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一部编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上课件 第14课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 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 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0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味浓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 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 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3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6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 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 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 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 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 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 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 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龙儿的病报,本是在广州得着,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见了门上 的白纸条儿,心里已经是跳得慌乱,从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家中,见了 衰病的她,因为在大众之前,勉强将感情压住。草草吃了夜饭,两人只有 紧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注: 1926年,郁达夫长子在北平因脑炎夭折,年仅5岁。
拓展讨论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为什么作者的心情是孤寂、落寞的?
写作背景:华北事变
是指九一八事变后,1935年日军侵犯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的一系列事件 的统称。当时的华北地区主要管辖区域是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 绥远等地。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后,日本方面迫使国民政 府军退出北平等城市,日军当时对华北的政策是“华北分离”,即收买卖国 汉奸,捏造自治,妄图把华北地区从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分离出去。
思考
这悲凉的秋味是生命即使无法掌握盛衰也要 极力绽放的姿态,是每一步都坚定而执着的生 命追求,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生命审美的脉络。
秋景欣赏
小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讨论修改一 谁能读懂《故都的秋》: 品读文本,思考修改方向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 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 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 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 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 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D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 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 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 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作者简介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 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 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 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 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 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课后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秋景,运用情景交融的 手法写一段话,要求80字左右。
感谢观看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 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 孤独的心情。
故故故 都都都 忧的美的深的 伤秋丽秋沉秋 而是而像而像 又一又一又一 苍支落幅含首 凉歌寞画蓄诗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急雨凉风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4.1《故都的秋》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

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


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
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故都——北平,蕴含着对北平深切的爱恋
“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2.北平的秋,有香山的灼烈红枫、有故宫的簇簇银杏、有天安门的落日余晖, 作者笔下又出现了怎样的秋景?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坐,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作者运用对照的手法来表现对 故都之秋的迷恋之情。多次提南国 之秋是为了烘托对照北国秋的特点, 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故都的秋”表达着怎样的深情?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爱恋,对故都 秋的向往;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作者描画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情景,既不稀奇, 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特有的生活场景,作者笔下的景 物皆着冷色调,愈加凸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 特点。全篇给人以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1.明明是描写“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写到“南国”的秋,找出课文中对南 国的秋的描写,南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并谈谈这样布局谋篇的好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小院秋晨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 破壁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
衰败沧桑感 清爽 静谧
悠闲
残破 清闲 落寞 萧索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 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 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 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 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 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日盛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 “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 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 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 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 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回顾上节所总结的五幅秋景画面,品味故都的秋。
示例: 我从小院的秋草中品出了秋的萧索; 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总括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13-14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马家鸦

。,,
马 致

远净

秋 思
·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孤 寂 人 在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8 思考探究
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 主观方面:
抑郁善感
审美追求
家国情怀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 十七岁便踏上了赴日 留学的旅程,在异国 他乡度过了充满艰辛 与屈辱的十年。
郁达夫倡导“宁 静之文学”,其 作品常常由自然 景观引发对人生 的哀愁沉思。
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悠久显而易见 。那时南京为都城,“故”字含有“往昔”、“昔日”之意。人们对于“ 往昔”、“昔日”的往事常常怀有怀念与眷恋之情。 • “秋”字揭示了文章的描写主题。因此,这是一篇描绘景色的抒情 散文,作者追忆起故都北平的秋日风光和色彩,流露出对故都秋 季的向往与深情眷恋。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07 深度品味
【小结】:写景技巧
在选择材料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 展现秋日的独特风貌。
在创作角度上:从声音、形态、色彩、氛围等多 个维度入手;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来描绘。
在艺术效果上:分别从色彩、形态、声音、味道 、实质等方面,共同体现“清”、“静”、“悲凉”这一 主题,彰显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质。其中,“ 形”指的是五幅描绘故都秋景的画卷,“神”则是指 渗透其中的“清”、“静”、“悲凉”氛围。
文中描绘的秋色不仅融入了作者对故都秋季的深情眷恋与向往,更蕴含着作 者的主观情感。这份情感中既有秋日的孤寂与凄凉,也弥漫着全文忧伤而悲 凉的基调。因此,这篇作品可谓是对故都秋天的一首悲怆而深情的赞歌。文 中的秋景融入了对故都秋的眷恋与向往,作者的主观情感包含秋的寂寥与悲 凉,全文基调是忧伤且悲凉的。作品是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颂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 强。
3.语言优美。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 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等寄寓在景物中,从而抒发情感的散文。
3.哲理散文。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 于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 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本P106输入-108《故
自学指导二 7分钟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什么手 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2、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中间部分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4、尝试给全文划分层次。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什么?用了 什么手法?并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输入 背景及散文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你的 梳理文章结构。
题 目
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北平,为什么
作者却说“故都的秋”,而不请是“北平的
秋”?


