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性别差异心理学2ppt课件
.
11
3、性腺激素
男性的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女性的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雄激素和孕激素都能提高智力。 性腺激素也能对男女两性的气质、性格发生影响。
.
12
例如,在过量雄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具 有更强的攻击性。
在过量雌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攻击性更 少,脂粉气明显。
.
13
二、环境因素
差异性,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个体与个体之 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和性 别差异。
.
7
第三节 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 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 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1、染色体遗传特性
人类的染色体共23对,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 男性为XY,女性为XX。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 ,男性的Y染色体则较小,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 三分之一,基因数目只有X染色体的1%。
.
18
三、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作为特殊的环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教育 因素对于男女心理发展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的。
我国古代对妇女进行的“三从四德”教育,禁锢了妇 女的思想,个性发展遭受束缚,性格发展趋于内向, 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从而形成了感情脆弱、意志薄弱、 懦弱拘谨等不良心理品质。
.
3
四、综合发生观
生物系统(基础)、环境系统(外因)原有心 理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内因)的相互作用是 推动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
.
4
第二节 男女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产生量变 的基础上出现质变,而使得某个阶段具有不同于其 他阶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与探讨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与探讨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区别。
虽然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两性间可取得的平衡。
一、性别差异的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是性别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男女在社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受到不同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方法。
例如,男性更可能接受理科教育,女性更可能接受文科教育,这种差异在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上都会有所反映。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主张,性别差异是由于男女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例如,男性有更多的肌肉和更加发达的下颌骨,女性则具有更多的脂肪和更细的喉咙。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男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是性别差异的主要推动力。
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会对性别角色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更为强调阳刚之气,而女性更为强调柔和之美,这种看法会对男女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表现方式。
二、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1. 基因研究发现,男女在基因组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患有某些遗传疾病,而女性则通常有更多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的差异可能对男女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产生影响。
2. 生理男女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
例如,男性具有更高的肌肉密度和更大的肺活量,可以更好地应对运动和竞争类的任务,而女性则具有更多的雌激素,并且更加适合进行精细的动作和情感表达。
3. 社会文化文化和社会环境对男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男女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不同的表现。
例如,社会强调男性应该具有更多的自信和力量,而女性则应该具有更多的同情心和细致。
社会心理学02性别角色心理差异
3、性别角色的未来——优化发展 (1)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提出 男女双性化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性别角色的内涵 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 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 性别角色的互补与优化
一、性别角色的内涵
性别角色(sex role 或 gender role),是指 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 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 方式(行为模式)。
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 3、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学因素 遗传基因:首先表现为染色体的不同 性激素:对行为会发生影响,如侵犯行为 大脑:下丘脑、大脑两半球的组织
2、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性别角色分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主要通过文 化中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而实现的。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 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1)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质的心理特征。
(2)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测量与实验研究 贝姆建立了一项测验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
研究表明,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许 多场合下,要比具有性别定型气质的人表现 出色。
男性
(男性气质) (男女双性化气质)
非女性
女性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气质) 未分化的 非男性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性别差异心理学导论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内容性(sex)——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征(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性别(gender)——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各方面差异、原因)2、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半期英(高尔顿)→德(Stern)《差异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分支→20世纪70年代长足发展→1974美(麦考比、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消除偏见,因性施教)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生物发生论:大脑结构不同、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感觉器官机能类型不同社会发生论:外界条件(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成人榜样心理发生论:把男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作为性别心理发展的实质综合发生论:生物因素是基础,社会因素是外因,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产生作用二、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内部结构、分泌物、两半球专门化)、性腺激素环境因素: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教师态度、教学方式、教师比例、教材中男女形象,等第三章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视觉——差别不大;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感受性高,乐感强;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优于男性。
