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第一篇: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的航天知识。

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扩大知识面,通过例题的分析巩固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人造卫星的有关发射、运行的知识2.简述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能力目标有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天体运动轨迹的描绘展示了物理图像的形式美.三、重点难点重点:卫星运行的速度、周期、加速度难点:卫星运动的速度和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的航天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阅读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通过立体的分析巩固知识。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具媒体:多媒体电脑七、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板书】§6.5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二)新课讲授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

但如果射出的速度增加,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板书】一、人造地球卫星演示牛顿设想原理图。

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

当抛出速度达到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与分类2. 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3. 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4. 人造卫星的轨道稳定性5.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轨道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相关知识。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

4. 运用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人造卫星轨道速度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和轨道速度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人造卫星轨道速度计算和轨道稳定性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造卫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人造卫星和相关航天技术。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释一些与卫星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

2. 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速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

2. 教学课件:包含人造卫星图片、宇宙速度示意图等。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宇宙速度的兴趣。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高三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高三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高三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学内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概念和应用。

2.掌握引力场和引力中心的概念。

3.掌握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及其推导。

4.能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太阳同步卫星所需的宇宙速度。

【教学重点】掌握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及其推导。

【教学难点】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太阳同步卫星所需的宇宙速度。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早期卫星发射活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探索精神,并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二、讲解卫星的概念和应用(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卫星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卫星技术在现代通讯和空间探索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引力场和引力中心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引力场和引力中心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对于卫星轨道运动的重要性。

四、讲解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及其推导(20分钟)1.教师讲解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V=sqrt(GM/r),其中V为宇宙速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行星或恒星的质量,r为半径。

2.教师通过式子的推导,讲解卫星的宇宙速度是如何与高度和质量有关的,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五、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计算一个太阳同步卫星所需的宇宙速度,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实际问题。

六、练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若干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通过讲解卫星的概念和应用、引力场和引力中心的概念、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及其推导、实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卫星的宇宙速度公式及其在物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注重实践和实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定义。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的知识。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人造卫星的了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4.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卫星、太阳卫星、行星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应用:通信、导航、气象、科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

2.4 教学步骤1.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和应用。

3. 举例说明人造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提问学生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3.2 教学内容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 = √(GM/r)。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采用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知识。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 = √(GM/r)。

3.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4. 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宇宙速度的概念。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吗?它和宇宙速度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1.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2.展示卫星发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射原理。

3.提问: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环节: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1.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三个级别。

2.分别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展示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推导宇宙速度1.利用物理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2.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3.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推导过程,自己尝试推导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吗?第五环节: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实例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宇宙速度的应用实例吗?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收获?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3.深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2. 第二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

4.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轨道类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及轨道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和轨道类型。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物体运动,引出宇宙速度的概念。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解释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的关系。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阐述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让学生了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原理、发射窗口的选择。

2. 卫星轨道类型: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3. 宇宙速度在卫星发射中的应用: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轨道类型及宇宙速度在发射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人造卫星发射实例。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及其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5. 分析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发射案例,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历史和现状。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分类及人造卫星的特点。

2.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地球引力作用。

3. 第一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4. 第二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5. 第三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人造卫星及宇宙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火箭推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与第一宇宙速度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宇宙速度的作用。

6. 实例分析:以我国航天事业为例,介绍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宇宙速度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最新物理课程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教学教案设计.doc

最新物理课程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教学教案设计.doc

物理课程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牛顿对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动力学条件⑶知道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特征⑷知道各运动学参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式,并会推导这些关系式2.过程与方法⑴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小组式学习⑵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⑶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能力⑷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⑸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牛顿的理论思考的实现,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⑵学习人造卫星,了解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气象,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1.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2. 各运动学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式备学生学生已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知识。

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

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

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速度。

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思考,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

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

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改变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

当万有引力只能提供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宇宙速度。

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知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

设计基本理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学科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与人造卫星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与人造卫星运动的关系。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第二章:人造卫星的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介绍人造卫星轨道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人造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人造卫星轨道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第三章:宇宙速度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计算公式计算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

教学内容:1.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回顾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讲解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计算方法。

3. 进行实例计算并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宇宙速度计算公式计算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

第四章: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轨道转移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

2. 掌握人造卫星轨道转移的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

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案

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教案

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4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对宇宙速度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根据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对运行速度及发射速度的理解与区分。

学习本节要注意抓住人造卫星运动特点,结合圆周运动知识及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把握几个典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二、新课1.简介人造卫星的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发射的?我国哪一年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迄今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展示图片介绍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种类,用途。

2.人造卫星的规律(1)定性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问: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是怎样被发射升空的?观察:我国目前发射的部分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见下表):思考:(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相同吗?(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规律:①轨迹:椭圆,有的近似为圆。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理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和宇宙速度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卫星轨道和宇宙速度。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卫星发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造卫星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地球卫星、月球卫星、行星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介绍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可能性。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复习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造卫星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 让学生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发射过程。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解释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阐述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关系。

(3)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提问: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2)提问:什么是宇宙速度?为什么说它是人造卫星进入轨道的关键?(3)提问:如何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4. 巩固知识:(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特定的人造卫星轨道速度。

