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册(必修)6 5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教案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与分类2. 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3. 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4. 人造卫星的轨道稳定性5.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轨道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相关知识。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

4. 运用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人造卫星轨道速度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和轨道速度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人造卫星轨道速度计算和轨道稳定性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造卫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人造卫星和相关航天技术。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释一些与卫星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

2. 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速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

2. 教学课件:包含人造卫星图片、宇宙速度示意图等。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宇宙速度的兴趣。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定义。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的知识。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人造卫星的了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4.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卫星、太阳卫星、行星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应用:通信、导航、气象、科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

2.4 教学步骤1.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和应用。

3. 举例说明人造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3.2 教学内容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 = √(GM/r)。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知识。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 = √(GM/r)。

3.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4. 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说课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说课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说课教案)下面我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及时间安排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1、对教材的分析(1) 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在知道了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一基本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就物理知识本身的学习并不困难,但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会消除学生对宇宙的神秘感,促使他们继续学习。

(3)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卫星运行的速度、周期、加速度及相互关系难点: 卫星运动的速度和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牛顿著作中所描绘的人造卫星的原理图,知道天体运动中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2.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向心力公式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实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简单了解人造卫星发射基本原理和一点同步卫星的知识,了解人造卫星在科技各个方面的作用(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网站)能力目标:通过课件虚拟情境,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卫星原理,能够猜测、分析、推理物理现象和过程。

通过大量的卫星图片、网络信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并提供给学生课下拓展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自主的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并通过简单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一向主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的现状和困难:学生对宇宙充满神秘感和兴趣,但缺乏太多的感性认识。

希望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

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法指导:1、俗话说,“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这一课常规的处理方法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和介绍,枯燥且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人造卫星吗?它在地球上有什么应用?”二、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

2. 介绍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卫星、行星卫星、太阳卫星等。

3. 讲解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通信、导航、气象、地球观测等。

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15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使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四、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或绘制图表,理解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应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如:“一颗卫星以第一宇宙速度绕地球运行,它的运行周期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使学生了解了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宇宙速度的概念。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吗?它和宇宙速度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1.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2.展示卫星发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射原理。

3.提问: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环节: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1.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三个级别。

2.分别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展示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推导宇宙速度1.利用物理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2.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3.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推导过程,自己尝试推导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吗?第五环节: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实例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宇宙速度的应用实例吗?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收获?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3.深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2. 第二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

4.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轨道类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及轨道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和轨道类型。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物体运动,引出宇宙速度的概念。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解释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的关系。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阐述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让学生了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原理、发射窗口的选择。

2. 卫星轨道类型: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3. 宇宙速度在卫星发射中的应用: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轨道类型及宇宙速度在发射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人造卫星发射实例。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及其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5. 分析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发射案例,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历史和现状。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 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3. 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4. 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公式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概念和图像。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现实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等)3. 黑板、粉笔4. 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介绍火箭升空的过程,讲解卫星如何进入预定轨道。

3. 引入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展示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给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轨道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并进行讨论。

6. 引入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展示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图像,引导学生理解。

7.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给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公式,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8.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行星上的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并进行讨论。

9.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介绍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如卫星通信、导航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分类及人造卫星的特点。

2.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地球引力作用。

3. 第一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4. 第二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5. 第三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人造卫星及宇宙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火箭推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与第一宇宙速度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宇宙速度的作用。

6. 实例分析:以我国航天事业为例,介绍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宇宙速度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用途,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2、让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轨道高度、轨道周期、宇宙速度的公式;3、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种类、用途及其运行原理;2、计算卫星轨道高度、轨道周期、宇宙速度的公式。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概念、意义及其检验条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学过哪些天体?如何了解它们?如何观察它们?接着问: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卫星?卫星有哪些种类?卫星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人造卫星①定义: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至地球轨道、太阳系内某个行星轨道或特定宇宙区域的人造飞行器,具有科学研究、生产、通讯、导航等用途。

②种类:按功能可分为:科学研究卫星、通讯卫星、国防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等。

③运行原理:卫星通过发射装置进入太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保持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卫星要不停地向外推出物资来弥补空气阻力所消耗的能量。

2、卫星轨道的计算(1)卫星轨道高度:h=RE+h0(2)轨道周期:T=2π√(R^3/GM)(3)宇宙速度:v=√(GM/R)其中,RE为地球半径,h0为卫星轨道高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轨道半径。

