力。

古代民主似乎主要是指地中海国家,而现代民主则遍及全球。

现代民主最先在美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它经历了政治危机、内战、工业化和移民潮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种稳定有效的治理方式,其原则和价值也成为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支柱。

在同期的欧洲,关于民主的分歧与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英法等国的民主化进程也在艰难曲折中缓步推进。

英国通过历时百年的多次议会改革,缓步实现了成人普选权,并不断虚化和弱化君主与贵族的权力,形成了一种基于选举的、依托政党政治的议会内阁制。

法国在1789年以后经过了反复的动荡,在19世纪后期最终放弃了与世袭权力有关的体制,采用了具有实质内涵的共和制,革命年代的普选权理想也变成了现实,激进的民主理想转化成了可行的民主体制。

一、雅典民主政治1.梭伦的奠基作用。

西方民主的渊源是氏族社会的民主制(长老会议、人民大会、军事首领)。

梭伦是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他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

具体原则是:雅典公民不论出身如何皆按财产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确定了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

等级的划分以公民从土地上所得的收入为根据。

第一等级是年收入谷物、油、酒总计达500麦斗的最富有的公民,称为“五百麦斗级”;第二等级是年收入达300麦斗以上,并能养一匹马者,称为“骑士级”;第三等级是处收入达200麦斗以上并能自备牛车者,称为“双牛级”;第四等级是年收入在200麦斗以下,靠打工为生的贫穷公民,称为“日佣级”。

政治权力与财产地位相适应。

只有属于第一、二等级的公民有权担任执政官和高级官职。

第二等级公民充任骑兵。

第三等级公民以重装步兵身份服军役。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思想》阅读报告近代的民主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世界思想的精华,然而两个重要思想尽管名称相似并且有互通性,但是却有很大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通过中国人伦社会的形成逐渐表达出来。

在古代,人们没有意识到人民真正的意义,通过春秋战国国家的兴起和衰落,慢慢意识到了人民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才有了孟子最早系统地提出的民本思想。

而且在古代特别是殷周时期,占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信仰“天”“神”的力量,而之后思想家通过论证顺应民意即是顺应天意,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如何,“民贵君轻,甚至超越国君”这种说法是绝对没有的,民本思想是希望国君能都体谅百姓,能够仁政,也就是说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还是没有一种正式的形式约束君主来“以民为本”。

近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很多持有“犯天下之大不讳”的思想家,比如李贽和唐甄,他们极度地抨击了君主制度,并且提出了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尽相同的观点,可以说是民主思想的启蒙。

当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会取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也认识到民主思想是近代世界的潮流,便开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改革,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例,是最接近西方民主思想的,然而孙中山先生还是未能全部理解西方民主思想,竟讲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太过民主”。

西方民主思想是以个人的人文主义为基础来架构社会和政府的,通过契约和法律来进行真正的人类近代政治结构改造,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其中有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中国这个鲜明的封建主义国家的理解自然不是很透彻。

尽管有着理论的相似性,但根不同,便会结出不同的果实,近代西方通过自己发达的民主思想逐渐地建立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司法和社会体系,是一种由“看得见的正义”主持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完善。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关系研究(精)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关系研究(精)

分类 D0 密级内部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关系研究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Human-centered Idea and Democratic Politics王印指导教师姓名:王惠岩职称:教授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论文答辩日期:2002年 12月日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二OO二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3一、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3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追求 (32.“民本君主”: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论框架 (53.“爱民、养民、利民、富民、教民、得民”:民本思想的境界与政策追求 (104.“义利之辨”:民本思想的伦理支撑 (125.“王霸之争”:民本思想治国方略选择 (14二、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161.天人之际: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162.人性之分:民本思想的道德基础 (24(1关于人与民关系的认识 (24(2关于人性善与民性的关系 (25(3“顺民性”“理民性”与民本思想 (283.民本思想的社会基础 (32(1专制主义政治统治 (32(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 (33(3周期性性社会危机的发生 (34第二章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36一、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 (361.从商周之际的重民观念到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362.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正式形成及其理论贡献 (393.秦汉以后民本思想的发展 (41二、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441.民本思想在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442.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6第三章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观念变革 (50一、从“民为国本”到民权、民主: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 (501.对西方社会的体认和对中国传统专制政治的反思 (502.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认识 (533.对西方近代宪政精神的接受 (54二、“民为国本”: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观念的起点 (55三、在传统与社会变革之间:近代思想家的认识误区 (571.在观念形态上对民权、民主和平等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误识 (592.在接受西方民主政治价值观时并没实现国家观念的根本转变 (61 第四章民本思想与现代西方学者和新儒家学派的民主政治观 (63一、西方学者关于民本与民主政治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631.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观点 (632.白鲁恂和罗思文的民本与民主观分析 (643.西方中心论与中国的西化论 (69二、新儒家学派关于民本与民主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701.“吾家旧物论” (712.“道统论”“植根论” (723.对新儒家学派民本与民主关系理论的评价 (75第五章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分析 (78一、目前国内理论界关于民本与民主关系的分歧 (781.“原始形态民主论”和“适应论” (792.“走出历史论” (803.“民本民主论” (81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实质 (831.在理论上认清民本思想实质的必要性和意义 (832.民本思想的政治属性 (85三、民本思想不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 (921.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932.民本思想不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 (96(1关于“天下为公”与“人民主权” (96(2关于“民贵君轻”与平等问题 (98(3关于“国人议政”与公民权利和议会制 (100(4关于“弑君论”与民主革命 (1013.“君权神授论”与“契约论”:民本与民主思想的理论根源 (103 第六章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110一、政权分析模式选择的合理性 (110二、民本思想中有利于我国政权建设的合理资源 (116三、民本思想对我国政权建设的积极作用 (1211.民心向背论与国家政权的稳定 (1212.儒家民本思想中责任论与法制条件下的以德治国 (1253.民本思想中的“先富后教”论和“恒产恒心”论与精神文明建设 (1284.“取于民有制”和“藏富于民”与廉价政府 (131结论 (135注释 (136参考书目和文章 (146学术成果 (151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吉林大学博士论文原创声明前言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观察形成的系统认识。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作者:徐志浩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社会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改进,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题和发展演进,探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的联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古代;现代;联系民本思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上扮演着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