原因复杂,很可能与男性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相对较差有关。
2、错觉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错觉(女性更易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3、空间知觉男性更容易辨认方向,更容易在复杂的方位关系中寻找目标(方位知觉),原因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都有关。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并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一、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期望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认知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坚强和冷静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情感、温柔和柔弱的。
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影响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认知习惯。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物体操作能力方面往往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往往优于男性。
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异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释1. 发育心理学理论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的形成受到遗传、生物学、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多重影响。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对性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是由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动态所决定的。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中形成的。
个体的早期亲子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1.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
例如,他们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揭示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女性心理学第二讲男女差异
• 月经初潮后0.5-3年后,一般转为规律性的月经及排卵性月经。
• 月经初潮后的最初期阶段为无排卵性月经,一般无受孕能力。也有个别,年 龄太小的妊娠妇女,妊娠并发症比成年妇女要高。
第9页,本讲稿共16页
3、月经周期
• 4个阶段,平均28天
• (1)卵泡期,4-14天,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一些卵泡和卵子的生长,子宫 内膜发育
酸分泌减少)
• 第二阶段,大部分呕吐和疲劳症状消失,约到第4或5个月,开始感觉到胎 动。
• 在第3阶段,体重增加,腹部隆起非常明显,一些日常活动挑战。子宫的 扩大给其他内部器官施加了压力,引起压迫感和不舒服
• 情感变化惊人,受经济状况、怀孕欲望,身体状况、童年经历等影响
• 40岁以后怀孕艰难且比年轻女性容易早产,并发症高,更多进行剖腹产。都能生下健 康的宝宝,死亡率也差不多。
第13页,本讲稿共16页
2、妊娠
• 夫妻最佳生育年龄的优化组合 • 柴柯夫斯基与居里夫人
• 孩子智商高低影响因素
• 高跟鞋与怀孕
第14页,本讲稿共16页
3、产后抑郁与产后抑郁症
• 产后抑郁
• 分娩后的第一个星期。40-85%经历。
• 特点:大喊大叫、焦虑、脾气暴躁,开始于分娩后的3到4天,持续约2-4天。
• (2)排卵期,第14天左右,卵泡破裂,卵子释放
• (3)黄体期 月经来潮的前一天,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血管滋长、(4)
行经期:1-4天,当低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不能再维持子宫内膜时,月经从宫颈和阴 道流出。
• 在美国,女孩对开始月经有复杂情绪,
• 在一项对9-12岁研究中,有2/3盼望, • 认为是长大的标志,1/3认为是尴尬的, • 超过1/4的人认为是厌恶的。
给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学PPT课件
性别差异心理学关注男性和女性 在心理层面的差异,探讨这些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 响。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重要性
促进性别平等
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
通过了解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层面的差 异,有助于消除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 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
了解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有助于 教育者和社会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的 需求,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
03 性别差异的心理表现
认知能力差异
01
02
03
智力结构
男性在空间和数学能力方 面较强,女性在语言和记 忆能力方面较强。
思维方式
男性倾向于逻辑思维和问 题解决,女性更注重情感 和直觉。
信息处理
男性更擅长处理视觉信息, 女性更擅长处理听觉信息。
情感表达与体验差异
情感表达
男性通常更直接和客观地 表达情感,女性则更倾向 于细腻和主观地表达情感。
给学生性别差异心理学ppt课件
目 录
• 性别差异心理学概述 • 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 性别差异的心理表现 • 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 性别平等与心理健康 • 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展望
01 性别差异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性别差异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男性 和女性在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 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学 科。
性别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
性别平等能够减少女性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女性的心理健康 水平。
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性别平等有助于提高男性的自尊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 挑战和困难。
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性别平等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减少家庭暴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维 护社会稳定。
促进性别平等的策略与措施
性别差异—理论篇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Socialist feminism) 當經濟生產方式不改變時,女性的 地位也難以更動。因此要徹底重新思考 「生產、性、生殖與養育」的問題,女性 的問題方可能得到解決。 §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認為女性的被壓抑主要來自長期的男性 壓制、控制與父權專制體制,特別著重社 會制度中父權思考對女性的壓抑,嘗試從 制度及結構層面改變兩性關係與地位。
你相信什麼?
你認為改變性別關係/位置的 關鍵是什麼?