(2)讨论:为什么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的质量、发射高度有关?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3. 思考题:如何提高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请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及其应用领域,如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2. 讲解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火箭发射、卫星入轨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七、实例分析:1. 以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卫星为例,分析其轨道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为例,讲解其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高度、质量的关系。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卫星通信、GPS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宇宙速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宇宙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讲授新课:2.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领域。

5. 课后作业:5.1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5.2 请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卫星通信、GPS定位等问题。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卫星通信通过分析卫星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卫星通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实际应用,如国际电话网络、电视广播等。

2. 案例二:GPS定位解析GPS定位原理,让学生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在GP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利用GPS定位功能查询地理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方法。

七、实验与实践1. 实验一:制作简易卫星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卫星模型,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结构。

第二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范文

第二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范文

第二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概念及其发射过程。

2.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

(2)提问: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到太空的?发射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a.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通过动画展示发射过程。

b.分析发射过程中所需的动力、速度等条件。

(2)宇宙速度的概念a.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

b.比较三个宇宙速度的大小及适用范围。

(3)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a.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1=√(GM/R)b.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2)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4.课堂讨论(1)讨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分析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历程。

(2)计算地球表面附近的第一宇宙速度。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数据记录等。

3.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等。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补充: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a.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通过动画展示发射过程。

教科版必修二3.4《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WORD教案01

教科版必修二3.4《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WORD教案01

第三章 §3.4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现代人类生活在很多方面都要依赖人造卫星。

那么我们是怎样将地球上的设备变成一颗人造卫星的呢?二、质疑探究 ———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宇宙速度牛顿在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又描绘了人造卫星的原理: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

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请你替牛顿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大的速度v 1物体才能不落回地球,而是像卫星一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半径R =6400km 、地球质量M =6x1024 kg 、G =6.67x10-11 N m 2/kg 2g =9.8m/s 2 )小结提升: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所消耗的能量就更多,所以这个速度是使卫星能环绕地球运行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它也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

v 1=7.9 km/s 。

拓展:如果此时的发射速度大于v 1 ,物体将会做什么运动?小结: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v 2=11.2 km/s 。

第三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V 3=16.7 km/s 。

★探究点二 人造卫星的运行(重点)1.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的特征: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 ,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 提供。

所以人造卫星的圆形轨道的圆心一定是 。

2. a 、b 、c 三颗人造地球卫星,都在圆形轨道上运行,它们的质量相等,轨道半径不同,比较它们的向心加速度a n 、线速度v 、角速度ω 、周期T 的大小。

如果C 的速度增加,能否与同轨道的b 相撞。

小结提升:由此可得,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运行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平谷区平谷中学分校李招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是航天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顺利、流畅地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分析推理的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也将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对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新知识.
学习者分析: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原理,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不断进步.
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相关软件.
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
方面的基本知识.
§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进行新

问: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
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但如果
射出的速度增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思考
演示牛
顿设想原理

一、人造地球卫星
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当抛出速度达
到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
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那么,速度多大时,物体将不会落回地面而成为绕地球旋转的
卫星呢?
观察、分析
引导学
生讨论
二、宇宙速度
下面讨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速度.假如地球和人造卫
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分别为r
和v,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解出
对于近地人造卫星,卫星的运转半径约等于地球半径R,
可求出:
将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和地球质量M=
5.98× 1024kg 及地球半径 R=
6.37× 106m 代入上式,可求

讨论并推

展示课件并讲解
v1= 7.9km/s.这就是卫星绕地面附近做圆周运动所需
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也称环绕速度.
【板书】 1. 第一宇宙速度 ( 环绕速度 ) v1= 7.9km/s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种表达
式:
推导: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
即所以
将R=6.37×106m , g= 9.8m/s2代入,求出第一宇宙
速度仍为 7.9km /s.
如果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的水平速度大于 7.9km /s,
而小于 11.2km /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就不是圆,而是椭
圆.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 /s 时,物体就可以挣
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所以,
11.2km /s 是卫星脱离地球的速度,这个速度叫作第二宇宙
速度,也称脱离速度.
观察、思考
【板书】 2.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 11.2km /s 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要受太阳引力的束缚,要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6.7km /s,这个速度叫作第三宇宙速度,也称逃逸速度.
【板书】 3.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 16.7km/s 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特别的卫星叫地球同步卫星.
说明特点
三、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其公转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等的卫
星.地球同步卫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演示课件)
【板书】特点:
周期一定——23 小时 56 分 4 秒.
方位一定——赤道上空.
高度一定——3.6× 107m.
人造地球卫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靠人工进行资源调查,速度慢、效率低,调查和
开发一种矿藏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利用人造卫星进
行调查,它一天绕地球转十几圈,高空拍下的卫星照片,可
以大使我们解全局,效率大大提高.
对北京以北 16 万平方公里地区的一次卫星勘察,就找
到七个成矿预测区.
电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是电视靠中继站转
播,每隔 50km 就要建一个中继站,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如果利用卫星传播,像我们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
要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边远地区就可以收看首都的电视节
记忆
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问题.此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本节也反映出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较差,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较弱.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时启发、诱导、点拨,促进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维,探索研究,经历、体验与牛顿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