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无数次地证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因而,民本思想才会为各个朝代的许多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提倡。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一般认为是周公对于商纣王虐待人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产生了最初的民本思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些学派不关心诸侯争霸,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于是对于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代表学派为墨家和儒家。

墨家的墨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反对统治者剥削人民;到了孟子时期,“仁政”思想成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而荀子更是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观念,系统的提出了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既维护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理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在西汉时期,贾谊就深刻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写出了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三、试比 : 民本 封建经济 地主阶级 民主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天赋人权 以法治国 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权力主体:
治国方法: 发展前途:
神授君权
以德治民 不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四、学者对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学者徐复观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总是站在统治者 的地位为统治者想办法、解决政治问题,这与西方近代 以来的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争的情形,形成极为明显的 对照。但是,他又认为西方民主政治实际上很难解决社 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个人与全体的矛盾和冲突。而正是 在这一点上,徐复观又感到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素来强 调的德治政治似乎可以为解决西方政治制度危机提供一 条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他强调说,我们应走在民主政治 的道路上,同时把儒家的政治思想倒转过来,变以统治 者为起点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这样,民主政治则可因 儒家思想的复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托;而儒家思想也可因 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得以完成真正的改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民本与民主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 三、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发表时间:2012-03-05T17:10:49.7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徐曼[导读] 安民,是指政府要善待民众,切实保护民众利益。

徐曼(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01)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

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1 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热点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 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 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 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 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 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历程: ①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力图付诸政治实践 。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武力推翻封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秦朝短命的现实使西汉统治者本能的抛 弃了秦朝的暴政,民本思想又重显其耀眼的 光芒。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 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与之;其乐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在他 看来君主行德治仁政才能符合天意。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 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王道之要, 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 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治民必须为政以 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最大发 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四)、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
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是在被君统 治前提下,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 的统治地位,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得以实现。
2. 先秦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民主观念的发展。
二、近代民主思想
1、 18世纪法国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
归纳总结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形成(时间、过程、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的思想:“仁”的学说,以德治民的政治思想。 (2)孟子的民本思想:
①“民为贵,君为轻”。 ② “仁政”: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
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荀子的“舟水说”。
思考: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德的要求之一便是敬天保民。
先秦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秦誓》:“民生之所欲,天必从 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周易》的内容表明,从夏、商 到西周,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而 敬天保民的意识。这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初 步形成。
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 想,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 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他指责: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 有饥色,野有饿莩。”主张给民“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民有“恒产”、 “恒心”,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备基本生活条件。
先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最
大的特点,诸子百家从多个方面对春秋时期 形成的民本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但无 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为民”、 “爱民”、“利民”,还是墨子的“兼爱”, 管子的“修法安民”,抑或是老庄基于社会 批判基础上的富民主张,在追求以民为本的 价值指归这一点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之 中,尤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 2、“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3、“为政以德”的爱民学说 4、“制民之产”的富民思想 5、民心向背的顺民心理
(三)、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 1、对专制的限制 2、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宣传西方资产阶 级的“民权”思想时,巧妙地援引了传统 民本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3.当代社会“以人为本”。在传统民 本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近现代的人权观 念。 4.和谐社会的构建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 神、民君关系的重新认识上。一是民为神 主。“民,神之主也”(《左传·信公十九 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管子·牧民》:“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认为,君主乃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 理万民的。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 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 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
战国后期,荀子提出以“王道”为主要内容的民 本思想体系。荀子强调君主应该爱民、利民,“君人 者,也”。荀子认 为,君与民的关系有如舟与水的关系,“君者,舟也; 庶人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又认为,君 与民的关系如同仪与影的关系。“君者,仪也;民者, 景也。仪正而景正”。荀子认为,只有民安宁,君才 能安位。他重视民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为了实现君安 位的“王道”政治。
三、试比较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经济基础 : 阶级基础 : 权力主体:
民本 封建经济
地主阶级
神授君权
民主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天赋人权
治国方法: 以德治民
以法治国
发展前途: 不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代表历史 发展潮流
四、学者对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学者徐复观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总是站在统治者 的地位为统治者想办法、解决政治问题,这与西方近代 以来的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争的情形,形成极为明显的 对照。但是,他又认为西方民主政治实际上很难解决社 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个人与全体的矛盾和冲突。而正是 在这一点上,徐复观又感到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素来强 调的德治政治似乎可以为解决西方政治制度危机提供一 条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他强调说,我们应走在民主政治 的道路上,同时把儒家的政治思想倒转过来,变以统治 者为起点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这样,民主政治则可因 儒家思想的复活而得其更高的依托;而儒家思想也可因 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得以完成真正的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