認為社會化是造成男女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透過教育文化女性主義culturefeminism認為兩性的問題不在于不同而在于女性的貢獻經常被忽略或不被重視提倡應尊重差異存在主義女性主義existentialistfeminism以西蒙波娃debeauvoir為主倡議女人是形成的而非天生的oneratherbecomeswomen1947
性別差異—理論篇
~Nature vs. Nurture:本質論與養成論的爭辯
如果有某些性別差異的話, 你認為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Q:What do you believe?
一、進化論—社會生物學 性別差異來自於生存與種族延續的 生物天性,適者生存的假設 進化論對於男性的攻擊性較強、較 主動及偏好多重性伴侶的解釋 二、生理決定論 男性賀爾蒙激發攻擊性, C同:
男性因為閹割焦慮而認同強勢的父親 女性因為「陰莖欽羨」而自卑,解決 自卑的方式是轉而認同母親以便能得 到「像父親一般」的男人。當女性也 孕育產下具有陰莖的兒子後,其自卑 方得到轉化。
四、社會學習 性別認同與行為差異來自模仿、期 待與強化
五、認知發展—性別基模理論 當認知能力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時,主動以 「性別」為組織訊息及瞭解世界的方法
男女差异心理学-第一二章PPT课件
.
26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要经过三个固定的连续 发展阶段:
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
肛门阶段——排泄
男女相同
生殖器阶段 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
.
27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出生~1岁)
力比多主要集中在口腔。通过吸吮、咀嚼、
吞咽和咬等口腔的动作来获得快感。 早期,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还不能
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应用最广
.
12
3、调查法
是以提问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 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条件控制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尤其是涉及有社 会评价意义的问卷,会有意掩饰。
4、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 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一)确证的结论:
(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 (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男子更有攻击性
(二)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
布洛克认为很多研究都证明许多性别差异是在 青春期之后显露出来
.
20
2.已有研究进行考察的框架具有的弱点
麦考比和杰克林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可 能使他们的考察带有偏见。
3.收集资料、计算结果和进行推论方面 的误差导致的弱点。
.
21
尽管有批评,但人们还是公认:
麦考比和杰克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 是对男女差异心理研究的最为杰出的 贡献,是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巨大 推动力,是一座里程碑。
社会心理学讲义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经验证据:
女孩子 建造内部场景,家具,静态的人物和动物。 男孩子 建造楼房、宝塔容易引起倒塌,突出的用
来装饰,跑动着的汽车和动物。
埃里克逊认为,男孩与女孩所选择游戏的 外部空间与男女性解剖学的内部空间性是一致 的。Βιβλιοθήκη 2. 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
社会学理论更强调两性角色主要是通过社 会化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的。
◇ 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 期望,男性角色、女性角色。
◇ 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设定了 位置
男子:成功、地位。 女子:贤妻良母。 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男 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不同的 心理内容与个性倾向。
◇ 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 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女性善 于模仿和对所学知识的加工分类,且联想丰 富,但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 面,则女性不如男性;
◇ 在观察力方面,女性的观察力较男性 更细致、全面。
2. 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
这里主要分析支配欲、忍耐心和幸福 感的两性差异。
男子的支配欲 支配欲乃是指一种强烈的控制他人和 驾驭他人的欲望。
3. 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男女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的心理 特点与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
◇ 家庭的影响 ◇ 学校的教育 丹玛克(美国)等人研究了美国的儿童 读物,认为这些书是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的 根源。
个体学习的内容具有历史性与地域性。
封建时代的中国女性角色规范是“笑不露 齿”、“莲步轻移”,因此脚裹得越小越高贵, 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言细语”、 “弱不禁风”为时髦,而且要绝对依附于男性, 不准有独立的人格,唯以“依从”为最高原则。
男女差异心理学
男女差异心理学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一)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2、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二、课程的意义1、理论意义—促进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自身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1、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实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3、运用相关知识优化自身角色,做到两性间和谐相处4、尊重理解宽容第二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注意:性别差异的确定:1、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总体比较的结果。
2、男女两总体中各取样本算出总体平均数结果的可靠性:1、结论不一证据各异司空见惯。
