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18讲城市化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项复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项复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项复习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相关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及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推知,该城市( )A.轻工业所占比重上升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C.批发和零售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D.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善环境质量,引进新兴产业②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③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④培育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近年来安徽省外贸不断增长,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图8表示安徽省主要外贸国家及相应贸易额。

完成3~4题。

3.符合安徽省主要外贸商品流向的是()A.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B.从智利进口汽车、铜矿砂C.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D.从日本进口手机、铁矿砂4.进出口贸易状况表明安徽省()A.工业化水平超过主要出口国家B.外贸海运航线主要集中在太平洋C.原料导向型工业最具竞争优势D.航空运量在外贸运量中比例最大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

下图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2018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鲁尔区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是A.重工业比重降低B.钢铁工业比重升高C.第三产业比重降低D.化学工业比重降低6.有关鲁尔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叙述,错误的是A.迁入和新建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B.煤、铁企业规模普遍缩小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是( ) A.平坦的地形B.丰富的矿产资源C.优越的地理位置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8.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A.转移B.升级 C.专业化 D.环境要求较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8讲 海-气相互作用

第18讲海-气相互作用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选择性必修1]4.3浙江卷第23题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思考]全球的水平衡是如何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提示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地区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全球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拉尼娜现象(1)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思考]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会产生水灾还是旱灾?提示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等地易出现旱灾。

狂刷18 城市与城市化——《小题狂刷》2020年高考地理(解析版)

狂刷18 城市与城市化——《小题狂刷》2020年高考地理(解析版)

下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商业区位于A.M B.N C.F D.P2.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答案】1.A 2.B【解析】1.读图可知,M处地价最高,位于城市几何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为中心商务区。

故选A。

2.从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来看,该站在上午6—9点刷卡进站上车人多,为上班高峰;18—22点刷卡出站人数最多,为下班高峰,因此判断该地铁站附近应为住宅区。

故选B。

读某城市书店与书亭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书店与书亭的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书店服务范围小,只集中分布于两个地点B.书店服务范围大,因为所售商品的等级低C.书亭服务范围大,覆盖整个城区D.书亭服务范围小,因为它所服务的人口少4.下列关于该城市由书店和书亭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书店等级低,数目少,彼此距离大B.书亭等级高,数目多,彼此距离小C.书店位于书亭中央,其服务范围是书亭的6倍D.书店等级高、数量少,书亭等级低、数量多【答案】3.D4.D【解析】3.书店的级别较高,服务范围大;书亭级别低,服务范围小,D对;书店和书亭所售商品一样。

4.书亭的等级低,服务的人口少,数量多;书店的等级较高,服务范围大,数量少,D对。

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

读图完成5—6题。

5.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6.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A.拉萨B.桂林C.株洲D.鞍山【答案】5.D 6.D【解析】5.甲类城市为矿产基地,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乙类城市为商业贸易城市;丙类城市为港口城市,水陆运输便利。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练习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练习含答案

2020 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练习含答案专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一) 2016 年末以来,共享单车忽然火爆起来。

以下图为某城市一天中共享单车在不一样地区的泊车数目统计图,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1、图中甲、乙曲线所代表的散布地,分别为城市中的()。

A .工业区和居住区B.居住区和商业区C.商业区和仓储区D.市政区和园林区2、推行共享单车,有益于()。

A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B.改良城市大气质量C.缓解城市人口过密问题D.缩短居民出行时间【参照答案】 1、 B 2、B1、读图,甲地夜晚停放的共享单车多,乙地白日停放的共享单车数目多,甲地应为居住区,夜晚市民返回家中歇息将大批共享单车骑回居住区,乙为商业区,白天市民前去市里购物将大批共享单车骑往商业区,应选B。

2、推行共享单车,有益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但不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A 错;推行共享单车,有益于减少私人车、出租汽车的出行,进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B 对;共享单车不可以减少城市人口数目和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C 错;共享单车的速度与公交、汽车对比,速度较慢,不可以缩短居民出行时间, D 错。

(二)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均匀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以下图为1965— 201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

据此达成第1--2 题。

1.该国 1965— 1975 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均匀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由可能是()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祸频发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2.由图示信息可推断 ,1995—200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A.阻滞增添B.迟缓增添C.快速增添D.连续降落【参照答案】第1题,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均匀水平差距拉大 ,主要原由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影响。

第 2 题,由图示信息可知 ,1995—200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减小,靠近世界均匀水平 ,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添。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2题。

1.2018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 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 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 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 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 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宣布:海南全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下图为“海南省2015~2017年三次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目前,海南省所处区域发展的A. 传统农业阶段B. 工业化初期阶段C. 工业化后期阶段D. 高效综合发展阶段6.为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省第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大力A.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B. 发展轻纺工业C. 发展重化学工业D.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城市化

城市化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44 分)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 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 岁男性人口及20~54 岁女性人口) 。

据此完成1~3 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 年B.2040 年C.2047 年D.2050 年3.据图推测,2020 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 相对上一年) 示意图”。

读图回答4~5 题。

4.2004~2012 年间,该市(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5.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2019·河北五校联考)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 含预测) 情况。

