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范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范文七篇
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范文七篇【篇1】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
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
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
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
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
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1地位:《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其次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尝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2文章特点: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表达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境况和浓重的“主观颜色”。
同时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二、说同学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教授学问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班级的同学,大部分同学的语文基础较差。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同学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力量和审美力量尚在形成之中。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目标:〔1〕学习并把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理解“主观颜色”的情与“客观颜色”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育同学初步的文学鉴赏力量。
2教学重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老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以素养、力量培育为主线。
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活跃同学的思维,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1〕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导入。
意图:〔1〕展现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同学充分领会秋天带给我们的剧烈的感受。
〔2〕同学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
使同学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剧烈的求知欲望。
〔2〕老师展现教学目标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3〕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意图:1、训练美读,同学可以跟读,提示同学留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育同学良好的语感。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14.1《故都的秋》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学习目标是“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
《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于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复杂的情感内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都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南京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四、说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都南京的秋景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故都南京的秋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精读重点段落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 角色扮演: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同仁们:一、说课内容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
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
《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分析五幅秋景图中的物象特点,说明与“秋味”的关系。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
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3.把握寓情于景的写法。
跟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跟作者的文艺观审美追求有关,还跟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节有关,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秋景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范文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范文我说课的题目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篇。
1、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化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表达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
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根底较好。
他们对散文并不生疏,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展过初步的鉴赏。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才能和审美才能尚在形成之中。
1、知识目的:(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才能目的: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交融,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才能;(3)德育目的: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审美才能。
培养学生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2、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的,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才能培养为主线。
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本文导航1、首页2、教学过程3、课本原文4、推荐阅读5、课堂练习备课不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而是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课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今天为大家分享故都的秋说课。
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Ⅰ、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
必修一的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分别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故都的秋》属于后者。
相对于我们以前高中时候学的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但新教材所选篇目皆为白话散文的经典,我们正是要通过这短短几篇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做到身临其境,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美景,使学生尽量用心感知作者心灵的搏动,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二是揣摩和体会文中精彩的段落,深入品味美妙的语句,形成语感,夯实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并且了解和学习写景状物散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在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中,深藏的是他人生之秋的感慨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秋的审美旨趣。
Ⅰ、说学情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幅工笔,那么《故都的秋》就是一篇写意,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第一篇《荷塘月色》一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经对写景状物散文具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初读和片段认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析还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
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
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
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
(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
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
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
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
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2.任选一幅秋景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并在班内举行小型画展。
(电脑美术专业)
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