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考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课件 第1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02 曲折的道路(失误)
(1)失误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 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违反 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a.表现: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b.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后果 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 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各地使用土法炼钢,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 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4)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 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中共八大所提出的正
第三部分
专题20
现代史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考点59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 考点60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61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59
20世纪50—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法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考法2 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年):成就与失误
考法3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导课(中国史)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回忆微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三、基本线索 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 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 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 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名词解释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 县制 殿最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 征辟制 科举 制 租佃关系 小农经济 雇募制 稷下学宫……
“整蛊”游戏规则: (1)所问应为某个名词对应的历史时期 (2)甲小组向乙小组发问,若乙答对,乙得一分, 答错,乙扣一分。 (3)不得向同一小组连续发问。 (4)范围可超上述名词,但不得超出中国古代史的 范围。
还有其他问题吗
探究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政治实 践开始于公车上书(1895年),那么为什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开始?
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任务决定;决定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从什么开始决定的。
下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目录节 选,请与对应的历史事件相连接
四、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封 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 思想:复兴儒学,“三教合一”。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018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共49张PPT)
考情精研读 A.知识全通关 B.解题大突破 C.史料深研析
考点1
考点2
考法1
考法2
研析一
考点3
考点5
考点4
考法3
研析二
考情精解读
高考帮·历史
考情精解读
1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
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原因
①建国初期,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为了巩固新政权,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 防力量。 ②旧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长期的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较低。
继续学习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高考帮·历史
知识全通关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4)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先后建成投产;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5)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1)方法 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 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
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 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 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 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 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4)1997 年 ,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提出以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意义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教师用书: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
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课标提示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1.辨析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2.图示解史——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3.图示解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4.图示解史——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5.图示解史——“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与特征6.图示解史——“一国两制”的实践与意义7.辨析比较——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8.图说历史——漫画《徒劳》的寓意★漫画讽刺了“台独”势力的自不量力,分裂祖国的企图不可能实现。
[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人民当家做主③权利和义务④社会主义⑤根本政治制度⑥民族团结⑦“长期共存”⑧参政议政考点二①“人权”②“依法治国”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④民主考点三①“九条方针”②“一国两制”③统一大业④1997年7月1日⑤1999年12月20日⑥历史遗留问题⑦通商⑧一个中国原则⑨《反分裂国家法》9.漫画说史——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是两岸关系的重大发展考法1对《共同纲领》的认识【考题1】(2017·山东济南质检)“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
2018版通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
第12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铺面·知识纵横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整体感知]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理线·知识时序重组———————(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一、政治上——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由领袖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新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 岳麓版
史论归纳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1.(2015·北京卷)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 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①反映的是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②反映的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③反映的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 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反映的是 1997 年香港回归, 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故应为③①②④,故选 C 项。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中邓小平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台湾问题的解决方 法的?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试解
答案:角度: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内政问题;反对外来 干涉。前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据史料二,台湾问题的解决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主要 不同?实质上说明了什么?
试解
答案:不同: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 方事务,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实质:说明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 性质不同。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澳门顺利回 归祖国的原因。
试解
答案:①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 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 位空前提高。②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 出。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 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5.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祖国统一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6.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高考历史一轮高中历史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背景1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为“一化三改”。
2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3成就: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等建立起来。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5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
5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中共八大 三、文革时期: 1966——1976 四、徘徊时期: 1976——1978 五、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知识梳理】
3.主要内容 (1)管理体制变化: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变化: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变化: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基本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
【知识梳理】
考点1 了解“一五”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基本任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5.成就: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 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6.作用: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知识梳理】
考点6 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直接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 (根本原因) 2.全面展开、中心环节: (1)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知识梳理】
考点8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 主要决定
【知识梳理】
考点2 理解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根据一五计划)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途径方式: (1)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 参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 4.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5.结果(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知识梳理】
2.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 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3)经济上: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 (4)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
第一次
变
结
果
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 和三大改造的 完成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历史;基本确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
【知识梳理】
考点5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改为理解) 1.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实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补充!) 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一些农村率先允许农村试行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3.影响: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弊端)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农) (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梳理】
考点3 了解中共八大 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2.时间:1956年。 3.主要内容: (1)国内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发展生产力) 4.作用: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知识梳理】
3.内容: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 (1)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它们只是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 ①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又一次解放思想。 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知识梳理】
考点4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 “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5.意义: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②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知识梳理】
考点7 理解“南方谈话” 1.背景: (1)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时间:1992年春天,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