读图,完成6~7 题。

6.2007~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 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 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7.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含答案)

《城市与城市化》检测题一、单选题读世界某城示意图(下图中数字表经纬度)及该城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该城工业区应布局在城区( )A.东南郊B.东北郊C.西南郊D.西北郊2.据右图可以判断,近十年该城( )A.郊区生态环境改善B.城区人口数量剧减C.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D.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城市中心区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程度:比重越大,紧凑程度越高.下列是2000年甲、乙、丙三个城市人口与面积的统计数据.三个城市紧凑程度排序是()A.甲最高,丙次之,乙最低B.乙最高,甲次之,丙最低C.丙最高,乙次之,甲最低D.丙最高,甲次之,乙最低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生存的根本条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有()①消除城市“热岛”效应②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③美化、绿化城市环境④改善交通拥堵状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下列行为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是()A.大规模平整楼房建筑用地B.建设湿地生态公园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系统D.使用大排量的私家车读我国某区域城镇体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甲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主要优势是( )A.气候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水能丰富D.干支流交汇处7.下列关于图中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服务功能与丁相同B.乙的地域结构分化最明显C.丙的某项服务功能可能超过甲D.丁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乙下图为某城市2001—2020年总体规划示意图,城市四大片区各自组织自己的功能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到2020年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是A.集中式B.组团式C.条带式D.放射状9.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域形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所处地理环境关系不大B.山区的城市地域形态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不大C.山区城市用地比较集中,往往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域形态D.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往往形成条带式格局我国某县全年平均气温为5.3℃,最热月均温为18.0℃,最冷月均温为-11℃,年降水量为375mm,年蒸发量为1456.8mm。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2.3 城市化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2.3 城市化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记一记填一填一、什么是城市化1.发展动力:推力和拉力。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2。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1)发展中国家: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2)发达国家:处于后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错误!2.生态城市化(1)目的错误!(2)目标错误!研一研1.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

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研析体会练一练[2019·北京学考]2018年4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将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功能。

人教版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参考答案

人教版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参考答案

2.3城市化一、单选题如图为世界城市及农村人口数量变化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例②表示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B.发达国家农村人口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D.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2.有关世界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B.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多C.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D.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异小于发达国家2016年7月12日,国务院同意《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做好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学者定型的理念,它是城市里面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又称城市的全景。

下图为南京市2000—2012年城市天际线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发的最大优势是()A.科技力量雄厚B.交通便利C.土地成本低D.资源丰富4.为增强南京市中心区对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南京市亟需加强的是()A.交通建设B.市场开拓C.环境保护D.产业调整5.据图判断,2000—2012年南京城区建设发展最快的方向是()A.东南B.西南C.西北D.东北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己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

下表为2018年南京市部分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B.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环境承载力D.设置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7.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快慢不同,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2020版高考地理 18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中图版

2020版高考地理 18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中图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

C 3。

D [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2019·内蒙古联考)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将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进入排水管道。

城市小区内可以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来收集多余的雨水,随后再慢慢排水,来缓解高频率集中式降水带来的内涝.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城市中,适于引进海绵城市概念的是()A.乌鲁木齐B.包头C.郑州D.西宁5.建设下沉式绿地,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含蓄能力B.减少城市水土流失C.防治城市土壤盐碱化D.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6.城市水循环受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下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C 5。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城镇化(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城镇化(含解析)

城镇化[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2021·浙江1月卷]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

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4·山东临沂统考模拟]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

据此完成4~5题。

4.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A.再城镇化B.郊区城镇化C.城镇化D.逆城镇化5.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A.城市住房紧张B.乡村空心化C.城市交通拥挤D.人口老龄化[2024·南京师大附中校考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中不同区域人口的发展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反映该城市()A.人口不断减少B.规模不断扩大C.环境污染加剧D.经济不断衰落7.该城市区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核心区教育、医疗条件越来越差B.近郊区经济更发达,吸引大量人口C.核心区房价高,城郊间交通条件改善D.近郊区人口出生率高,核心区人口死亡率高8.该城市区域人口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是()A.核心区基本建设落后于郊区B.核心区出现空城化现象C.郊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D.城郊之间的气温差异减小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0.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8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师用书(含解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8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18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区域聚落规模分布聚居人口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较多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较小相对分散较少(1)影响聚落的形成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规模①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较大。

(3)影响聚落的分布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水位的地方。

教材金句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例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某某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较为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某某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某某位于湟水谷地,某某位于黄河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聚落的形态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某某、我国北方的村落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

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便利某某、我国南方的村落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8讲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8讲 植被和土壤