注:上述计算公式可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得到。

3、宇宙速度的概念①概念:宇宙速度指一个物体必须达到的速度,才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独立地绕日运行。

②意义:宇宙速度是标志着一个物体进入宇宙空间的标志,是人类探索宇宙、进行太空飞行的重要基础。

③检验条件:卫星在发射后,需要达到宇宙速度才能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检验条件是卫星在发射后未经外力作用不继续上升或下降,即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引力与卫星运动的离心力相平衡。

三、练习1、卫星轨道计算题1)地球卫星轨道椭圆的主轴长为 7200 km,短轴长为 7000 km,轨道高度为 1000 km,卫星的轨道周期为多少?答案:轨道半长轴a=7200+7000/2=7150km,轨道半短轴b=7000/2=3500km,平均轨道半径R=(a+b)/2=5325km,T=2π√(R^3/GM)=5578s。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与人造卫星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与人造卫星运动的关系。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第二章:人造卫星的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介绍人造卫星轨道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第三章:宇宙速度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计算公式计算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

教学内容:1.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回顾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讲解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计算方法。

3. 进行实例计算并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宇宙速度计算公式计算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

第四章: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轨道转移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

2. 掌握人造卫星轨道转移的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

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案

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案

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4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对宇宙速度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根据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对运行速度及发射速度的理解与区分。

学习本节要注意抓住人造卫星运动特点,结合圆周运动知识及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把握几个典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二、新课1.简介人造卫星的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发射的?我国哪一年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迄今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展示图片介绍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种类,用途。

2.人造卫星的规律(1)定性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问: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是怎样被发射升空的?观察:我国目前发射的部分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见下表):思考:(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相同吗?(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规律:①轨迹:椭圆,有的近似为圆。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理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和宇宙速度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卫星轨道和宇宙速度。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卫星发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造卫星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地球卫星、月球卫星、行星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介绍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可能性。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复习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造卫星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 让学生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发射过程。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解释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阐述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关系。

(3)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提问: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2)提问:什么是宇宙速度?为什么说它是人造卫星进入轨道的关键?(3)提问:如何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4. 巩固知识:(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特定的人造卫星轨道速度。

(2)讨论:为什么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的质量、发射高度有关?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3. 思考题:如何提高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请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及其应用领域,如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2. 讲解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火箭发射、卫星入轨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七、实例分析:1. 以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卫星为例,分析其轨道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为例,讲解其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高度、质量的关系。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人造卫星的分类。

2. 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第二宇宙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造卫星?二、人造卫星的分类(10分钟)1. 利用PPT介绍同步卫星、地球卫星、近地卫星等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2.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卫星的特点和应用。

三、第一宇宙速度(15分钟)1. 利用PPT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卫星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

2. 引导学生通过公式v=√(GM/R)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举例说明第一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第二宇宙速度(15分钟)1. 利用PPT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卫星逃离地球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的速度。

2. 引导学生通过公式v=√(GM/2R)理解第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分析第二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前往月球或火星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学生:如何运用宇宙速度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造卫星的分类、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PPT课件和黑板,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六、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利用PPT介绍卫星轨道的分类,包括圆形轨道、椭圆轨道、螺旋轨道等。

2. 讲解卫星轨道的基本参数,如轨道半径、轨道周期、轨道倾角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轨道的稳定性,了解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七、卫星轨道的调整(10分钟)1. 利用PPT讲解卫星轨道调整的方法,如轨道抬升、轨道倾角调整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卫星通信、GPS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宇宙速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宇宙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讲授新课:2.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领域。

5. 课后作业:5.1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5.2 请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卫星通信、GPS定位等问题。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卫星通信通过分析卫星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卫星通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实际应用,如国际电话网络、电视广播等。

2. 案例二:GPS定位解析GPS定位原理,让学生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在GP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利用GPS定位功能查询地理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方法。

七、实验与实践1. 实验一:制作简易卫星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卫星模型,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结构。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高中一年级的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高中一年级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二、地球同步卫星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教学过程:一、人造卫星的运动问题: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2、谁提供了向心力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4、谁提供了向心力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 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二、人造卫星的发射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回答:三级火箭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 =1600km故选b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一样大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