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限时规范训练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题汇编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考点定位】样方法【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3.(•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名师点睛】明确种群数量变化会导致种内竞争,而环境资源有限是解题关键。

2019高考生物”一本“培养优讲二轮限时规范训练:专题五第一讲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解析

2019高考生物”一本“培养优讲二轮限时规范训练:专题五第一讲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解析

、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 K 值B •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C .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D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解析: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最大数量,与种群迁入率、迁出率等无关,A 错误;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等有着重要意义,B 正确;研究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D 正确。

答案:A2. (2018吉林延边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B .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 •在“ S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 项正确;在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 K/2时,曲线斜率最大,即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项正确。

答案:B 3.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 .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C .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D •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 解析: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A 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 B 正确;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C 正确;动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C 正确;破坏害虫正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D正确。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生物与环境教案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加强课5生物与环境教案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 识图—能量流动过程[典例]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 810 kJ/(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80/3 370×100%≈11.3%,B正确;由于分解者不占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群落还没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D正确。

答案 C[解题分析]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的关键:(1)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说明:①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三条,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四条,除了上面的三条外,还有一条是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被利用”的部分。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其中“未被利用”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2)影响能量传递效率高低的因素上一营养级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营养级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会越高。

代谢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遗传基础决定,环境条件会影响生物的代谢和捕食效率。

【对点小练】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①为第二营养级兔摄入的能量,A错误。

2019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1种群和群落】精练题含解析.docx

2019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1种群和群落】精练题含解析.docx

2019届咼考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1•种群和群落】精练题(满分100分;考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5山东烟台一模)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 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來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2.某农场面积约140 h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來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7 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n?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一鼠一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3.(2014江苏,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0.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2015四川广安二诊)某海滨浅水区牛长着各种海藻,还有海星、岩螺、藤壶、蛤蝌等。

藤壶和蛤蝌以海藻为食, 岩螺以藤壶和蛤蝌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删、岩螺等,其天敌是海鸥。

下列叙述不止确的是()A.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B.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C.海藻与藤壶之间存在着能量与物质循环D.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两个营养级5.(2015天津理综,1)右图表示牛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高三生物练习题及答案:种群和群落.doc

高三生物练习题及答案:种群和群落.doc

高三生物练习题及答案: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A[解析]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的增长率[答案]A[解析]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3.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答案]A[解析]图②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点捕捞后没有低于K2,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种群和群落》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b549246030e9851d144ed62d471b603.png](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4、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6、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m2C.样本数量足够大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7、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8、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出生率D.年龄组成9、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10、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ebe06310b552b852afb0fc4764d9e83f.png]()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11、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作业三种群和群落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其数量增长。

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J”样方(3)①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9.(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高考生物核心考点特色突破专题15种群和群落

2019高考生物核心考点特色突破专题15种群和群落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考点概述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只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是II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从考查形式看,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

对于这一部分,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

本考点虽为I级要求,但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并不低。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题,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方式出现。

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

要注意培养图文分析与转换能力和作图能力,特别要关注图表题和绘图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之一。

复习时,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分析、图文结合等方式灵活。

掌握生态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应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以及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考点精讲【要点梳理】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热点题型突破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学案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热点题型突破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学案

热点题型突破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情分析]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常以文字表述、模式图、曲线图等为载体考查,多为选择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常以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解为载体考查食物链、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核心知识点。

主要考查角度有以下两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曲线。

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1T;2016年4月浙江选考,1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8T;2017年4月浙江选考,15T。

(2)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4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9T;2017年10月浙江选考,29T。

预测今后主要考查角度集中在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影响因素;(3)营养结构的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一种群的特征1.(2017·绍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B.各国人口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比率均为1∶1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答案 A解析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教材中指出“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不一定人口就会零增长,如需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没有性别之分的动物就没有性比率,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

2019高考生物”一本“培养优讲二轮讲义:专题五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生物”一本“培养优讲二轮讲义:专题五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知识主干·系统联网]理基础建网络回扣关键知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高考必背——记一记1.记住种群特征的4个关键点(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与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关的核心点(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2)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②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的主要差异是环境阻力不同,“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

4.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的知识点(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①群落内部因素;②外界环境因素;③人类活动。

(2)演替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

(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易混易错——判一判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叙述的正误(1)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2018·全国卷Ⅰ)(√)(2)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2017·江苏卷)(×)(3)采集蚂蚁的方法是样方法。

(2015·北京卷)(√)(4)计数酵母菌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20190420240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20190420240

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

(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

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限时规范训练] 练思维练规范练就考场满分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B.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C.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解析: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种群迁入率、迁出率等无关,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等有着重要意义,B正确;研究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C正确;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答案:A2.(2018·吉林延边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B.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项正确;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K/2时,曲线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

答案:B3.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C.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D.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解析: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B正确;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C正确;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D正确。

答案:A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草本植物可与地衣和苔藓植物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从而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C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K/2值,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答案:A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恢复时间都会很漫长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C.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D.虽然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差别,但是生物进化速度是一样的解析: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所以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较短,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B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虽然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了更替,但是能量传递效率始终保持在10%到20%之间,C正确;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比较慢,D错误。

答案:C7.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S3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D错误。

答案:C8.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解析:第1年至第3年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故A错误;第4年初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B 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λ始终大于1,故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故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故D错误。

答案:B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植物个体数(曲线b)减少。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D10.(2018·宁夏银川训练)1980年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 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

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

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1980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1980年到1982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为20D.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解析:据图可知,1980年存在着少量的物种,故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1980年到1982年期间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也存在,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丰富度大约为20,C错误;由“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可知,该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D正确。

答案:D11.(2018·云南昆明质检)某实验小组统计一块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的平均高度,结果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为160B.通过样方法可调查得到该农田玉米的准确数量C.玉米种植45天左右,植株株高的增加速率达到最大值D.该玉米种群的空间特征既包括垂直结构,也包括水平结构解析:80天左右玉米平均高度达到160 cm,不是种群数量,A错误;通过样方法只能调查得到该农田玉米数量的估算值,B错误;由图可知,在0~45天曲线斜率越来越大,即植株株高增加速率逐渐增大,而在45天之后,曲线斜率却逐渐减小,即植株株高增加速率逐渐减小,所以玉米种植45天左右,植株株高增加速率达到最大值,C正确;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D错误。

答案:C12.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草鱼和青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解析:根据题图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分布于不同水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主要取食浮游植物,鳙鱼主要取食浮游动物,草鱼和青鱼主要取食池底水草、螺蛳等,由题图并不能判定鲢鱼和鳙鱼间存在捕食或共生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会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增加,短时间内鲢鱼会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8·湖北考前演练)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

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2)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

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草龙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一现象可称为________。

(3)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提高。

(4)若野兔进入该环境后需进行种群密度调查,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当该种群大小为K值时,该种群的数量增长率为________。

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前提下,在种群大小为________时,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与死亡个体数之差最大。

解析:(1)杂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鸭为杂食性水禽,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