关键能力二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典题精研 [典例2] [2020·浙江1月选考]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 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B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B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3.[2021·浙江6月卷,28(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 产品通过海运出口。
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4分)
答案: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 化作用增强。
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随着纬度的降低,土壤厚度逐渐增加,主要 原因是纬度越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越强,雨季更长,水分条件更优越,植 物生产活动更活跃,气候湿润、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 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增加了土壤厚度。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 内部
夏季温暖,冬 季寒冷,气候 _干_燥___
夏绿冬_枯___,植被高度 比热带草原_低___
荒漠
热带或温带的气 候干旱地区
干旱,降水稀 少
以旱生的_灌__木___为主,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 物
二、土壤 1.观察土壤 (1)组成:矿物质、__有__机_质___、水分和空气。 (2)分类(按土壤质地)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关键能力一 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典题精研 [典例1]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 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 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 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完成(1)~(2)题。

2020版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试卷:城市与城市化

2020版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检测试卷: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地租值a>b>c)。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a等值线以内的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A.交通通达度较高B.房租相对便宜C.人流量昼夜变化小D.以低层建筑为主2.关于P、Q两地的地租,描述正确的是( )A.Q地地租高于P地,人口分布集中B.Q地地租高于P地,附近有旅游胜地C.P地地租高于Q地,可能有交通干线交会D.P地地租高于Q地,可能有重化工业分布(2019·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和不同功能用地间的相互转换。

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7年的277平方千米增加至2016年的375平方千米。

下图为2007~2016年该城市某一种主要功能用地的演替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城市功能区的区位特点是( )A.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和主要街道交会处B.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C.该功能区集中区域人口昼夜变化大D.地租水平是城市三类主要功能区中最低的4.图示该城市某一种主要功能用地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 )①环境污染较重②土地价格较高③远离消费市场④基础设施落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2007~2016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工业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B.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不大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D.不断向外扩展(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

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回答6~8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7.2 城市化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城市化(建议用时:20分钟)(2017·青岛模拟)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2.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弹性系数为正值,故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故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部和东北城市化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城市化随着人口和产业发展出现了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发达,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都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但由于东部人口众多,产业过度集中,产生众多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化弹性系数降低。

【加固训练】(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选D。

第2题,读图甲可知,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高于第三产业,后低于第三产业,A错。

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当,且都高于第二产业,D错。

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读图乙可知,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B错。

选C。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选D。

答案:1.D 2.C 3.D(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

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

结合材料回答4~6题。

4.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5.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6.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4题,土地征收前的第一阶段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第二阶段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第三阶段,村庄被大学包围,可出租房产,获得收入。

第5题,在土地征收前,村民就业以农业耕作为主,则甲为农民;第二阶段,土地征收后农民只能选择务工,则乙为工人;阶段三大学城建成、高校入驻,村民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则丙为房东;比重较小的可能是开商店,则丁为店主。

第6题,2001年至2015年间,居民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非常迅速;可推测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答案:4.D 5.A 6.B(2019·汕头模拟)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一般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

读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回答7~9 题。

7.据图判断,该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 )A.地势崎岖B.河流穿城而过C.东南部为山地D.气候干旱8.图示地区出现两块“时间飞地”,其成因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A.地铁站B.大型商场C.汽车厂D.生态保护区9.从方便工作和生活角度,该市未来兴建公租房应选择的方位是( )A.东南部B.西南部C.东北部D.西北部解析:第7题,图示等时间交通线在东南部明显稠密,说明东南部同样距离交通耗时较长,则可能是东南部为山地导致的,故C正确。

第8题,图示两块时间飞地,交通时间都小于周边地区,说明两块飞地交通便捷,则可能位于交通站点处,故A正确。

第9题,公租房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捷之地,图示西北部交通时间较短而交通条件较好,且距离市中心较远而地价较低,故D正确。

答案:7.C 8.A 9.D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 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

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回答10~11题。

10.建设“住房4.0”可以( )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市风强度③加强城市地下径流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0题,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第11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答案:10.B 11.C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图1为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图2为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下表为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1)(2)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

从地形看,该地处于背风坡,风速小,导致自净能力下降;从植被看,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城市绿化带中的树木落叶,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2)要根据图2明确该城市土地利用上的变化,即城市不透水层面积大大增加,实质上是地面硬化,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3)由表可知,城郊之间的温差较大,说明热岛效应较强烈,因此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风环流,为了减少市区的污染,郊区有污染的工厂应当布局在城市风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并在郊区提高绿化率,净化回归到城市的气流。

答案:(1)该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小;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木落叶),对污染气体的净化作用减弱。

(2)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由于城郊之间的温差产生了热力环流,污染物随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措施:郊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环流(热力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3.(2019·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自2008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中国、新加坡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生态城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 km的一片盐碱地上。

9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城市开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下图为天津主城和生态城简图。

(1)分析该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

(2)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说明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

(3)分析该生态城内保留大量湖泊、河道等湿地的原因。

(4)该生态城目前常住人口约3万人,远低于35万的规划人口规模。

为提高入住率,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1)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 km的一片盐碱地上,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由材料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2)生态城的建设目的是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能够有效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污染;生态城的建设还能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湖泊、河道等城市湿地具有调节周边小气候、美化环境、蓄积径流和加快排水速度、减缓城市内涝等作用。

(4)要提高入住率,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提供就业岗位;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1)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调节周边小气候,美化环境;蓄积径流和加快排水速度,减缓城市内涝。

(4)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政策支持,吸引人口入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