种的眷文恋化“之底故情蕴”和。即历从史前沧的桑、感过,去也的你的题目蕴。含更着带深有切一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 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 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14-1《故都的秋》课件(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槐落蕊图
(1)“静”——安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安静(听觉、嗅觉、触觉)
(2)“清”——清闲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视觉)
(3)“悲凉”——落寞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落寞
修辞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 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 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 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 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 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 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写下这篇故都的秋。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 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 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柔软的触觉。
视觉与触觉相结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 地,是触觉感受。寂静无人的环境中,作者看到落蕊, 脚踏上去,心中应该是有一丝欣喜,也能感受到落寞。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感
朗读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思考:秋的“清”“静”“悲凉”体现在哪些方面?

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目录
1 知人论世 2 初读课文 3 课文研案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 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 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 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 文化的素养。
素养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 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 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 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
夹肢窝( ɡā )
落落大方( luò ) ②落 丢三落四( là )
落枕( lào )
词语积累
(1)落寞:_冷__落___,__寂__寞__。_ (2)意境:_文__学___艺__术__作__品___通__过__形__象__描___写__表__现__出___来__的__境__界___和__情_ 调。 (3)不远千里:__不__以__千__里__为___远__,__形__容___不__顾__路__途___遥__远。 错点提醒:距离近了不能用这个词。 (4)不能自已:_无__法__控__制___自__己__,__使__激___动__的__情__绪___平__静__下__来_ 。 (5)混混沌沌:_形__容__糊__里___糊__涂__、__无__知___无__识__的__样___子_ 。 错点提醒: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表现,不能形容液体类的东西。 (6)平平仄仄:_泛___指__由__平__仄___构__成__的__诗__文___的__韵__律_ 。 (7)疏疏落落:_稀___疏__零__落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 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 ”;我们今天失掉了郁
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郭沫若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
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 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 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 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 凉的心境。
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萧索”缺乏生机, 不热闹。“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 微。“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
答案:A.萧索 B.萧条 C.萧瑟
(2)颓废·颓丧
A.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
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B.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 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案:
画 面
语句品析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秋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院 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下去。
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颓废”多指意志消 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塌荒废。“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 萎靡。语意比“颓废”要轻。
答案:A.颓丧 B.颓废
(3)落寞·寂寞
A.圣诞红、圣诞礼物、圣诞音乐烘托得冬季一片暖意,而
独自在外的小梅却感到了一丝的,他带着一脸的
B.语文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在潮起时
海的壮美,
也可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
解析:两词都有“体会”之意。“领略”强调“略”,更多 的是欣赏,晓悟。“领悟”强调“悟”,是指体会,领悟。
答案:A.领悟 B.领略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答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 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 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壁赋》 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 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 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 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 的深味”。
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 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废( tuí ) 陪衬.(chèn ) 落蕊.( ruǐ ) 普陀.山( tuó ) 一椽.破屋( chuán )
混沌.(dùn ) 平仄.( zè ) 潭柘.寺( zhè ) 廿.四桥(niàn ) 譬.如(pì )
秋 槐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 心的宁静。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
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
蝉 一种悲凉。
秋 雨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 宁静。 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3.相关知识
听人说郁达夫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
里他带着觉醒后的 悲愤和惶惑 ,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
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
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 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 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答案: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 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 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 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 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 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 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 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 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 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三、技法学习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 在一起互相比较。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 称之为横比,《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 比,就是典型的横比。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 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 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 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 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了故 都的秋感人至深。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厦 xià shà
厦门 大厦
混 hún hùn
混水摸鱼 混沌
荷 hé hè
残荷 荷重

shé zhé
折耗 折叠
zhē 折腾

luò luō
疏疏落落 大大落落
lào 落枕
zhuó 着 zháo
着衣 着急
zhāo 着数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 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 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 年留学日本, 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 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 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 革命烈士。
秋 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 12 段中要 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 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 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 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 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 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清新文不 一样,读完之后,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 放大的自己。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 神支柱。”郁达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 要做伯夷、叔齐。”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 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 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 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答案: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 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 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 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 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 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 秋 的新篇章。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 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 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 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的文字背后,是一种 不加修饰的 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
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 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 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 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 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 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 “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风。
来到江边。
解析:两词都有“冷清”的意思,“落寞”语意要重一些, 指的是寂寞,冷落凄凉,也可以指失意潦倒。“寂寞”指的是冷 清孤单,也可以指静寂无声。
答案:A.寂寞 B.落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