2、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第三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1、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
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
2、从方法论的线索看,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达尔文“进化论” 心理与有机体和环境的联系;19 世纪后半期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1882 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得出错误的结论:“女子在各种才能上都不如男子”;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70 年代后长足发展。
但两性差异心理研究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各种解释杂乱无章,迫切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
性别差异资料
性别差异资料《性别差异⼼理学》第⼀章绪论第⼀节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1、男⼥两性是⼈类繁衍⽣殖的⽣物实体,也是精神、⼈格、⼼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2、男⼥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对象性别差异⼼理学是⼼理学的分⽀之⼀主要研究——男⼥⼼理⽅⾯的异同⼆、学习课程的意义(⼀)理论意义——促进⼼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意义——(1)树⽴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理解并掌握现实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理学理论3、运⽤相关知识优化⾃⾝性别⾓⾊,和谐相处4、培养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第⼆节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法⼀、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研究⽅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第三节关于性别的基本概念⼀、性征认识性别,⾸先要了解性征的概念。
性征是指男⼥两性的性别特征,综合⽣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特征,可以分为:(⼀)第⼀性征指男⼥⽣殖器官可以分辨出外形和构造的差异。
男⼦:睾丸、阴茎等⼥⼦:阴道、⼦宫等这是由遗传物质—染⾊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俱来的性别特征。
通常据此分为男⼥,第⼀性征确⽴了⼈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社会性别的基础。
(⼆)第⼆性征指男⼥在青春期出现的⼀系列⽣理特征,男⼥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男性开始变得⾼⼤、肌⾁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加重….⼥性⽪肤细嫩、嗓⾳尖细、乳房隆起、肌⾁柔韧、脂肪增加、⽉经来潮…随着⽣理的变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指男⼥在性格和⼼理⽅⾯表现出来的特征,⼜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质和⼥性⽓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第⼆性征为基础的,强调⼀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的⾏为举⽌及其⾏为的社会意义。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在心理学中,人类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基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或二者的相互作用。
以下将介绍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
1.神经生理解释:研究发现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更倾向于在空间导航和目标導向任务上表现更好,而女性则更擅长于言语流畅、记忆和情感识别等任务。
这些差异可能与男性大脑中更多的灰质和女性大脑中更多的白质有关。
此外,性激素如雄激素和雌激素也对性别差异起着调节作用。
2.社会角色解释: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社会需求和期望的产物。
不同文化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不同,这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认知。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男性应该更加冷静、理性,而女性应该更加温柔、关心他人。
这样的社会角色期望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性别差异的产生。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性别差异。
例如,在生理和认知能力方面,男性和女性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然而,环境对基因表达和性别差异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都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4.认知和社会化解释:认知和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成人经验和社会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儿童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学习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并将这些角色与自己的行为和期望相耦合。
这些学习经历会影响他们在后期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总的来说,心理学解释人类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问题。
神经生理因素、社会角色、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认知和社会化都是解释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
这些解释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类性别差异。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性别差异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性别差异性别心理学是研究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性别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个性、行为和思维的。
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性别差异,并分步骤列出相关内容。
一、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角色和性别期望造成的。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观念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的。
例如,人们普遍期望男性在职场上具有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而期望女性在家庭和关系中承担更多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2. 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有基因和生理因素的基础。
生物学理论关注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如荷尔蒙水平、性别染色体和大脑结构等。
例如,雄激素在男性身体和性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雌激素则在女性身体和性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心理社会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社会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并强调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身份的建立。
例如,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期望的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具体内容:1. 个性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性格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男性往往更具有竞争和冒险的性格特点,而女性往往更注重合作和维护关系。
2. 认知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方式上有所不同。
例如,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较为强劲,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情感理解方面较为突出。
3. 情感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表达情感和应对压力方面有所差异。
男性倾向于通过行动来应对压力,女性倾向于通过交流和寻求支持来缓解压力。
4. 社会行为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男性更倾向于参与竞争和追求权力,而女性更倾向于分享和照顾他人。
三、探索性别差异的步骤:1. 收集文献资料:了解性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
2. 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绪论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性别观念的传统源流母系社会:生活资料由女性保证并且稳定;生育知识缺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社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要者由女性转为男性;生育问题的规律知晓,男性生产后代地位上升;同时此时创造了宗教、道德、艺术,此时相继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私有制”。
男女平等社会(2)性别的相似与差异:存在两种取向。
①β偏差:男女两性在智利和社会行为方面基本相似,故称相似取向。
女权主义者非常支持男女两性无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及其小的。
②α偏差:差异取向又称本质主义,认为男女两性在本质上有差异,差异原因是男女个体内部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是超越民族、地域、阶级的。
(杰克琳——社会影响放大或扩大了已有的生理差异,而不是社会影响创造了这些性别心理差异。
)(3)性别心理差异的产生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①婴儿年龄阶段(0~18个月)男女婴儿在生理上有细微差异。
行为方面基本相似、差异细微,女性显得比男性胆小,受惊吓更会哭,气质安静,情绪平静;男性活跃、兴奋程度高,爱生气、胡闹的频率比女性高。
1岁时男性与女性在选择玩具时即有倾向性:男性多为机器人、汽车;女性多为洋娃娃等。
②学前阶段幼儿园、托儿所阶段,男性与女性差异开始变得明显。
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上出现明显差异:男性喜欢玩飞机、卡车、汽车、积木、水、沙子;女性喜欢玩娃娃、小珠子、炊具、化妆品、画画、跳舞。
玩的方式上:男性喜欢玩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无专门规则和不规定角色的游戏。
女性喜欢参加有结构、有规定的角色行为,喜欢遵循故事情节、顺序来进行有故事线索的游戏。
男性更喜欢摸、爬、滚、打,户外活动多,体力充沛。
人际关系上:女性较有礼貌、乐于助人;男性攻击型强,过于自信与独断。
女性喜欢集体游戏,男性喜欢独立游戏。
性别差异笔记1-2
10)认知因素会转化为动机因素,动机因素试图创造稳定良好的自我形象
性别认同3阶段:
1)性别认同(在2岁)、性别恒长性(在6-7岁右确定)
2)性别分化:身体异向
3)亲长认同:当有男女意识后,需要得到认可
男性的认同要根据能力、成就以及自我被男性群体的接受程度来界定自己的男性化
女性是根据自我是否被男性接受和男性赞许来界定自己的女性化
认知理论的评价:
优点:强调了自我意识的作用
缺点:过分夸大了性别认同的作用;为什么性别分类要比其它分类更重要?;为什么女性价值低还要向女性学习?
四.文化人类学观
代表人物:米德
1)男女性别的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取决于社会文化
2)社会文化选定一些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
5种社会文化:狩猎和采集文化;园艺文化;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工业化文化
五.性别的图式理论:代表人物贝姆
(重点)也成表征,贝姆提出,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有三个特点:
a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独立纬度
b包括60个人格特质的词
c分类: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
性别的图式理论价值:
1、揭示了性别文化分类对两性的限制,强调了性别化的自我概念
a 8个似是而非传统的观念
1)女孩比男孩更合群
2)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
3)女性自我评价低
4)女孩在死记硬背和重复工作中表现出色;男性在高度认知能力的工作中表现更佳
5)男孩分析能力更强
6)女孩更多受遗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
7)女孩缺乏成就动机
8)女孩听觉好,男孩视觉好
b有可能存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世纪。男女两性的身体被视为是互 相对立的系统。科学家们想用一个特定的器 官来界定“什么是女人”,卵巢在当时被认 为是男性所没有的“危险的器官”而且对卵 巢的关注导致了卵巢切除手术在欧美各地大 为流行。从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有数 千名妇女为治疗月经失调或精神衰弱而切除 卵巢。
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在于性荷尔蒙,在20世纪初 期。人们习惯于用性荷尔蒙理论来解释那些被视为是 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角色、功能、性格特征等。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只有女性的身体,而不是男性的 身体,越来越被描述成一个完全受控于荷尔蒙的身体。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晨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夜
生理性别的印记不只局限于生理器官,还应该 遍布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首当 其冲被性别化的部位是骨架,其关注焦点在头颅, 主要是通过夸张头颅的比例来突显性别差异。头颅 受到解剖学者的青睐是有目的的:头颅的大小成了 聪明才智的指针,女性的头颅都画得比男性的小, 以此说明女性在才智方面比不上男性。此期医学论 述中关于身体出现的变化,事实上是此期女性所扮 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折射。是为了呼应当时逐渐被 理想化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如男性是主动的, 女性是被动的)
心理学早期对性别差异心理进行研究所 观察、测量并加以解释的脑的大小形态、智 力、成就和抚养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证明了 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传统所认定的女性劣势的 看法。所不同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试图寻 求更为精确的方式去理解所观察到的两性差 异。然而,这种探讨依据的假设是:女性对 社会很少有文化上的贡献,但女性在家庭中 的角色行本身就有问 题。
小结
心理学早期对两性的研究是基于传统的男 优女劣的假定, 并力图根据生物学的论据 ‚科学地证明‛这个假定。当然,这些研究还 是零乱的。弗洛伊德所创始的精神分析学派首 次提出关于女性心理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 但也是以生物特性为基础而建立的。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与以上受传统观念制约和生物学影响的 两性心理差异研究同时,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举起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旗帜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的男优女劣的假定 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因为排斥所有生物遗传的本能特性, 行为 主义很快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他们认为,科学被用来支持 了偏见,用脑形状、母性本能、相偏离性解释女性行为,是试图 把男女的性别差异作为自然特性固定下来,并以此解释男女的社 会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他们提出,这种因果关系是相反的,是社 会的不平等造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差异,性别心理差异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他们提出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不应该只 是论证差异的存在,而应该指出差异的成因和改变的途径。
但是,20世纪初期对两性心理的研究,并未超 出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女性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 魅力,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能力,因此缺少像自主性、 创造性、情绪控制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男性特 征‛。这是非常普遍的男优女劣的观点。与此相呼 应的另一 个观点是,由于女性所要进人的母亲角 色,女性只适于在家庭养育子女、侍候丈夫。因此, 女性没有能力像男子那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作用
评价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问题,弗洛伊德不仅 完全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女性心理的重要 影响,而且假设了男性生理的优越性和女性 心理的缺陷,从而形成男尊女卑、男优女劣 的理论,反映了大男子主义的性别偏见。精 神分析理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女性,并仅从 生理的角度解释性别心理差异。
2、女性具有明显的心理弱点 弗洛伊德指出,成熟的女性有三个心理 弱点:第一是过分自爱,妇女容易沉湎于先 入为主的强烈的被爱的观念中以能够被人所 爱为荣。第二是虚荣心,妇女特别看重自己 的生理魅力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补偿她的性 劣势的重要手段。第三是羞耻心,弗洛伊德 认为,女性的羞耻心也是由于生理结构的 ‚缺陷‛引起的。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的 论述性别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家。他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个名声, 即‚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所持有的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他所认 同的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 是被动的观点一直没有受到过认真的挑战。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性别差异的基本观点 1、女性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是以其生 理解剖构造为基础的,即女性与男性的性器官 的不同使得男女产生了心理差异。他提出,儿 童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发现了生理形态上的性 别差异,从而使女孩产生‚阴茎妒忌‛,男孩 产生‚阉割焦虑‛。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女 孩的这种生理自卑的结果会导致女孩失去约束 自己和形成‚超我‛人格的重要机会,不具有 超我因素所带来的良心道德的发展,缺少社会 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兴趣。(道德的发展)
杜茨根据自己的精神分析实践,包 括个案分析和诊断经验,提出了女性人 格的三个重要特征:自恋、被动性和受 虐性。
‚自恋,指女性对自己身体和容貌的喜 爱、欣赏和不切实际地自我想像。杜茨指出, 女性表现出来的‚自恋‛具有肯定和否定、 健康和非健康的双重性。肯定性和健康性表 现在‚自恋‛能够导致女性的自尊心、荣誉 心和关心自己成长的上进心,并有助于女性 形成稳固的人格同一性即‚我即我‛,而否 定和不健康性则表现为,不关心自己的进步, 总要求他人的照顾,惟我至上,形成依赖性 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芙蓉姐姐)
单性模式-强调性别的相似性。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的事 实,即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 性别,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而是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型的 医学论述。事实上,从古希腊到18世纪初,西方性医学论述的 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式”,即就身体而言,男、女身体被刻画 为基本相似,男、女并非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男体 结构在当时被视为解剖学的标准型,所以,这段时期的医学论 述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被视为是 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即阴道是阴茎的向内翻转。对两性身体 相似性的强调,将女性身体仅视为是男性身体的变体,体现出 一种彻底的父权思想,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公共世界的 价值观。 男性是所有事物的衡量标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 的。
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遗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对性别心理差异的早期研究
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始于个体差异心理学; 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 究》一书,汇总了他在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研究 成果,其中就有他通过测量对男女身体和心理特 性进行的定量比较; 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心理 测验为主要方法,大大推进了差异心理的研究, 对性别差异的探讨使得女性的心理特征得到了更 为广泛的学术关注
被动性是说女性有一种等待和期望的态度, 她们不是主动追求目标,而是被他人推动时才 有所行动。杜茨认为女性最主要的使命是生儿 育女,她的骨骼和肌肉都不很发达,在现实面 前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被动性使女性易受环 境的暗示和影响。 杜茨认为女性的被动性是相 对于男性的主动而言的,她在一定程度上看到 社会环境对女性心理的影响,如现实社会阻碍 女性从事竞争性活动,通过向妇女灌输仁爱、 温柔等观念来代替女性的雄心壮志,社会对女 性的限制要比对男性的限制严厉得多。(主动恋爱)
3、女性人格的女性化与男性化
由于上述人格因素的不同结合及人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正常女性又是有个 别差异的,杜茨将女性的人格分为女性化 和男性化两个基本类型。
(1)女性化 女性化的特点是被动、自恋、受虐。 这一类型的妇女把生活的全部内容都建立 在爱与被爱的基础上,感情指引着她们的 人生之路。她们缺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依赖并服从男人,善于克制 自己,宁愿为了他人的快乐和愿望奉献自 己。
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憎父,在情与性 两个方面把父亲当作情敌,害怕父亲会阉 割他,‚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 欲望,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 和男性的性格。
伊莱克特拉情结,即恋母情结。女孩发现自己 没有男性生殖器,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 男孩和男人(阴茎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 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欲望的 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 拉情结。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阴 茎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 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 欲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 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 理方面的低下。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 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
受虐性是指妇女愿意承受有快乐体验的 痛苦,例如生育、 痛经等。杜茨认为,妇女 愿意从事这些活动就是受虐,明明知道生育 是很痛苦的,但仍心甘情愿地生儿育女,生 育虽然痛苦 但可以得到从孩子身上获得的巨 大安慰和快乐。所以,女性正常的生物功能 都包括着痛苦和愉快的奇特结合,痛苦的体 验往往与某种心理满足相联系。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是当 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女 性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贝克 莱大学期间,艾里克森开始研究10 -12岁男女儿童的游戏特点,结果 提出了著名的内部空间说(The Concept of Inner Space)。
男女儿童所选择的游戏外部空间与男女 性解剖学的内部空间性是一致的。男孩的性 解剖结构是向外的、突出的、主动的;而女 性的结构是封闭的、防护的、接受性的。认 为生殖密码所决定的人类不同性别的身体结 构与人们的空间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内部的 空间(身体的、性解剖学的)决定了人们对外 部空间的认识,这一男女内部空间区别还决 定了人类的生物经验和社会角色。
艾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说仍未逃脱最终用生 理结构来解释女性心理的结论,他的理论也同 样陷人了生物决定论的困境。但是,艾里克森 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强调人生全 过程的发展,
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学 者代表是海伦.杜茨(Helene Deutsch, 1884一1982)。她曾经在维也纳随弗洛伊德学医, 并于1943-1944年写了两卷本《妇女心理学》。 杜茨坚持老师的基本观点,相信妒忌男性和恋 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有巨大作用。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她指出,尽管女孩对男孩 的生理优越性的嫉妒是存在的,但在女孩人格 发 展中不具首要的作用,不是女性人格发展 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